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万俟詠詞作:送春滋味,念遠情懷,分付楊花

万俟詠詞作:送春滋味,念遠情懷,分付楊花

万俟詠,字雅言,自號詞隱、大梁詞隱。北宋末南宋初詞人,可惜籍貫與生卒年均不詳。宋哲宗元佑年間,已以詩賦見稱於時。據王灼《碧雞漫志》第二卷記載:「元佑時詩賦老手」。万俟詠屢試不第,於是不在寄希望於功名,而是縱情歌酒。從他的自號「大梁詞隱」中,可見端倪。


徽宗政和初年,召試補官,授大晟府制撰。(大晟府是北宋宣和二年開始設置的皇家音樂機構,以「大司樂」為長,「典樂」為副。「制撰」在其中,只是個非常小的官職。)紹興五年(1135)補任下州文學。万俟詠善工音律,能自度新聲,詞學柳永。詞作應該數量不少,但是多已失傳,近人趙萬里從《宋金元人詞》中僅輯得其詞27首。斯誠憾事!黃昇則稱其詞「發妙音於律呂之中,運巧思於斧鑿之外,平而工,和而雅」(《花菴詞選》)。


在欣賞万俟詠詞作之前,再與大家說說万俟這個姓。它的讀音是「莫其」,是個鮮卑族姓氏,傳說鮮卑族有十大貴族,而万俟氏是其中之一。

長相思(二首)



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燈,此時無限情。


夢難成,恨難平。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

山驛


短長亭,古今情。樓外涼蟾一暈生,雨余秋更清。


暮雲平,暮山橫。幾葉秋聲和雁聲,行人不要聽。

万俟詠詞作:送春滋味,念遠情懷,分付楊花


作品鑒賞


這兩首詞詞意相近,寫法與用韻相類,可能是同時所作。


前一首詞寫聽雨失眠之愁情。全詞通篇不出「雨」字,而全是夜雨之聲,愁人之情見於言外,極盡含蓄蘊藉、深沉委婉之致。


詞的上片,「一聲聲」見雨之稠密,「一更更」見雨不斷絕,而失眠者側耳傾聽、長夜難熬的意態就暗示出來了。「窗外芭蕉」因雨擊聲而顯其存,又寫出雨聲之響亮呼應「聲聲」字:「窗里燈」點「夜」,體現「更更」意。寫「燈」寫「芭蕉」,俱是寫雨之影響。


「此時無限情」亦因雨而興發了「夢難成」,本來就愁苦,那堪風雨助人凄涼,平生心事一時百端交集,故覺「恨難平」。這雨不管「愁人」喜聽也罷,「不喜聽」也罷,只是下個不停,「空階滴到明」。階無人曰「空」,強調空,也是突出離人寂寞孤苦之感。而那「愁人」肯定也是一夜未眠,否則怎會知道雨一直下到天明呢?

後一首詞寫雨後山驛的黃昏景色和詞人的羈旅之思。全詞語淡情深,工於寫景,善於造境,讀後令人覺其含無限忱惻。


上片起首兩句,寫山驛望中所見,兼含旅思。兩個短句,從時、空兩方面著筆,而想像縱橫馳騁,使其感情色彩增強而意境加厚。第三句客觀寫景:「樓外涼蟾一暈生。」而樓帶新月一痕,其景如畫。用「蟾」而不用「月」「兔」字,不僅平仄妥貼,而且因蟾蜍之為物喜濕而體冷,更能表現「涼」意,「涼」字又暗示了行人觸景所生的感情感情。黃蓼園說此句「仍帶古今情之意」,可謂善於體會。


月「暈」是「雨余」景象,又是風起的徵兆,故此句近啟「雨余秋更清」一句,遠興「幾葉秋聲」一句。過片「暮雲平,暮山橫」,寫秋景雲空闊而單調,全是蕭瑟之感。加之葉聲與雁聲,而更添凄清。如此苦情,末句只輕淡地道一句:「行人不要聽」。「不要聽」而不得不聽,不發聽後之感而只道「不要聽」,真令人覺其「含無限惋惻」(《蓼園詞選》評)。

万俟詠詞作:送春滋味,念遠情懷,分付楊花


訴衷情


一鞭清曉喜還家,宿醉困流霞。夜來小雨新霽,雙燕舞風斜。


山不盡,水無涯,望中賒。送春滋味,念遠情懷,分付楊花。


作品鑒賞


此為詠春詞,抒發了客子即將到家時的喜悅心情。全詞圍繞著「喜」字落筆,輕盈流走,詞意婉麗,為詠春詞的創作開創了新的境界。


開頭一句點出「喜還家」這一全篇主旨。那清脆的一聲鞭響,打破了拂曉時的沉寂,啟奏了一支輕快的還鄉曲。詞接著宕開筆墨,描述客子歸程上的情態和周圍的景緻,烘托歡樂的氣氛。「宿醉困流霞」。流霞,泛指美酒。昨晚因還家即,把盞痛飲,一夜沉醉,今朝登程,馬上猶帶余醒。


他抬起惺忪醉眼,覺得周圍的一切都浸潤喜慶的氣氛之中:「夜來小雨新霽,雙燕舞風斜。」醉眠不知窗外事,一夜小雨,清曉方停,策馬而行,天朗氣清,更有那一雙春燕,晨風中上下翻飛,似乎也為他起舞助興。「雙燕」,亦暗示昔日別妻出遊,如同勞燕分飛,而今重新比翼之期已不遠。


過片「山不盡,水無涯,望中賒,」寫客子快要到家了,不禁回望歸程。此處,詞中歡快的旋律略作頓宕,稍超深沉。遊子回一望一路艱難跋涉的迢迢歸程和浩闊風塵,心中充滿了歷盡滄桑的複雜意緒。客子感慨之餘,但見漫天楊花,撲面而來,便信手拈來一句妙語:「送春滋味,念遠情懷,分付楊花。」


讓我把自己年年客中送春、倍受煎熬的悲涼滋味,還有家人為我牽腸掛肚、思親念遠的凄苦情懷,統統分付給楊花吧!蒙蒙楊花,總是報告暮春的消息,撩起人們傷春的意緒,而今卻成為這位客子往昔愁苦的負載物。他將邁著鬆快的腳步,去和家人團聚。詞最後以幽默、俏皮將歡情再度揚起,結束了全篇。

万俟詠詞作:送春滋味,念遠情懷,分付楊花



木蘭花慢


恨鶯花漸老,但芳草、綠汀洲。縱岫壁千尋,榆錢萬疊,難買春留。梅花向來始別,又匆匆結子滿枝頭。門外垂楊岸側,畫橋誰系蘭舟?


悠悠。歲月如流。嘆水覆、杳難收。憑畫欄,往往抬頭舉眼,都是春愁。東風晚來更惡,怕飛紅拍絮入書樓。雙燕歸來問我,怎生不上簾鉤?


作品鑒賞


此詞托為惜春,實際上抒寫作者與一位戀人訣別的情事,其本事已不可考。


上片從惜春寫起。開頭三句,寫春事闌珊。詞首句起勢不凡,為全篇定下了感恨的基調。以下三句,以誇張的手法,發出了留春無計的感嘆:山崖再高,也難以阻擋春光匆匆離去的腳步;榆錢再多,也無法喚得春神的回眸眷顧。其間借「榆錢」而拈出「難買」,自然熨貼,堪稱妙筆。「梅花」二句,以梅花寄恨,將惜春之情推向縱深。梅花本是報春使者,凌寒獨放於百花之前,春華爛漫時與梅花作別,似乎還是左近的事,但曾幾何時,它已果實盈枝了。


「結子滿枝頭」暗用了一個故事:相傳杜牧游湖州時看中一少女,與其母約定十年之內來娶。過十四年,杜牧出為湖州刺史,訪該女,則已出嫁並生有兩子。杜牧悵然為詩曰:「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作者化用這個典故,藉以透出他傷春的箇中消息。


歇拍二句,便進一步揭出了這層底蘊:那垂楊畫橋,柳灣蘭舟,曾是他與情人幽會之所,如今風景依舊,但唯餘一泓綠水,柳下無人系舟,當然再也看不到她的倩影芳姿了。以上,詞人採用多種藝術手法,將離情別緒融化於物象中,頗具深婉曲折之妙。


過片四句,連用兩個比喻,感嘆明如流水,往事絕無重現的可能。「覆水難收」,這句成語出於《後漢書》,原本是就軍國大事說的,後來用以比喻夫妻關係斷絕無法恢復此處藉以喻指自己與戀人相訣、歡情不再的悲哀,將上片離恨再加強化。下面就進一步展開抒寫這種複雜痛苦的心情。


「憑畫欄」三句,寫詞人由於心境不佳,想憑欄眺望,以舒愁懷,但觸目都是足以惹起春愁的景物,因此他不再憑欄而走入樓內。「東風」兩句寫詞人轉頭不看觸目傷心的殘春景色,但它還是追蹤而至。


那吹花攪絮的東風,到傍晚更來得厲害,把落花柳絮直捲入書樓,有心再來撩惹了。結尾兩句構思奇特,以擬人和問句的形式,將燕子成雙的物象與主人公的孤單悲苦加以對比映襯,淋漓盡致地刻划出主人公愈怕外物引發春愁愈無法迴避的痛苦境地。


此詞傷春意傷別,借春愁言詞人與戀人訣別情事。這種含蓄蘊藉的比興手法,將詞人心中千迴百轉,愁腸寸斷的情感抒寫得蕩氣迴腸,撼人心魄,收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

万俟詠詞作:送春滋味,念遠情懷,分付楊花



昭君怨


春到南樓雪盡,驚動燈期花信。小雨一番寒,倚欄干。


莫把欄干頻倚,一望幾重煙水。何處是京華,暮雲遮。


作品鑒賞


此為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全詞語淡情深,清新索雅,一波三折,將客中思歸的情懷抒寫得娓婉動人。


上片首兩句先寫客中值上元燈節。「雪盡」則見日暖風和,大地回春。《呂氏春秋。貴信》云:「春之德風,風不信(不如期而至),則其花不盛。」故謂花開時風名花信風。而農曆正月十五日上元節又稱燈節,為賞燈之期。此「燈期」之花信為「小桃」,上元前後即著花,狀如垂絲海棠。歐陽修詠小桃詩所云「初見今年第一枝」者是。所謂「驚動」,即言春到南樓,時值元宵,小桃開放,如從睡夢中驚醒。


三、四兩句,寫倚「南樓」之欄干,承上「燈期花信」而來,詞意有所轉折。獨倚欄干之人,必不游眾之中,而這一番寒意,是因為剛下過的一場小雨,還是因為客心悲涼的緣故,亦是斷難分辨。


過片「莫把欄干頻倚」,翻進一層寫歸思之切。


所以強言莫倚,是因為倚欄干也只能「—望幾重煙水」,重重疊疊的煙水雲山遮斷了故國的望眼。接下來「何處是京華」,全是望尋之神,說明他欲罷不能。「京華」指京都,即汴京。最後再作否決:「暮雲遮」,即還是望而不見。此句似暗用李太白「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詩意,既寫景兼以寄慨,實有比義。


這首詞清雅情深,當為詞人的代表作。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歡迎關注人文(ID:renwenzhishi),了解人文,學習人文。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文 的精彩文章:

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這三個字
悟透這20古語,立即提高你的人生境界!
道家十句話,人生大逍遙
處世奇書《圍爐夜話》,句句經典
中國歷史上最奇怪的100個姓

TAG:人文 |

您可能感興趣

眼見白晝將盡,長夜即至,送春滋味,念遠情懷,此處不說愁恨而愁恨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