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飽諳塵世味,咬得菜根香

飽諳塵世味,咬得菜根香


飽諳塵世味,咬得菜根香



白菜自古就有「青白高雅,凌冬不凋,四時常見,有松之操。」之美寓,又因菜葉是青色,菜幫為白色而象徵清清白白,且白菜諧音「百財」,故成為藝術家比較喜歡錶現的一個題材,一直為文人墨客所愛。它不僅僅是人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肴,更在於它自身所傳遞給我們的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就是平凡、樸素、清心寡欲。


飽諳塵世味,咬得菜根香



1968年作 菜根香


款識:五十七年歲戊申八月為海雲寫。爰。同客克米爾。

鈐印:「大千唯印大年」、「大千世界」


張大千先生是著名的美食家,大風堂宴客菜單上的食譜菜肴豐盛,葷素搭配得宜,烹調精緻講究。不過,畫家筆下經常有《菜根香》、《山廚清供》等題材出現。這些可供入饌的蔬菜,都是清爽恬淡,不沾葷腥,和菜單上陳列的豐腴之物,截然不同。



飽諳塵世味,咬得菜根香



1979年作 菜根香

款識:蘿菔生兒芥有孫,老夫久已戒腥葷;臓神安坐清虛府,那得羊來踏菜園。六十七年戊午秋八月。摩耶精舍寫。八十叟爰。



飽諳塵世味,咬得菜根香



1978年作 菜根香


題識:冷淡生涯本業儒,家貧休厭食無魚。菜根切莫多油煮,留點青燈課子書。此已不合時宜語也。漫復書之不覺失笑。六十七年(1978年)嘉平月既望。八十叟爰。

畫家屢屢寫之,也是流露了生活態度的另一面,這與傳統文人追求精神生活充實而非滿足於物質慾望是同一道理。在享受生活時不忘本志,繪之並題詩,字裡行間已顯其意。原詩略帶酸寒氣,卻突出了對田園生活的嚮往。



飽諳塵世味,咬得菜根香



齊白石 菜根香

款識:何時菜色得消除,到老非勞一粥無。屋角雪風天竺子,如今世變是珊瑚。此幅畫成,忽得家書,因有此句。老齊郎。鈐印:白石翁。


《菜根香》這幅作品是齊白石在收到遠在湖南湘潭老家的書信,由此想到昔日屋角的雪風和天竺、粥菜,內心的激動久久不能平靜。把這種濃郁的思鄉之情全都寄托在他的筆下,也是這種感慨才有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境界。齊白石老人常常以青白菜諧「清白」之音,故而一生喜畫白菜,並以自己畫面洋溢的「蔬筍氣」為榮。白石老人將近一個世紀的人生軌跡,始終保持著自然淡薄、清凈高雅的生活情趣。恰如白菜這一平常的家蔬融入其筆下,寄託了畫家對人生命運、社會世俗、自我價值的無限感慨。



飽諳塵世味,咬得菜根香



蔣廷錫 1726年作 菜根香


款識:菜把青青間葯苗,豉香鹽白自烹飪。須臾徹案呼茶碗,盤箸何曾覺寂寥?老農飯粟出躬耕,捫腹何殊享大烹。吳地四時常足菜,一番過後一番生。陸放翁。吳中白萊雖不及京師黃芽,而四時常有,味亦肥嫩。范陸諸公每見之歌詠。暇日寫此並錄范陸二公三絕,丙午(1726年)五月,青銅居士。



飽諳塵世味,咬得菜根香



吳昌碩1919年作 菜根香


款識:菜根長咬堅齒牙,脫粟飯勝仙胡麻。閑庭養得秋樹綠,坐攤捲軸根橫斜。讀書讀書仰林屋,面無菜色願亦足。眼前不少愷與崇,杯鑄黃金糜煮肉。己未長夏,吳昌碩年七十六。


吳昌碩能成為引領海派群倫的大師,是與他深厚而獨絕的藝術素養和文化修養分不開的。吳昌碩的畫絢爛蒼茫,自然奔放,筆墨富於表現力。


吳昌碩早歲生活顛沛流離,後以書畫聞名,懇求者眾,環境雖得改善,仍不忘民間疾苦,作畫題詩寄寓頗深。本幅寫白菜蘿蔔,這是一個極其普通但吳昌碩經常選擇的題材。


吳昌碩曾言:「蔥蒜魚肉損肝肺,咬之不厭唯菜根。」有一次,其詩友沈石山向他索畫,並特地囑咐要畫日常蔬菜,原因為:「真讀書者,必無封侯食肉相,只咬得菜根耳。」吳聞後「感慨系之」,並題詩曰:「咬得菜根堅齒牙,面無菜色願亦足。」可見白菜對於畫家有一種勉勵和鞭策的意義。


此作《咬得菜根》畫面單純而設色分明,有著一任情性淋漓揮寫的快感。白菜肥厚豐碩,蘿蔔則脆嫩小巧,水墨鮮靈,勾勒拙氣有味,狀物自然肖似,色凈則清新鮮麗,極具原物質感,洋溢著一片田園風味。



飽諳塵世味,咬得菜根香



吳昌碩 1917年作 菜根香


款識:花豬肉瘦每登盤,自笑酸寒不耐餐,嘆息蕪園殘雪裡,一畦肥菜野風乾。丁巳春。吳昌碩。



飽諳塵世味,咬得菜根香



于非闇 丙子(1936年)作 菜根香


題識:曉謁呂公子,解帶浮屠宮。留我具朝餐,喚奴求晚菘。洗箸點鹽豉,鳴刀芼薰蔥……


豈惟台無餽,菜把尚不蒙。念當勤致此,亦足慰途窮。錄韓駒食煮菜簡呂居仁詩補空。丙子仲夏,非闇。



飽諳塵世味,咬得菜根香



于非闇 1942年作 菜根香


題識:菜根香。亞強四兄博笑,壬午(1942年)春寫生,非闇。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右拾遺 的精彩文章:

遠山含黛色,九老賦閑情——保利華誼上海首拍
保利華誼上海首拍——五柳歸庄圖
《五王醉歸圖卷》 「皇帝酒駕事件」的前世今生
太陽的影子——古代計時器日晷

TAG:左右拾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