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漫談「涇渭分明」回首西望「左公柳」

漫談「涇渭分明」回首西望「左公柳」

漫談「涇渭分明」回首西望「左公柳」

文:朱克雄

作者簡介:朱克雄,男,漢族,1964年7月出生,甘肅靜寧人,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中華辭賦家聯合會理事,兼中華辭賦報(網)副主編,甘肅省平涼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經濟師。

一、漫談「涇渭分明」

Ramble "distinct"

甘肅省平涼市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 朱克雄

Vice director of office of local Chronicles of pingliang city, gansu province Zhu Kexiong

摘要:從「涇渭分明」這一成語的本源以及文學意義上來看,毫無疑問應該是「涇濁渭清」;而從歷史地理的角度來看,涇渭的清濁並非一成不變,之所以各種詞典上會出現與「涇濁渭清」完全相反的「涇清渭濁」之說,與鄭玄的「誤導」和乾隆皇帝的「定評」有一定關係,但更為重要的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季節和不同氣候條件下兩個河的清濁程度也是有變化的:有分明的,也有不分明的;有涇清渭濁的,也有涇濁渭清的;還有涇渭河水色一樣的。

Abstract: from the "distinct" the origin of this idiom, and literary sense, there is no doubt that should be "computed.in turbidity nutrient-laden qing";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entirely different QingZhuo is not fixed, the various dictionaries will appear with "computed.in turbidity nutrient-laden qing" opposite "the hengjing pure nutrient-laden turbid" and "misleading" with zheng xuan and the emperor qianlong "assess" has a certain relationship, but more importantly in different times, different seasons and different climates two QingZhuo degree of the river there is a change, there are distinct, also has not distinct; Hengjing clear nutrient-laden turbidity and computed.in turbidity nutrient-laden qing; And going to the water color the same.

Keywords: rambling distinct

涇河是渭河一級支流,也是黃河第一大支流渭河的第一大支流,即黃河二級支流。它發源於寧夏六盤山東麓,南源出於涇源縣老龍潭,北源出於固原大灣鎮,至平涼八里橋匯合,東流經平涼、涇川於楊家坪進入陝西長武縣,再經政平、亭口、彬縣、涇陽等,於高陵縣陳家灘注入渭河。涇河全長455.1公里,流域面積45421平方公里。涇河幹流河谷開闊,一般在1公里以上,平涼至涇川間,谷寬2-3公里,川地平坦完整,有良好的灌溉條件。

渭河,古稱渭水,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今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水系涉及甘肅、寧夏、陝西三省(區),在秦晉豫三省交界處--號稱陝西省東大門的潼關縣港口鎮注入黃河。渭河幹流全長818km,分為上中下游三段,其中寶雞峽以上為上游,河長430km,河道狹窄,河谷川峽相間,水流湍急;寶雞峽至咸陽為中游,河長180km,河道較寬,多沙洲,水流分散;咸陽至入黃口為下游,河長208km,比降較小,水流較緩,河道泥沙淤積。渭河流域面積13.48萬km2,其中甘肅佔44.1%、寧夏佔5.8%、陝西佔50.1%。渭河南有東西走向的秦嶺橫亘,北有六盤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為東西二部:西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東為關中平原區。

「涇渭分明」是一個普通的成語,詩詞文章中常有引用。但查閱辭典之後,竟越發覺得「清」「濁」難分。《漢語成語詞典》的解釋是:「涇、渭:甘肅、陝西境內的兩條河,古人認為渭水清,涇水濁,兩水在陝西境內匯合時,清濁分得很清楚。比喻人或事物的好壞就象涇水和渭水的清濁一樣,分得清清楚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簡潔而明確:「涇河水清,渭河水渾。涇河水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比喻界限清楚。」

《辭海》對涇渭的解釋,以《詩·邶風·谷風》中「涇以渭濁」為基礎。引孔穎達疏「言涇水以有渭水清,故見涇水濁。後常用以比喻人品清濁。」則引《毛傳》「涇渭相入而清濁矣。」和《朱傳》「涇濁渭清,然涇未屬渭時雖濁而未甚見,由二水既合而清濁益分。」

《辭源》對涇渭的清濁作了特別說明:「傳『涇渭相入而清濁矣』。釋文『涇,濁水也;渭,清水也。』按涇清渭濁合於實際,其兩水交匯之處,涇因渭入而濁。詩意甚明,而釋文有誤」。似乎古人搞錯了,應該是涇清渭濁。然而「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的漢代民歌,明確表述了涇水之濁。而杜甫久居長安,《哀江頭》中「清渭東流劍閣深,去往彼此無消息」 和《秋雨嘆之二》中「去馬來牛不復辨,濁涇清渭何當分?」總不會有誤吧?顯然,雖然有「涇渭分明」之說,但到底是「濁涇清渭」還是「清涇濁渭」,實在是太不分明了。

《辭源》「涇渭」一條中「按涇清渭濁,合於實際」以及《漢語成語大詞典》「涇渭分明」這一詞條註解中「按,古人誤認為涇水濁,渭水清」等說法是違背出處本義的。其實,如果單純從文學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涇渭的清濁只是一種說法而已,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實際」。

若要準確理解「涇渭」的本義,就要對《詩經·邶風·谷風》作一番分析:

習習谷風,以陰以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行道遲遲,中心有違。不遠伊邇,薄送我畿。

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宴爾新昏,如兄如弟。

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宴爾新昏,不我屑矣。

毋逝我梁,毋發我笱。我躬不閱,遑恤我後!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黽勉求之。凡民有喪,匍匐求之。

不我能慉,反以我為讎,既阻我德,賈用不售。

昔育恐育鞫,及爾顛覆。既生既育,比予於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爾新昏,以我御窮。

有洸有潰,既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來塈。

《谷風》共有六章,是一首典型的棄婦詩。全詩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氣寫出,沒有一絲疾聲怒顏之辭,全是殷殷相訴的哀哀之語,通過女主人公自敘性的語言,把她善良溫順又帶軟弱的性格鮮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在該詩的第三章,她對自己的被棄進行了非常理性的分析:「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宴爾新昏,不我屑矣。」

孔穎達《毛詩正義》有「婦人既言君子苦已,又本已見薄之由,言涇水以有渭水清,故見涇水濁,以興舊室以有新昏美,故見舊室惡。本涇水雖濁,未有彰見,由涇渭水相入而清濁異,言己顏色雖衰,未至醜惡,由新舊並而善惡別。新昏既駁已為惡,君子益憎惡於已。」之說。

馬瑞辰:「按《說文》:『湜,水清見底也。』引詩湜湜其止。《說文》又曰:『止,下基也。』湜湜即狀水止之貌。《毛詩》舊本,蓋本作止。凡水流則易濁,止則常清。……詩意蓋謂水之流雖濁,而止則清,以喻己之色雖衰,而德則盛。沚當從《說文》作止。」

江蘇古籍出版社的《詩經全譯》對於這兩句詩的翻譯就很到位:「比起渭水呀,涇水濁,涇水定下來也清清。」

丈夫喜新厭舊,怪她年長色衰,容顏不美,她執著地為自己辯解。詩用借喻的修辭手法,將涇濁渭清作比,涇水濁,是因為和渭水相比較,如果涇水止而不流,也會是清的。生動形象地說明自己並非不美,在容顏上也不見得比新婦差到哪兒去,只是丈夫迷戀新婚宴爾的美人,再也不願接近故婦罷了。因此,「涇以渭濁」的本義應該是「涇水因為有了清澈的渭水而顯得渾濁」,言下之意是「我(棄婦)因為你(前夫)有了新婚的妻子才顯得人老珠黃」,這裡運用的是《詩經》中非常典型的「比」的表現手法。

此後,文學作品中「濁涇」與「清渭」之說比比皆是。西晉文士潘岳從洛陽前往長安,作《西征賦》述寫沿途見聞,其中說到對涇渭的直接觀感:「(長安)北有清渭濁涇。」《梁書·元帝紀》也有「濁涇清渭」的文字。唐代學者韋挺在《涇水贊》一文中寫道:「決渠濁流,屬渭清津。」可以理解為將涇水的「濁流」和渭水的「清津」對舉。詩聖杜甫又有「濁涇清渭何當分」,「旅泊窮清渭,長吟望濁涇」等詩句,在他的詩作中,說到「清渭」的共有將近十處,說到「濁涇」的就有四處。唐人王維、儲光羲、皎然、權德輿、柳宗元、歐陽詹、賈島、李德裕、白居易、李商隱、許渾、韓偓、吳融、貫休等人的詩文中都可見「清渭」字樣。

譬如,白居易作品中五處說到「清渭」,他的《重到渭上舊居》詩寫道:「舊居清渭曲,開門當蔡渡。」他在《泛渭賦》中也曾經寫道:「泛泛渭水上,有舟沿兮溯兮,當此百里之清流。」因為白居易住處近臨渭水,所謂渭水「清流」之說應當確鑿可信。南宋詩人陸遊《劍南詩稿》中也有七處見「清渭」之說,其中有「我昔從戎清渭側」句,又如《遠遊二十韻》:「轅門俯清渭,徹底綠可染。舊史所登載,一一嘗考驗。」從口氣之堅定看,似乎當時人所說「清渭」也是確實的。南宋學者朱熹《詩集傳》也寫道:「涇濁渭清,然涇未屬渭之時,雖濁而未尚見,由二水既合,而清濁益分。」

不僅在文人的詩賦之中有「涇濁」「渭清」之說,而且在《柳毅傳書》《魏徵夢斬涇河龍君》(《西遊記》中魏徵夢斬涇水老龍的故事即出自此)之類的唐傳奇中,涇水龍王以及龍子都是昏聵、邪惡、壞蛋的化身。這些文學形象無疑與「涇水濁」這一本義密切相關。

因此,關於涇水和渭水清濁之辯,古人毫無疑問認為涇水是渾濁的。

那麼,後來人們為何會將涇渭的清濁顛倒了呢?

西漢《詩》學大家毛萇解釋說:「涇渭相入而清濁異」,他沒有明確說「涇渭」究竟何者清何者濁,因此,從語序來看,一般拘泥於字句的人習慣將「涇渭」和「清濁」理解為先後對應。此後,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鄭玄為《詩經》作箋注,態度明朗地解說:「涇(水)以有渭,故見渭濁。」鄭玄如此箋注,只有兩種可能:一是誤解了原文,二是他在東漢末年所見所聞確實是「渭濁」。

鄭玄「渭濁」說一出,後來就誤導了許多學人。以致於不少人將文學思維與科學事實攪混了。南宋王邁則有「由濁渭而入清涇」的說法。可見清濁之判斷,在南宋已經出現異議。元代詩人侯克中則有明確題名為《濁渭》的詩作,其中寫道:「濁渭清涇未易論,從他燕蝠自朝昏。商君必欲更秦法,宋玉徒勞吊楚魂。」所謂「未易論」強調「濁渭清涇」確鑿無疑。

一種說法是乾隆庚戌年五十五年(1790年),皇帝讀了上引蘇轍與曹伯啟的詩,覺得與「涇以渭濁」不符,忽然心血來潮,責令陝西巡撫查清。另一種說法是清代乾隆皇帝讀《詩經》,不滿意「涇濁渭清」的解釋「大失經義」,他說,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作為隱居放言之人是可以的,稽古考經的學者則不能這樣,更何況「作君師司政治者」呢?於是特地派陝西巡撫秦承恩進行實地考察。秦承恩奉旨親自先後循涇水和渭水考察其水文狀況,並前往涇水之源和渭水之源調查,又特別注意了兩水交匯之處的情形。他在考察報告中寫道:涇水「其流與江漢諸川相似」,而渭水「其色與黃河不甚相遠」,「至合流處,則涇水在北,渭水在南,涇清渭濁,一望可辨。合流以後,全河雖俱渾濁。然近北岸數丈許尚見清,過此七八里外,清濁始混而為一。」據調查,涇水四時常清,只是每年十幾天的汛期內河身渾濁,而渭水「水挾沙行,四時常濁,從未見有清澈之日」。

秦承恩又進行試驗,據說涇水一石澄靜之後有泥滓三升許,渭水一石則澄滓斗許。於是乾隆帝宣布了「實『涇清渭濁』」的考察結論。秦承恩的彙報--《秦承恩奏》,作為乾隆帝《涇清渭濁紀實》一文的附錄,也收錄在《御制文集》三集卷一四之中。這篇可以看作水文史研究和生態史研究重要資料的文書,很可能就是《辭源》「涇清渭濁,合於實際」之類的說法的由來。關於涇水,《崆峒山志》中有:「源出崆峒西南六十里,亦名笄頭山。百泉所匯,流而為涇。世稱涇濁渭清由來久矣。考之史載,鄭國鑿涇為渠,引闐淤之水灌瀉鹵之地。又漢白渠歌曰,涇水一石,其泥數斗。後人據此遂詠之詩歌,形為傳詿。即朱子詿詩,亦為前說所誤,不知此特就盛夏潦水言之耳。況鄭白二渠俱在涇六百里外,眾水所歸焉得不濁。若論源頭,非盛夏其清見底。乾洗哉。

胡公詩詳後。」關於這次勘察的原因與經過,《崆峒山志》中有平涼知府胡紀謨在《涇源記》中的記敘:「《谷風》:『涇以渭濁』,自來箋釋家咸謂涇濁渭清,承襲不易。我皇上萬機餘暇,披閱蘇轍詩有『滾滾河渭濁』,洎元人曹伯啟詩『涇清渭濁源何異』之句,以傳注未足為據。命西省大臣察視涇渭二源,何清何濁。」庚戌三月平涼知府胡紀謨率人親到涇水之源,筓頭山百泉,俗稱老龍潭去踏勘。結果是「水自峽中出,流入大川,晶瑩明凈,沙石可數。……循流而下,百十五里至白岩河。又二十里,自朱家峽東折三十里,歷崆峒山;又三十里,由平涼郡西門外與大河合流。距筓頭山九十餘里。凡涇源所注之區,無論土壤石山,具見清淺漣漪,毫無泥滓。惟入平涼,河至涇州涇汭合流處,此百四十里中,因南北西三面山水所歸,其色與涇源少異然。

不過微雜塵沙,鬚眉難鑒而已,迥非咸陽渭河之黃流耀日者。」最後感慨:「仰見聖天子明燭萬里,不待玉步遙臨,而真源早供,御覽足征。涇水有靈,不甘久匿其面目,俾數千年清濁混淆,一旦蒙污盡洗,亦從來未有之遭逢矣。」胡紀謨又有《探涇源》詩:「鼎峙泉飛大小珠,老龍潭底貯冰壺。汪洋千頃無塵滓,不到高陵不受誣。」(現在人們常說的這首詩是「無數飛泉大小珠,老龍潭底貯冰壺;汪洋千里無塵滓,不到高陵不受污。」)雖然是簡短的四言絕句,卻表述得甚是明了。涇河的源頭老龍潭有著「青泉石上流」的般的清爽,流經千里,清澈見底,直到了陝西高陵縣域境內,才受到從此流入的渭河「污染」,形成了「涇渭分明」的景觀。據說,乾隆看後大加讚賞。還有一種非常有趣的演繹,說的是胡知府把這件事情調查清楚後,來到京城,找到了他的同年進士紀曉嵐。當時紀曉嵐正編撰《四庫全書》,很受乾隆皇帝的賞識和信任。

見到紀曉嵐後,他把這一件事和盤托出。紀曉嵐極為讚賞他的行為,非常感慨地說:「難得你有如此意識,糾正前世經典中的錯誤,是一件很難很難的事。因後人信奉經典的心理,使一些錯誤就先入為主,以訛傳訛,貽誤後世。你能有糾正涇濁渭清謬誤的做法,實在令人佩服。這件事我當儘力幫助,不知你有何打算?」胡紀謨就把他帶來的勘查奏章遞給紀曉嵐:「請您把這個奏本轉給皇上。」紀曉嵐看完奏章後說:「這事有兩處不便。一奏本洋洋洒洒近萬字,引證過繁,只怕奏本遞給聖上,聖上也不會看完。二即便聖上看了,批到戶部,讓戶部實地勘查。到時你不能二次上本,又不能去催戶部,這事就卡住了。」胡紀謨忙問:「那該怎麼辦?」紀曉嵐稍稍思索後說:「官道不通走文道。」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胡紀謨馬上知道該怎麼辦了。第二天胡祖謨來見紀曉嵐,遞上其《探涇源》詩稿,詩云:無數泉飛大小珠,老龍潭底儲冰壺。汪洋千里無塵滓,不到高陵不受污。

紀曉嵐正誇詩寫得極妙時,門外傳來「聖上駕到」聲。紀曉嵐對胡紀謨說:「人算不如天算,這件事八成有望,快跟我一起去迎駕。」迎進乾隆皇帝後,乾隆詢問了《四庫全書》編纂的情況後,發現了胡紀謨,問:「你是何人?」胡紀謨忙跪拜說:「臣是平涼知府胡紀謨。」乾隆問:「你來這裡幹什麼?」不等胡紀謨回答,紀曉嵐說:「他有一首詩,請聖上過目。」乾隆看完詩後說:「天下涇水有兩條,一條在安徽境內,一條淵自化平,流經平涼,直到陝西高陵與渭河相匯。化平到平涼再到高陵,處處是黃土,這便有『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之說。然而天下人多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偏偏這涇河的河床全由沙石鋪就,涇水自然是清的了。你的這首詩,要糾正《詩經》中的錯誤,對不對?」胡紀謨忙說:「聖上真是英才蓋世,洞察天下。」這時紀曉嵐已將案頭的筆蘸好了墨,順勢遞給乾隆,說:「請聖上表個態。」乾隆接過筆,在詩稿上寫了四個字--刊謬是正。

如果真要從科學的角度考證涇渭「清濁」所謂的「實際」,現在也就只能從歷史文化典籍上找依據了。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教授對於涇渭清濁的歷史演變進行了研究。他指出:「涇渭兩河的清濁問題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春秋時期是涇清渭濁,戰國後期到西晉初年卻成了涇濁渭清,南北朝時期再度成為涇清渭濁,南北朝末年到隋唐時期又復變成涇濁渭清,隋唐以後又成了涇清渭濁。」他認為,涇渭清濁的歷史變化,與當地植被的保存與毀壞以及水土流失是否嚴重有密切的關係。不同歷史時期在涇水和渭水上游地方開發程度的不同,導致了這兩條河流含沙量的變化。比如秦漢時期,涇水上游地區接受了大批移民,農田面積的增大,森林的砍伐和草場的破壞,使得水土嚴重流失。涇水上游的馬連河,當時稱作「泥水」,可見河中有大量的泥沙。南北朝時期,北方游牧族南下,農耕族內遷,大片耕地轉變為牧場。據《水經注》記載,「泥水」在當時已經改稱「白馬水」。可見涇水上游植被有所變化。然而到了唐代以後,相應地區承受了更為沉重的人口壓力,森林破壞更為嚴重,涇水又轉而渾濁。渭水流域植被變化對河中泥沙量的影響,也有同樣的規律。清代著名學者譚嗣同《石菊影廬筆識》中有:「涇漲渭涸 ,則涇清渭濁;涇涸渭漲,則涇濁渭清。」

史念海先生得出的結論,如果是以《詩經》以後的文學作品中的相關內容為依據來判定涇渭的清濁的話,那就有值得懷疑的地方,因為文學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套板反應」的現象,一旦某個詞語或說法形成,人們往往會不加考證地襲用。如果純粹是從歷史的角度考察涇水和渭水的植被等地理環境的演變,則具有相當高的可信度。

總之,從「涇渭分明」這一成語的本源以及文學意義上來看,毫無疑問應該是「涇濁渭清」;而從歷史地理的角度來看,涇渭的清濁並非一成不變,之所以各種詞典上會出現與「涇濁渭清」完全相反的「涇清渭濁」之說,與鄭玄的「誤導」和乾隆皇帝的「定評」有一定關係,但更為重要的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季節和不同氣候條件下兩個河的清濁程度也是有變化的。

因為有「涇渭分明」這一成語的緣故,現在每年有不少人前往涇渭河匯流處觀看「涇渭分明」景觀。但去的季節和天氣不同,看到的情況也有所不同:有分明的,也有不分明的;有涇清渭濁的,也有涇濁渭清的;還有涇渭河水色一樣的。

非常有趣的是新華社記者徐金泉在瑞士日內瓦薩克森羅納河與阿爾沃河在的交匯處也拍攝到了「涇渭分明」的奇特景觀:只見從萊蒙湖流出的羅納河水在左側清澈幾可見底,而從歐洲第一高峰勃朗峰流出的阿爾沃河水在右側卻湍急渾濁,兩河交匯形成非常明顯的界線

漫談「涇渭分明」回首西望「左公柳」

二、回首西望「左公柳」

「左公柳」是晚清重臣左宗棠西進收復新疆時帶領湘軍一路所植之柳,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陰人,清代著名儒將。左宗棠從小生活在湘江之濱,對綠樹有著特殊偏愛。據傳,十九世紀下半葉他為收復新疆而率領湘兵來到西北大漠,深感氣候乾燥,寥無生氣,而又水土不服,遂命令築路軍隊,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帶和近城道旁遍栽柳樹、楊樹和沙棗樹,名曰道柳。其用意在於鞏固路基、防風固沙、限戎馬之足、利行人遮涼。凡他所到之處,都要動員軍民植樹造林。後來人們便將左宗棠和部屬所植之柳樹,稱為「左公柳」。左宗棠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是一位非常重要但又頗有爭議的人物,他舉辦洋務事業、推行社會改革、一舉收復新疆,功勛卓著;他參與鎮壓太平天國、捻軍、西北回民運動,是非功過說法不一。但是,令他萬萬沒有想到是,自己死後人們對他最沒有爭議的紀念竟是祖國大西北的一種柳樹,而且人們不約而同地呼之為「左公柳」。可見從古到今在老百姓的心中,環境第一,生存至上。

回首遙望當年大西北特別是千里隴原,土地貧瘠,荒漠遍地。1869年,左宗棠率湘湖子弟進入西北後,看到那裡乾旱少雨,樹木稀少,便命兵士在行軍途中沿路種樹。《西笑日報》描述為「自涇川以至玉門夾道種柳,連綿數千里,綠如帷幄。」1878年,左宗棠的同鄉好友楊昌浚,在浙江巡撫任內因涉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去職,應邀協助左公督辦新疆軍務,見三千里驛道上,車轔轔,馬蕭蕭,軍威雄壯,夕日荒涼的戈壁,楊柳成行,濃蔭遮地,便寫了《恭頌左公西行甘棠》名詩 「大將(一說為「上相」)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膾炙人口,迄今不衰。上世紀50年代初王震將軍在新疆接見左宗棠曾孫左景伊時,即席吟誦這首詩,並讚頌左宗棠的功績。1931年,首任清華大學校長的羅嘉倫和語言學家、音樂家趙元任二人合作的《玉門出塞歌》中有:「左公柳拂玉門曉,塞上春光好,天山溶雪灌田疇,大漠飛沙旋落照,沙中水草堆,好似仙人島,過瓜田碧玉叢叢,望馬群白浪滔滔。想乘槎張騫,定遠班超。漢唐先烈經營早!當年是匈奴右臂,將來更是歐亞孔道。

經營趁早,經營趁早!莫讓碧眼兒射西域鵬雕。」1942年,蔣介石派蔣經國考察西北後發表的《偉大的西北》一文中,頗有感慨地寫到:「左宗棠從西安到蘭州一直到新疆,開闢了一條3000多里的大道,兩旁遍植柳樹,人行其間,只有感覺到偉大、偉大、偉大」。改革開放後,黨中央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先輩們「經營趁早」的呼號已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逐步實現。況且左宗棠植樹縱然有其軍事目的,但大量植樹蔭蔽後人、造福桑梓鄉里卻不能不說是左宗棠的一大政績。直到全國解放初期,沿西蘭、蘭新公路兩旁一些成行的大樹還在,一些老樹至今也不難找到,甘肅平涼柳湖公園就有40多株,給予了特別保護。像左公這樣大規模地、卓有成效地植樹活動是前無古人的。左宗棠為了進軍新疆開闢陝甘、甘新大道,百年巨變而今已成為鐵路、公路橫貫中國大陸和連接歐亞兩洲的「歐亞大陸橋」,通向世界。

中國西北自秦以來共有三條著名的大道:分別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修的馳道,唐代的「絲綢之路」,左宗棠開闢的 「左公綠柳之路」。「左公大道三千里,百萬綠柳護兩旁。」真可謂景色壯觀,它無疑是西北開發史上的不朽豐碑。1869年他剛到西北時的情景是「土地蕪廢,人民稀少,彌望黃沙白骨,不似人間光景」。1880年當他奉詔從關外進京時,在中國西北這片最乾旱、最貧瘠的土地上奇蹟般地出現了一條綠色長廊。一路 「道旁所種榆柳,業已成林,自嘉峪關至省城,除鹼地砂磧外,拱把之樹,接續不斷。」「蘭州東路所種之樹密如木城,行列整齊。」那麼,左宗棠在西北到底種了多少樹呢?據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甘肅省政府調查,甘肅境內平涼至酒泉有「左公柳」24.6萬株,皆合抱之木。左公在光緒六年(1880年)的奏摺中自稱:只自陝西長武到甘肅會寧縣東門六百里,就種活二十六萬四千多棵樹,其中柳湖有一千二百多棵。再加上甘肅其餘各州約有四十萬棵,還有在河西走廊和新疆種的樹,總數在一二百萬棵之多。而當時左公指揮的部隊大約是十二萬人,合每人種樹十多棵。

回首西望「左公柳」,一種肅穆莊重便會湧入人們眼帘。大西北無垠戈壁擁著荒原漠野,長城殘垣伴著大漠孤煙,駝鈴響徹絲綢古道的蒼涼,你就會不由地擊掌,深為這些鬱鬱蔥蔥的「左公柳」紮根漠野、滋養家園的頑強而叫好,更為花甲之年的左宗棠在大西北抬棺西進砥礪出一串火花,綻放出一片春意的左公精神所折服。對綠樹有著特殊偏愛的左公在勝利收復新疆的同時,傾注大量心血在大西北不毛荒山、無垠黃沙、裸露戈壁、荒野溝壑種植柳樹的善舉不僅形成了道柳連綿數千里、綠如帷幄的塞外奇觀,也得到了世人的無限敬仰。晚清官府曾在古驛道旁貼了這樣一張告諭:「崑崙之陰,積雪皚皚,杯酒陽關,馬嘶人泣,誰引春風,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公所植。」此告諭的重點不在樹而在人,是保護樹但更看重左公精神的傳承。民國時期的甘肅省政府兩次行文保護「左公柳」,1935年的《保護左公柳辦法》規定更為詳細,如在全省普查編號,分段保護落實到人,樹如枯死亦不許代,已砍伐者按原位補齊,樹旁不得採掘草土、引火、拴牲口,保護不力唯縣長是問等等。

漫談「涇渭分明」回首西望「左公柳」

歷經滄桑,左公栽植柳樹已成為歷史。但左公率領湖湘子弟戍邊栽樹的故事,將千古傳頌。「一掃狼煙大漠熙,擔當使命頂天頤。霜摧沙掩全不怕,長送春魂綠滿陲。」提到左宗棠在西北的功業,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遍布西北各地的「左公柳」。這首詩既是對左宗棠率軍西征沿途種樹歷史的真實記載,也是對左宗棠種樹功業的熱情讚頌。如今,從千里隴原到天山南北,公路兩邊大部分生長著又濃又密的柳樹,這種柳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它是西北高原常見的旱柳,樹身高大,樹榦挺直,如松如楊,枝葉柔密濃厚;每一棵樹就像一個突然從地心湧出的綠色噴泉,茂盛的枝葉衝出地面,射向天空,然後再四散垂落,潑灑到路的兩邊。遠遠望去連綿不斷,又像是兩道結實的堤壩,護送著大路中間行走的車輛、行人以及周邊祖祖輩輩耐以生活的城郭。晚清中興名臣之一,湘軍重要首領胡林翼曾極力稱讚說:「(左宗棠)橫覽九州,更無才出其右者」。

《清史稿》也有:「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則以王道行之。」「宗棠為人多智略,內行甚篤,剛峻自天性。」「宗棠事功著矣,其志行忠介,亦有過人。廉不言貧,勤不言勞。待將士以誠信相感。善於治民,每克一地,招徠撫綏,眾至如歸。論者謂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則以王道行之,信哉。」林則徐贊曰:「一見傾倒,詫為絕世奇才。」「東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屬!」翰林院侍讀學士潘祖蔭在給咸豐帝的一道奏疏中評價左宗棠說:「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清代詩人劉體仁言曰:「左文襄幼年自負,幾不可以一世,人稱之為『小諸葛』,公有時遊戲筆墨致友人書,自稱『老亮頓首』。其后豐功偉業,媲美武鄉,可稱佳話。常謂後人思想薄弱,不敢以今擬古。武侯所當曹操、司馬懿,對手較為勁敵。然文襄勛績,南平閩、越,西定河、湟,過於六出祁山遠矣。」梁啟超評論左宗棠是「五百年以來的第一偉人」。曾國藩也有:「論兵戰,吾不如左宗棠;為國盡忠,亦以季高為冠。國幸有左宗棠也。」倫理學家、教育家楊昌濟曰:「宋韓、范並稱,清曾、左並稱,然韓、左辦事之人,范、曾辦事兼傳教之人也。」光緒帝贊曰:「大學士左宗棠,學問優長,經濟閎遠,秉性廉正,蒞事忠誠。由舉人、兵部郎中帶兵剿賊,迭著戰功,蒙文宗顯皇帝特達之知,擢升卿寺。

同治年間,剿平發逆及回、捻各匪,懋建勛勞。穆宗毅皇帝深資倚任,畀以疆寄,洊陟兼圻,授為欽差大臣,督辦陝甘軍務。運籌決勝,克奏膚功。簡任綸扉,優加異數。朕御極後,特命督師出關,肅清邊圉,底定回疆,厥功尤偉。竭謀贊畫,悉協機宜。旋任兩江總督,盡心民事,裨益地方,揚歷中外,恪矢公忠,洵能終始如一。」清代左公的湘陰同鄉左欽敏贊曰:「綜古今論之,鄧、馬、李、郭中興帝室,無此戰績;衛、霍、韓、范功高邊塞,無此雄威。班定遠生入玉門,尚須陳乞;岳忠武痛飲黃龍,徒成虛名。勛名之盛,秦漢以後,誰與比倫?」光緒十二年(1886年)進士裴景福在著作中評價說:「左文襄佐駱文忠,僅一幕職而得行其志,似愈於曾文正之為相;奉命出征,發謀出慮,朝廷亦從不牽制,此老一生際遇,文正不如也。」近代文學家、書法家、學者朱孔彰言:「論者謂粵寇未平,無以制捻;捻寇未殄,無以制西陲叛回,其次序宜然。文襄盡瘁馳驅,白首臨邊,不易初志,功成名立,與日月爭光矣。當其排眾議,揣夷情,決勝算,我戰則克,何其智且勇也!語曰: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偉矣哉!」 美國新聞記者、主持人邁克·華萊士說:「左宗棠是近百年史上世界偉大人物之一,他將中國人的勇武精神展現給俄羅斯,給整個世界。」獨立作家徐志頻說:「左宗棠做人真實,做事實在,以凡人標準追求『一藝一伎之名』,著眼做好分內事,真正做到了『心憂天下』,以至事功蓋世。」錢學森的岳父民國時期軍事學家蔣方震曾說:「湘軍,歷史上一奇蹟也。書生用民兵以立武勛,自古以來未嘗有也。

諺有之,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而秀纔則既成矣。」1983年8月,王震曾對左宗棠的曾孫左景伊說:「史學界最近作了一件有意義的工作,對左宗棠做出了正確,客觀的評價。這對海內外影響都很大。左宗棠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歷史情況下,立排投降派的非議,毅然率部西征,收復新疆,符合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是愛國主義的表現,左公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值得我們後人發揚的。」「解放初,我進軍新疆的路線,就是當年左公西征走過的路線。在那條路上,我還看到當年種的『左公柳』。走那條路非常艱苦,可以想像,左公走那條路就更艱苦了。左宗棠西征是有功的,否則,祖國西北大好河山很難設想。」「阿古柏是從新疆外部打進來的,其實他是沙俄、英帝的走狗,左公帶兵出關,消滅阿古柏、白彥虎,收復失地,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這是抗禦外侮,是值得讚揚的。」「辦洋務的人也有所不同,有些是愛國的,有些是賣國的。像曾國藩、李鴻章,就不能和左宗棠相提並論。曾國藩、李鴻章是喪權辱國的,左公在福建辦船政局,在甘肅辦織呢廠,在新疆的屯田,客觀上還是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我們是歷史唯物主義者,對歷史人物要一分為二,左宗棠一生有功有過,收復新疆的功勞不可泯滅。」至此,我們不能不由衷地喊出:偉大的湘軍,不朽的傳奇!

「左公柳」已不單是一種自然景物,已經具有一種獨特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成為詩人吟詠的對象和人們審美的象徵。當然最著名的還是楊昌浚這首吟頌左宗棠的詩:「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楊昌浚並不是詩人,也未見再有其他的詩作行世,但只這一首便足以讓他躋身詩壇,流芳百世,自左宗棠之後,在文學作品中,春風終於度過了玉門關。清代詩人肖雄所著的《西疆雜述詩》四卷中,有一首詩吟到「左公柳」 時云:「十尺齊松萬里山,連雲攢簇亂峰間。應同笛里迎亭柳,齊唱春風度玉關。」對新疆天山地區種植「左公柳」的情景,詩在自注中有這樣的記載:「左文襄公檄飭湘楚諸軍,各於駐處擇低洼閑地,搜折樹枝,排插為林。方及數年,已乎蔚然深秀,民甚德之。皆榆柳也」。當代詩人吟頌「左公柳」的詩詞更是不少,著名詞人張伯駒在其《楊柳枝》中這樣寫到:「征西大將凱歌還,種樹秦川連隴川。綠蔭多於冢上草,春風一路到天山」。著名詩人袁第銳在其《邊塞新詠》組詩中稱頌到:「眾口誰言可鑠金,左公楊柳尚成陰。

一從弭卻硝煙後,坦蕩通途直到今」。並加自注說:「『左公柳』,清左宗棠入新時沿途所植,今尚有存者,為國家保護文物。」小說家張恨水《竹枝詞》有:「大旱要謝左宗棠,種下垂柳綠兩行。剝下樹皮和草煮,又充飯菜又充湯。」著名記者范長江在《中國的西北角》中寫到:「庄浪河東西兩岸的沖積平原上楊柳相望,水渠交通……道旁尚間有左宗棠征新疆時所植柳樹,古老蒼勁,令人對左氏之雄才大略不勝其企慕之思。」著名散文作家梁衡在他的散文《左公柳,西北天際的一抹綠雲》中讚美左公:「只有少數有遠見的政治家才會在戰火瀰漫的同時就播撒建設的種子,隨著硝煙的退去便顯出生命的綠色。」「讀著左公柳這本歲月的天書,端詳著這座生命的雕塑。古往今來,於戰火中不忘栽樹且卓有建樹的將軍恐怕只有左宗棠一人了……」這些詩章,或借史抒感,評論人物;或托物寄興,關注生態,各具風格,從不同側面展示出一幅幅「左公柳」的生動畫卷,正如陳樂道七律《春柳》所云:「左公遺愛問誰憐?望里春雲罩碧煙。千種離思縈別渚,萬條吟緒托吹棉。濃遮關塞停徵馬,翠拂樓台憶錦年。看取神州新畫幅,河山染綠浩無邊。」緣緣堂主人曾繪製過一幅畫,名為《翠拂行人首》,依依垂柳之下,並坐姊妹倆,正靜靜凝望遠方,柳絲輕拂著雲鬢,委實好看!由此聯想到《點石齋畫報》中題為《甘棠遺澤》的「左公柳」畫,驛道兩旁,綠蔭蔥籠,那句「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經典話語,即刻閃進人們的腦海。「左公柳」已從一種自然景物,上升為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的精神食糧。正因如此,作為詩人吟詠的對象,它也成為審美的象徵。

是的,面對如今愈來愈少的「左公柳」,我們只有鞠一把感動的熱淚仰望它。因為,當年新疆、甘肅地區「赤地如剝,禿山千里,黃沙飛揚」的自然景象十分嚴重,左公在忙于軍務之際,親自攜鎬與軍士一道植柳。在他倡導督促下,竟然形成道柳「連綿數千里,綠如帷幄」的塞外奇觀。多少年來,這些柳樹生長在戈壁前沿,面對狂風的肆虐,沙塵暴的咆哮,驕陽的照射而始終面不改色,身不傾斜巍然屹立,並以它巨大的軀體,茂密的枝葉為大地染綠,讓戈壁生輝。「左公柳」,它所綻放著的不就是值得大讚特贊的左公精神嗎?左公植樹,我們乘涼。所以,面對這些古柳,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為它脫帽致敬呢?

如今,在祖國大西北,那些英勇無畏、堅韌頑強的「左公柳」仍舊巍然屹立著。這種柳樹高大茁壯,身姿挺拔。那粗壯的樹榦上,長密的枝條和嫩綠的葉片,年年都在傳遞著左宗棠「綠滿天山」的期待,訴說著左宗棠與柳樹的緣分和情感。只要這「左公柳」不倒,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就永遠不會倒!還是讓我們以「十萬湘軍赴北方,金戈鐵馬射天狼。幾多鮮血侵衣甲,一縷忠魂固華疆。播綠天山枝覆地,插枝戈壁柳成行。古來征戰幾多事,現在猶談左上相。」的贊詩來結尾吧!

| 讀史閱世 |ID:dushi828

笑談歷史風雲,戲說野史軼聞,以史為鑒,豐富閱歷!

○溫馨提示:親 錯過就是一輩子 請長安識別關注吧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怕,就會輸一輩子(非常經典)
李平發專欄:化解社會矛盾
日本四國之旅:出發-住宿歷險記

TAG:讀史 |

您可能感興趣

鴨綠江發洪水,中朝兩側現涇渭分明奇觀!
全國31地肥胖率出爐:三成多超重 南北胖子涇渭分明
「涇渭分明」,沒那麼簡單
涇渭分明發明在中國,卻體現在大西洋這個地方!
盤點2017上半年韓國歌壇:偶像組合發展涇渭分明
河與海的交界處,為什麼會出現「涇渭分明」的情況?
KC designs台灣住宅設計——涇渭分明,錯落有致
直擊日本火葬和俄羅斯火葬的涇渭之別:一個更簡單,一個更悲傷
技術派|界限並非涇渭分明,客機軍事化助力美國打造戰略空軍
涇渭茯茶:在傳統與創新中共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