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讓人三尺又何妨——桐城六尺巷啟示

讓人三尺又何妨——桐城六尺巷啟示

讓人三尺又何妨——桐城六尺巷啟示



六尺巷」位於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是一條鵝卵石鋪就的全長180米、寬2米的巷道。這條看似尋常的巷子,走完全程也不過四五分鐘,卻有著一段不平常的來歷。

據史料記載:張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於都,公批詩於後寄歸,云:「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吳氏感其義,亦退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為名焉。這裡的張文端公即是清代大學士桐城人張英(清代名臣張廷玉的父親)。清代康熙年間,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因兩家宅地都是祖上基業,時間又久遠,對於宅界誰也不肯相讓。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又因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縣官也不敢輕易了斷。於是張家人千里傳書到京城求救。張英收書後批詩一首寄回老家,便是這首膾炙人口的打油詩。張家人豁然開朗,退讓了三尺。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張英的寬容曠達讓六尺巷的故事被廣泛傳誦,至今依然帶給人不盡的思索與啟示。

讓人三尺又何妨——桐城六尺巷啟示



修身為先,大度做人。讓人三尺又何妨,失三尺之地,換萬世流芳。張英的謙遜禮讓,不僅成為鄰里之間和睦相處的典範,更是中華民族裡仁為美、和諧理念的充分體現。六尺巷雖不足200米,但是文化內涵卻遠非四五分鐘距離所能承載的。幾百年後的今天,當一些人爭長論短、追名逐利、爭權奪勢,在虛假的寒暄中,掩藏勾心鬥角和爾虞我詐的時候,六尺巷帶來的是觸及靈魂、發人深省的人生思索,是在世事紛爭中歸於寧靜與平和的精神凈化。讓一點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張英的其言其行蘊含著中華傳統包容萬物、兼收並蓄的博大精神,更體現出為官者德治禮序、崇德重禮的文化精華。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這便是一代儒臣風範的體現。

治國輔政,清廉為官。自古至今,人們最注重的就是為官者德才兼備。清朝馬其昶所著的《桐城耆舊傳》中這樣描繪張英:三藩叛亂時,「一時典誥之文,皆出公手」。張英歷任禮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文華殿大學士等職,治國輔政,才學出眾,被世人稱譽。作為封建官吏能將權力用於社稷而不肥一家之私,確實難能可貴。張英身為一朝宰輔,卻不恃權壓鄰,律己從嚴、舍利求義,權不為己所用,身以德服天下,而現今社會一些官員公然違規違法、以權謀私,置社會的道德法律於不顧,可謂相形見絀。我們黨員領導幹部是人民的公僕,既要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於律己,又應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要始終心存敬畏、慎獨慎微,才能無愧於心,不辱使命。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在張英寫給家人的《聰訓齋語》中的《立品篇》中專門有一節說「能容讓」,其中寫道:「欲行忍讓之道,先須從小事做起。」張英的謙遜寬容也在教化後人秉禮處世,清廉為官。據《桐城縣誌》記載,張英次子張廷玉為康熙朝進士,居官五十多年,歷康、雍、乾三朝,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軍機大臣,乾隆朝晉三等伯、加太保。張廷玉長子和次子亦官至內閣學士,四子官拜兵部尚書、贈太子太保。家學淵源,善益子孫。父子宰相為官清正,心繫百姓,堪稱典範,應說是得益於張英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得益於淡薄致遠、克己清廉的家風,得益於「六尺巷」。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華民族有著根深蒂固的家國思想、家國情懷,六尺巷的故事彰顯了儒家修身、齊家、仁者愛人的博大內涵,更在為官修德方面,留下了最好的文化傳承遺產。黨員領導幹部必須知古鑒今,為政以德,正心修身,講規矩、守戒律,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今天,吸收傳統文化的充足營養,堅持他律和自律相結合,發揮禮序家規、鄉規民約的教化作用,讓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方騰)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泰山碧霞祠 的精彩文章:

道教全真派與正一派有什麼區別?
道教弟子有多少階位?
泰山之巔有宮闕——碧霞祠
人生路上有三看:看遠、看寬、看淡
道教名勝之第二洞天——東嶽泰山洞

TAG:泰山碧霞祠 |

您可能感興趣

春晚上唱的「桐城六尺巷」來歷
桐城一老人看護小島三十年 每天在小島上升國旗
被譽為天下第二名門桐城桂林方氏,明清出了28位進士你知道嗎?
致安徽桐城敦厚堂湯氏族人的一封倡議書
清朝順治年間,有人在紫禁城見到真龍屍體,安徽桐城發現「諾龍」
桐城三祖之一劉大櫆簡介 劉大櫆的主要成就
「一帶一路」:刺桐城裡的古錫蘭公主成新絲路的文化使者
曾國藩桐城派辨
清朝順治年間,有人在紫禁城發現真龍屍體,安徽桐城發現「諾龍」
清代最盛之「翰林世家」——安徽桐城張氏
桐城美食:山粉圓子燒肉
31秒擊敗美國「功夫熊貓」 桐城小伙葉翔好樣的!
閑說桐城歷史人物:齊之鸞
桐城常青詩詞十首/韓彩娥
這位桐城女士的高考作文你能給多少分?
桐城一對夫妻網購假藥為他人隆鼻豐唇 非法獲利20餘萬
台灣歌手費玉清之父96歲去世,安徽桐城人
桐城、樅陽為什麼要分開設縣?社會賢達倡議已久!
艾若詩詞:浪淘沙 桐城發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