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學長老:繼承印祖遺風 振興凈土道場
明學長老(資料)
久聞明學法師之名,直到2000年10月參加由蘇州靈岩山寺主辦的紀念印光大師生西六十周年學術研討會暨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建校二十周年慶典法會,我才第一次拜見明老法師。他平易近人,沒有絲毫的架子,親切、熱情而樸實,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一、恪守祖訓
明學法師俗名馮祖慎,1923年出生於浙江湖州。1947年8月,離開家鄉到靈岩山寺修持念佛法門。1948年農曆二月依普陀山三聖堂真達老和尚出家,同年在南京寶華山受比丘戒。1949年4月至11月去福州舍利院拜慈舟老法師學戒律。1956年9月至1959年7月在北京中國佛學院就讀,畢業後仍回靈岩山寺任監院。「文革」浩劫期間,靈岩山寺遭破壞,佛像被毀,明學法師被下放到蘇州天平果園勞動。
1978年11月,中國佛協趙朴初居士專程上靈岩山寺視察,提出要恢復靈岩山寺,不久蘇州市政府將靈岩山寺歸還佛教界管理。1979年底,明學法師回到夢魂縈繞的靈岩山寺。從此,靈岩山寺在明學法師的主持下,一邊修建一邊對外開放,並於1980年12月創辦了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
靈岩山寺為凈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師創辦的專修凈業道場,針對當時佛教寺院存在「三濫」(剃度濫、傳戒濫、住持濫)以及一些僧眾熱衷於經懺,不注重修學的弊病,印祖在創建靈岩凈土道場之際,特訂立五條規則:
1、住持不論是何宗派,但以深信凈土,戒行精嚴為準,只傳賢,不傳位,以杜法眷私屬之弊。
2、住持論次數,不論代數,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後之嫌。
3、不傳戒,不講經,以免招搖擾亂正念之嫌。堂中雖日日常講,但不招外方來聽耳。
4、專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應酬一切佛事。
5、無論何人不得在寺收剃徒弟。
以上五條,如有違者立即出院。
為了重振靈岩山十方凈土道場,明學法師恪守印祖遺訓,將印祖制定的以上五條規約,作為靈岩山寺共住規約的核心,堅決不做經懺、不收徒、不傳戒、不辦講經法會,堅持十方叢林制度。他在僧眾會上說:「祖師定下來的規約,在我明學手裡一點也不能改,否則我對不起祖師大德,也對不起前來參學的同修。」總之,靈岩山寺的規章制度,多是遵照印祖的思想而制定的。
二、創辦僧伽教育
1980年3月18日趙朴初居士第二次上靈岩山寺視察。鑒於寺院受「文革」影響,後繼無人,明學法師發心創辦僧伽教育,培養僧才,向朴老請示。朴老表示大力支持,並親自擬定、題寫了「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的校名。經過籌備,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於1980年12月10日正式開學。
明學法師作為佛學院常務副院長,始終將培養僧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從佛學院招生到學僧畢業,每一個環節,他都嚴格把關。例如,在招生時,明學法師把信仰放在第一位。他說:「一個出家人,若沒有堅定的信仰,那麼他學的知識越多,對於佛教越不利。」這句話是指一些人沒有堅定信仰,上佛學院只偏重學習知識,不守戒律,或者借上佛學院讀書作為跳板,學到知識,就離開寺院,到社會謀生去了。故而,他特彆強調:被錄取的學僧,首要條件,即要有堅定的信仰,堅定的道心,嚴守戒律。在此基礎上,經過佛學院的學習深造,將來才可能成為宏揚佛法、續佛慧命的棟樑之才!
為此,明學法師將「學修一體化,學僧生活叢林化」作為辦學宗旨,堅持學宗天台,行歸凈土,並將《印光大師文鈔》編為授課的教材之一。要求每個學僧解行並重,勤修三業,務必做到素食、僧裝、獨身。凡有犯者,一律勸退。學僧每天參加早晚課誦,早午二餐集體過堂用齋,周六下午參加公益勞動。學院每年秋季開學都比其他學院早20多天,以便讓學僧收攝身心。臘月初一至廿一日,學僧還須參加廿一天的精進佛七。
佛學院開辦至今已二十一年,培養出不少德才兼備的人才。共有360名畢業生分配到各地從事法務,利樂有情。他們之中有的擔任中國佛協理事、常務理事,地方佛協的會長、秘書長,有的擔任寺院的住持、監院或佛學院的院長,有的分別赴美國、英國、新加坡、菲律賓、加拿大、澳大利亞及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宏法利生。
三、淡泊名利
印光大師圓寂前曾囑咐真達和尚:「汝要維持道場,宏揚凈土,不要學大派頭。」明學法師繼承靈岩山優良傳統,不僅生活儉樸,而且對名利也看得淡,並教育僧眾要淡泊名利。他曾說,人生最痛苦的是爭名奪利,一個人往往會因爭名逐利而荒廢道業,甚至走上邪路。他還說:「出家人只要真心修持,該有的自然會有。若福德因緣不具足,你想得到的東西,求也求不來。」
作為名寺方丈,明學法師擔任的職務甚多,但他卻把這些名譽、地位視之如「空中樓閣」,絕不縈懷。他在寺內或外出,常有人給他供養紅包,若據為己有也無人過問,然而他卻分文不動,全部上繳庫房。曾隨侍明學法師兩年多的照斌師說:「明大和尚把錢看得很淡,他收到紅包連看都不看,便讓我們拿去上繳庫房。不僅這樣,他還常把自己節省下來的錢拿出來,以靈岩山寺的名義捐贈給災區。再者,明大和尚已近八十高齡,按常理完全可以在招待客人的小齋堂用膳,而他卻在大齋堂與全體僧眾一起過堂進餐。許多人勸他到小齋堂吃飯,他說:出家人不能貪圖享受,否則就會妨礙修道。」從佛學院開辦就一直在山上任教的黃華老師說起明學法師,其崇敬之情溢於言表。他在上課時對學僧說:「明大和尚是我最尊敬的法師,我之所以尊敬他,是因為他很講修持,關心大眾,生活儉樸。我希望在座的學僧中能多出幾位像明大和尚這樣的法師。這樣,佛教前途就有希望了。」
四、專修凈土
靈岩山寺是根據凈土宗的理論和修行方法及印光大師的佛學思想而建立的凈土宗專修道場。《印光大師文鈔》指出:
1、「念佛法門,乃佛法特別法門,仗佛慈力,可以帶業往生。帶業往生者,全仗阿彌陀佛大悲願力,與當人信願之力,感應道交,得此巨益,校比專仗自力者,其難易天地懸殊也。」
2、「唯持名念佛,攝機最普,下手最易。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
3、「持名念佛的同時,勸重因果。因果一法,為佛教入門之初步,亦為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要略,若告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則必畏惡果而斷惡因,修善因而冀善果。」
4、「發願弘揚凈土,亦注重融合諸宗,並不揚此抑彼,排斥他宗。」
5、「援儒入佛,一以教化儒家弟子,一以維護佛教。其主張儒釋二教,其跡似異,基本源同。儒佛二教,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
常言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明學法師正是遵照以上印祖的教誨,本著全體佛教的觀念及菩薩四弘誓願,以勤勞刻苦、淡泊名利、堅忍不拔的精神,致力於凈土宗的弘揚,並與人間佛教相結合,避免簡單化的修行方法。他雖年逾古稀,仍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領眾熏修,幾十年如一日,從而使靈岩山寺道風丕振,常住興旺。在靈岩道風的召感之下,慕名而來的僧人越來越多。他們受到凈土道場純正道風的熏染,身心凈化、安然。他們中許多人一住就是十多年。靈岩山寺的生活條件雖然不算好,而居住的僧眾常年在150單左右。靈岩山寺每天堅持早晚課誦,半月誦戒,念佛堂常年「佛七」等,其攝受力量,不言而喻。靈岩山寺不做經懺佛事,已經遠近聞名,而上山參加精進「佛七」的善男信女常年不斷,從而較好地保持了印祖專修凈業道場的特色。
多年來,明學法師積極協助黨和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維護佛教界的合法權益,培養佛教僧才,維護和弘揚印祖思想,服務社會,服務人群,熱心接待信眾,開展對外友好交往等等,為此做了大量工作。
1984年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地區,由於觀念的分歧,出現了信徒與僧人不團結現象,雖經多方工作,不能消除矛盾。但他們都信仰凈土宗,相信印光大師和靈岩山寺。為了寧夏的安定團結,在省、市宗教部門的支持下,明學法師等前往中衛地區,做了大量調查研究。在開示中,明學法師擺事實,講道理,循循善誘,以理服人,終於使信徒及僧人的思想得以統一。以後,他又兩次赴寧夏,使該地區佛教活動得以正常開展。他還被聘為寧夏自治區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明學法師常說:「凡事要努力去做,努力做好,不要有絲毫的私心和懈怠。」
另外,由夏蓮居居士會集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一直在信眾中流行,但也引起廣泛爭議,許多居士紛紛前來靈岩山請教明學法師。例如,黑龍江徐英居士一行6人,於1997年4月份千里迢迢從東北來到蘇州,拜見明學法師,就會集本問題向他請教。明學法師說,對於會集佛經的問題,當年印光大師是極力反對的,他在復王子立居士的三封信中就有十分明確的論述(見《印光大師文鈔三編卷二》),認為會集佛經非常之難,而且易啟後人杜撰之妄。明學法師認為應堅持印祖的思想,「以康僧鎧之無量壽經為準則焉。」同時,明學法師在1997年第一期《台州佛教》上還發表了《對於〈新編凈土五經〉之異議》的文章,表明了他對會集本的態度。
從這些事例也不難看出明學法師為人為教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