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離清朝更近為什麼要讓隔海的日本先動手侵略?
日本的帝國主義者與俄國帝國主義者,哪個更狡猾?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
但是如果觀察俄、日兩國在近代侵略中國東北的過程,至少可以從有關歷史中明確地得出結論:俄國帝國主義者更狡猾。
俄國帝國主義者的狡猾體現在它懂得「太極拳」中的一個理念——後發制人。
而日本帝國主義者只會先發制人,顯得非常莽撞。
日本帝國主義者的這個特點是一貫的,在近現代史中一直是日本帝國主義政府的致命缺點。
為什麼說俄國懂得後發制人?下面即回顧有關歷史。
.
▲西方列強瓜分中國,1898年法國漫畫。圍在「中國大餅」邊的,分別為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德皇威廉二世、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法國女郎、日本武士。
在近代曾侵略過中國的帝國主義國家中,沙皇俄國對中國的侵略活動開始得最早。早在1886年,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就發表了「關於應該注意遠東領土的聲明」,這是俄國開始專註向包括中國北方地區在內的遠東地區進行侵略的標誌之一。
在甲午戰爭爆發之前,俄、日已經隱隱地圍繞爭奪中國東北形成了對峙局面。但俄國採取的卻是後發制人的策略,並沒有直接侵佔中國東北,而是通過釋放「俄國準備在中國東北修築鐵路」的消息,誘使日本為避免俄國強佔侵略中國東北的先機而搶先發動了對朝鮮及清政府的戰爭。
當時俄國首先確定了穿過中國東北地區的領土修筑西伯利亞大鐵路的方案,之後俄國政府通過《新時代》這份報紙故意向日本透露了這個信息:「把西伯利亞鐵路的阿穆爾段穿過滿洲,這是一條大為縮短、便宜迅捷的路線,同時,它將阻撓日本在該地區的逾分的要求。」
可見俄國修築該條鐵路的意圖包含著排斥日本、搶佔侵略中國東北的先機的用意。
日本在獲悉後,就毫不猶豫地咬了俄國的「魚鉤」,搶在俄國修築該鐵路之前發動了搶先爭奪中國東北及朝鮮的甲午戰爭,而這正是俄國利用日本對中國東北、朝鮮的垂涎而誘使日本採取的行動。
眼光銳利的恩格斯在當時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中日戰爭是把日本作為工具的俄國政府挑撥起來的。」恩格斯的這一見解極有見地。
俄國為什麼要先讓日本對中國動手呢?
看看隨後的事態發展就明白了——俄國因甲午戰爭一事而實現了「後來居上」,不費一兵一卒就在中國東北地區獲得了比日本更大的侵略利益。
.
▲《馬關條約》是中國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於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原名《馬關新約》,日本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馬關條約》的簽署標誌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中方全權代表為李鴻章、李經方,日方全權代表為伊藤博文、陸奧宗光。
俄國誘使日本進攻中國之後獲得的利益是極大的,其中之一就是俄國可以利用「幫助清政府抵禦日本的侵略」為借口爭取在華權益。
事實上,俄國利用「幫助中國預防其它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這一理由來達到侵略中國的目的的做法由來已久,
例如,早在1858年俄國入侵黑龍江時,該國就向清政府提出「助華防英」的建議:如果俄國獲得了中國的黑龍江和烏蘇里江,那麼就可以幫助清政府防止當時正與中國處於戰爭狀態之中的英國人進佔黑龍江口。
在日本發動甲午戰爭之後,俄國就為自己找到了說服清政府割讓給俄國一定的權益的借口。
「1894-1895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戰爭,迫使清政府於1895年4月17日簽訂《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了在朝鮮半島的特殊權益和在遼東半島的殖民權益,這極大地侵害了俄國在遠東地區的利益,在甲午戰爭期間持隔岸觀火態度的俄國在戰後當然不能再袖手旁觀了。
「在《馬關條約》於4月17日簽署的當天,俄國、法國、德國駐東京的代表就介入此事並給日本提出『友好的建議』,建議日本收回《馬關條約》中的一些條款,實際上就是要求日本將遼東半島還給中國。」
俄國等三國之所以會這樣迅速地採取一致行動,我們有理由相信,俄國等三國在此前已經圍繞如何合作侵略中國、如何分配在華侵略權益的問題達成了一致。
這一猜測可以在後來德國入侵膠州灣、俄國佔據旅順一事上得到證明。
當然,俄國等國之所以採取干涉中日《馬關條約》的行動也是因為日本如果佔領遼東半島將直接威脅它們本國未來在中國的利益——無疑,日本在中國之所得就將是其它列強之所失。
.
▲《時局圖》 圖中熊代表俄國,犬代表英國,蛤蟆代表法國,鷹(即鶧)代表美國,太陽代表日本,香腸代表德國。生動形象地反映了封建帝國已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的歷史現實
搶先發動甲午戰爭的日本起初並未想到,通過發動戰爭辛苦地在中國佔去的權益也有可能再次失去。
面對俄、德、法三國的壓力,當時國力仍然較孱弱的日本不得不對三國作出退讓——「當時,日本自知力量不足,也沒有得到英國有力的支持,只好放棄遼東半島。」
當然,日本放棄遼東半島也是因為當時已經獲得了朝鮮半島的日本的侵略野心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滿足。
三國干涉還遼的目的不是幫助中國,而是向中國索取回報。
當時的俄國弄臣維特指出:三國干涉還遼之後,俄國「就成為中國的救星,中國會因此對聖彼得堡作出讓步,其中包括同意西伯利亞大鐵路穿越滿洲」。
事態也正是如此發展的。
從甲午戰爭之後的事態發展來看,俄國確實從中收益頗豐,這是因為從三國干涉還遼那時起俄國對清政府的影響力立即大大增強了。
俄國與日本不同,在不費一兵一卒的情況下就獲得了日本通過發動戰爭都得不到的權益,即獲得了中東鐵路的修造權。
中東鐵路使俄國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得以穿過中國的黑龍江地區直達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港)。
而後通過這條鐵路,俄國又在中國東北獲得了巨大的殖民權益。
具體而言,甲午戰後,俄國以干涉還遼有功、「中國的救星」自居,因此一方面要求中國做出回報,另一方面又向清政府許諾未來還將充當中國的「保護者」——但前提是中國應答應俄國的一些要求,尤其是同意俄國修築通過中國東北領土的鐵路,俄國當時提出的借口是:當日本再次發動對中國的戰爭時,俄國便於通過這條鐵路調兵幫助中國。由此,俄國在與日本爭奪「滿洲」地區的競爭中就實現了後發制人、後來居上的目的。
.
▲《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該條約適應了帝國主義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需要,隨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俄國帝國主義者之所以比日本帝國主義者狡猾,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在19世紀末葉之前,俄國在歐洲地區一直面臨著諸多的鄰國,不僅長期在歐洲的國際關係中眾橫捭闔,也曾通過各種手段侵略歐洲的其它國家,這種外交環境使俄國諳熟於處理國際關係。因此,俄國在對外侵略的「技術」方面比在19世紀剛剛進入國際社會、並不具備多少對外侵略經驗的日本顯得更加「技藝嫻熟」、更加計謀多端。
而日本則在近代史上則一直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
日本在近代史上共經歷過三次重要的戰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
日本在這三次戰爭中都採取先發制人的辦法——這一點與納粹德國非常相似——在第一次戰爭中主動攻擊朝鮮和中國、在第二次戰爭中主動攻擊俄國、在第三次戰爭中主動攻擊中國、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後二者是指英、法在亞洲的殖民地)。
前兩次戰爭中,日本僥倖獲得了一切權益,但是在第三次先發制人的戰爭——「二戰」——中,日本最終落得「兵氣全銷運已終」、「大海沉沉日已過」的下場。
可以說這也就是一種「少年得志大不幸」——即在前兩次戰爭中日本都是在戰前並無較大勝算的情況下向貌似強大的敵人發起進攻而獲得勝利的,但是在第三次重要戰爭中則遭遇了嚴重的失敗。
因此,在對外戰略方面——在這裡暫且不論軍事方面——俄國帝國主義者無疑要顯得要比日本帝國主義者更狡猾一些。
文 | 歷史大學堂特邀作者:夏慶宇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真是體態豐腴,很胖嗎?
※歷史上有哪些小人物改變了歷史走向,然後突然消失了?
※史上最悲劇的君主,當了十五年太子卻只坐三天的王位
※宋朝由十四萬人組成的天下第一巨陣,為何讓自已傷亡更慘?
TAG:歷史大學堂 |
※原來日本早在明朝的時候就開始侵略中國,日本為什麼要對外侵略?
※甲午戰爭日本為什麼要對自己的老師——中國大動刀戈?
※國恥!沒想到侵華日軍攻陷南京屠殺之後,日本國內竟然這樣慶祝!
※偷襲中國,日本可能會選擇在那下手?
※日本為什麼侵略中國?看看被忽略的那些細節
※日本為什麼會超越中國和俄國?日本真的特殊嗎?
※侵華戰爭之後日本人侵略者給我們留下了些什麼?
※中國人去日本為什麼男的選擇離開,女的卻要留下?
※甲午戰爭,中國海軍領先日本,為何被打得落花流水?
※韓國和日本都再爭成吉思汗是哪國人?蒙古你怎麼看?
※為何中國軍艦闖入日本領海,日本卻說沒關係歡迎再來
※為何明朝可以抵禦日本侵略而清朝卻不能?
※滿清入關後,日本罵清朝野蠻人,它為何沒滅了日本?
※日本澄清:空自和解放軍互動 但是沒受到攻擊
※明朝最終滅亡,全因這一場戰爭,跟日本、朝鮮有關
※都怪他,打開了日本國門,讓日本走向近代化
※日本海軍公然辱罵中國軍艦,我們為啥沒有罵回去?
※他被稱為日本的國寶,對清政府來說卻是惡魔,為什麼
※日本的軍旗差點插上了美國本土,還好這場戰役打的太漂亮
※為什麼朝鮮、韓國、越南接受了中國姓氏文化,而日本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