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錢幣收藏入門(中)——錢幣學基礎審美

錢幣收藏入門(中)——錢幣學基礎審美

看完本文至少能解答你這樣幾個疑問:

1,如何區分精製幣和普制幣?

2,弱打和偏打是什麼?如何影響品相?

3,到底能不能洗幣?

4,如何判斷金、銀、銅幣包漿?

5,原包漿和人工包漿有什麼區別?

...其他保證你在別處讀不到的經驗之談!


  • 貓眼註:

除非特別註明,否則本系列文中所用錢幣圖片全部來自貓眼個人藏品,僅供貓眼讀者參考。未經授權請勿盜用。


錢幣收藏本身最重要的是一個自我享受的過程。既然是視覺享受,審美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在一般意義上來說,審美是極其主觀的,但伴隨著個體收藏愛者對群體認同感的需要,審美很自然地被上升到了理性標準的層面上。

錢幣收藏入門(中)——錢幣學基礎審美

如果說上一期討論的基礎術語是錢幣收藏愛好者互相交流的基礎,那麼這一期要講的審美就是藏家群體之間劃分派系與偏好,構成團體性共識的關鍵。

錢幣收藏入門(中)——錢幣學基礎審美

審美是一個複雜的概念,粗略可以分為主觀性審美和共識性審美。


主觀性審美並不具有普適性,例如不同人對待不同類型包漿(即錢幣表面的氧化層,英文為「Toning」)的態度;

共識性審美具有普遍性約束力,比如對錢幣細節壓印狀態的追求。

作為基礎課,為了防止深入任何一個細枝末節的具體領域(因為審美的眼力是靠經驗堆積起來的,單純用文字解釋對筆者來說將是一場災難),我們只對這兩類審美做簡單易懂的解釋。


第一節:

共識性審美基礎——工藝與做工

說到錢幣共識性的美感與狀態標準,一般人最先想到的恐怕是「品相」(英文為「Condition」或「Grade」)這個概念。

傳統意義上來說,品相與美感關係很大。但當代的錢幣品相概念實際上說的是保存狀態,且具有相當的品種針對性。另一方面,看品相這件事遠比說起來難,也不是一篇文章能教會的,所以如何判斷「品相」不是本文關注的地方。

我們要說的是更加直白易懂且明確的東西。為了保證思路清晰,我們不妨就使用上期提到的底板-圖案二維基準作為框架進行討論。

1. 底板——錢幣的工藝

一般來說,錢幣分為精製幣(英文為「Proof」)普制幣(英文為「Business Strike」)。精製幣通常專供愛好者收藏所用,而普制幣通常用於流通(封裝套幣除外)。


精製幣與普制幣的區別在於表面的工藝處理。通常精製幣表面呈鏡面效果,或經啞光處理,底板與圖案的反差比普制幣更大。在當代,通常一眼就可以辨識這種工藝層面的差別(熊貓的精製幣和普制幣算例外吧……)。

如下圖所示,左側的精製幣與右側的普制幣圖案相同,但憑藉左側精製幣底板的鏡面反射效果可以輕鬆將它區別於帶有漫反射效果的普制幣。

錢幣收藏入門(中)——錢幣學基礎審美

但有些精製幣並不像上面例子中這樣容易辨識。

在從前的文章中,貓眼提到過,歐洲從一百多年前就存在一種啞光精製幣工藝(英文為「Matte Proof」)。在美國,一些精製幣採取所謂「柔光處理」(英文為「Satin Finish」)。這兩類精製幣表面並非鏡面效果,而是均勻細膩的磨砂啞光效果和如綢緞般的絲滑效果。

想要從普制幣里分辨出這類精製幣有時是很難的,請看下面的兩組對比案例:

錢幣收藏入門(中)——錢幣學基礎審美

1922年美國和平銀元啞光精製幣,圖片來自PCGS Coin Facts

錢幣收藏入門(中)——錢幣學基礎審美

1922年和平銀元普制幣,圖片來自PCGS Coin Facts

錢幣收藏入門(中)——錢幣學基礎審美

1936年美國野牛五美分柔光處理精製幣,圖片來自PCGS Coin Facts

錢幣收藏入門(中)——錢幣學基礎審美

1936年美國野牛五美分普制幣,圖片來自PCGS Coin Facts

這種情況下,一般比較簡單的辦法是看邊緣與側面(邊)的夾角(如下圖所示)。

錢幣收藏入門(中)——錢幣學基礎審美

若夾角異常銳利規整,則是精製幣的可能性較大;反之則是普制幣的可能性較大。

對於一些20世紀甚至更早的鏡面精製幣來說,底板的處理有時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精美。就拿下圖貓眼自己的這枚滿洲國康德六年(1939年)一角精製幣舉例,若非對光旋轉觀察底板和邊緣,也不容易一眼看出。

錢幣收藏入門(中)——錢幣學基礎審美

雖然精製幣是精心製作的工藝收藏品,在審美上要優於普制幣,且鑄造量通常遠小於同款普制幣,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在價值上總能佔據優勢。

在一些歷史經濟環境下,精製幣鑄造出來就得到了妥善保管,但同款的普制幣卻由於過度流通而大多磨損嚴重。若是再加上政府的回收和外國的再熔鑄,很容易造成存世的精製幣反而狀態普遍優於普制幣。這樣一來,就會出現一種原狀態的精製幣易得,而精美的普制幣難求的狀況。

美國的貿易銀元(國內稱「拿花銀元」)就是這類情況,在完全未流通的狀態下,普制幣反而比精製幣稀少很多,價格有時也更貴。

錢幣收藏入門(中)——錢幣學基礎審美

一般情況下,一枚精製幣底板的鏡面效果與圖案的凝霜效果在視覺對比上越強烈,錢幣就越具有美感,因此也越受歡迎(這種對比稱為寶石效應,英文為「Cameo」)。貓眼的那枚滿洲國精製幣顯然不屬於對比很強烈的那一種。

值得一提的是,鏡面底板並非精製幣的專利。一些使用全新的模具在機器壓力得當的情況下鑄造出來的普制幣也會有這種效果。在錢幣學上,我們稱之為「類鏡面效果」(英文為「Prooflike」或「Semi-Reflective」)


下圖中是貓眼的三枚帶有「類鏡面效果」的普制幣,分別是18世紀德國金幣,19世紀初西班牙殖民地銀幣,和19世紀初奧地利邦國銀幣。由於類鏡面效果是機器鑄幣的偶然現象,因此會出現在不同國家和時期的錢幣上。

錢幣收藏入門(中)——錢幣學基礎審美

一般而言,帶有類鏡面效果的普制幣更受歡迎。這不僅因為物以稀為貴,也因為視覺上確實更具有衝擊感。

20世紀之後,一些國家(如奧地利,加拿大)開始使用經過處理的模具,儘可能保持每一枚出廠的普制幣都帶有這種類鏡面的效果,又不會過分增加鑄幣成本。這種類鏡面普制幣作為一種工藝得到了認可。


下圖中是貓眼的一枚20世紀初奧地利使用類鏡面工藝鑄造的普制幣。

錢幣收藏入門(中)——錢幣學基礎審美




2. 圖案——錢幣的做工

鑄造錢幣聽起來簡單,其實是對一國工業、文化水平的極大考驗。工藝原理說到底不算難學,但金屬冶煉、研磨、機械衝壓技術這些工業水平就絲毫摻不得假了。只了解工藝原理,但工業技術不達標,則錢幣的做工勢必好不了。

下圖是貓眼的一枚完全未流通的70年代伊朗硬幣。因為技術不穩定,獅子胸口的一大塊圖案缺失了。這種情況我們通常稱為「弱打」(英文為「Weak Strike」)

錢幣收藏入門(中)——錢幣學基礎審美

影響做工的因素除了技術不成熟之外,還有對鑄幣成本的限制。減輕衝壓強度,減少衝壓次數,可以減少模具和機器的損耗,降低鑄幣成本。但相應地,錢幣的做工就無法保障了。

維多利亞時代後期到20世紀中葉的英國在錢幣做工方面就十分不穩定,這當然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成本問題(如果捨得花錢,英國錢幣做工是一流的,不信就再去看看哥特體克朗)。

貓眼正巧有三枚1902年(愛德華七世時期)的英國克朗銀幣,它們保存狀態相同(評級分數相同),所以圖案的區別基本上可以完全歸因於做工。

錢幣收藏入門(中)——錢幣學基礎審美


縱向比較三枚錢幣的細節,可以看出頭盔、胸前肌肉、馬臉部細節和韁繩在精度上的區別。三枚錢幣來自同一國家同一年分,英國錢幣在這個時期做工的不穩定可見一斑。

錢幣收藏入門(中)——錢幣學基礎審美



從審美角度上來說,大部分藏家還是非常在意錢幣的做工的,甚至會願意多花一點錢買一枚壓印精美的錢幣。

對於早期手工錘制錢幣來說,接近邊緣的地方出現弱打是很常見的。這主要是因為手工錘制錢幣的時候,很難平衡力度,免不了將壓力偏向一側,造成另一側的模具圖案無法完全印在幣坯上。


下面三枚是貓眼自藏的13世紀十字軍塞普勒斯王國銀幣,18世紀阿富汗漢達基王朝金幣,以及19世紀波斯卡扎爾王朝金幣。時代不同,地區不同,但因為同為錘制幣,所以都有類似情況的弱打造成的圖案缺失。

錢幣收藏入門(中)——錢幣學基礎審美

錢幣收藏入門(中)——錢幣學基礎審美

錢幣收藏入門(中)——錢幣學基礎審美

鑒於弱打的普遍性,一枚帶有全部細節的打制幣自然會比較受歡迎。

前文說過,會看「品相」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這是因為,你想要評定一個時期錢幣的品相,首先要了解這個時期這個國家錢幣的普遍做工,才能不把弱打誤認為是磨損,不把壓力不均勻視為錯版。


下圖貓眼這枚1880年伊朗5000第納爾就是這類情況。雖然獅子的臉都快沒了,但這是由於先天不足,NGC顯然理解這類錢幣的通病,所以給了一個「近未流通」的品級。

錢幣收藏入門(中)——錢幣學基礎審美



早期錢幣除了弱打之外,還有偏打(英文稱為「Off-Center」)的問題。

如果是機器鑄幣的話,這類情況還算是錯版,會吸引一些人的關注。不過,早期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使用的碾壓機算是例外。

這種機器是先使用滾筒模具碾壓條形幣坯,再將錢幣從條形幣坯上切割下來。只要磨具稍有不同步,或者切割的時候不準確,錢幣的圖案就會歪向一側。


下圖中貓眼這枚西班牙塞戈維亞造幣廠的2里亞爾銀幣就屬於這類情況。

錢幣收藏入門(中)——錢幣學基礎審美

但對於手工錘制幣來說,偏打是常見的。一般對於這類錢幣,藏家們更喜愛沒有偏打的錢幣,並願意為之多花一點錢。


下圖中貓眼的兩個希臘幣就是典型的偏打。圖案歪向一側,部分缺失。

錢幣收藏入門(中)——錢幣學基礎審美

這一節所說的內容其實可以簡單總結成一句話:


一枚錢幣工藝越精美,圖案與底板視覺對比越強烈,圖案壓印越清晰、越完整、越居中,則此錢幣在通識性上來講越符合錢幣學基礎審美。

當然,這話說起來還是很泛泛。但經過上文的討論,貓眼相信,大家已經對如何審視一枚錢幣的工藝和做工有了心得。想要客觀而不失主見、嚴格但不顯得過分挑剔地看錢幣,這些通論性的經驗還是很有價值的。



第二節:

主觀性審美基礎——清洗與包漿

與共識性審美標準不同,主觀性審美是由個人偏好決定的。因此,這一節討論的問題沒有絕對的對錯。之所以展開這樣的討論,是因為我們需要至少嘗試著了解錢幣鑒賞上的可能性,以便理解他人的想法。

在審美方面,錢幣的清洗與包漿是一個最基礎的問題。文章開頭說過,所謂「包漿」只不過是錢幣表面的氧化層。那麼這個氧化層勢必會根據錢幣的材質、表面的狀態、所處的環境發生變化。在這種大部分時候不可控的變化里,並不是每一種結果都讓人滿意。

錢幣收藏入門(中)——錢幣學基礎審美

這枚保羅半盧布的包漿非常雞肋,雖自然但不能突出圖案的美感,還影響對幣文和圖案的辨識,遮蓋底板均勻的光澤。貓眼一直在考慮要不要把它洗掉。

許多人以為,包漿即正義,這是不對的。如果包漿實在難看,甚至危害到錢幣的保存,那麼還不如沒有。當然,大部分藏家對於均勻濃郁的老包漿帶有本能的好感,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帶有一定共識性的。

錢幣收藏入門(中)——錢幣學基礎審美

美觀的老包漿是對錢幣審美的增色,是對二元雕刻藝術的色彩補充。


最理想的包漿通常具備以下幾個要素:

  • 深沉濃郁但平衡均勻;

  • 遮蓋圖案的瑕疵和傷痕但不掩蓋底板的光澤;

  • 對圖案的輪廓有修飾和加強作用;

  • 有鮮明的產地色彩風格。

當藏家對包漿不滿意的時候,是可以將包漿洗掉的。這一點非常值得說明。

許多人以為錢幣是不能清潔的,這是不對的。只要方法得當,錢幣是可以清潔的,而且有時甚至是必須清潔的。業內人士反對洗幣,是為了防止業餘愛好者方法不當,將錢幣洗壞了,追悔莫及。


下圖是貓眼收藏的一些市面上比較常見西方古代錢幣,可以看出,它們全都被清洗過。洗幣不是罪,關鍵看洗得對不對。

錢幣收藏入門(中)——錢幣學基礎審美

對於不懂錢幣的人來說,貿然清潔錢幣很容易劃傷底板,磨平圖案,造成不可恢復的損害。即便從業人員,有時也會因為使用了過於激進的清潔方式而造成不可逆的損失。那麼,如何判斷錢幣洗得正確與否呢?很簡單,看光澤。


下面是兩枚貓眼的奧地利銀幣,左圖銀幣是最近清潔的,右圖銀幣是早年不成熟的時候貿然清潔的(不怕您笑話,用刷子蘸著小蘇打搓出來了……)。可以對比一下底板的光澤,看出區別。

錢幣收藏入門(中)——錢幣學基礎審美

值得注意的是,原本光澤照人的錢幣經過多次清潔後,也會逐漸失去明亮的質感。這時候,就屬於不當清洗(英文為「Improperly Cleaned」),是損壞的範疇了。


比如下面這枚錢幣,貓眼買回來的時候就已經被清洗過。在貓眼手裡的這段時間,它又被清洗了兩次(好吧,是因為貓眼試圖加速表面氧化,遮蓋蒼白的底板,結果效果極差,不得已又將其洗掉,貓眼認罪……)。現在,它變成了這樣一副暗淡的樣子:

錢幣收藏入門(中)——錢幣學基礎審美

洗幣之所以沒問題,是因為只要不損壞錢幣,包漿還是會長回來的。有的資深人士非常擅長在氧化問題上做手腳,在錢幣上人為地加速氧化,生成特定的包漿,我們將其稱為「人工包漿」(英文為「Artificial Toning」)

如果工藝嫻熟,那麼許多時候人工包漿是看不出來的。反過來說,如果看不出來,同樣是氧化,還有必要分辨是人工的還是自然的嗎?這是個悖論,貓眼也不知道。

然而人工包漿失敗的案例也是很多的。一般而言,顏色過於艷麗,色澤過於濃厚,或者帶有不自然的五彩光澤,這些都可以作為判斷人工包漿的依據。

錢幣收藏入門(中)——錢幣學基礎審美



人工包漿並非僅見於銀幣,許多幣商還會嘗試在金幣和銅幣上做文章。由於我國歷史上流通的金幣較少,所以國內藏家大多見得不多,對金幣和金幣的氧化不夠熟悉,這裡有必要說一說。

金幣自然包漿是紅褐色的,雖然生成極慢,但也會如銀幣和銅幣的包漿那樣自然擴散到錢幣的表面。因為金屬活動性較低,人工在金幣表面生成包漿要困難一些,因此辨識度還是很高的。

請看下圖中貓眼的兩枚金幣,左側圖中的西班牙金幣為自然包漿(稱為「原包漿」),右側的秘魯金章為人工包漿:

錢幣收藏入門(中)——錢幣學基礎審美

我們拉近觀看可以發現,原包漿(下圖左)與文字、圖案之間有自然的銜接,顏色由深至淺,自然地擴散開來。人工包漿(下圖右)與文字、圖案有一定的間隔,這是因為塗抹化學試劑用的棉棒被錢幣凸起的圖案遮擋,無法觸及圖案附近的區域。同時,圖案上本不應該有包漿的高點也會被然上輕浮的粉紅色。底板上,一些不均勻的色塊隨處可見,這與試劑塗抹不均有關。

錢幣收藏入門(中)——錢幣學基礎審美



既然說包漿,我們還得說說銅幣的顏色問題。銅幣剛鑄造出來的時候是鮮紅色的,隨著氧化的加深,銅幣的顏色越來越深,最後變成褐色。一般來說,銅幣顏色越亮越紅,說明保存得越好,價值也就越高。

評級公司會依照鮮紅顏色留存的比例將銅幣分為紅色(英文為「Red」或縮寫「RD」),紅褐色(英文為「Red Brown」或縮寫「RB」)和褐色(英文「Brown」或縮寫「BN」)。銅幣的價值根據這個三個檔次依次降低。

錢幣收藏入門(中)——錢幣學基礎審美

不過貓眼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大部分評級公司的評級盒是無法做到完全的空氣密封的。這就意味著,你買的紅色銅幣過個十幾年就變成褐色了。所以顏色什麼的其實是浮雲,所有銅幣最終都會變成褐色。

銅幣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就是手印。銅的金屬活動性比銀和金都高,所以也最敏感。一次不注意,在銅幣表面留下的指紋汗漬,經過幾年的氧化,就會變得越來越清晰,影響錢幣的美感。所以在手持銅幣的時候一定要小心,盡量拿側面,避免觸摸銅幣的正反兩面。

錢幣收藏入門(中)——錢幣學基礎審美

簡單總結一下這一節說過的內容:


a. 追求包漿是一種主觀審美,並非正義;

b. 漂亮的包漿會增加錢幣的價值,但不漂亮的包漿可以洗掉;

c. 洗幣需要專業素養,只要操作得當,有時洗洗更健康;

d. 包漿可以人為生成,見得多了之後可以分辨包漿真偽;

e. 銅幣顏色越淺價值越高,但總有年老色衰的那一天;

f. 避免觸碰銅幣表面留下指印。

另外,對於包漿的追求,世界各國的態度不盡相同。我國的錢幣愛好者普遍欣賞包漿,這與我國悠久的收藏歷史和崇古審美有關,但偶爾也有盲目追求的情況;歐洲的藏家大多重設計而輕包漿,如果包漿無法對錢幣設計起輔助作用,甚至影響審美,則不如去掉。



對待包漿最認真的當屬美國人,他們的玩法有時甚至有點類似中國古幣里玩「坑口」的思路。

雖然美國也有人專門追求無包漿的「白色錢幣」(英文為「White Coin」),但大都數時候,包漿是會給錢幣增加價值的。

就像我們會用「孔雀藍」、「黑漆古」這類辭彙描述特定包漿一樣,美國人也會使用「綠松石」(Turquoise)、「深海綠」(Sea Green)、「日落紅」(Sunset)、「電鍍藍」(Steel Blue)等專門辭彙形容每一種包漿。

除了分類,美國人還要看包漿是否能反應錢幣的背景和產地。


對於19世紀精製幣,深沉的「深海綠」和「電鍍藍」十分受歡迎,因為據說只有老收納盒裡長期珍藏的錢幣才有這種包漿。對於摩根銀元,人們有時為了追求歷史感和獨特性,會多花點錢買只有單麵包漿的錢幣(位於原卷兩端的錢幣才具有的特性)或者有月牙形包漿(窖藏期間錢幣相互覆蓋造成僅有裸露部分氧化)。

凡此種種,每個門類里都有專門玩包漿的人,他們會告訴你,在我們玩的這個門類里,哪類包漿算上品,哪類包漿肯定是假的,等等……



這一期我們講了錢幣學上的基本審美,雖然還是不免有些泛泛空談的味道,但貓眼至少講了很多自己看幣的經驗,相信還是會有一點點幫助的。

貓眼見過許多熟讀評級標準的人,但他們懂品相卻不會看幣,舍本而逐末,這樣不是完全背離了錢幣收藏的初衷了嗎?所以,貓眼在這裡與大家討論錢幣審美的問題,教大家錢幣每個地方要怎麼看。以此為基礎,未來再去深造錢幣評級,才能有大成。

錢幣收藏入門(中)——錢幣學基礎審美



  • 題外:

因系統關係,貓眼引用之前的文章只能引用發出去的版本,這就導致之後收到泉友糾錯的修改無法體現。還請大家見諒。



貓眼看幣?——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所有文字皆為原創,不可自行轉載。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貓眼看幣 的精彩文章:

鋁鋅銅:漫畫沙俄雙頭鷹|羅曼諾夫王朝帝王圖
錢幣收藏入門(上)——錢幣學基礎術語概述
貓眼又招人|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外國拍賣公司如何對待第三帝國幣章?
有一種偏執,叫收藏早期半美元銀幣

TAG:貓眼看幣 |

您可能感興趣

錢幣收藏入門(上)——錢幣學基礎術語概述
錢幣收藏入門(下)——錢幣瑕疵與損壞的基本認定
在古錢幣收藏界投資大清銀幣的藏家與日俱增
錢幣收藏:了解最新銅幣銀幣古錢幣價值走勢
錢幣收藏領域中最為龐大的收藏門類
錢幣收藏中的數據套路
古錢幣銅幣的收藏價值
錢幣收藏中的王者-雙龍壽字幣
古錢幣收藏中對精仿銀幣的辨偽
古錢幣收藏是門博大的學問「雙帆幣」
古錢幣收藏:錢幣書法鐵劃銀鉤瘦金體
收藏古錢幣入門級的一點建議
古錢幣中豐碑式的錢幣,雙旗幣
大清銅幣成為錢幣中的焦點
錢幣:錢幣鑒定秘籍
錢幣收藏拓展新領域:錢幣專題收藏
中國古錢幣的收藏與鑒定/萬能收藏口訣
審丑學入門丨(拉丁)美洲錢幣的正確打開方式
錢幣收藏品中最貴的錢幣將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