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正流行的養老院新模式,你一定聞所未聞,超極贊!
把養老院和幼兒園開在一起,奇妙的事情發生了。
和溫馨的家庭、喧鬧的學校和外面繽紛多彩的大千世界相比,養老院無疑是一個被孤立的,沉默的角落。這裡的老人們和外面的世界隔絕,遠離自己的親人,在寂寞中度過晚年生活。
而荷蘭一家叫Humanitas home的養老院,為這些孤獨的老人們,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
近幾年來,荷蘭的房價不停地上漲,租金越來越貴,年輕人只能望洋興嘆。如今,荷蘭每個大學生平均每月要承擔的租金超過400美元。這實在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結合這種情況,這家養老院決定把院里多餘的房間,租給當地大學生,並且完全免費!
天下可沒有白吃的午餐。大學生們的代價就是,要付出他們的時間。
他們每個月,至少要花30個小時陪伴這裡的老人們。其實30個小時真的不多,也就相當於每天花一個小時。這段時間裡,學生們可以帶老人們出去散步、教他們用電腦、一起看電視,讓他們用罐裝顏料在紙板上噴塗,認識什麼是塗鴉藝術……
20歲的於里恩,經常給一名85歲的老人上電腦課,這位老人高興地說:「現在我可以發電郵、瀏覽互聯網、看視頻還能上網聊天。」
22歲的新聞系學生丹尼斯說:「不僅是不用付房租,而且我也喜歡跟老人一起工作;想想學生宿舍房間太小、太臟和太貴,這裡真是不錯的選擇。」
只需要付出一點點耐心和一點點時間,就像對待自己的爺爺奶奶那樣。你可以帶他們一起趕時髦,給他們講個笑話,分享好聽的音樂,或者聽他們發發牢騷,也可以讓他們講講自己過去的故事。
其實老人要的並不多,他們真正需要的,是陪伴和傾聽。
一個叫Patrick的27歲學生,和89歲的老人Harry,現在已經成為了無話不說的好朋友。他感慨道:「開始的時候我只是打算看能不能幫點什麼忙,但後來相處下來,我發現這種情感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深厚」。
這種「代代溝通」的模式,受到了大家的歡迎。隨著年輕人的入住,老人們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
然而,住在這裡的年輕人,還不得不面對一件事,那就是——死亡。
死亡在養老院里是很常見的。年輕學生們到了這裡才感覺到,原來死亡離自己這麼得近。
他們現在正是做事衝動,揮霍青春,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年紀。而老人們的離去,讓他們明白了生命的短暫和脆弱,教會了他們要珍惜當下的生活,有意義地過好未來的每一天。
年輕人入住養老院,為老人的餘生,帶去了樂趣。他們青春、富有活力,一個笑容,一句話,就可以輕鬆驅趕老人的孤獨和壓抑。
而年輕人通過和老人的相處,獲得了生活經驗和智慧,明白了生命可貴。
我們再看看另外一種模式。
美國西雅圖的一個組織,將養老院和幼兒園開在了一起,兩者碰撞出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養老院加幼兒園,組成了「代際學習中心」。顧名思義,就是跨代交流學習的中心。
中心每個星期向孩子們開放五天。孩子們可以選擇全日制、半日制或每周兩/三天。
孩子們走進養老院後,給老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個個小天使,為他們枯燥、孤獨的晚年生活帶去了新的樂趣。
點擊播放 GIF/1135K
孩子們在「代際學習中心」里,會跟老人們一起吃飯,玩鬧,還會一起做活動,比如:唱歌、跳舞、畫畫、做飯、做遊戲……
布里格斯是當地人,她說:「孩子們進入養老院前,感覺老人們只有半條命,有的老人就是吃了睡、睡了吃,毫無生機可言,這是一個讓人沮喪的場景;當孩子們走進養老院,開始跟老人一起唱歌、畫畫或給流浪漢做三明治,又或者進行其他活動時,老人們活了過來、神采飛揚」。
點擊播放 GIF/1300K
點擊播放 GIF/1393K
老爺爺老奶奶將無私的愛,全都傾注到了這些可愛的孩子們身上。他們組成了一個快樂的大家庭,「合理搭配」後的結果,就是其樂融融,看著他們一起玩耍的畫面,心裡暖暖的……
點擊播放 GIF/889K
其實一開始,父母們把孩子送到這家特別的幼兒園,是奔著這家幼兒園優秀的師資團隊去的。
一年多後,很多父母發現,自己的小孩跟老人相處後,收穫實在太大了!這種模式讓孩子們學會了許多在普通幼兒園裡,無法學到的東西。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曾報道:「代際學習中心」一方面讓老人重新發現並肯定了自我價值,他們在跟孩子接觸中也獲得了更多樂趣和歡笑;另一方面,孩童比之前更能接受殘障老人了,更清楚地懂得人的衰老過程,從老人那裡收穫了無條件付出的愛,還意識到「大人有時也是需要幫助的」。
去年6月份,「代際學習中心」出了一個五分鐘紀錄片:《現在完成時》。由好萊塢電影製作人、西雅圖大學兼職教授埃文·布里格斯,自掏腰包,在2012~2013學年獨自跟蹤拍攝。
隨後,她發起眾籌,希望獲得把紀錄片素材重新剪輯製作成電影的經費,15天內眾籌到10萬多美元。
紀錄片為什麼取名叫《現在完成時》?布里格斯解釋道:"主角是兩類人,一類是幼童,他們幾乎沒有什麼經歷,但擁有美好、無限可能的未來;另一類是老人,他們的閱歷豐富,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部紀錄片就是講述這兩類人為數不多的人生重疊時間。當然,這部片子也直指「當下」,也就是很多成年人正無法把握、努力掙扎的時刻。"
記錄片里,有許多溫暖動人的畫面。
一位坐著輪椅的老人,想幫一個孩子解開外套,一番努力後,她只好放棄了,並溫柔地感嘆了一句:「我現在連這個都做不來了」。
還有一次,老人們和孩子們,一起為流浪漢做三明治,雖然動作緩慢,卻真誠無比。布里格斯說:「你可以告訴孩子,一起做這個是因為大家需要互相幫助。」
點擊播放 GIF/1459K
一個叫馬科斯的小男孩,遇到了一位叫約翰的老人。約翰不斷地問這個孩子:你叫什麼名字?上了歲數的他,耳朵不是特別地靈,記憶力也衰退了:
What s your name?(你叫什麼名字?)
Max.
Mack?
Max.
Oh,Matt?
No,Max.
Match?
Max.
約翰一直重複確認小男孩的名字,而每當老人說錯的時候,馬科斯都沒有生氣,只是一遍遍地糾正老人的錯誤,耐心地告訴他,自己叫「馬科斯」。
其實,約翰詢問的次數比紀錄片里的還要多,但是每次小男孩,都能耐心地,一遍一遍地重複自己的名字。
有溫暖的畫面,也有令人心痛的畫面。紀錄片拍攝過程中,有兩位老人離世了。布里格斯將「死亡」一起拍進了片子里,她說:「我不想刻意美化死亡,它就是當時發生的真實畫面,我們都需要懂得發生了什麼,以及如何真正去面對。」
而孩子們也懂得了,人終會有衰老的一天,父母也正在漸漸地老去,死亡是人生必經的一環。變老並不可怕,重要的是要以一顆純真的心坦然面對。
他們雖然相差幾十歲,卻是最親近的朋友。他們雖然沒有血緣關係,卻是最親密的家人。
在這裡,世界彷彿回到了最純真、最美好的樣子。
點擊播放 GIF/726K
孩子們每天放學回家的時候,老人們就像送別自己的孫子孫女似的,眼裡滿是慈愛,揮著手,依依不捨地告別。
布里格斯說:「老人擁有豐富的生活智慧和經驗,如果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將是社會的一大損失。而把養老院和幼兒園開在一起,是一個讓老人再次融入社會的偉大案例。」
《美國醫學會雜誌》曾刊登一篇文章,研究者為了觀察孤獨症對60歲以上老人的影響,對4.5萬人先後進行了長達10年的研究。
結果顯示,孤獨的老人在完成日常活動(如穿衣服和洗澡)、上肢活動、走路、爬梯子時存在困難,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抑鬱症的幾率高,死亡率也更高。 孤獨症還會影響人的免疫系統。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戴維斯分校以及芝加哥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孤獨症會導致白細胞等單核細胞出現異常,使人體抵制外界感染的能力下降。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卡西波建議,孤獨老人要多和朋友相處,積极參加家庭聚會,擺脫惡性循環。
而將養老院和幼兒園開在一起的模式,治癒了老人的孤獨感。這種模式越來越受歡迎,截至2015年,全美已有大約500個養老院+幼兒園聯辦場所。
當「過去時」遇上「現在時」,當「人生的最後階段」遇上「人生的開始階段」,他們互相懂得了給予和分享,老少同樂,各有收穫。這兩種新的養老模式,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孔子曾經曰:讀完文章點贊是一種美德!孟子說,孔子這次曰的對!
- 還可以看 -
笨鳥文摘(bnwz2012)我們是新榜2016年500強之一。先飛之笨鳥,文摘之精華。選文交給我們,時間節省給你。我們是覆蓋人群超過5000萬的微信自媒體第一聯盟「WeMedia」成員,合作QQ:56306838,微信:855003792
※60年前的「倫敦毒霧」可不是被風吹走的
※論小學生造句的腦洞,我最服這個!
※《請吃飯》,絕對是2016年最佳小小說!
※教你如何氣瘋一個人
※三個令人震撼的歷史小故事
TAG:笨鳥文摘 |
※國外正流行的養老院新模式,你一定聞所未聞,超極贊
※一家最不像養老院的地方,就是最好的養老院,網友們很想住進去
※外表平平無奇,但這家養老院給老人們重新創造了一個世界
※看完美國的養老院,咱們可能做的是「假」養老院
※世界最特殊的養老院,裡面的老人都是曾經的性工作者
※走進美國公立養老院:養老在美國是政府的事,而不是兒女的事
※中國首家免費寺廟養老院,值得弘揚傳播,隨喜轉發,功德無量。
※直擊美國養老院的真實情況,看了就不用恐懼自己退休後的生活了
※澳洲老人的難題:待家裡,還是進養老院?
※實拍美國公立養老院,人家政府的養老體系甩中國幾條街!
※美國一家養老院和幼兒園「合并」了,治癒了老人們的孤獨和抑鬱
※他們把養老院和幼稚園開在一起,奇妙的事情發生了!
※流浪貓誤入養老院,自己爭取到一份工作,與老人們相處愉快
※流浪貓在養老院定居後,居然找到一份工作!
※流行病橫行,法國兩家養老院隔離防疫
※美國養老院打造VR養老新模式
※美媒:子女難履行贍養義務 中國老人逐漸接受養老院
※93歲老人跑出養老院只為約會,很好,法國人的浪漫就是這樣體現的
※《奇葩說》:父母提出去養老院,他們真的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