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叔孫通-量主而進,終為漢家儒宗

叔孫通-量主而進,終為漢家儒宗

叔孫通,薛縣人(今山東省滕州市),初仕秦,秦將亡,逃於家,歸項梁;項梁死,隨懷王,懷王遷,侍項王;高祖二年,漢王擊楚,轉投漢;漢定天下,君臣無禮,叔孫通遂召儒生共訂朝儀,乃尊為漢家儒宗。


在風起雲湧的秦末漢初,是屬於金戈鐵馬的勇士和運籌帷幄的謀士的時代。一個看似百無一用的書生,在數次轉投明主還能活命,最終為漢家制定出一整套禮儀典章制度,並影響流傳整個封建王朝時代。這個故事的主人—叔孫通,又是怎樣在一次次危難中作出了自己的選擇?



叔孫通-量主而進,終為漢家儒宗


漢殿論功圖


叔孫通第一次選擇是在秦二世的議事廳里,此時,天下早已風起雲湧,二世問眾儒生:天下到處在造反,到底有沒有這回事,你們說該怎麼辦?其他儒生紛紛如實闡述,並勸二世改過自新,火速發兵平叛。問到叔孫通這裡,他很有意思的來了一句:「此特群盜鼠竊狗盜耳,何足置之齒牙間?」還流傳下來一個成語:不足掛齒。這是典型的欺君,天下早已苦秦而反,他還忽悠二世不過是一群偷雞摸狗的盜賊在作怪,哪來的造反。然而會議結束後,那些講真話的儒生不是被投獄就是被革職,只有叔孫通得到了賞賜,還被封為博士。然而叔孫通接下來又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捲起鋪蓋立馬溜回了老家薛城。


叔孫通第二次選擇是在劉邦的軍帳之內,此時的劉邦已經是漢王,正全力與項羽爭奪天下。劉邦召見叔孫通的時候,叔孫通本來是一套表其本色的儒生服裝,然而劉邦看到了並不以為意。叔孫通馬上就出賬換了一套楚人裝扮的短衣服,劉邦才轉憎為喜,並請他推薦人才。當初跟著叔孫通投漢的弟子有一百來人,然而叔孫通一個也沒推薦,反而薦舉了一群舊日的強人豪客。搞的追隨他的弟子儒生們大為不滿,背後稱其為大猾。


叔孫通-量主而進,終為漢家儒宗



叔孫通見漢高祖


叔孫通第三次選擇是在漢高祖的大殿之上,天下初定,海內一統,秦朝的禮法被廢止,然而新的典章制度還沒確立起來。君臣們相見也沒什麼禮儀,宴會上酗酒爭功,拔劍擊柱的事情更是家常便飯。叔孫通此時看準了時機,直面高祖要求制訂新的禮法,規定朝儀。高祖本來就是草莽梟雄,來了一句:乃公天下馬上得之,意思就是我的天下是騎馬打下來的,有你讀書人什麼事。叔孫通此時不再阿諛了,直接頂了回去:陛下天下可馬上得之,卻不可馬上治之。高祖一聽就明白了,就命令叔孫通全權負責漢家禮儀的制定,這才有了後來的漢家威儀,漢家顏色。


叔孫通一生侍奉過多個主人,對待領導也曾奉承阿諛不講事實,但最終得償心愿,制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延續了道統文化的繼承。對秦二世的阿諛,是因為此時秦無道,人心已失,既不願意為昏君陪葬,不如暫避故里,逃脫政權中心。向高祖推薦人才時不顧自己人情面,不推薦一個儒生,是因為此時正值楚漢爭雄,正是武力謀術發揮作用的時候,還用不到讀書人來講道統和禮儀。等到高祖稱帝,四海已定,這時候人人盼天下大治,文化道統就必須繼承不至中斷,叔孫通才真正放開手腳,做一番事業,制定文化精神的體制。所以司馬遷才評價他:叔孫通希世度務,制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漢家儒宗。

後世所說的「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歸納起來也就是四個字:量主而進。評價叔孫通不能揪住小節方面不放,而要以大處著眼下筆。知道真正的君子,直而不挺,曲而不撓,能夠跟著時代形勢而變,不完全依照古禮。在亂世中沉浮,但不忘初心。懂得量主而進,測量測量老闆,跟隨他能不能最終實現自我價值。在叔孫通這裡,在不具備生存條件時知道隱忍不發,在外界出現轉機時懂得敏銳捕捉,一生執著地為儒生身份合法性而奮鬥。或許他所忠於的,不是一朝一君,而是關乎文化延續,禮法傳承的大華夏精神。


文/溧水渚圩,歷史百家爭鳴特約作者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百家爭鳴 的精彩文章:

秦穆公收復失地,稱霸春秋
史馬話西遊|魏徵的手段——操盤於無形之中
史馬話西遊之魏徵的手段——操盤於無形之中
國家公祭日除了痛批日本之外,我們應該怎麼愛國?
紅孩兒為什麼不能是牛魔王的兒子?

TAG:歷史百家爭鳴 |

您可能感興趣

漢家儒宗叔孫通:死道可貴,守道更可貴
叔孫通的人才觀,亂世薦豪強,清平薦儒生
叔孫通的變通 朝儀拍爽劉邦
叔孫通靠「禮儀培訓班」讓劉邦體會「皇帝之貴」,實現儒家復起
俊傑叔孫通,一個讓劉邦看起來很像帝王的人!
見風使舵,屢次背主,叔孫通依舊能混的風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