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寶楨為什麼敢殺慈禧的紅人?
[摘要]這其實是丁寶楨和恭親王主持的軍機處上演了一出「雙簧戲」,繞過了慈禧太后,拿違背祖制說事,堵住了慈禧太后的口。
「辛酉政變」論功行賞,安德海很快成了太監總管,由於兩宮太后是女流,不速食麵見大臣,許多命令需要他去傳達。於是得意忘形的安德海開始干預朝政,開始了他「自作孽,不可活」的人生旅途
文 | 十年砍柴
曾國藩頗為看重的幕僚趙烈文,同治八年八月初六正在時任曾的直隸總督衙門中,他在當日的日記記載:
下午,入謁滌師(即曾國藩)久譚。聞太監小安兒假冒造辦龍衣欽差,在山東招搖,為東撫丁寶楨揭參,奉廷寄沿途拿獲,無庸問供,即行就地正法。本朝約束閹宦家法本嚴,自兩宮垂簾,不得不假此輩傳命令,遂成城社之惡,都門物議嘩然。此旨一下,人心為之大快,朝政清明,可為額手。
八月十一日,趙烈文又在日記中載:
是日見丁撫來咨,安太監得海青縣人,年二十六歲。已於八月初二在泰安截獲,初六奉沿途正法之廷寄,初七斬之。聞丁撫入覲時,曾受當道意旨,故未奏奉上諭即下手擒拿,而安之出,實有人訹之也。
這就是同治朝的大事件、讓後人津津樂道至今的丁寶楨智除安德海。
安德海何許人也?他是慈禧太后最寵幸的心腹太監,此人自幼凈身入宮,長相俊俏,又聰明伶俐。咸豐帝駕崩後,他為慈禧「垂簾聽政」立下大功。咸豐死前任命肅順等八大臣為顧命大臣——實際上是八位重臣聯合攝政,而兩位太后慈安和慈禧,以及咸豐帝的弟弟恭親王奕被冷落一旁。不甘心的慈禧和慈安太后商量後,擬一道密詔,蓋了兩位太后「御賞」和「同道堂」印章,派安德海秘密進京,召奕速來承德共商除肅順大計。
奕接到密詔後,以為兄長、皇帝奔喪為名,於八月初一日來到承德行宮。又在安德海的安排下,與兩宮皇太后秘密見面商討,最後叔嫂聯手發動了「辛酉政變」,褫奪了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的權力,並將肅順斬首於菜市口。
論功行賞,安德海很快成了太監總管,由於兩宮太后是女流,不速食麵見大臣,許多命令需要他去傳達。於是得意忘形的安德海開始干預朝政,開始了他「自作孽,不可活」的人生旅途。
同治七年冬,安德海上演了一幕「太監娶妻」的醜劇。他在京城前門外天福堂大酒樓張燈結綵,大擺酒席,娶徽班名旦角、十九歲的美女馬賽花為妻。慈禧太后特地賞賜白銀一千兩,綢緞一百匹。
據說因為他伺候慈禧太后到了幾乎形影不離的地步,這番娶妻便被老百姓添油加醋地傳播,說他是個「假太監」,並沒有完全喪失男人性功能,所以才讓三十餘歲的慈禧太后那麼喜歡。這簡直是淫亂後宮呀!這樣的醜聞讓法定地位高於慈禧太后的慈安太后很是不安。
安德海得意忘形到什麼地步呢?他不把年幼的皇帝同治和相當於內閣總理的恭親王奕放在眼裡。慈禧對年幼的同治帝管教甚嚴——孤兒寡母多半如此,而安德海服侍慈禧太后很舒服,慈禧十分信任他,有時候他還承慈禧之意訓斥小皇帝。小皇帝也是有自尊的,同治帝幼小的心靈中對安德海充滿恨意。
滿清入關之後,鑒於明朝太監干政導致亡國,順治帝於順治十年(1653)頒布上諭,嚴禁太監干政:一、非經差遣,不許擅出皇城;二、職司之外,不許干涉一事;三、不許招引外人;四、不許交接外官;五、不許使弟侄親戚暗相交接;六、不許假弟侄名置買田產,從而把持官府,擾害民人。兩年後,順治帝又命工部將這道上諭鑄成鐵牌立於紫禁城內交泰殿門前,以示警戒。
作為愛新覺羅的子孫恭親王,對氣焰熏天的安德海自然很是憎惡,想一切辦法來壓制他。安德海自恃有慈禧太后做靠山,根本不把恭親王放在眼裡。同治四年,慈禧利用一位御史彈劾奕的奏摺,親筆寫詔書,責奕驕盈溺職務,召對不檢,罷直軍機、議政。後經王公大臣九卿科道等公奏:「恭親王咎由自取,尚可錄用」。因為當時天下很不太平,慈禧太后還需要恭親王,不久後就恢復他領班軍機的地位,但罷掉了他「議政王」的頭銜。據說這次慈禧向恭親王發難,也是安德海挑撥而成。
得罪了正是叛逆少年的皇帝和相當於國務總理的首席軍機大臣,等於把自己置於危險的境地,雖然有慈禧太后這座大靠山,但稍不留意,潛伏的殺機便可致命。
如趙烈文日記中所言,這是有人引誘他,把他往火坑裡推,因為在宮內乃至京城城內,沒人殺得了安德海。驕橫慣了的安德海上了套,想出京威風威風,以皇帝大婚採辦龍衣為名下一趟江南。幾次請求慈禧太后,對其言聽計從的慈禧答應了他。於是,一個太監成了奉太后之命的欽差,坐著龍船大搖大擺出京。
可是,他這個欽差是沒有法理上的支撐,這也是丁寶楨能殺掉他的原因。
安德海並未攜帶欽差的憑證,一路張揚,到了山東境內時,德州知州趙新對此很是不解:既是欽差過境卻為何未接到「明降諭旨」並部文傳知(按例清朝派遣大臣出京,軍機處外發公文,沿途地方官員按禮迎送)?手下的護兵購買物品也未出示「傳牌勘合」(清朝奉命出京的軍人由兵部簽發,途經各地可憑勘合由地方官府供應物品)。趙新立即將此事上報巡撫丁寶楨,丁寶楨命令手下的州縣見到安德海,就立刻擒拿。
八月二日,安德海在泰安縣被知縣何毓福抓獲,與其隨從陳玉祥等三人隨即被先行押往濟南,由丁寶楨親自審訊。拿到安德海的口供,丁寶楨即寫好奏章,讓快馬直接遞交軍機處,軍機處當然是恭親王做主,馬上給丁寶楨發出密諭,內稱:「該太監擅離遠出,並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著丁寶楨迅速派委幹員於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不準任其狡飾。如該太監聞風折回直境,即著曾國藩飭屬一體嚴拿正法。倘有疏縱,惟該督撫是問,其隨從人等有跡近匪類者,並著嚴拿分別懲辦,毋庸再行請旨。」八月七日,丁寶楨親自驗明正身,將安德海就地正法於濟南。如果將安德海帶回京城處理,只要慈禧太后說一句話,多半死不了,必須快刀斬之。
這其實是丁寶楨和恭親王主持的軍機處上演了一出「雙簧戲」,繞過了慈禧太后,拿違背祖制說事,堵住了慈禧太后的口。慈禧當然明白這是恭親王導演的戲,心裡又給這位能幹的小叔子記下了一筆。至於丁寶楨,此後仕途不但沒有受影響,反而升至四川總督。有一些野史說,丁寶楨殺掉安德海後,命令手下人將安德海的下身赤裸示眾,讓圍觀的吃瓜群眾眼見為實:這果然是個真太監。他用這種方式替慈禧太后闢謠。
丁寶楨是貴州人,翰林庶吉士出身。丁憂後就在湖南做官,先後擔任過岳州知府、長沙知府,和湘軍大佬關係密切。在光緒元年慈禧太后拿平反「楊乃武與小白菜」案來打壓湘軍系、整頓吏治時,他還大為不平,面斥刑部尚書桑春榮糊塗,說這個案子如果翻過來,將來「外官難為」。殺安德海,他已經充分考慮了利弊,把風險降到了最低。這真是一個官場老油條。
安德海自取滅亡,還是他見識太淺,以為有慈禧太后的庇護,就沒人奈何得了他。可他成了那麼多重量級人物的眼中釘,必死無疑。他不過只是老佛爺的一個夜壺,為了這個夜壺老佛爺何必把小叔子、兒子和天下督撫都得罪完?
※丁寶楨為何敢殺慈禧身邊的紅人安德海?
※發明宮保雞丁的丁寶楨斬殺慈禧面前的紅人太監安德海後仕途如何?
※殺了慈禧的「小安子」,吃貨丁寶楨入蜀創「宮爆雞丁」
※殺了慈禧寵幸的太監安德海,丁寶楨名聲大噪,其後人生活得怎樣?
※山東巡撫丁寶楨和他的「宮保雞丁」
※丁寶楨殺死安德海為何要剝衣暴屍三日?這裡有兩個關於慈禧的秘密
※慈禧極力促安德海大婚,被丁寶楨斬首還了她的清白
※丁寶楨為何敢違抗慈禧懿旨殺死安德海,起因竟是一件後宮糗事
※晚清第一牛臣丁寶楨:戲弄慈禧殺其心腹
※山東巡撫丁寶楨不簡單,連慈禧太后心愛的太監安德海都敢殺
※丁寶楨斬殺慈禧寵幸大太監安德海,背後另有隱情
※山東巡撫丁寶楨斬殺太監安德海後仕途如何 慈禧太后送他四個字
※起義者:要麼跟我們殺清妖,要麼死 丁寶楨:早就恨透愛新覺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