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王笛:比起今天的廣場舞,老成都人太會街頭找樂子了

王笛:比起今天的廣場舞,老成都人太會街頭找樂子了

王笛:比起今天的廣場舞,老成都人太會街頭找樂子了



|王笛

現在中國城市公共場所,大媽跳廣場舞是一個隨處可見的景觀,這種在公共空間里休閑的方式,並不是改革開放以後開始的,自古以來,中國城市居民就喜歡在街頭娛樂。


在法國學者謝和耐(Jacques Gernet)研究13世紀杭州的日常生活,指出「市民就可以在街頭看到很多的娛樂表演」,如變戲法、木偶、燈影戲、說書和雜技等。人們還可以看到許多流行的戲曲,「看戲的人們擁擠在一起」。各種娛樂形式使城市生活「與城外農村的貧困和農民艱苦、單調、儉樸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王笛:比起今天的廣場舞,老成都人太會街頭找樂子了


20世紀20年代成都民俗畫家俞子丹畫街頭木偶戲


在過去的成都,由於缺乏娛樂設施,市民們也喜歡聚集在市場、空壩、街角、橋頭以及廟前廟後等找樂子。這些地方對一般百姓無論是居民還是外來者都沒有什麼限制。


他們邀約三朋五友,在橋頭巷尾打發時間。正如竹枝詞所描寫的:「呼郎伴妾三橋去,橋底中間望四川」,或者是「安順橋頭看畫船,武侯祠里問靈簽」。

王笛:比起今天的廣場舞,老成都人太會街頭找樂子了


古安順橋已經不再,這是今日的安順橋


鬥雞、鬥蟋蟀及各種兒童遊戲等活動經常在街頭或其他公共空地上進行。鬥蟋蟀在農曆八月間最流行,小販們把蟋蟀和南瓜花裝在一個稻草編的小籠子里出售,他們總是吸引不少小孩爭相購買。


三教九流聚集在新南門附近的「扯謊壩」,那裡成為江湖藝人、雜耍、賣打葯、詐騙術士等的聚集地,也成為下層民眾的娛樂中心。在其他中國城市也有類似扯謊壩這樣的地方,如天津的「三不管」和北京的「天橋」等。


廟前空地也經常用作大眾娛樂和社會活動的中心,如白馬寺、武侯祠、雷神廟等。人們喜歡在茶館、飯店、酒館裡聚會,尤其是在節日期間,喝酒吃飯的同時也欣賞民間藝人的表演。


地方當局甚至對八旗綠營的訓練場地也基本放任不管。成都有東南西北四個較場,除了軍隊操練的時間外,居民可以在任何時候使用這一空間。居民對附近的軍營似乎並不在乎。

王笛:比起今天的廣場舞,老成都人太會街頭找樂子了



晚清成都的較場和兵營


日本人山川早水發現一個有趣的對比:街的一邊是市民們的悠閑自得的生活,而另一邊的較場兵士們卻在緊張地騎馬射箭。西較場專為八旗兵、東較場則專為綠營操練之用,當街上帶著弓箭和火槍的官兵驟然增多,市民們便意識到一年一度的會操又要開始了。

滿城中的滿營總是吸引市民們的好奇:


錦城東角列營房,


細柳新栽護較場。


每當天光初擦粉,


數聲軍樂最悲涼。


川省的武舉考試也在較場舉行。除了會操和武舉考試,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較場便成為市民的遊樂場。一首竹枝詞描述了市民是怎樣使用東較場的:


兩會大操東較場,


風箏放過又乘涼。


茶瓜買向平蕪坐,


演武廳前話夕陽。


街頭也是孩子們遊玩的場所。春天,孩子們聚集在東較場比賽放風箏,經常在風箏上畫些美人或馬羊等動物的圖案,外人認為「最有意思的是風箏相鬥」。

王笛:比起今天的廣場舞,老成都人太會街頭找樂子了



太陽出來了,育嬰堂的阿姨把孤兒們帶到街上曬太陽。晚清美國傳教士所攝。


傳教士B.布若克曼(Brace Brockman)對孩子們玩放風箏有一段生動的描寫:一個鄉下孩子在城牆外河邊放風箏,風箏上畫著一條有紅色鱗的魚。一個在城牆裡的孩子,拉著一個鯊魚形狀的風箏,上面綁有一個利器,追逐鄉下孩子的風箏。兩個風箏線絞在一起,城裡孩子熟練地把自己的風箏線圍著鄉下孩子的風箏纏了幾下,然後輕輕一拖,城裡孩子把對方的風箏線割斷了,那魚形風箏便成為他的獵物。


扯響簧是過去成都小孩最經常玩的玩具之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仍然十分流行,可惜今天一般只有雜技演員用作表演了。據《成都通覽》,「響簧以竹為之,用繩扯之,其聲甕甕。小兒過年,爭相購買。每逢臘月十六日起,四鄉之業是者,均入城開售」。這裡也說明此類物品,大多由鄉村農戶製作,然後入城銷售,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城鄉的依賴關係。

王笛:比起今天的廣場舞,老成都人太會街頭找樂子了



晚清傅崇矩《成都通覽》中扯響簧


孩子們對手工工匠、小販和民間藝人等在街頭的活動非常感興趣。木偶或猴子在街頭的表演吸引許多小孩圍觀。他們還喜歡在街頭看「西洋景」(即通過一個小孔看盒子里的圖片),內容多是戰爭場面、雜誌上的外國風景,甚至所謂色情的「春宮圖」,因此成年人也經常成為「西洋景」的顧客。


然而晚清時期,孩子們也被告知在街上碰到「洋人」時要盡量避開。一旦看到外國人走進街口,充滿疑惑的父母會立即把自己的孩子拽回家。外國人經常看到「孩子們的衣服背後縫著一塊綠色的補丁,上面帶著一個紅色的十字。這是因為人們相信外國人非常敬畏紅十字,不會傷害帶紅十字的小孩」。


顯然,這種行為反映出成都居民對外國人的恐懼,這也暴露出當時成都市民的排外情緒。在辛亥革命前夕,英國總領事在其照會中表示對孩子們佩帶這種紅十字的關注,四川總督則表示制定措施避免麻煩。


關於神秘魔咒的傳言並非成都獨有。據孔飛力《叫魂》所引《北華捷報》的報道:剪辮人的謠傳到處蔓延,「有人看到死人正披頭散髮地在街上行走,有的把辮子拿在手中。表明人們對外國人和其他可疑人等的出現相當憂慮。.....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在他們衣服的領子上掛了一個紅色的小包,或者在黃布條上寫幾個字,系在孩子的頭髮上」。


成都街頭經常用來作為戲劇表演的舞台,以低廉價格吸引很多觀眾。一些流動班子甚至不用尋找真正的舞台,而喜歡在圍滿觀眾的空地上表演。地方戲是最受歡迎的娛樂形式,成都每年農曆2月就會「沿街演戲」,稱為「春台戲」,也稱為「春戲」或「花燈」。


社區、鄰里或行會出錢組織這些活動。正如一竹枝詞所云:


慶雲庵北鼓樓東,


會府層台賀祝同。


看戲小民忘帝力,


只觀歌舞颺天風。


人們只要尋著鑼鼓的聲音,就可以找到演戲的地方,聚集的觀眾在街道兩旁站著或坐著觀看錶演。


由於有許多婦女也出來觀劇,這吸引不少男人眼球,因此有人認為那些男人並不關心劇情,而更注意圍觀的女人。


很多地方戲在廟堂前、行會或會館演出,各會館一般都有固定的戲台,被稱為「萬年台」,這些地方一年到頭都有慶典活動。當地居民把這種演出稱為「壩壩戲」,因為觀眾總是帶著自己的凳子到街頭空地或壩子里觀看,據稱是「千餘台戲一年看」,雖然這個說法可能有點誇張,但也的確反映了街頭演戲的盛況。春戲不僅吸引眾多成年人,也吸引了小孩,以至於有人抱怨孩子們看戲太多,而耽誤了學業。

王笛:比起今天的廣場舞,老成都人太會街頭找樂子了



今日成都「萬年台」


地方戲的主題通常是浪漫的愛情、歷險和神奇人物的故事,也有一些英雄和美人的歷史傳說。地方當局很少干涉這些演出。地方戲劇把儒家的忠、孝和貞潔等觀念逐漸灌輸給觀眾,對下層民眾的價值觀產生了相當的影響。


人類學家華英德(Barbara Ward)便指出:「戲劇是中國文化和價值觀的具體表現」和「非常成功的老師」。儘管當局在大城市裡比在鄉村用了更多的力量控制地方戲劇,但是精英們仍然對地方戲中的非正統思想無能為力。


例如有一部名為《碎銀瓶》的戲,講的是晚明張獻忠叛亂時,一個將軍與侍女的愛情故事。這種介於正統與非正統之間的戲,在大眾中也頗有市場。正如姜士彬(David Johnson)所觀察的陝西目蓮戲一樣,地方戲及其相關的儀式逐漸成為「傳統中國非精英社會兩個最重要的公共機構」 。


雖然大多數成都的戲曲是世俗的故事,但像《目蓮救母》這樣的與民間宗教聯繫緊密的地方戲也非常受歡迎。成都演《目蓮救母》之戲,稱為演「大戲」,又稱「打叉戲」。按例每年農曆二月中旬後在北門外成都縣城隍廟前「以巨木扎台演唱」。

王笛:比起今天的廣場舞,老成都人太會街頭找樂子了



目連戲


有略本和詳本兩種,前者演十餘日,而後者可唱至月余。目蓮救母載於佛經,事本出於印度,但後竟然成為中國傳統故事。該戲有各種版本,情節也各異,但其基本結構是:目蓮之母因違背佛規,被閻王抓到陰間施以種種酷刑,修成正果的目蓮赴陰司救母。


演目蓮戲的特點是舞台和觀眾經常沒有明確界線,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效果。如耿氏自縊一幕,「以巨木懸耿氏者,撐出台外。飾縊鬼者,狀尤慘獰可怖,從正殿上直出,由人叢中呼嘯登台。」


戲中的打叉「絕技」很受歡迎,擲叉者「命中之技,不差累黍。」有時擲叉者還故意惡作劇,以紙做的叉扔向人叢,以驚嚇觀眾。在演刀山時,


以巨桅聳立場中,桅身橫束大刀數百柄,桅頂置一木板,縱橫僅二尺許,刀口皆向上。上刀山者,赤其足,以刀口為梯,躡躡而登,在板上作種種態。


一般在戲台外還扎有一個「游台」,每一幕結束後,必有數人敲鑼打鼓沿游台一周,下一幕方開始。從這些對目蓮戲的描述看,場面大、時間長、效果逼真,對觀戲者有相當的震撼力,這可能便是目蓮戲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據晚清知縣周詢所寫《芙蓉話舊錄》稱,每年春演目蓮戲是因為當地人們相信,這個戲可以「祓除不祥」,如果不演的話「則兇殺之案必多。」


在成都,川劇無疑佔有統治地位。不過其他各地的文化在成都也並非毫無位置,移民們帶著他們的地方戲來到了這個城市。

王笛:比起今天的廣場舞,老成都人太會街頭找樂子了



會館老建築


例如,當會館建成或行會慶典時,就會雇一些和尚來舉行祭奠儀式和演戲若干天。陝西會館便以演戲著稱,如一首竹枝詞所曰:


會館雖多數陝西,


秦腔梆子響高低。


現場人多坐板凳,


炮響酧神散一齊。


成都對陝西梆子很感興趣,每有演出,觀眾們或是坐在長凳上或是站著觀看。一般是爆竹聲響三聲,演出就要開始。每個會館演戲都有自己的規矩,陝西會館演出最準時,如果戲班不能在爆竹響起時開演,今後將不再允許在此演戲。


街頭除了成為真正的演出舞台以外,也被用作學者所稱之為「街頭劇場」(street theaters),人們在社會這個「舞台」上扮演著各種不同的「角色」,街頭成為日常生活、娛樂、甚至政治抗議等活動的場所,反映出城市社會生活的「社會戲劇」。


這樣的「社會戲劇」展現了城市民眾與公共空間之間、以及他們與街頭文化之間的關係。對於外來觀察者而言,街頭的人們——他們的表情、語言、姿態、服裝樣式以及行為——是一出無窮無盡的現實生活的戲劇。


真正的街頭表演通過劇情與觀眾的結合來營造戲劇的氛圍,正如姜士彬對「目蓮」戲的研究所證實的,戲劇向街頭或場地的擴展,對觀眾而言故事變為更加真實。街頭成為戲曲布景的一部分,從而將觀眾引入劇情,成為城市中每天都在上演的社會生活「大戲」的活躍角色。


現在街頭娛樂的形式已經沒有過去那麼豐富多彩,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傳統的、自發的、免費的公眾娛樂,被現代的、商業的、收費的室內娛樂所逐步取代,地方大眾文化日益被千篇一律的全國的統一文化所征服。


【注】本文原標題為《老成都的街頭娛樂活動》,題圖為看西洋景。


【作者簡介】


王笛|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澳門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聯繫ipress@foxmail.com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閆紅:同因女人上梁山,魯智深與宋江的兩種不同活法
周黎明:如果《長城》是王晶的作品,那就是優秀之作
陳念萱:無論貧富,人人都愛這碗台式肉燥飯
所有上過大學的女生,都應該知道的兩個人
楊時暘:《長城》,當批評張藝謀成為政治正確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娛樂圈的那些不老女神,別人都在跳廣場舞了,她們卻綻放著
奶奶帶孩子一起去跳廣場舞,跟舞伴聊天后一回頭:孩子不見了!
花甲老太跳廣場舞后頭暈眼花,到醫院一看,耳朵竟然成了盤絲洞!
快看,你媽又跳廣場舞了!
壞人變老?洛陽廣場舞再霸佔羽毛球場,叫囂:打籃球的都走了
唱紅《成都》的趙雷帶不走的,只有成都羅馬廣場的這個女人……
實拍:三里屯小廣場來了一位跳舞的小夥子,沒看明白他跳的是哪類
《人民的名義》竟敢吐槽廣場舞大媽,只能說陸亦可你還是太年輕了!
我去你大爺的!!!霸佔球場跳廣場舞還打人!除了倚老賣老你們還會做什麼?
無懼道德婊!蔣勁夫怒噴廣場舞老人:倚老賣老,籃球場就該打球
搞笑段子:女生之間何必勾心鬥角?老了都要一起跳廣場舞的!
誰說老人只能跳廣場舞了?百歲奶奶大聚會,我滴個祖宗!
街拍:漂亮少女穿比基尼廣場做活動,人群中她們最美
太美了,這樣的廣場舞啊!你敢看嗎~
去露天廣場看跳舞,坐一旁磕瓜子,然後有一個小哥哥看我一個人,便伸手過來
《神鵰俠侶》的緣起:都因為一個大媽,不能跳廣場舞!
日本街頭驚現尬舞,天朝廣場舞大媽攔都攔不住了!
他們比廣場大媽會尬舞,孫儷撲哧一下笑了
母子跳廣場舞,美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