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最新一輪耳機流行熱潮正在興起,不過這可能是人和人之間越發疏離的一個信號

最新一輪耳機流行熱潮正在興起,不過這可能是人和人之間越發疏離的一個信號




它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工具,也不僅僅是身份表達,而是一種安全感的保證。


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報》發布,即使我們允許了也不許轉載*




走在每個街頭都可以看見:人們聽著各自的音樂,走著各自的路,周圍的世界就像是個舞台布景。



現如今,頭戴式耳機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宣言,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種和奢侈品名表、限量版 Nike 一樣讓人迷戀的東西。




威廉·克洛森(William Crosson)今年 28 歲,是一名招聘主管,也是一名兼職 DJ。他平時會戴 V-Moda Crossfade Wireless 耳機。這款 270 美元的耳機看上去就像是網路上的不良分子去柏林迪斯科舞廳時會戴的東西。



亞歷山大·吉爾克斯(Alexander Gilkes)是拍賣網站 Paddle8 的聯合創始人,名列《Vanity Fair》雜誌最佳著裝榜。他平時會戴 400 美元的 Master & Dynamic 耳機。




馬丁·蓋納(Martin Gaynor)今年 27 歲,是一名自由職業者,為紐約市公園和娛樂部(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Parks and Recreation)開發應用軟體。他平時會戴 Symphonized 2s 耳機。這是一款木質表面的頭戴式耳機,他在亞馬遜(Amazon)上花 53 美元買下了這款耳機。「樸實的木質外觀看上去就像是對我略帶古典風的日常造型的補充,」他說,「它和我很搭。」


阿姆斯特丹大道上,馬丁·蓋納戴著 Symphonized 2.0 耳機。圖片版權:Jonno Rattman/《紐約時報》


對了,還有耳機文化的領頭羊碧昂絲(Beyoncé)。在今年推出的《Lemonade》視頻中,她戴著一副 550 美元的 Prymas 耳機,大聲唱起《Sandcastles》這首歌。




未來諮詢(Futuresource Consulting)調研公司的數據顯示,2013 年全球耳機銷售額達到了 84 億美元的高峰,兩年後,這一數額攀升到了 112 億美元。這家公司預計,到 2018 年,耳機的銷售額會再上漲 20 億美元,也就是說,我們現在還沒有到達耳機消費使用的最頂峰。



與其他人交流互動曾一度可以算得上是在人群中生活的全部意義,而 iPhone 以及各式各樣不同的耳機(入耳式、頭戴式、耳廓式等),則讓城市人得以最大程度地避免這樣的生活。




在紛擾喧鬧的公共空間里,耳機提供了某種程度上的隱私。那些人深深沉浸在 Spotify 播放列表或最新令人著迷的播客中,就像把自己包在了一個繭里——那是一個遊客、乞丐和拿著寫字板的推銷員無法進入的地帶。



亞歷山大·吉爾克斯在庫伯聯盟學院(Cooper Union)附近聽著他 Master & Dynamic MH 40 耳機里傳出的聲音。圖片版權:Jonno Rattman / 《紐約時報》



「耳機是城市社交防禦措施的前線,」喜劇演員、演員兼作家朱莉·克勞斯納(Julie Klausner)說,「我天生內向,有社交焦慮。我最糟糕的噩夢,就是坐飛機或者坐電梯的時候待在某個想要和我講話的人邊上。」




克勞斯納知道,如果她把耳機忘在家裡,這些事兒就有可能會發生——而如果戴了耳機,她就可能避免這些事兒。




「有天早上我忘了帶耳機,當時我正坐二號線去做理療,不小心把水打翻在了自己凳子上,」她說,「然後一位微笑的年長女性走了過來,和我搭話。如果我戴著我的耳機,這事兒可能就不會發生了。」





孤獨地在一起




最近一個周四,曼哈頓中城區,37 歲的建築師格里馬爾迪·佩爾多莫(Grimaldi Perdomo)走在上班路上。他穿著一件 Burberry 風衣,用他那款 Parrot Zik 耳機聽著 Weeknd 的新專輯《Starboy》。那是費利佩·斯達克(Philippe Starck)設計的一款高人氣黑色鈦合金耳機,售價 400 美元。




打開佩爾多莫的黑色 Banana Republic 包你會發現,他和其他行走在都市裡的鬥士一樣,帶著適合各種場合使用的耳機。




一個小小的紙盒裡放著一副 Jaybird 無線入耳式白色耳機,這是佩爾多莫的健身房專用耳機。為了以防萬一,他還準備了另一款可靠的白色蘋果耳機——這款極簡設計的耳機不久之前曾風行一時,但現在已經逐步被更加花哨的配件取代了。佩爾多莫說,他在家用的是一款比較老舊的 Beats 耳機。




他說:「我喜歡聽我喜歡的音樂。」




不過他仍然認為,隨著越來越來多的人開始在公共空間享受數字媒體給予的私人感,有些什麼東西消失了。




「科學技術毀了我們,」佩爾多莫說,「走進飯店四處一看,你可能會發現有 80% 的人都在看手機。」





請走開




許多人在公共場合里享受私人聽覺盛宴,這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了。早在 1950 年代和 1960 年代,青少年通過與晶體管收音機相連的耳機與香格里拉(60 年代早期幾個皇后區的高中女生組成的團體-譯註)交心時,這樣的事兒就已經出現了。除此之外,這樣的場面也會讓人想起 1980 年代的索尼隨身聽(Sony Walkman)熱潮。




但是,最新一輪的耳機流行熱潮可能是我們這個人與人彼此疏遠的時代的一種表現。在當下這個時代,人們對於政治、文化事件的看法各異,很難在不引發爭執的情況下開口表達自己的觀點。




一些耳機是鉻合金的,強調低音;一些耳機則是金的,強化高音。一夜之間,生產這些耳機的公司由籍籍無名、變成了參與白熱化競爭的敵手。




99 美元至 500 美元這一價格區間內的耳機款式出現了巨大的增長。但是,HiFiMan、Audeze 和 JH Audio 等公司已經成功賣出了價格高達 3000 美元的耳機。




王大仁(Alexander Wang)和普羅恩薩·施羅(Proenza Schouler)目前正與 Beats、Master & Dynamic 合作,通力打造限量版耳機。義大利男裝品牌 Canali 正與 Pryma 合作。巴尼百貨(Barneys)、高端百貨商店尼曼·馬庫斯百貨、柯萊特時尚店(Colette)和 Opening Ceremony 買手店店內都擺著耳機在賣。




就連西蒙·邁克伯尼(Simon McBurney)主演的百老匯歌舞劇《The Encounter》也要通過耳機來觀賞。9 月上演時,這部配備了精妙收聽設備的歌舞劇引發了轟動熱烈的好評。觀劇時觀眾使用的視聽設備是免費的,由德國耳機品牌森海塞爾提供。頗具諷刺意味的是,《The Encounter》依靠最先進的技術,其實是想表現反對科技的哀嘆。




邁克伯尼說:「對於森海塞爾而言,這既是一個植入式廣告,也是一起控訴。」




那他們介意嗎?




邁克伯尼說:「我想他們不介意。」





一種轉變




正如邁克伯尼所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耳機的使用把人與人之間的疏遠和親密結合在了一起。但 34 歲的瓦爾·科爾頓(Val Kolton)似乎並不在意這一悖論。2004 年,這個熱愛運動跑車的技術狂成立了一家耳機公司,並將其命名為 V-Moda。他說,這是因為「moda」意為「時尚」,而且所有他最喜愛的品牌都是義大利品牌。




「(我喜歡)Prada、Dolce & Gabbana、范思哲(Versace),」他說,「而且我真的很喜歡賽車運動。(所以我也喜歡)蘭博基尼(Lamborghini)、法拉利(Ferrari)和杜卡迪(Ducati)。」




在開創自己的企業之前,科爾頓住在聖迭哥,在數字營銷公司 Aviatech 工作。後來,他在西班牙伊比沙島的一個舞池裡覺醒了。




「當時我們在做反對吸煙的廣告,我聽說我們接下來要為反醉駕母親協會(Mothers Against Drunk Driving)做一支廣告,」今年秋天的一個晚上,科爾頓坐在他位於西好萊塢辦公室的黑色皮沙發上說,「而我那時又喝酒又抽煙。因此我想:『知道嗎?為什麼我一直在做這些『反對』運動?』接下來我要做什麼呢?反性運動?舞曲會取得突破的。家庭音樂已經興起了!」




兩年之後,科爾頓的父母提供給他一筆資金來生產價值 99 美元的糖果色耳機。當時蘋果公司正計劃推出第一代 iPhone,該款手機上有一個凹進去的耳機插孔,這個插孔與市場上的大多數耳機不兼容。




科爾頓想法很好——將生產線瞄準蘋果這款很有市場前景的耳機型號。他飛去加利福尼亞庫比蒂諾開始了他的事業。他認為自己能成為那些將蘋果公司納為目標的創業者中的一員,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來自北愛爾蘭的科爾曼·謝里登(Corman Sheridan)在中央公園大草坪上做瑜珈,頭上戴著飛利浦耳機。圖片版權:Jonno Rattman /《紐約時報》



當安德烈·楊(Andre Young,人稱 Dr. Dre)和音樂製作人兼高管吉米·約維內(Jimmy Iovine)創立的 Beats by Dr. Dre 在 2008 年推出其第一款價值 300 美元的耳機以後,市場競爭愈發激烈。




Headphone.com 首席執行官尤米·沃倫(Jamey Warren)說:「在 Beats 之前,人們認為花 300 美元買一副耳機實在是太昂貴了。花 300 美元你都可以買到森海塞爾(Sennheiser)HD 600 了。當時它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耳機,購買人群除了發燒友,還蔓延到了大多數普通人。」




日益增長的需求並不是刺激耳機銷量的唯一原因。眾籌網站為潛在創業者提供了引入資本的新途徑,而同時製造成本也在下降。Beats 2014 年對蘋果公司的銷售額高達 30 億美元,這也讓一大批耳機新人進入了這個市場。




電子產品評測網站 CNET 特約編輯、高保真專家史蒂夫·加頓伯格(Steve Guttenberg)描述了這個行業的變遷。




他說:「三十年前,如果有人說『我想要生產耳機』,他很可能會想要在我們美國進行生產,或者可能是自己設計出來,然後飛往中國找到那裡的耳機製造商,對他們說:『這是設計圖,你們能做來嗎?』而現在我們可以省掉前兩步,現在唯一的要求是需求方要知道耳機的音質、外觀和觸感等條件,然後他就只需要說:『在我找到自己想要的耳機之前,請把你們的樣品都拿給我看。』」



西 54 街上,丹尼爾·比亞諾(Daniel Villano)戴著 JH 13s 入耳式耳機聽音樂。圖片版權:Jonno Rattman/《紐約時報》



2014 年,54 歲的前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投資銀行家喬納森·萊文(Jonathan Levine)創立了他的耳機公司 Master & Dynamic,那個時候,設計和營銷很明顯已經成為了關鍵。




萊文將品牌名稱定為 Master & Dynamic,因為這聽起來和知名音響品牌很類似,比如 Bang & Olufsen、Astell & Kern、以及 Bowers & Wilkins。他說:「萊文並沒有著意打造奢侈品。」




為了廣泛宣傳他靈感來源於 1950 年代、在中國製造的頭戴式法國白蘭地色耳機,他聘請曾在巴尼斯精品店(Barneys)和尼曼·馬庫斯百貨做過諮詢顧問、穿一身巴黎世家(Balenciaga)的卡羅琳娜·克盧埃(Carolina Clouet)擔任銷售總監。




2014 年 10 月,波道夫·古德曼(Bergdorf Goodman)、Opening Ceremony 以及 Colette 收到了萊文的第一批主打商品——價值 399 美元的 MH40。當年 12 月,萊文的團隊將其作為參觀巴塞爾邁阿密海灘藝術博覽會(Art Basel Miami Beach)的贈品,提供給入住 Edition 酒店和邁阿密標準酒店(Standard Miami)的客人。




自從大衛·貝克漢姆開始戴著它們出現在洛杉磯後,《GQ》將其稱為「花錢能買到的最時尚的耳機」。到了 2015 年末,Master & Dynamic 的員工從 8 人增加到了 36 人,他們現在的辦公地點位於紐約服裝區的一幢閣樓式的空間里,牆壁上裝飾著克里斯蒂安·馬克雷(Christian Marclay)和特里·溫特斯(Terry Winters)的藝術品。那裡甚至還有一幅查克·克勞斯(Chuck Close)創作的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的肖像畫,而且萊文會很開心地介紹說,畫里的菲利普·格拉斯戴的是 Master & Dynamics 耳機。




儘管很多名人有心或無意地充任了品牌代言人,但還有一些人卻在試圖讓自己成為品牌。今年,與 Beats 合作已久的小股東威廉(Will.i.am)推出了 Buttons,這是一款無線入耳式耳機,它的形狀像一個小小的茶托,這款耳機通過蘋果渠道銷售,售價 200 美元,時尚達人安德烈·萊昂·塔利(André Leon Talley)擔任創意總監,負責廣告和包裝設計,而其代言人是娜奧米·坎貝爾(Naomi Campbell)和肯達爾·詹娜(Kendall Jenner)。




威廉在錄製英國版「好聲音(The Voice)」的間隙回復了我們的電話採訪,他說:「迄今為止還沒有人推出過時尚入耳式耳機。現在的耳機都很大,蓋住了整個頭部。我們之所以選擇設計入耳式耳機,是因為我們希望把它設計成一款首飾。」



哥倫布廣場噴泉旁,一位女士戴著入耳式耳機。圖片版權:Jonno Rattman /《紐約時報》



無數的選擇讓消費者眼花繚亂。作家兼電台主持庫爾特·安德森(Kurt Andersen)說,他最近翻閱了 CNET 龐雜的評測單元,卻發現自己很難找到一款合適的耳機。




他說:「現在的頭戴式耳機比過去時髦多了,我很喜歡。Beats 的耳機看著不錯。但是如果我戴著嘻哈風的時尚耳機,那我看起來是不是像是在裝嫩呢?」





堅持傳統




該行業面臨的一項挑戰是如何吸引女性購買這些高端裝備。洛杉磯夏特蒙特城堡酒店(Chateau Marmont)職員、34 歲的艾米·烏瑪默恩(Amy Uaarmorn)去年收到了一副免費的 Master & Dynamic MH40s 耳機。但她說她很少戴,而且她也無法想像有人會花比 50 或 100 美元更多的價錢去買一副耳機。




不戴當然還有一個原因:烏瑪默恩的前男友、24 歲的布蘭南·梅森(Brannan Mason)恰好是 Noble Audio 的共同所有人,這是家在聖巴巴拉市成立已有三年的公司,其生產的售價高達 300-2700 美元的入耳式耳機最近關注度頗高。


這些價格奇高的耳機有些能完美契合你的耳朵。為了得到這樣一副耳機,你要先去見聽力學家,他會用一種粘土一樣的東西放進你的耳朵,得到鑄模後,再將它們寄送給 Noble Audio 等製造商。




這類產品被稱為 CIEM(custom in-ear monitors,客制化入耳式耳機),它最初為巡迴演出音樂家所用,用它來屏蔽周圍環境的噪音,並監控他們自己的音樂。




在公園大街上從業的聽力學家朱莉·格里克(Julie Glick)幾乎成了 Noble Audio 及其他專門生產客制化入耳式耳機品牌的醫藥代表。《南方公園》的創作者馬特·斯通(Matt Stone)和 Frédéric Fekkai 的色彩學家丹尼爾·維拉諾(Daniel Villano)都是她的客戶,他們偶爾會來店裡試試新產品。每售出一件產品,她都能獲得傭金。




行業巨頭 JH Audio 開始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上發布佩戴他們客制化入耳式耳機的知名顧客的照片,一時間引發了新的潮流。




Lady Gaga 參加 2016 年格萊美頒獎典禮(Grammy Awards)時,她戴著一副鑲著水鑽的耳機。還有布魯諾·馬爾斯(Bruno Mars)那副鑲金的客制化耳機。



圖片來自:Grammy Awards



但即便潮流沒有絲毫衰減的跡象,還是有一些像烏瑪默恩這樣的人,他們沒有興趣為了一場完美聽覺盛宴花費成百上千美元。




朱莉·克勞斯納也在堅守著基本元素。




她說:「有了蘋果耳機,我真的不需要再買其他耳機了。」






翻譯 熊貓譯社 錢功毅 曾丹




題圖來自 Pexels、Vimeo




? 2016 THE NEW YORK TIMES





五年時間,原本給運營商打工的華為怎樣成為中國最大的手機公司?





13 年來蘋果第一次停止增長,同時尋找下一個 iPhone 的努力也沒有成功 | Top 15 年度報道





中國電影市場經歷了希望破滅的一年,接下來又要走向何方?|好奇心2016年度盤點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不知從什麼開始,娛樂圈興起了一股夫妻互懟的潮流
宦官並非太監,一個自古就有,一個興起在遼,開始並不是閹人
主人只是一時興起把藏獒的毛剃光,狗狗的反應卻讓她慚愧到哭
很多家居在家都派不上用場,用起來要麼費時間,要麼是跟著社會潮流一時興起買的~
都是開國皇帝,一人廢除殉葬一人又興起,有一點二人卻驚人相似
她一時興起的「到此一游」,最後作了個大死,被大面積禁入國土!
今年在潮流界興起了這些「特殊行業」,你發現了嗎?
「搞破鞋」原來是這麼興起的!很多人都不知道
果然是個「看臉」的時代!新支付模式在中國興起,這些風險你不得不防
一時興起,乘風破浪,懷揣著美好憧憬的夢想,堅信自己能夠駛向成功
無論你有多衰,看到這個男人就能高興起來
一時興起用老公的號和婆婆聊天,結果嚇得我一身冷汗
因父親一時興起,一家人都喜歡上這種挑戰死亡的表演
這些年娛樂圈不斷增加的熱門小鮮肉興起,在這個看臉的年代,不得不說娛樂圈真的是
超詭異!日本成人女性興起「新遊戲」流行,沒想到竟然是穿上「這個」!
兩幫惡狗隔牆約罵,結果罵的興起時,突然衝出一隻小奶狗,然後
女主人一時興起,想跟狗狗共舞一曲,結果它一臉尷尬!
當你興起一個絕佳的創意時,是否和他一樣遭遇到遍地的質疑聲
熊孩子一時興起的塗鴉,在天才老爸的筆下變成驚人的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