麥家:我不信任我的心,所以選擇用大腦來寫作
摘要一九四四年,博爾赫斯通過給一本小說集命名的方式宣稱:小說是手工藝品。這讓不少小說家們心驚膽戰,一時間遭到各路豪傑的無情抨擊。
我一直認為,小說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用頭髮寫的,一種是用心寫的,還有一種是用大腦寫的。用頭髮寫的人叫天才,寫出來的叫天賦之作。天才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是從冬瓜藤上結出的西瓜,橫空出世,無法無天,可遇不可求——一般說來要幾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一遇。所以,這沒什麼好說的,也沒人能說得清。可以說一說的是,用心寫還是用腦寫?這是個問題,而且我們有權選擇。我知道,要想留下傳世之作必須用心寫,我們平時談論的那些經典名著大多是用心或者是用心又用腦寫成的,光用腦子是無論如何寫不出這些傳世巨作的。但用心寫經常會出現兩個極端:好的很好,差的很差,而且差的比例極高。那是因為大部分作家的心和大部分人差不多,榮辱要驚,愛恨要亂,慾望沉重,貪生怕死。相對之下,用腦寫可以保證小說的基本質量,因為腦力或者說智力是有參數的,一個愚鈍的人總是不大容易掌握事物的本質,分辨縱橫捭闔的世相。
我很希望自己能夠用心來寫作,同時我的智力又告訴我,這可能不是一個用心寫作的年代。用心寫作,必須具備一顆非凡偉大的心,能夠博大精深地去感受人類和大地的體溫、傷痛、脈動,然後才可能留下名篇佳作。但這個年代用李敖的話說:形勢大好,人心大壞。我不相信我的心在這個潮汐一般的市聲以無以復加的速度和力度,洶湧地遮蔽心靈的年代裡能夠出淤泥而不染,獨秀於林。當我看到周圍人的慾望和黑暗被無限地打開,喧囂得連天上的雲層都變厚了,地下的水不能喝,身邊的空氣污濁了,我更加懷疑自己的心早已蒙羞結垢,因為無論如何我不可能比大自然更有力量。
統而言之,我不信任我的心,所以我選擇用大腦來寫作。
用大腦寫,通俗地說是把小說當作一門手藝活來做。一九四四年,博爾赫斯通過給一本小說集命名的方式宣稱:小說是手工藝品。這讓不少小說家們心驚膽戰,一時間遭到各路豪傑的無情抨擊。是啊,感天動地的小說——心靈藝術——怎麼可能是手工藝品呢?事實上,我敢肯定,博爾赫斯自己也不會這麼認為的,他所以這麼說只是一種態度,是對小說家們日漸疏離技藝的一種質疑,一種不滿,一種嘲笑,一種呼喚。說到底,把小說說成手工藝品,是對小說的一種退到底線的說法,是對小說家註定應該遵守的紀律的強調。我們應該承認,我們的小說已經變得越來越平庸、弱智,缺乏教養,我們很在乎寫作速度,卻不在乎筆下人物的長相、口音、身份,更不要說人事變遷的邏輯、道德的心理坐標了。我記得李敬澤曾諷刺我們小說家都是地鐵司機,只管一路狂奔,把人拉到目的地了事。他認為小說家應該是三輪車夫,一路騎來,叮噹作響,吆五喝六,客主迎風而坐,左右四顧,風土人情,世態俗相,可見可聞,可感可知。我用大腦寫,就是想當一個三輪車夫,把各條路線和客主的需求研究透徹,然後儘可能以一種能說服人的實證精神,給客主留下一段真實的記憶。
把假的說成真的,這是我們小說家的基本功,也是小說可能承載其他意涵的物質基礎。如果這個「基礎」是假的,破的,你往裡面裝再好的東西都會漏掉,更何況今天的看客似乎並不需要被教導和救贖,起碼是不願意被蠻橫地教導和救贖。我認為,我們不少小說對讀者的態度是有些粗暴和蠻橫的。
最後我還是要說,這個世界是神秘的——因為混亂而變得更加神秘,我什麼也不知道,雖然我說了這麼多。(文/麥家)
轉自「當代」微信公眾號(dangdaizazhi),騰訊文化合作媒體,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汪曾祺:宋朝人的吃喝
※書中的北京城,竟離我們越來越遠
※閻連科:一份久遠的歉疚
※阿來:文學到底有什麼用?
TAG:當代 |
※我以為我是你的最愛,可原來只是你無奈的選擇
※孩子,我是那麼愛你,所以才選擇殘忍
※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不要用恨來結束一段愛
※縱然世間任我挑,我的選擇仍是你
※信任是把刀,你把它給了別人,他就有了兩個選擇,捅你或者愛你保護你
※傷感說說:不要拿我跟任何人比,我不是誰的影子,也不是誰的替代品,更不是誰能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說不過你,我可以選擇愛你
※因為我家是這樣,所以我需要更多選擇
※如果我走不到你的心裡 我只有選擇放手
※下輩子,我還會義無反顧的選擇你
※我不希望有人,選擇我是因為我的好
※感人的話:當愛不能完美,我寧願選擇無悔
※我們能選擇的做得好好的,把我們不能選擇的做得棒棒的
※堅信自己的選擇,不動搖,使勁跑,明天會更好
※我有選擇恐懼症,求玩友看看,他們仨,我該選擇誰?
※現實逼我去選擇,就算還是很迷茫,未來的路我還是要自己扛!(美文)
※「生活是自己的,粽子餡也可以自己來選擇。」
※你可以不懂我的選擇,你可以不懂我的難過
※當你老了走不動了,也許彈起心愛的吉他是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