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巴黎恐襲一周年:癒合創傷需要文明之光

巴黎恐襲一周年:癒合創傷需要文明之光

巴黎恐襲一周年:癒合創傷需要文明之光



「這不正是那些極端分子想要的嗎?分裂我們的社會、撕碎我們的生活、碾壓我們的人格……不幸的是,現在發生的一切正中他們下懷。」

文 / 景亞男


編輯 / 卜昌炯


2016年11月13日,星期天,巴黎像往常一樣淅淅瀝瀝下著小雨。本該是慵懶的一天,一些市民卻早早穿上大衣、戴上圍巾,精心收拾好,捧著鮮花,懷著沉重的心情出門。


他們將上街為一年前死於恐怖襲擊的死難者表達哀悼。同行者里,有法國總統奧朗德的身影,這天上午,他相繼前往法蘭西球場、巴塔克蘭劇場等6處遇襲地點,為專門設置的紀念碑揭幕。

巴黎恐襲一周年:癒合創傷需要文明之光



2016年11月13日,法國總統奧朗德出席巴黎連環恐怖襲擊一周年紀念儀式


站在寫著詳細遇難者名單的紀念牌前,人們神情肅穆,悲傷如同水紋,一圈一圈向外蔓延。


在傷亡最為慘重的巴塔克蘭劇場,宣讀死者名單、默哀、獻花、點燃蠟燭等悼亡儀式結束後,一個音樂家在自己帶來的鋼琴前坐下,彈奏起了優美感人的曲子。

28歲的阿娜依絲則講起了恐怖襲擊給她的生活帶來的影響。她是年輕的媽媽,也是虔誠的穆斯林,正在攻讀歷史學博士。過去一年來,她感到身邊的一切發生了變化。「想必生活在法國的每一位穆斯林心情都很複雜,因為我們承受著雙重的壓力。」她說。


在這之前,一些悼亡活動就開始了。紀念日前夕,有人發起了「一窗一燭」活動,在窗戶前點一支蠟燭或一盞燈籠,以表紀念。12日晚,停業已久的巴塔克蘭劇場也獲得了「新生」,再次開門迎客,搖滾歌星斯汀獻上了劇場「劫後重生」後的首場演出。


加深的敵意


一年前的11月13日晚,對很多巴黎人來說,是驚魂之夜,也是不眠之夜。


巴塔克蘭劇院。美國搖滾樂團「玩命鷹族」正點燃全場氣氛,多名宗教極端分子手持衝鋒槍,腰間系著炸藥,衝進劇院。僅此一處,就有90人喪生,幾百人受傷。

巴黎近郊的聖丹尼市法蘭西體育場。一場德國與法國的友誼賽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球迷總統奧朗德也在觀眾席上看得津津有味。體育場D門,突然有3名極端分子企圖進入,被安保人員攔下後他們當場引爆了身上的炸彈。


差不多同一時間,巴黎10區和11區的大街上,3名男子手持衝鋒槍,沿街掃射,破碎的玻璃門窗混雜著血肉模糊的軀體鋪滿街道。


這一天,有130人在恐怖襲擊中喪生,另有幾百人受傷。這場悲劇在每個巴黎人心裡,留下了一道難以彌合的傷口。


一年後的今天,噩夢仍然縈繞在人們心頭,驅之不散。算上2015年1月7日的《查理周刊》事件和2016年7月14日的尼斯事件,一年半時間裡,法國本土遭遇了3次大規模恐怖襲擊。

這讓每個巴黎人都惴惴不安。而對於一些信仰伊斯蘭教的法國人來說,讓他們害怕的還有,社會對恐怖分子的仇恨與歧視轉嫁到他們身上。


最近,一場關於撤銷雙重國籍的爭論,讓那些擁有伊斯蘭國家與法國雙國籍的穆斯林們感到震驚。


「自恐怖襲擊以來,這個我信了8年、給我的內心帶來愉悅與安寧、激勵我不斷完善自己的信仰,被那些極端分子敗壞了名聲。」阿娜依絲嘆了口氣說,「就如同將聖潔的天山雪蓮,打落到泥土裡,貶為千人踏萬人踩的雜草一般,這讓我心裡很難受。」


她談到,恐襲發生後,人們對她指指點點,好像伊斯蘭教是全世界罪惡的根源一樣。「當我翻開報紙或者打開電視,我讀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全是人們對穆斯林信眾深深的恐懼與社會對我們的敵意。」


瀰漫的誤會


實際上,千千萬萬的穆斯林家庭一樣是恐怖襲擊的受害者。在經歷了多起恐怖事件後,他們必須採取預防措施保證自己的安全。「儘管有時想想,這些防禦措施不正是在防著我們自己的穆斯林同胞們嗎?這真讓人難過。」阿娜依絲臉上充滿了悲傷。


「恐怖分子」、「髒東西」、「滾回你們那兒去」、「爛玩意兒」、「為什麼穿成這樣,難道你們沒有羞恥心嗎」……各種中傷的言語像髒水一樣不斷潑出去。


阿娜依絲坦言,儘管有眾多穆斯林同胞們的勉勵,有街上陌生人投來的善意的微笑,有鄰里親朋的關切,有化解矛盾、彌合鴻溝的努力,「我仍然看不到在法國我的家庭有任何未來。這不正是那些極端分子想要的嗎?分裂我們的社會、撕碎我們的生活、碾壓我們的人格,逼得我們這些善良的人們在這裡待不下去,只能去戰火紛飛、槍林彈雨的地方投靠他們。很不幸的是,現在發生的一切正中他們的下懷。」


22歲的路易莎曾以為,不去理會陌生人投來的不信任的目光,就可以繼續安寧的生活。這個蒙彼利埃大學傳媒專業的學生,在2015年1月7日法國《查理周刊》遭遇恐襲後,進入了另一種生活。


「我的一些熟人,竟然都避著我,偶爾碰面連招呼都不跟我打了。有一次我坐在公交車上,一個大姐跟我說,我穿戴得『很好』,因為我看上去不讓人害怕,不像恐怖分子。」路易莎發現,有人將所有穿戴像穆斯林的人都視為潛在恐怖分子。


《查理周刊》遭受恐怖襲擊後,路易莎愛戴的一個女老師,曾叫她到辦公室聊天。這位女老師建議她穿得更自由、隨意一些,以減少別人懷疑的目光,「教規並沒有規定所有人必須都穿戴得這麼嚴實」。路易莎告訴她,自己的穿著打扮是經過長期思考和個人喜好而產生,而不是受了什麼教派蠱惑。對此,路易莎感到很傷心,連自己的摯友都不理解,何況其他人。


很多在法國出生、長大的穆斯林家庭的孩子,其實並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伊斯蘭教義。因為家庭貧困、孩子眾多,他們中大多數沒有受到很好的教育,很早就輟學,成為法國人口中的「郊區社會青年」。


為了讓所有這些沒有機會學習的人,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伊斯蘭教,穆斯林學者馬萊克·謝貝爾(MalekChebel)寫了兩本書——《愚人的伊斯蘭》和《愚人的古蘭經》,出版後在2015年恐怖氣息籠罩下的法國,被視為一劑治癒心靈的良藥,暢銷一時。


真正的教義


謝貝爾曾致力於推動伊斯蘭教現代化,法國總理瓦爾斯稱他為「伊斯蘭教的文明之光」,認為他的作品寫出了「伊斯蘭教在當代社會具有什麼樣的價值」。


謝貝爾共出版了35本書,還有5本處於待出版狀態。他的作品有對伊斯蘭教義、先知、傳統的解讀,還觸及阿拉伯世界的禁忌話題——性。


他認為,如今多元化的社會讓大量的穆斯林對自己的信仰缺乏深入了解,並對如何定義自己的身份感到迷茫。


為了糾正那些曲解伊斯蘭教義的信徒傳播的錯誤理念,他提出了「伊斯蘭教啟蒙之光」的概念,希望藉此告訴人們,伊斯蘭教是文明、是思想、是不斷地修身養性、是參悟真主的啟示。伊斯蘭教不提倡、不鼓勵、不認同走極端,那些狂熱分子的極端行為只能說明他們是瘋子,並不是上帝的使者。


法國穆斯林協會主席AnouarKbibech評價謝貝爾說:「他用一種新的視角研究伊斯蘭文化,提倡在情境和實踐中領會教義。他是學界的先導,他的分析經得住檢驗,他在穆斯林女性、孕育後代、性的快感與享樂等問題上有頗多論述,為伊斯蘭文化帶來了新的理念,也讓法國社會對這一古老的宗教有了新的認識。」


2008年,時任法國總統薩科齊授予謝貝爾榮譽騎士勳章,以表彰他在詮釋伊斯蘭教方面做出的貢獻。「他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伊斯蘭教,這一信仰鼓勵人們正視並熱愛生活中的慾望、愛與性。」


「我一直對伊斯蘭教的文明非常著迷,但什麼是真正的伊斯蘭教教義,什麼又是被偽教徒刻意曲解以便用來控制信眾的手段,我將盡我最大的努力去尋找並接近這一真理。」2006年謝貝爾在發表《阿拉伯愛經》時說。


《阿拉伯愛經》是第一本阿拉伯世界性愛手冊。書中,謝貝爾給予了情愛積極正面的評價,表示伊斯蘭典籍從未譴責肉體的享樂。這在把「性」視為重大禁忌的伊斯蘭世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與爭議。


這並不是謝貝爾第一次將自己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20多年來他的作品中寫過性高潮、女性割禮、處女膜、同性戀等各種與性有關的話題。


「實際上,最初我在巴黎索邦大學提到我的這些理論研究的時候,很多同事及學者都很訝異,大家爭論不休。當時我的觀點是不被大眾接受的。而現在,人們漸漸視我為『穆斯林女性的解放者』,因為我為女性發言。」謝貝爾說。


他認為,社會不斷發展,而一些對伊斯蘭教的表達與解讀卻過於陳舊,宗教信仰也需要與時俱進,世界需要對宗教有新的認識。因此,伊斯蘭教勢必要改革。「我相信,新的思想必將戰勝煽動者、神學家及教會伊瑪目(Imam,指領拜人)們長久以來一直宣揚的陳舊教義,將把人們從不合理的教條中解放出來。」


文章首發於《博客天下》第233期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巴黎恐襲一周年:癒合創傷需要文明之光


巴黎恐襲一周年:癒合創傷需要文明之光


巴黎恐襲一周年:癒合創傷需要文明之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客天下 的精彩文章:

科技是如何成為日本的救命稻草的
駐日美軍為所欲為,特權從何而來
今天,從壽司之神說起
躺賺結束,網路大電影即將進入肉搏時代
我們想從科學研究里找到的答案

TAG:博客天下 |

您可能感興趣

英國一年之內連遭5次恐襲,為何成為「眾矢之的」
英國歌手在巴塔克蘭劇院演出,哀悼去年巴黎恐襲案死者
新聞背景:近年來歐洲發生的重大恐襲事件
戚凱:一年五次恐襲,為什麼受傷的總是英國?
英國經歷脫歐、恐襲、火災的坎坷一年後,梅將做就職周年演講
英議會大廈恐襲背後:伊斯蘭國穆斯林周年報復
巴黎恐襲一周年 法國總統奧朗德獻花悼念亡者
美國譴責巴塞羅那恐襲事件 特朗普發文:堅強起來
韓國小學生威脅要炸樂天百貨:今天會發動恐襲
英國遭恐襲背後有因,伊朗批美軍售沙特是支持恐怖主義,朝鮮向世界公布重磅秘密……今天新聞重磅多!
編輯推薦:英國曼徹斯特遭恐襲 盤點英國十多年來主要襲擊事件
半年挫七起恐襲,法國六延緊急狀態:「這是最後一次」
在巴黎恐襲一年後,他寫就了這首愛與親情的詠嘆調
伊朗遭恐襲+中國支持伊朗入上合,普京特朗普談戰爭生意的日期又近了!
倫敦一天2起襲擊,英國今年來第3次恐襲,這個世界是怎麼了?
巴黎民眾在運河放水燈紀念恐襲一周年 景象壯觀
美國連發三起襲擊事件 希拉里稱是「明顯恐襲」
「殺光穆斯林」和「不準碰他」之間,是恐襲後人性的一堵牆
倫敦「心臟」遭遇恐襲,三個因素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