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德國人在中國山村支教10年,把生命獻給留守兒童,他卻說我根本不想感動中國

德國人在中國山村支教10年,把生命獻給留守兒童,他卻說我根本不想感動中國


總有一些人,

讓你從心底敬佩


當代「白求恩」


在廣西東蘭縣,

有一個名叫板烈的偏遠山村。

村子裡有70%的留守兒童。

留在村裡的大部分都是老人,

有的孩子已經兩歲多,

卻從來沒叫過「爸爸」「媽媽」。




村裡讀小學的孩子,

幾乎每天,都圍繞在,

一個金髮碧眼的男人身邊。

這個男人,在他們看來,

是老師、是朋友,也是父親。




2003年,

盧安克來到這個偏遠山村,

在村裡人戒備的目光下開始支教。

他不要一分錢,

免費教孩子們音樂、美術,自然…

而他自己,幾乎一無所有,

常年穿著大碼的球衣、運動衫,

腳上是底子極薄的鞋。




他不抽煙、不喝酒、不賭博,

每個周會抽出時間翻譯書籍,

稿費,只留一百塊給自己,

用來滿足生活的基本需求。

剩下的全都捐了出去。




除了上課之外,

他會輪流去學生家裡住。

可他說,自己能給孩子的,

比起真正的父母,還差得很遠。



村裡留下的都是老人


比如有一對兄妹,

姐姐14歲,弟弟8歲,

父母很早就外出打工,

留下姐弟兩人獨自生活。

他們自己種菜、做飯,

最困難的是喝水,

要用膠皮管,引山泉下來。

就算髮高燒,也得自己扛著。




這樣的孩子村裡還有很多。

10年來,盧安克堅守在這裡,

教孩子們知識,開發他們的想像。

最重要的,

是陪他們一起經歷這段時光。




很多孩子都說,

「他和所有的大人都不一樣,

他是唯一的,

是我們心目中的親人。」




1968年,盧安克出生於德國漢堡,

父親是老師,母親是家庭主婦。

家裡有三個孩子,

他還有一個雙胞胎哥哥和一個妹妹。

父母有著非常開明的教育觀,

不強求子女一定要怎樣去生活。



盧安克的父親


1990年夏天,

3個月的中國之旅,

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

中國給他留下了美好印象,

使得他回漢堡後,

一直計劃再次踏上這片土地。




1992年,他努力爭取到了,

在東南大學建築系旁聽的機會。

不久,他跑到廣西農業大學學中文,

很快就學會了一口流利的漢語。




在廣西時,

他利用暑假時間

幫人做農活。

在許多人都涌往大城市,

羨慕燈紅酒綠和豐盛物質時,

泥土的芳香卻深深打動了他的心。




1997年,他再一次來到中國。

起初在北京做翻譯,

可城市的生活讓他感到壓抑,

人們虛榮,愛面子,活得很累。

他發現大家慾望越來越強,

每天都把自己搞得神經兮兮。

所以,他再一次來到農村。

看到許多上不起學的孩子,

打算用自己的力量做點什麼。




可真正接觸到中國的教育後,

盧安克發現,自己是如此「無能」。




他曾在一所縣城裡教英文。

因為自己學漢語時,

特別注重語感,

所以他很少照本宣科,

也不給孩子題海戰術。

重在培養孩子的語言感覺能力。




然而段考下來,

全班只有幾個人及格,

平均分居然不到20分。

盧安克和孩子都很傷心。




盧安克感到萬分沮喪:

「我發現,在學校里,

我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滿足不了學校要求的『標準』,

無法成為他們想要的好老師。」




不能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

家長們怨聲載道。

盧安克最終選擇了離開。

隨後,他來到廣西隘洞鎮的村子,

租了一個每月10元的房間,

招來一群從沒上過學的孩子。




面對這些14-18歲的少年,

盧安克想指導他們改變自身環境

於是找來紙筆,畫出設計圖,

讓孩子們一起修路。

可很快他就發現,

這群孩子年紀太大了,

他們能夠完成任務,

卻早已喪失了創造力




一直以來,


盧安克想要教給學生的,

不是完成任務,

而是完成任務所需要的,

才能和力量。

所以2003年,他來到了板烈小學,

希望能通過自己的教學,

培養孩子們的感覺能力。




他照自己的方式執教,


不受拘束,自由浪漫。

他說:

「如果哪個孩子,可以寫出,

像風箏一樣跑,像自行車一樣飛,

這樣的句子,那是充滿想像力的。」

雖然這樣的句子,

永遠不符合考試里的標準答案。




在教室後面的牆壁上,

有一幅全班學生一起創作的畫。

各種各樣的顏色,每人畫一點。




在盧安克看來,

合作,對孩子們是一種訓練。

「有的孩子前面已經畫滿了,

後面沒有位置留給他了,

但他可以改變別人畫的東西,

前面的孩子就要懂得去承受。

在這個過程中,


他們都學會了尊重。」




他很少說什麼大道理,


而是跟孩子們相處,

讓他們自己去感受。

「語言是沒有用的,

說過了就會忘記,

重要的是行動,是去經歷,

哪怕他當時不能夠理解。」




陪伴孩子,一起去經歷,

不斷拉近跟孩子的距離,

建立起超越親情的愛。

日子一久,盧安克覺得,

自己的命運已經深深紮根於這裡。




他希望孩子們,


能有一個開放的生活態度。

但許多人生道理,

對於不到15歲的孩子而言,

似乎言之尚早。

於是乎,盧安克自己寫了劇本,

把孩子們聚集起來,

拍攝了一部叫《心境》的電視劇。



他讓每個人都參與其中,

並且特別照顧一些孩子,

比如讓內向的孩子嘗試特效,

從此,他成了班上的小焦點。

比如讓愛欺負人的孩子,

演一個不斷承受屈辱的英雄。

那之後,孩子對強者兩個字,

有了新的理解。


內向的小羅拍完電視劇後一臉燦爛


每一次拍完片子,

盧安克都會讓孩子們一起看,

然後再一起寫劇本,

一起創作電視劇音樂。

在這個過程中,

學會表達自己的意見,

也學會尊重他人的想法。




盧安克說,這些孩子,

父母常年不在身邊。

他剛來到村裡時,

孩子粗野地攻擊,動武,

完全談不上文明可言。

在這種環境里長大,

認知一旦出現偏差,

未來的人生完全無法預料。



孩子們平時都很野


所以,盧安克選擇的,

是和孩子們一起生活,


像朋友一樣尊重他們,

像父母一樣理解他們,

像兄長一樣去愛他們。




2006年,

盧安克曾出過一次意外,

在回村的路上出了車禍。

車上一人當場死亡,

而他的脊椎壓縮了3厘米,

直到3年後才完全恢復。

可是盧安克沒有離開。




人們問他,

如果以後再出事怎麼辦?

這裡這麼窮,醫療條件這麼差,

萬一死了怎麼辦?

盧安克搖搖頭說,
「那次車禍,已經把我和這裡,

徹底聯繫了起來。

我覺得我的命運就屬於這裡,

而我的命已經交給了孩子們,

哪怕讓我死了,我也絕不遺憾。」




10年來,盧安克默默堅守,

但始終躲避媒體的採訪。

尤其是在2006年遭遇車禍後,

感動中國欄目要給他頒獎,

他趕緊寫信拒絕:

「我不想出名,不想被人知道,

那會影響我在這裡乾的所有事。

我只想教學,不想感動中國。」




直到2009年,

他意識到,也許接觸媒體,

可以讓更多人參與到,

和他類似的工作中來,

他才接受了《面對面》的採訪。

片子一經播出,

社會上出現了各種聲音。




有的部門感到非常不滿,

警告他不要過度渲染,

教育問題和留守兒童問題,

否則將遭到驅逐出境。



盧安克的書《是什麼帶來力量》


實際上,在支教生涯中,

盧安克已不是第一次,

遭到過類似的阻力。

1997年,他申請就業未成功,


反被公安局罰了3000塊錢,

1998年,申請做志願者被拒絕,

為了教學,試圖加入中國國籍,

然而再次失敗…




這些事曝光之後,

盧安克收到很多的信。

這讓他越來越感到不安,

最終只好關閉了博客。

「我只是想教孩子讀書,

社會的關注,已經徹底,

超出了我的承受能力。」




「我不想改變中國的教育,

那是中國自己的事。

我想做的,只是用自己的方式,

告訴孩子們如何愛、包容,

建立對生活的態度。」




可盧安克沒想到,

最終他要離開板烈,

離開這些他深愛的孩子們。

而這一次的壓力,

來自家庭,來自責任。




盧安克有一名妻子,

曾和自己一樣是支教志願者。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

妻子逐漸渴望安穩的生活。

她希望盧安克回到城市,

找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

開始另一種人生。




妻子的這一希望,

讓盧安克感到進退兩難。

他無法割捨村裡的孩子,

但又不能不肩負男人的責任。

他曾教導孩子們如何面對生活,

現在,他自己,

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2012年,盧安克,

再一次接受了採訪。

鏡頭前,他顯得十分不安、無力

人比以前瘦了更多。

他依舊穿著灰蓬蓬的衣服,

說起話來細聲細語。

而他說的每一句話,

都流露出對孩子們的不舍。




最後,他不得不聽從妻子的話,

離開生活了十幾年的板烈。

但因不符合德國居住標準,

他只好去浙江一家企業打工,

然而,身份問題沒能得到解決,

他又只能流亡越南…




在離開板烈時,

他曾對孩子們說:

這裡有我的生命,

我總有一天還會回來的!

或許正是這股力量,

讓他無法切斷和孩子們的聯繫,

據說,盧安克現在回到了板烈,

重回孩子們身邊!




曾經,盧安克的事迹曝光後,

各種各樣的標籤,

像標槍一樣被投擲到他身上。

有人說他是聖徒,

有人說他是當代白求恩,

也有人說他逃避現實,

無視一個成年人的責任,

更有人說他是偏執狂…




此起彼伏的聲浪,

不禁讓度公子,

想起了另外兩個人。

一個是著名畫家高更,

一個是《荒野生存》的原型,

克里斯多夫·強森·麥坎得勒斯。



保羅·高更,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


畫家保羅·高更,

原本是證券經紀人,

30歲忽然拋家棄子,

開始當起了流浪畫家,

他極少出售作品,只為自己作畫,

背離現代文明,過著野人般的生活。



克里斯多夫·強森·麥坎得勒斯


克里斯多夫·強森·麥坎得勒斯,

亞特蘭大私立名校的優等生,

本來前程似錦,

卻選擇了與眾不同的人生,

放棄令人羨慕的工作,

把存款全捐給了慈善機構,

在家人的反對聲中成為流浪漢,

最終死於荒野之中。



電影《荒野生存》


他們都曾飽受質疑,

但在他們的身上,

都綻放出強烈的理想主義光彩。

在現代物質文明不斷侵蝕人們時,

他們大膽選擇了自己的路。

用盧安克的話說:

「我只是遵循我內心的呼喚!」




在中國生活這麼多年,


盧安克一路觀望,

他覺得中國人太著急了。

現代文明絢爛的物質,

讓每一個人都變得迷魂顛倒,

徹底蒙蔽了內心的聲音。

可作家毛姆曾說過:

「當我們低頭注意腳下的六便士時,

也不要忘記了頭頂的月亮!」



六便士象徵現實生活中的物質,而我們頭頂,還有精神世界的月亮!我們不能總盯著腳下的便士,而遺忘了頭頂的明月!


這個時代,真正缺少的,

不是偉人,不是聖徒,

而是那些敢於直面內心,

選擇獨特生活方式,

敢於背棄世俗誘惑的人。




生活在繁華燈火中的我們,

何時才能夠真正懂得,

順應本心的召喚,

拋棄外物的束縛,

追尋個體精神的自由,

才是生命最高的喜悅……


- END -

(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須知


轉載時後台回復「轉載」二字,


無授權圖片的童鞋會被舉報的哦!



總有一個人在堅守,



總有一件事要完成。


茫茫人海,


匠心之城。


不喧嘩,自有聲。


推薦


一日一度,既是度人,更是度己。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匠心之城 的精彩文章:

他從哈佛退學,50年偷拍5萬個女人,居然沒有被帶進警察局,還被授予騎士勳章……
當這個82歲的流浪奶奶開始演奏,580萬人為她停留,整座城市視她為榮譽象徵
102歲獲攝影界奧斯卡,都來不及活,哪有時間去死
90後型男竟把1000元出租屋變這樣房東不淡定了
他在深山裡開了家餐廳,兩次因人氣太高關門歇業

TAG:匠心之城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女生在德國跑步時遇害,德國人怎樣悼念她?
美國一白人對中國留學生叫喊:你們是混蛋,滾回中國
中國女留學生夜跑遇害!中國留學生在外國人眼中很富有?
幫助中國打敗日本人的竟然是我們的敵人!美國夠意思
美國航母艦長哀嘆:只有兩國能擊沉我們 不包括中國
青年沒有夢想,中國哪來中國夢?
中國留學生說普通話被打滿臉血!美國對亞洲人有敵意?
李小龍從說自己是混血是美國人!他只說自己是中國人
別在抱怨中國了,很多外國人都在羨慕中國生活
世界最大飛機即將在中國恢復生產:這個國家最終還是倒向中國懷抱
他是民國上將,但中國人不了解 他,同時他也是外國的國家元首
去了美國再也不想娶中國女人
他說:中國人50年後將生不出孩子!
中國駕照在哪些國家可以用 美國、加拿大還有你想不到的國家
哪位無銜將軍在聯合國炮轟國民黨代表:我懷疑他是不是中國人!
美國人選總統,中國人是怎麼賺他們錢的?
他的自白:一個中國窮人在美國的真實生活
某國跪求中國的殲-10,中國表示他要什麼我就給什麼,美國氣炸
世界各國都有國獸?中國是大熊貓,其他國家是什麼?
祖國太強大,這個中國人國王不幹,跑回國當老百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