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這個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 卻蘊含著道家的千年智慧

這個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 卻蘊含著道家的千年智慧

作者簡介:


雲陽,終南道德門下七十九代玄裔弟子,師承台灣宗教藝術大師、台灣玉山白雲道教會廖宗東道長,現任職於大羅天道文化藝術品會館,以弘揚傳統道文化為神聖使命。


隨著新時期的到來,凡有社會責任心的人都會崇尚《道德經》,尊崇《道德經》中的「道」與「德」,都會在不同的環境中學習與實踐,來提高自身的素質,完善自己的修養。

文/雲陽


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老子,被道教尊奉為道祖。他以王朝的興衰成敗、百姓的安危禍福為鑒,追溯其根源,著成千古名著《道德經》。


《道德經》的傳奇故事


關於《道德經》的問世,還有一個傳奇的故事流傳至今。

這個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 卻蘊含著道家的千年智慧



老子出關圖(資料圖)


話說老子打算出西關,登昆崙山。守關的關令尹喜通過占卜知道會有神人在此經過,便命人打掃了四十里路親自迎接,果然等來了老子。老子知道尹喜命中注定是個得道之人,便停留了下來。


有一個叫徐甲的人,從少年時就給老子作僕人,已經有二百多年了。老子每天應付給他的工錢大約是一百錢,總共有七百二十萬錢的工錢沒有給他。老子要遠行,徐甲想要工錢又怕老子不給,就請人寫狀子狀告老子。狀子到了尹喜那裡,尹喜看了很吃驚,就去告訴了老子。老子得知後對徐甲說:「你早就該死了,我當時因為官小家貧,只想找個打雜的,才僱傭了你。我把『太玄清生符』給了你,所以你才活到現在。我答應過你,如果你將來進入了安息國,我會用黃金計算還你工錢,你為什麼這般著急呢?」說完就讓徐甲面朝下張開嘴,「太玄清生符」立刻被吐了出來,徐甲頃刻間化為一副枯骨。尹喜知道老子是神人,就跪下磕頭,為徐甲求情,並願意出錢替老子付工錢。老子把「太玄清生符」又扔給了徐甲,徐甲即刻復活了。尹喜拿二百萬錢打發徐甲去了。

尹喜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弟子之禮,老子就把長生之道傳給了他。尹喜繼而向老子請求更深奧的道,老子便口述了五千字,尹喜把它記錄了下來,這就是著名經典《道德經》。尹喜此後便無心仕途,隨老子出走了,並最終得道成仙。


「道」與「德」的哲學內涵


古往今來,《道德經》一直是人們學之不盡、用之不勤的智慧寶庫,因為她是天下人治世、治學、修身的法寶,闡發了「道」與「德」所包含的哲學思想

這個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 卻蘊含著道家的千年智慧


《道德經》是智慧寶庫(資料圖)


何為「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德經》第一章),其中「道」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以「無」「有」的「道」來詮釋對自然規律的悟解。人法天地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無為而無不為,為道也。道是無處不在的、用之不盡的。正所謂「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道德經》第六章)。


何為「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道德經》第三十八章),其中的」德」是指,人們追尋」道」而得出的真理。追尋「道」內在的品質,學習「道」,遵「道」而行,唯「道」是從,自然無為,不現其「德」,是為上德。有「德」的人順其自然,無心作為。而追求形式上的「德」有意作為者是為下德。


因此,沒有對「道」的理解就沒有「德」的化現,沒有「德」也不可能認識「道」的自然無為。也可以說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

遵道施德,天下太平


遵循「道」,即有「德」,有「德」之人皆是仁善之人,正所謂「德者,仁善之本也」。上古時代的唐堯認為自己的兒子不肖,就把帝位禪讓給才德兼備的虞舜。他不以天子之位為私有,以百姓為先,視百姓如自己的子女般疼愛,無偏無私,正如「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第五章)。


虞舜即位後,學習唐堯,遵「道」而行,實行仁政。他要求人們「行厚德,遠佞人。直而溫,寬而栗,剛而毋虐,簡而毋傲」,在其治理下,政教大行,百姓孝敬父母,鄰里和睦相處。四面八方都稱讚虞舜的功勞,因而《史記》中有稱「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這個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 卻蘊含著道家的千年智慧



大禹治水(資料圖)


虞舜又把帝位禪讓給了禹,禹也是一位有德的帝君。禹為天下百姓免於水患而治水,率百姓餐風露宿,不怕勞苦,八年於外,三過家門而不入,被稱為美談。禹即位後繼續實行仁德,在堯、舜、禹的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稱頌。他們的德政流傳至今,正是因為他們崇尚「道」,以「德」標榜自己,才能夠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效果


領導者遵「道」而有「德」對社會的影響是龐大的,《道德經》第三十二章有云:「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意思是說侯王若能遵循「道」,自然無為治理天下,像天降甘露那樣恩澤於百姓,使百姓普受恩惠,天下百姓將自然地歸順於他。民眾歸順,施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不敢為也」(《道德經》第三章),使人們沒有私慾,讓他們充實肚腹,減少他們的貪慾,增強他們的體質,使他們身強體壯。常使民眾做到不追求名利,做到清靜無為,那樣的話虛偽狡詐的人,就不敢胡作非為了,天下則「無不治矣」。


周文王姬昌也是位有「德」的賢主,他在統治西岐期間,實行仁德之政,他主張心懷百姓、以民為先,把公田劃分給百姓耕種,取消商稅,廢除酷刑,視民如子,以德感化世人。正是因為姬昌的賢德,西岐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西岐才會有如此美好的大同世界。領導者治世遵道而行,百姓就會安居樂業;反之,背道而馳的領導者只會致使生靈塗炭,他自己也將會遺臭萬年

這個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 卻蘊含著道家的千年智慧



領導者治世遵道而行,百姓就會安居樂業(資料圖)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意思是說「道」衍化萬物,萬物皆有陰陽兩面,陰陽兩面相互矛盾,但他們的相互作用能達到平衡和諧的狀態,這就是「道」的主旨


「道」生天地萬物而不圖回報,任憑萬物自然而然地發展,而不加以干涉;無私無欲,悠然自得;性情品行溫和如水,且有寬宏的氣度;對自己所堅守之外的事物不勉強;知道知足,遇事知道適可而止;不貪名利,始終如一地保持淡薄、正直的品行;泰然若處,利萬物而不爭不搶,立了功勞也不據為己有……「道」的種種品行,不僅僅是勸化治世者所追求的品行,也是人們修身養性、善化內心、順其自然,處事做人所追求的品行


有了對「道」的理解,就有了「德」的化現,「德」是做人最根本的體現。一個人是否有德,從他的言行舉止、為人處世,就能一目了然。「德」內在修心,外在修行,只有心存仁善、誠實守信、忠孝仁義的人,才有好的品德。德者,莫過於善。《三字經》開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意思是說人剛出生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是不分善惡的,可見善是人們最清凈最初有的靈魂。


然而,隨著生存環境的差異和生活群體的影響,「善」也隨之發生了「質」的變化。有的人依舊尊道崇德,自己為善,與人為善;有的人卻只顧自己的利益而無視他人的利益,損人利己;更有甚者無視道德,去善從惡,對社會百害無一利,最終害人害己。


背道而行,自食其果


朋友的家鄉是一個離城市較偏遠的山村,村子依山傍水,家家有果園,百姓的生活也過得很好。早些年間,村子的北山(此山的地理位置在村子的北面,村民稱為北山)半山腰處有一清泉,三眼泉水汩汩而流。此泉水常年茂盛,即使大旱年景,也無異於平日。附近的百姓都飲用此水,村子裡的百姓也引用此水澆溉果園。這水喝起來清甜可口,澆溉果樹結出的果子清脆爽口,百姓們都很喜歡這兒的泉水。

這個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 卻蘊含著道家的千年智慧



三眼泉水汩汩而流(資料圖)


村裡有戶王姓人家的果園就在清泉附近,而為了更方便照顧果園,他們索性在清泉附近蓋了三間瓦房居住。老王還在泉水下建了個水池,方便儲存泉水。久而久之,老王見泉水如此旺盛,暗想泉水底下是否有什麼寶物呢?便悄悄弄來炸藥,在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只聽見轟隆一聲巨響……


第二天人們看到泉眼被炸開的碎石泥土埋了起來,就一起清理乾淨。可是那三眼泉水已經不再出水了,只有被炸開的岩石縫隙里有一絲流水緩緩流淌。原來泉眼底下還是岩石,老王沒有炸開,卻把附近的岩石泥土炸了下來,散落下來的泥土石塊把泉水掩埋了起來。明白事情原委的村民紛紛指責老王,大家說:「泉水是有靈氣的,你冒犯了她,她已經走了,我們再也沒有這麼好的泉水了!」老王卻不知悔改:「泉水哪有靈性?再說了,如果我能炸出好東西,我們豈不是發財啦?」事到如此,大家雖然都很生老王的氣,但也沒有辦法了,只好另找水源。但是再也沒有村民願意和他往來了。


過了幾年,老王開始渾身潰爛,疼痛無比,雖然就醫,但效果甚微。村民們沒有一個人來看他,直至死去。老王的媳婦改嫁去了別的村子,兒子媳婦外出打工再也沒回來。大家都說這是老王的「惡」報。


老王為了自己的私利,強行違背自然規律,把泉水炸壞,人們再也得不到泉水的恩澤。雖然老王不得善終,我們也無從考證這是否與炸毀清泉有關,但是如果他有仁善之心,為了大家的利益,又怎麼會炸毀清泉呢?又怎麼會在去世之時得不到大家的諒解呢?


人都是有私慾的,永遠做不到「道」的品行。可是如果我們遵循「道」,崇尚「道」,學習「道」,又豈會為了私利,而喪失德行呢?失去「德」的人永遠不會理解「道」的意義。他只會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去勾心鬥角,讓自己身心疲憊,自然做不到清靜無為,直至老去,也依舊疲憊不堪


遵道而行在當代社會的價值


仁善之人必定是有德之人。在樂善好施的時候收穫了快樂,也收穫了別人的善施;行善積德的時候收穫了健康,也收穫了眾人的喝彩。「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不正是這個道理嗎?人生一世,健康快樂最為重要,所以即使我們達不到「道」的修為,也要努力向「道」靠近,順其自然地待人處事。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能,能服於人」(劉備《三國志·蜀志傳》)。這是劉備勸勉其子劉禪的話,希望他實行仁政,有所作為。不要因為小惡就去做,小惡做多了就會成為大惡,也不要因為小善就不去做,小善做多了就會成為大善;要遵道而行,以德服人,用自己好的人品,高尚的道德來教化臣民,臣民自然臣服於你。這不正是「道」與「德」所包含的政治理念嗎?

這個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 卻蘊含著道家的千年智慧



人民正走向一個充滿信心的嶄新世界(資料圖)


隨著新時期的到來,凡有社會責任心的人都會崇尚《道德經》,尊崇《道德經》中的「道」與「德」。上至國家元首,下至黎民百姓,都會在不同的環境中學習與實踐,來提高自身的素質,完善自己的修養。正如《道德經》第十六章所言:「致虛極,守靜篤。」我們要遵循「虛極」、「靜篤」這一生命之道,來完善道與德,歸於天之道,即「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道德經》第七十三章)。這種不爭、不言、不召、從容無為的「自然無為」之道,是我們順應和效法的法寶,善於運用,自持以柔克剛的人,不但會取得好的成就,生活也會怡然自樂。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人民在國家領導人的正確領導下,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顯著提高,在一項項惠民政策的實行中,人民正走向一個充滿信心的嶄新世界!


為了實現人人平等,縮小城鄉福利的差距,國家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為了方便群眾辦事,節省行政資源,提升行政效能,國家實施了「三證合一」政策;為了改善退休人員的生活質量,國家建立了基本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為了降低「看病難,看病貴」的困擾,國家降低了大病慢性病的醫療費用,而新農合的實施也消除了百姓沒錢看病的後顧之憂;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走上求學之路,國家提出了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政策……這些利民政策不正是遵道就德的體現嗎?


正所謂「道之所施,德之所行。施政之道,在於君,在於臣,亦在於民。君之幸,在於擁君之民,臣民之幸,在於愛民之君。愛民者,道也,德也道德也」,現在提倡的「中國夢」也與此契合。


中國夢的實現在於整個領導體系由上而下的仁政,在於整條領導鎖鏈由下而上的參與。中國之夢,歸根結底是人民之夢,中國夢的實現關鍵點在上下一心,一起建設充滿魅力的中國,建設的過程需要施政之道,更需要為政以德。政府官員以道德約束自身,從政清廉,為民服務;人民群眾以道德約束自身,團結友愛,互幫互助。「道」是在承載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道」無言無形、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只有通過我們的思維意識去認識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體實例、是道的體現,是我們能看到的心行,是我們通過感知後所進行的行為。所以,如果沒有德,我們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同樣的,中國夢中的道也要靠德來實現。


君有君的「道」,民有民的「道」。自古至今,遵道施德的君王依舊流芳百世,民間的有道之人也成為千古佳話代代相傳。新時代的我們要繼承先人的道德,仁善為本,服務社會,讓我們在遵道施德的道路上來實現我們的中國夢!(編輯:若水)


溫馨提示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出家人吃了供養若不精進修行 後果很嚴重
練得真如性 自然是全真:寫給紅塵修行客的人生寄語
採藥制香、書符射鬼 體驗包羅萬象之道

TAG:騰訊道學 |

您可能感興趣

古人的成語智慧,蘊含著為人處世之道
那些好聽的古代名字中你知道蘊含了多大的智慧嗎?
今天才知道,原來一個人的名字蘊含這麼多道理啊!
八個簡單的漢字,卻蘊含著人生的真諦
青春美女居家身材 蘊含著讓人不能一眼看透的味道
門神傳承中蘊含的年味,沒有秦瓊敬德前人們貼啥?
唐代那些蘊含哲理的詩,你知道多少?
瑜伽拜日式蘊含的小玄機,很多人不知道!
科學家發現大腦蘊含著很多的秘密,愛情會令人變傻竟然是真的
字如其人 你的字蘊含著你的素養
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句句耐人尋味!
夢中的天氣竟然蘊含著這些暗示…
《尋龍訣》里那朵高顏值的花所蘊含的故事你知道么?
面相「五字訣」蘊含著很深的人生道理
那些蘊含著最深的絕望的古詩詞,你讀懂了嗎?
揭秘清朝皇帝年號所蘊含的意義,你知道嗎?
這副讚美老師的對聯只有14個字,卻蘊含了六大歷史典故!
道士口中慈悲蘊含了三種道家思想
恆星形成的成分蘊含著哪些奧妙?科學家有了出乎意料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