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讓期刊 IF 從2暴漲到50,這篇「神文」是怎麼做到的?

讓期刊 IF 從2暴漲到50,這篇「神文」是怎麼做到的?

讓期刊 IF 從2暴漲到50,這篇「神文」是怎麼做到的?



這是學術史上一個有趣的老故事。僅憑一篇論文,《晶體學報 A》的影響因子暴漲二十多倍,超過了Nature、Science。這背後沒有任何舞弊和學術不端行為。甚至可以說,這是個在當前學術評價體系下早晚會發生的「趣事」……

撰文 張士超


2010年6月,湯森路透公布的2009年期刊影響因子列表在學術圈激起了一場不小的波瀾:前一年影響因子還只有2.051的《晶體學報 A》(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A),居然躍升至49.926,位列全榜第二!而同年Nature、Science的影響因子分別是34.480和29.747。


一時間,Nature新聞組、TheScientist 等各大科學媒體競相此事進行報道。在深究之後,人們發現該期刊「暴發」的直接原因只有一個——2008年發表於該期刊的文章《SHELX簡史》(A short history ofSHELX),被引次數高達5624次,貢獻了2008年72篇文章總被引次數的94.3%。(數據以Nature報道為準)


「神文」誕生

這篇《SHELX簡史》有何特別之處呢?原來,SHELX是這篇論文作者、哥廷根大學教授 George M. Sheldrick 編寫的一個晶體分析軟體,這篇文章即是該軟體的簡史。關鍵在於,作者在論文摘要中寫道:


This paper could serve as a general literature citation when one or more of the open-sourceSHELXprograms (and the Bruker AXS versionSHELXTL) are employed in the course of a crystal-structure determination.


對於晶體結構確定過程中用到一個或若干個開源SHELX程序(或Bruker AXS版本SHELXTL)的研究,都可以引用本文獻。


在這個軟體的安裝協議中,也有類似的說明:


The following reference should be cited whenever a program beginning with the letters "SHELX..." is used, including the BrukerSHELXTLsystem: G.M. Sheldrick, "A short history of SHELX", Acta. Cryst. (2008) A64, 112-122.

您只要使用了SHELX開頭的軟體(包括 Bruker AXS 版本SHELXTL),就應引用發表於《晶體學報 A》的《SHELX簡史》。


軟體安裝協議中的口吻相對論文中要強硬一些(畢竟自己的軟體),不過兩者的意思並無差別:只要用了SHELX軟體,就請引用這篇文獻。而這個軟體做得實在經典,全球晶體學研究者幾乎人手一份。時至今日,該論文的引用次數還在不斷增長。


谷歌學術上的《SHELX簡史》:十年之後,文章的引用總次數是2009年的十倍。


曇花一現


講接下來的故事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下影響因子的定義式:

影響因子 = 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報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總次數/該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


直觀來說,影響因子就是期刊過去兩年內所有文章的平均被引次數。影響因子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期刊論文對後續研究者的貢獻程度。問題在於兩點:


期刊編輯無法完美統一期刊中文章的質量水平:鶴立雞群的文章會被拉低,濫竽充數的文章則被拉高;


時間規定過於死板:一篇好論文如果三年之後才為人們認識到重要性,那麼即使被引用數萬次,也不會被計入影響因子。

晶體學並非生物、醫學這樣的大熱學科,該領域的頂級期刊《晶體生長與設計》(Crystal Growth & Design)影響因子也只有4分左右,《晶體學報 A》原本2分出頭也並不算很差。但2009、2010兩年50分上下的影響因子,顯然超出了該期刊的原有實力。上文提到,影響因子的計算只計入前兩年的論文,因而縱然《晶體學報 A》在那兩年風光無限,許多學者都「唱衰」該刊。2011年影響因子榜單公布,該刊果然無力延續奇蹟,暴跌至原有水平——2.076,以及以後的數年中也只是在2.0~2.4範圍波動。

讓期刊 IF 從2暴漲到50,這篇「神文」是怎麼做到的?



《晶體學報 A》十年影響因子。在這個坐標刻度下,幾乎看不出其他年份的影響因子波動。


那兩年間,研究者們戲言:發到《晶體學報 A》太走運了,一篇普普通通的文章就達到了畢業/升職/申請基金的標準;2011年後在該刊發文的研究者,只得感嘆「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山外有山


《晶體學報 A》的遭遇是或許稱得上神奇,但憑藉一篇文章得到高影響因子的期刊並非獨此一家。2009年,以87.925力壓《晶體學報 A》這個暴發戶、奪得影響因子榜榜首的期刊,其實也有賴於單篇「神文」的貢獻。只不過,該期刊的「神文」,每年都會有。


這個常年穩坐影響因子榜頭名的期刊CA(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是癌症研究領域的權威期刊之一。2009年的87.925還不是其影響因子的最高峰——2013年,該期刊的影響因子一度衝到了162.5。


CA每年都會發布Cancer statistics,即有關美國的各種癌症發病率、死亡率等數據的調查、統計結果,這篇資料庫一樣的文章每年都會為CA掙來數千次引用。而CA每年發文僅有二十多篇,兩相結合之下,製造出影響因子界傳說也就不足為奇了。

讓期刊 IF 從2暴漲到50,這篇「神文」是怎麼做到的?



CA於今年年初發布的 Cancer statistics 目前被引已破千。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版的癌症數據統計現已加入CA豪華陣容。根據谷歌學術統計,今年一月底剛剛發表的中國版數據統計現已被引四百餘次。如果這一趨勢繼續保持,兩年之後的CA或可創下影響因子突破200的新紀錄。


與資料庫型文章類似的還有綜述類文章,在近幾年的影響因子榜單中,XX Review超過Nature、Science也不是什麼稀罕事。一般來說,綜述的被引幾率遠高於研究論文,然而這兩者的質量之間並不存在可比性。


誰主沉浮


影響因子這種評定方式,除了上文列出的「原罪」外,還有自引、協商互引等人為操縱風險。因而,科學界也一直在探索可以取代影響因子的評價標準。


在評價單個科研人員方面,h 指數(h index)的認可度較高。h 指數的含義是一名科研人員至多有 h 篇論文分別被引用了至少 h 次。這個指標綜合了發文數量和發文質量,但年輕科研人員很難拿到高分,體系的引用統計也繼承了影響因子的缺陷。同樣評價科研人員的還有國外科研社交平台 ResearchGate 推出的RG 指數,但該指數較依賴研究者在該平台的表現,也很難客觀反映所有人的研究水平。


2014年底誕生的Altmetric 指數則旨在評價單篇論文在媒體、社交平台等地被「引用」的次數。如果一篇論文在全社會引起廣泛反響,按理說應該是重大突破無疑。但前不久2016年 Altmetric 榜單出爐,位居榜首的居然是奧馬巴發表於JAMA的醫改評估及後續展望,奮戰在實驗室的廣大科研人員大呼不公的同時,也只得感嘆此乃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讓期刊 IF 從2暴漲到50,這篇「神文」是怎麼做到的?



2016年7月5日,Nature、Science、PLoS等多家出版方的權威人物在 BioRxiv 上聯合發文呼籲採用引用分布曲線(Citation Distribution),引入調節係數,削弱單篇「爆文」對整個期刊的影響。2016年12月8日,學術出版巨頭 Elsevier 拿出自己的期刊影響因子評分系統 CiteScore,與傳統的影響因子相比,該指標擴大期刊覆蓋面、微調計算方法、區分各領域,但也有學者指出,CiteScore 總體來說並未「脫胎換骨」,有可能只是為擴大該集團影響力的手段而已。


層出不窮的指標,其實正說明我們依舊沒有解決最深層次的問題:一篇論文的質量並不能與所在期刊的質量劃等號,一項研究對科學進程的貢獻也不應該用一個蒼白的數字來評價。


看似合理的指標到最後總是生出讓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不禁讓人想起經濟學界的古德哈特定律(Goodhart s Law):「當經濟的某個特徵被拿來當作經濟指標,那麼它就註定會失去指標的功能,因為人們會只顧追逐這個指標。」從高考分數到 GDP,再到學術界的影響因子,莫不如此。這些清晰的量化指標,曾幫助我們實現公平、提高效率。但是隨著這些指標的僵硬化、符號化,人們必然要開發更為靈活、更為全面的評價標準。這些指標雖然都未能取代影響因子,但仍不失為解決這一問題的征途上一次次可貴的嘗試。


最後,這裡有碗「趣聞」里的雞湯,致所有堅持科研道路的朋友們。


SHELX統治晶體學研究領域長達四十年,應用於 Windows、Linux、MacOSX 等多個平台,從最早的SHELX76一直到如今的SHELX2014,陪伴、培養了幾代晶體學工作者。《SHELX簡史》與其說是吸納引用的「奇文」,不如說是 Sheldrick 教授數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史——他無愧於這份榮譽。


Sheldrick 教授將自己開發的學術軟體,無償提供給了全世界的晶體學研究者(商用除外),而研究者們也秉持科學家的嚴謹態度和感恩之心,認真閱讀了軟體安裝協議並踐行了作者的要求。這篇論文為 Sheldrick 教授帶來千金難買的榮譽和聲望,背後是全世界晶體學工作者對老先生的致敬。

讓期刊 IF 從2暴漲到50,這篇「神文」是怎麼做到的?



參考資料: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66/n7303/full/466179b.html?message-global=remove


http://www.the-scientist.com/?articles.view/articleNo/29093/title/New-impact-factors-yield-surprises/


http://shelx.uni-ac.gwdg.de/SHELX/


http://muchong.com/bbs/journal.php?view=detail&jid=84


http://muchong.com/html/201007/2183860.html


致謝


感謝科研圈讀者 Ricky 在本月初的互動欄目《這幾篇值得看一輩子的好論文 | 「來聊」本周精選》中提供線索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研圈 的精彩文章:

安全高效的無鉛太陽能電池
第二軍醫大學生理學教研室博士後、研究助理招聘
這麼多人熱捧 LED 治療阿茲海默病,但它真的會有效么?
浙江大學李達三·葉耀珍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郭國驥教授課題組博士後招聘
自然語言處理領域論文筆記

TAG:科研圈 |

您可能感興趣

這樣的2元紙幣,暴漲1300多倍,找到就是賺到!
他買的南紅一年暴漲210倍!是怎麼做到的!
2017年緬花全面暴漲,買到就是賺到!
這樣的老10元紙幣,早就暴漲,找到一張就夠了!
1.8萬入,380萬賣出!他買的南紅一年暴漲210倍,是怎麼做到的?
就在剛剛,股價暴漲538%,市值漲破4100億,許家印「下一步」怎麼走?
這幾枚硬幣市場暴漲,最貴都漲到20萬了!
這張2塊錢到底怎麼了,還在暴漲之中!
這個特徵的牡丹1元硬幣價值已暴漲到5000元,看看你有嗎?
從6連暴跌到暴漲51%,Gucci竟然能逆襲成年度最佳奢侈品牌,憑什麼!
7.15黃金猛然暴漲,空單在手一不留神又虧幾十萬?
如果找到這樣的硬幣,現在都暴漲1萬元以上了!
記住了,就是這個顏色的1角錢,暴漲了60000倍!
比特幣漲到頭了?剛漲破3000美元,又突然大跌15%,為何暴漲暴跌?
2017人氣暴漲小花旦,第一名卻不是霸屏中的她們,想不到
鎚子暴漲27倍,那麼問題來了?堅果Pro究竟賣了多少?
價格暴漲6000倍的紙幣,現在有錢能夠買到的真的不多
重磅消息:股價從7.56跌到5.24,洗盤結束!主力瘋狂注入這股,將暴漲?
火的根本停不下來!義烏一天出貨500萬,5毛軸承暴漲至2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