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囂的世界做個安靜的醫學者
【打造首個醫療原創新媒體,報道中國最頂尖醫療團隊,提供服務性最強就醫指南】尋訪中國頂尖醫療團隊 —— 本期人物:北京回龍觀醫院 · 臨床二科 ——童永勝
(大醫生兵器譜主筆 | 高晨、新媒體編輯 | 雪醬、攝影 | 曉藝)
從當初十多個人,到只有他碩果僅存,童永勝在自殺預防研究領域一干就是十多年,並且還打算繼續幹下去。「對我而言,如果能夠發現別人所沒有注意到、或者證明了別人無法證明的事情,就是最高興的。」 他略有靦腆地笑了笑,「或許有人覺得枯燥,我卻覺得這樣的日子過得更 High!」
作為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二科副主任、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研究室主任,童永勝只是中國千千萬萬科研工作者中的一個,但是他卻又比大多數人多了份天賦、多了點兒熱情,也多了些耐力,這似乎註定他會比別人走得更遠一些。
察他人所未察
「優秀的科研工作者,要能問出別人問不出的問題,還要有充分的想像力去解決這個問題。」這是童永勝的導師 —— 中國科學院心理所臨床心理學教授郭念峰曾說過的話,至今仍令他記憶猶新。
童永勝成長在農村的大家庭中,或許是田間地頭上無拘無束的生活,令他的思維活躍度超過同齡人。一些旁人看來理所當然的事情,童永勝總要探尋個究竟。大人們為此送給他一個「秀才」的雅號。上中學的時候,他就經常思考一些作業之外的問題,甚至寫了一篇關於對數函數底數的近千字「小論文」跟老師交流。幸運的是老師不但沒有批評,還耐心地點評回復他的「胡思亂想」。
一篇小論文,彷彿已經指引了他未來的方向。大學畢業後,童永勝在北京回龍觀醫院幹了三年臨床工作。那個時候精神病學科的發展遠不如現在,所有治療藥物加起來也沒多少,整日面對難以治癒的痴呆症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
「我這個人是這樣,一旦沒有成就感就覺得生活無趣。那時候就想不如去學點別的吧!」 1998 年,童永勝考上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生,那段時間和中科院包括後來北大的老師、同學們在一起,他總能找到 High 點;看到一篇文獻,裡面有新的發現,而且是他以前不知道的,就會莫名覺得心情特別好。此後,童永勝從臨床全面轉軌到科研。
在西方發達國家,研究表明自殺行為和精神疾病的關係特別密切,幾乎 100% 的自殺身故者都有精神問題,在自殺未遂者中,這個比例也在 90% 以上。西方學者們將精神疾病稱為自殺者「最後的通路」。
2006 年,在一次小規模教學活動中,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童永勝面對滿屋子的國際知名專家,提出了質疑:「我不相信這個結論,至少在中國不是這樣的。」 專家們當即反問:「你有證據嗎?」 對此童永勝沒有退卻,拿出了充分的數據證明了自己的論點。他通過挖掘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資料庫發現,在我國自殺死亡者中,有精神疾病患者僅為 60%,自殺未遂者中,這個數字低至 40%。此後,他在 Cohort-specific risk of suicide for different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一文中還進一步闡述了在中國不同群體中不同精神疾病與自殺風險的關係,並且指出在預防自殺方面,不能只關注精神疾病。
該文章是童永勝第一次向國外學術期刊投稿,沒想到居然發表在著名的精神病學期刊《英國精神病學雜誌》上。文章剛一發表就受到國際精神病學研究者的廣泛關注。美國《精神醫學通訊》對此予以高度重視並進行了報道。據了解,每月精神病學相關論文多達萬餘篇,但僅有十多篇能被該媒體報道。
行他人所未行
科學研究似乎總是由一個問題引出下一個問題,延綿不休。
在得到上面的結論後,童永勝並沒有滿足。他想,既然我國自殺以及自殺未遂者中只有 60% 和 40% 的人有精神障礙,那麼其他的人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自殺?會不會是衝動型自殺,和人格障礙有關?恰巧,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的創立者,也就是童永勝的「老闆」 —— 加拿大自殺預防專家費立鵬(Michael.R.Philips)當時也關注到了這個問題。他籌集到了一筆課題經費,作為弟子的童永勝當仁不讓接下了這個課題,結果這一做就是十年。
十年磨一劍,做科研需要付出巨大的耐心和耐力。「如同炮製一道大餐,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快餐是快,色香味卻差得遠。」 童永勝說。
為了獲取研究樣本,三年時間裡,童永勝來回奔波於內蒙古、河北、四川以及陝西四地之間。他的團隊最充實的時候有 10 個人,少的時候僅五六個。然而他們在三年間共採集樣本 1000 余例,最終成就了國內第一篇專門研究人格障礙與自殺關係的論文。
「當時首要問題就是如何說服自殺者家屬接受走訪。我們以鄉村醫生為媒介,然後確定選取具體家庭去走訪。儘管事前對家屬說盡好話,依舊有多一半拒絕了我們。」 童永勝回憶當時的經歷,一副興緻盎然的樣子,「有一次大冬天在內蒙做調研,當地農民為了節省煤炭,屋裡也不燒火,我們一人蓋一個大棉被,就坐在留有餘溫的炕上交談……」
整整三年的東奔西跑,每年出差七八次,每次長達半個多月。有時候同事們會互相開玩笑說:「你和你老婆(老公)呆在一起的時間還不如跟我呆在一起的時間長呢!」
地方上有很多人不理解他們對工作的這股認真勁兒,甚至還給童永勝起了個外號 —— 「童扒皮」。「你們來幹活,周六日都不休息,你就是電視里那個周扒皮啊!」 童永勝只得無奈一笑。
實際上,「童扒皮」扒得最狠的應該還是自己的皮。每天回到賓館,同事們可以徹底放鬆,但童永勝卻要再花五六個小時,把收集來的一手數據挨個檢查一遍,錄入到表格中,以避免原始數據有誤差。如果遇到前後矛盾的地方,他還要找調查員核實,調查員回憶不起來的,就需要重頭聽錄音。
「科研要靠數據說話,所以對待每一個數據都不能馬虎,有時候甚至是嚴格到刻板。每一步都『差不多』,最後出來的東西什麼都不是。」 童永勝說。最後呈現在論文中的 1000 多例數據,無一不是經過了至少三四輪核查,才得以公諸於眾的。「我可以拍著胸脯說,在能力所及範圍內,我們已經做到極致了!」
預實驗兩年,收集數據三年,處理數據兩年,最後成功發表。在童永勝看來,做科研工作,就是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或許正是這個原因,當初和童永勝同批到干預中心從事自殺預防研究的有十多個人,現在就只他還全心全意在這個領域裡探索。他的美國導師們每次看到他,都會說:「我就知道你肯定還在做這個研究」。他半開玩笑地回答:「除了這個,我什麼也不會呀。」
從藝術高度看科學
2016 年 10 月,一篇名為 DSM-IV Axis II personality disorders and suicide and attempted suicide in China 的論文又在《英國精神病學雜誌》上發表。英國一位學者為此特意寫了一篇長評:雖然人格障礙也是導致自殺的一個重要原因,但為什麼中國的人格障礙發生率沒有西方國家高,是不是因為中國人對自殺、對精神疾病有一種恥辱感?另一方面,現在所有精神病的診斷標準是國際標準、西方標準,這種標準並不全部適用於中國。是不是社會文化差異導致中國的人格障礙發生率沒有西方國家高?這個判斷與童永勝的一些想法不謀而合。
「其實結果做出來後,不如事前想像的那麼完美。在我們的調研中,人格障礙導致自殺的比例只佔 10%,相關性遠不如預想的大。」 童永勝談起這篇論文時略有遺憾。
「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並不是因為找到了一個問題的終極答案,而是第一個提出了一個問題,引起大家思考。同樣一篇論文的價值從來不僅是提出重大發現,還要引發大家的爭論,引出新的研究。」 自己的文章能夠令業界關注到一個重要問題,並引發思考和探討,這令童永勝感到很興奮。他表示這個課題遠遠沒有結束,現在知道了中國的自殺人群中,精神疾病導致的占 60%,人格障礙導致的僅占 10%,那麼還有 30% 原因是不明確的。未來,他將就現有數據做新的研究,繼續探討這 30% 自殺原因的謎團。
一位北大教授曾說過,「科研人員,不能是工匠,不能滿足於埋頭做課題,而要成為藝術家,能夠站在藝術的高度看科學的問題」。童永勝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是,搞科研一定要清楚做一個課題的意義是什麼,能夠解決什麼實際問題。對於他來說,研究自殺行為的成因,終極目的就是為了預防自殺。
2015 年,他參與的「我國自殺行為特徵和危險因素的研究及應用」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未來,他還計劃通過電話干預為切入點,預測已有過自殺行為的人再次發生的可能性,以達到預防、避免這些人的二次自殺行為,並將之推廣。
現在,童永勝帶著十多個人的小團隊,每周一他都要讓他們讀一篇國際頂級精神病學雜誌的文章,並在周三上午一起討論。他說,必須要知道山頂上的人都在做什麼,才能走向山頂。「在研究自殺預防的學術圈,我們現在的位置可能是在山腰上的位置,希望未來五到十年,我能帶著大家一起走,爭取再上一步吧。」 童永勝無意識地邊轉著手中的筆,邊說,「再之後,就是年輕人的天下了!」
筆者對話童永勝 ——
心理醫生也需要心理干預
童永勝辦公室門口掛著一張照片,照片中,他身穿白衣,眉目低垂,左手輕拍一少年肩背,而少年則頭裹紗布坐在輪椅上,目光有些獃滯。這是 2015 年天津港爆炸事件中,童永勝為患者做心理救援的一幕。
事發當天,童永勝接到任務緊急趕赴現場馳援,為需要的患者進行災後心理干預。到達後一切還沒準備好,一位焦慮的母親就找上門來:「你是心理醫生嗎?能不能看看我兒子?」 童永勝立刻迎了過去。
這位母親領著童永勝見到了自己的兒子 —— 一個十幾歲的初中生。爆炸時,他的父親為保護他而遇難。少年渾身發顫,一邊嚎啕大哭,一邊反覆叫喊著:「爸爸找不到,爸爸找不到了……」 童永勝知道,這個孩子雖然在肢體上還算完好,但心理上正陷入危機。
第一次接觸根本無法跟男孩交流,只能陪在他身邊,在他稍微鎮定的時候,輕輕拍拍他的身體,用一些簡單的肢體接觸進行安撫。次日,少年又來到醫院,這一次,他情緒沒那麼激烈了,卻始終不說話,醫生和他說 10 句,他只回答兩個字。
為了讓男孩意識到自己仍活在一個現實世界,他問少年:「家裡有幾口人?最喜歡的小夥伴是誰?」 直到第四天,少年終於有了表情,與其交流也容易了些。童永勝建議他的家人多和少年交流,好轉後可以考慮返回老家,回到他所熟悉的環境生活,這樣對於少年來說,會恢復得更快。
Q
災害發生時,受害者的「心理危機」是一種怎樣的狀態?
童永勝:
當遭受嚴重災難、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壓力巨大,使生活狀況發生明顯變化,尤其是出現了現有生活條件和經驗難以克服的困難時,人們往往會進入「心理危機」狀態。
在危機狀態,很小的刺激就會產生很大的反應。比如,一個凳子倒了,正常人看一眼,覺得只是凳子倒了,就過去了。可患者也許會一下子失控、尖叫、恐慌等,甚至喚起其心中糾結的畫面。這種狀態持續的話,對內可能誘發抑鬱乃至自殺傾向,對外則可能出現暴力反應。當然,在災難發生時狀況會更糟,個體危機可能「交叉傳染」,導致群體心理的負面效應,會更加危險。
因此,儘管心理治療真正成為一個學科、建立行業規範只有幾十年,在我國興起甚至更晚些,但是世界各國包括我國都越來越重視災後心理干預。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認可,心理干預和身體治療一樣重要。也許它的作用不那麼外顯,但是在使人們擺脫陰影、重新步入生活正軌上絕對不是可有可無的。
Q
心理醫生本身需不需要干預?專業之外,你們的真情實感又是怎樣的?
童永勝:
這是肯定的。天津港救援中,我主要工作陣地是重症病房。每天看到渾身插滿管子的傷員,心裡很不是滋味。加之早出晚歸的高強度工作,有那麼一點快要創傷的感覺。
我記得有一天,吃午飯的時候,有人來通知下午就可以回北京了。一瞬間,有種說不出的感覺,ICU 病房裡的場景、傷員的樣子,一幕幕在我腦子裡過。但是,相比較親身經歷爆炸的受害者,我們的傷害是來自後方的間接傷害,不可同日而語。
回到醫院後,積壓了半個月的工作令我暫時無暇顧及自己的情緒。閑下來,發現自己情緒低落時,就放任自己流幾滴眼淚,把情緒釋放出來。或許是從事這個專業時間長了,有些磨出「老繭」了,相對來說,容易度過去。
後 記
童永勝的工作重點多半在科研上,但行政、臨床工作也是他無法捨棄的一部分。繁雜的工作每天都在互相競爭,牽拉著他的精力。或許是年輕時工作太拼,他的胃落下了病根,飲食不規律時會舊病複發。因此在他的辦公桌上,總會擺著一小撮糖,據說是同事怕他沒時間吃午飯,放在桌上「救濟」他的。
不過,縱使忙碌,童永勝也總能將自己的工作安排得條理分明。每天的行程表上,重要的事情會 1、2、3、4 逐條羅列得非常清晰。他的微信名叫童拉 A 夢,因為多啦 A 夢是他最喜歡的動漫人物,「我要是能有一扇動畫片里的的任意門就好了,這樣出差就不用坐飛機啦,能節省多少時間啊」!
※檔案-北京回龍觀醫院 臨床二科 牛雅娟
※科普-抑鬱症 or 精神分裂症,這些體征可以自查
※一位精神科醫生最深的感受,過程比結果更欣慰!
※科普-切記:腦鳴不是耳鳴,別再傻傻分不清!
※宣武醫院新地標落成,院長揭秘「智慧大腦」
TAG:大醫生兵器譜 |
※紫砂壺,寧靜了一世界的喧囂
※喧囂的世界我們需要心境的寧靜
※喧囂的世界,有我陪你
※禪意之旅-一個遠離喧囂的世界
※在喧囂的世界裡,我靜靜傾聽你
※厭煩了喧囂的城市,就去這個與世隔絕的美麗村莊吧!
※三千世界的色彩與喧囂
※厭倦了都市的喧囂,將心安放於簡潔淡雅的家
※雨水模糊了攝影師的鏡頭,寧靜了這個喧囂的世界
※獨愛這喧囂世界的一抹寧 靜——濱海福灣獨棟別墅的詩情畫意
※喧囂世界裡 佛法可以給你一心安寧…
※沒有喧囂沒有驚艷 瑞安有個小山村一直很安靜
※李唐·我住在城市喧囂的中心
※這個床帳篷拉鏈一拉,世界的喧囂都與我無關了
※他們是一群住在宮裡的人,遠離世事喧囂,以傳承千年的手藝做一件價值連城的事兒
※喧囂鬧市裡的小清新餐廳,一秒讓人安靜下來
※方方:喧囂的官司,安靜的「軟埋」
※做一個愛讀書的人,在喧囂中自我沉澱
※緊鄰世界遺產的倫敦「世外桃源」,喧囂都市就該這樣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