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軍迷評五大日戰列艦:雙艦遭857架美機圍攻仍倖存

軍迷評五大日戰列艦:雙艦遭857架美機圍攻仍倖存


軍迷評五大日戰列艦:雙艦遭857架美機圍攻仍倖存



作者:Strigon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們曾從專業軍事發燒友兼玩家的角度,詳細評析了二戰時期的美國海軍五大戰列艦,本期我們將視角轉換到美海軍在二戰時期的死敵——舊日本海軍(下文簡稱IJN)方面,仍將按照火力、防護、航速、傳奇這四大指數來評選下玩家心目中的五大日軍戰列艦。


第五名:扶桑號



軍迷評五大日戰列艦:雙艦遭857架美機圍攻仍倖存


首先來看排名第五的扶桑號戰列艦。扶桑號(扶桑級戰列艦共2艘,扶桑號和山城號)建於1912年,艦名取自古國「扶桑」。該艦是日本自主研製、建造的第一艘「超無畏」(日語:「超弩」)級戰列艦,該艦大量吸取了日本此前的造艦經驗,並借鑒了英國為日建造的金剛級戰巡的設計, 堪稱是當時日本造船業的集大成者。


該艦於1914年在伏見宮博恭王(日本元帥海軍大將,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曾任日本軍令部總長)的見證下下水,是世界上首艘使用船塢建造的3萬噸級戰艦。 圖為遊戲中的扶桑級戰列艦。



軍迷評五大日戰列艦:雙艦遭857架美機圍攻仍倖存



出於過分追求單艦最大戰力原則,扶桑號裝備了多達12門356毫米主炮(共6座四一式雙聯炮塔),雖然這使得扶桑號成為了當時世界上火力最強的戰列艦之一,但新穎的主炮布局問題在海試時表露無遺:火炮射擊時會對艦體上層建築的產生衝擊以及相互干擾,主炮齊射時炮口爆風會覆蓋全艦,造成艦體傾側。而且由於艦體主裝甲帶過長,彈藥庫過多,很難進行有效防禦。

扶桑號於1915年入役,入役初始就開始接受不停的改裝,直到1923年該艦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改裝,而受到軍迷們廣為調侃的「違章建築」(艦橋)正是在這次改造後初步形成的。圖為山城號(扶桑級2號艦)的四一式雙聯356毫米主炮特寫上色照。



軍迷評五大日戰列艦:雙艦遭857架美機圍攻仍倖存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當時扶桑級隸屬於山本五十六親自指揮的第一艦隊下轄的第二戰隊,但由於作戰性能過於不穩定(航速過慢,無法伴隨主力艦隊作戰),IJN並不願意將扶桑級編入實戰艦隊,而是長期作為位於瀨戶內海的日海軍學校的候補生訓練艦以及艦載機部隊的訓練靶艦使用。1941年12月,扶桑級兩艦首次參與日軍偷襲珍珠港艦隊,但主要是駐防在小笠原群島附近作為預備艦隊待命。


直到1942年6月的中途島戰役期間,扶桑級兩艦才進行了首次意義上的實戰,參與了日軍佯攻阿留申群島作戰。中途島之戰慘敗後,IJN失去了4艘大型正規航母,迫切需要新型艦載機母艦的海軍,曾考慮過對扶桑級進行改裝,但最後還是選擇了性能穩定一些的伊勢級改裝為航空戰列艦。

1944年10月,萊特灣海戰期間,扶桑號和山城號編入了由西村祥治指揮的第二戰隊,執行「捷1號作戰」,計劃於10月25日通過蘇里高海峽,從南面進入萊特灣對美軍的登陸艦隊實施炮火打擊。25日凌晨,在蘇里高海峽遭到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的賓夕法尼亞、馬里蘭、加利福尼亞、田納西、西弗吉尼亞和密西西比共六艘戰列艦的伏擊,以及驅逐艦、魚雷艇的魚雷攻擊,扶桑號被美軍驅逐艦發射的魚雷擊中後發生爆炸艦體斷裂沉沒,山城號則與美軍戰列艦進行了海軍史上最後一次戰列艦之間炮戰後最後被魚雷擊中傾覆沉沒,結束了扶桑級碌碌無為的一生。圖為已完成第二次現代化改裝的扶桑號,其獨具特色的寶塔型艦橋已頗具規模。


扶桑號技術參數


滿載排水量:35300噸


艦長:212.75米

艦寬:33.1米


吃水:9.69米


最大航速:24.5節


火力配置:


6座雙聯裝四一式356毫米艦炮


14門單裝四一式152毫米艦炮


4座雙連裝八九式127毫米高射炮


其它中小口徑防空火炮若干


防護水平:


司令塔351毫米


炮塔正面裝甲280毫米


第四名:長門號



軍迷評五大日戰列艦:雙艦遭857架美機圍攻仍倖存



長門級戰列艦是IJN按照「八八艦隊」計劃正式建造的第一型戰列艦。長門號是長門級首艦,艦名取自日本古國名。二戰前,該艦就作為日本海軍的旗艦和象徵,廣為日本民眾所熟知。儘管1941年12月,大和號戰列艦服役,取代了長門號的聯合艦隊旗艦位置,但由於大和號在建造期間和戰時均為高度機密,IJN並未向民眾公開該艦的存在。因此對於大部分日本民眾來說,長門號仍是他們心目中的旗艦。圖為遊戲中的長門級戰列艦。



軍迷評五大日戰列艦:雙艦遭857架美機圍攻仍倖存



長門號戰列艦於1917年開工建造,1920年服役,當時該艦裝備的8門410毫米主炮是世界上口徑最大的戰列艦主炮,而她的最高航速達到了26.5節。該艦的作戰性能在當時堪稱世界第一,因為同時期歐美各國戰列艦的主炮口徑大多只有356毫米,而航速也普遍在25節以下,因此日本官方當時對外宣傳時,出於保密需要,公開其航速僅有23節。


或許是由於長門號和其姐妹艦陸奧號的出現,強烈刺激到了歐美列強,英國很快便設計建造了2艘納爾遜級戰列艦,而美國很快也建造了3艘科羅拉多級戰列艦,而隨著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訂,這7艘戰列艦被合稱為「BIG 7」。圖為長門號的410毫米主炮特寫資料圖。



軍迷評五大日戰列艦:雙艦遭857架美機圍攻仍倖存



上圖拍攝於1930年8月15日,此時的赤城號航母還是三段式甲板,而長門號戰列艦的前部煙囪也已經在1924年改成向後屈曲,並在最後順利解決了排煙倒灌問題,而「長門」彎曲的煙囪亦成為日本國民熟知的特徵。這個方案在後來更影響了日本海軍巡洋艦的設計製造。


二戰爆發後,長門號參與的戰鬥並不多,1944年6月參加了馬里亞納海戰並受到了輕微損傷。1944年10月參加捷一號作戰,於10月24日至26日的錫布延海海戰中期間曾被美軍艦載機多次圍攻並受到了輕微損傷,在這2天中,長門號共發射了99發主炮炮彈和653發140毫米副炮炮彈。



軍迷評五大日戰列艦:雙艦遭857架美機圍攻仍倖存



長門號於1944年年底返回橫須賀港,由於油料及物資已經無法支撐作戰,長門號只得在不斷遭受空襲港內迎來日本投降。


二戰後,美軍接收了長門號並於1946年3月18日啟程航向馬紹爾群島的比堅尼環礁﹐以作為十字路行動中的靶艦。1946年7月1日進行的第一次實驗(行動代號「ABLE」,核彈代號「Gilda」,相當於2.3萬噸TNT當量,采空中引爆方式進行,引爆點位於預定地點上空)中,以戰列艦內華達號為引爆中心,而長門號配置於距離預定引爆點400米處。原子彈於長門號以西600米上方引爆,與預定引爆點距離約1.5公里。當時該艦幾乎無損(只有面向引爆點的裝甲表面溶解但對航行並不構成問題)。


緊接著於7月25日進行的第二次試驗(行動代號「BAKER」,核彈代號「Helen of Bikini」,同樣也是2.3萬噸TNT當量的核彈,是水中引爆測試)中,長門號距離引爆點約900至1000米的位置,在核彈引爆後造成右舷約5度的傾斜。即使如此,長門號仍然浮在海上,於4日後的7月29日早晨,進行核試的人員往長門號所在海面觀察並發現其仍於海上漂浮。直至7月28日深夜到29日黎明前的夜間,長門號因艦內進水,最後在無人察覺之下安靜地翻轉沉沒。上圖攝於1946年7月25日在比基尼環礁進行的第二次核試驗,照片中在核彈引爆而形成的巨大水柱前的艦影便是長門號。


長門號技術參數


滿載排水量:43580噸


艦長:224.94米


艦寬:34.6米


吃水:9.49米


最大航速:25節


火力配置:


4座雙聯裝四一式410毫米艦炮


18門單裝四一式140毫米副炮


4座雙聯裝127毫米高射炮


其它中小口徑防空火炮若干


防護水平:


司令塔356毫米


炮塔正面裝甲460毫米


第三名:伊勢號



軍迷評五大日戰列艦:雙艦遭857架美機圍攻仍倖存



伊勢號戰列艦位列本排行榜第三位,該級戰列艦(航空戰列艦)在遊戲中的存在感比較稀薄,但在戰艦發展史上卻是獨樹一幟的存在。


伊勢號(艦名仍取自古國名),原作為扶桑級3號艦建造的,但是由於扶桑級竣工後發現的艦炮布置以及防護問題,托建造工程延期的福,進行了重新設計,最後成為了一級與扶桑級不同的新型戰艦。圖為藝術家繪製的伊勢號航空戰列艦,注意位於後方的飛行甲板。



軍迷評五大日戰列艦:雙艦遭857架美機圍攻仍倖存



二戰爆發後,1942年5月下旬,IJN在兩艘伊勢級上首次加裝了日本海軍最早的雷達(日稱「電波探信儀」,簡稱電探),其中伊勢號裝上的是採用網狀外架的二號電波探信儀一型(二一號電探),其作用為對空兼對海搜索,據日方文獻記載,其能探測到550公里外,高度3000米的敵機,對海搜索方面則能發現20公里遠的戰艦。


僅一個月後,隨著中途島之戰的慘敗,為了急速補充損失的艦隊航空兵力,IJN決定將伊勢級改裝為航空戰列艦,改裝工作於1943年完成。此時伊勢號的防空火力密度在海軍里可謂是獨一無二,能與之媲美的大概也只有經過改裝後的大和號戰列艦。圖為伊勢級航空戰列艦多視圖。



軍迷評五大日戰列艦:雙艦遭857架美機圍攻仍倖存



改裝工作包括拆除了5號和6號炮塔,在其原有空間上鋪設飛行甲板以及機庫,並加裝了大量防空火力,其中就包括新式「12公分28聯裝噴進炮」(多管防空火箭炮)6座,這種「噴進炮」的彈丸為直徑122毫米,長435毫米,重23.9公斤火箭推進的霰彈。內裝60個裝滿燃燒戰劑的小鋼管,發射0.92秒以後引爆,實際上設計思路還是沒脫離「三式彈」的怪圈,日本人只是單純在各艘艦艇上增加各種防空武器,以為就可以對付佔有壓倒性優勢的美國海軍航空兵可能發起的空襲了。


完成改裝後,伊勢號便與其姐妹艦日向號在太平洋四處轉戰,1944年伊勢級兩艦在沒有艦載機情況下參加萊特灣海戰。增設大量防空火力的伊勢號在恩加尼奧角海戰中,面對的對手是由「蠻牛」哈爾西海軍上將率領的擁有包括勇猛號、大黃蜂號、企業號等在內的9艘航母、以及數十艘戰艦組成的美海軍第34特混艦隊。雖然在面對美軍多達857架次的艦載機空襲中,未能保護好瑞鶴號和瑞鳳號2艘航母,但在戰鬥中,伊勢號憑藉其猛烈的防空火力,不僅自身未受重創,而且還擊落了多架美軍戰機,甚至給參與空襲的美軍飛行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圖為模型廠商製作的「12公分28聯裝噴進炮」模型。



軍迷評五大日戰列艦:雙艦遭857架美機圍攻仍倖存



據日方戰後統計,伊勢號至少發射了160發主炮對空彈、2000發高射炮炮彈、480發噴進炮彈以及12萬發機槍彈藥,在整個對空戰鬥中總共擊落美軍軍機63架(亦有記錄為擊落44架)。而根據美軍的戰鬥記錄,這些戰列艦吐出了「異乎尋常的防空火力」,美國著名海軍學者塞繆爾·莫里森也在他的論著里稱「伊勢」和「日向」的防空火力「也許是戰爭中所遇到的最為可怕的」。



軍迷評五大日戰列艦:雙艦遭857架美機圍攻仍倖存



從恩加尼奧角海戰中死裡逃生的伊勢號並未得到太多的喘息時間,隨著盟軍登陸菲律賓,日本到南洋的運輸線被徹底切斷,而此時日本國內的資源變的日益緊張,不得已,只能利用伊勢號作為運輸艦參加了「北號作戰」,將國內急需物資運送回國,兩艦甚至卸下了一部分防空炮,機庫里滿滿地塞進了汽油桶、橡膠、錫錠、鎢、水銀、鋅還有砂糖等各種物資2800噸。


在返回本土的路上不僅遭到了美軍陸航的空襲,還遭到了美軍潛艇的襲擊,甚至還發生了伊勢號利用自身高炮擊毀來襲魚雷的事情,所幸最後伊勢號奇蹟般的無傷回到了吳港,但由於缺少燃料只能在吳港外停泊,最後在美軍空襲中坐沉於吳港。圖為1945年,停泊於吳港的伊勢號正在遭受美軍空襲資料圖。


伊勢號技術參數(航空戰列艦)


滿載排水量:36500噸


艦長:219.62米


艦寬:33.83米


吃水:9.03米


最大航速:25.4節


火力配置:


4座雙聯裝四一式356毫米艦炮


8座雙連裝八九式127毫米高射炮


6座120毫米28聯裝噴進炮


其它中小口徑防空火炮若干


防護水平:


司令塔305毫米


炮塔正面裝甲280毫米


第二名:榛名號



軍迷評五大日戰列艦:雙艦遭857架美機圍攻仍倖存



位列第二名的榛名號所屬的金剛級戰列艦,在遊戲中擁有比同級戰列艦更優秀的航速以及數值均衡的火力。金剛級之所以沒有依照傳統用日本古國名來命名,是因為金剛級最初的計劃是裝甲巡洋艦,所以依照一等巡洋艦的命名慣例全部使用山嶽名,榛名號的艦名來源就是取自群馬縣上毛三山之一的榛名山。


榛名號是由英國海軍工程師喬治·瑟斯頓設計的金剛級戰列巡洋艦三號艦,金剛級首艦金剛號由英國維克斯造船廠建造,二號艦比叡號由橫須賀海軍工廠建造,而三號艦榛名號則是交給了坐落在神戶川崎造船所(即後來的川崎重工業),這也使得榛名號成為了第一艘由民間造船所承辦建造的主力艦。而金剛級四號艦霧島號也是同樣由民間的三菱合資會社長崎造船所(即後來的三菱重工業)承造。最後榛名號和霧島號幾乎同時竣工,在此以後,民間造船所正式開始進行對主力艦的建造。圖為遊戲中的金剛級戰列艦。



軍迷評五大日戰列艦:雙艦遭857架美機圍攻仍倖存



1923年至1928年,榛名號接受了第一次現代化改造,由於新裝備的更新使得榛名號的排水量陡增3800多噸而導致航速下降,在第一次大改裝後改變了其艦型,從1931年起正式改為戰列艦。榛名號曾在特別觀艦式中擔任昭和天皇的御召艦。


1933年,榛名號開始了第二次現代化改造,在整整1年的第二次近代化改裝中﹐不但更新了動力部分,亦進行了船體及上部構造物的近代化改裝,動力上與新造時比較下,馬力不但倍增,速度上亦達到30節而成為高速戰列艦。圖為拍攝於1933年的吳海軍船廠,這個船塢是吳海軍工廠為大和號量身打造的,在榛名號旁邊的是高雄級重巡洋艦。



軍迷評五大日戰列艦:雙艦遭857架美機圍攻仍倖存



二戰爆發後,IJN戰列艦中只有金剛級和大和級的航速能夠跟上航母編隊,然而日本海軍是不可能使用他們的作為最終艦隊決戰而準備的大和級戰列艦,舊式的戰列艦航速又不足,這個時候能夠伴隨航母編隊行動的就只有金剛級了。


榛名號自開戰以來先是在印度洋作戰,後轉戰至太平洋參加中途島海戰,1942年10月13日夜,榛名號與姐妹艦金剛號對駐紮在瓜達卡納爾島上的美軍亨德森機場進行炮擊,在這場被戰史學家成為二戰中日本戰列艦最成功的作戰行動中,榛名號和金剛號兩艦在一夜中,從15千米的距離外,向亨德森機場傾瀉了973發356毫米炮彈,島上日軍發電稱炮擊效果「勝過千門野炮」,這也是兩艦在服役期間內唯一一次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發射如此多的炮彈。


此次炮擊將兩條跑道炸毀並摧毀了幾乎所有的航空燃油,機場上的90架飛機被摧毀了48架,另有41人陣亡,其中有6人是瓜島航空隊的飛行員。在長時間炮擊後,榛名號的底部艙室溫度過高,導致2名負責彈藥庫的士兵中暑陣亡(榛名號當時是裝有空調,而且不僅如此,榛名號還是日本海軍內第一艘裝有空調的戰艦)。圖為圖為美海軍情報局繪製的金剛級戰列艦資料圖。



軍迷評五大日戰列艦:雙艦遭857架美機圍攻仍倖存



在之後的日子裡,榛名號參加了1943年初的瓜島撤退作戰,1944年的馬里亞納海戰以及為阻止美軍登陸菲律賓的捷一號作戰,進入到1945年,受困於燃料短缺等問題,在萊特灣海戰倖存的榛名號在接受修理後便一直停泊在吳港,當時在吳港的大型軍艦除了榛名號,還有伊勢號與日向號航空戰列艦,天城號航空母艦,期間,榛名號還對1號和2號炮塔進行了眩暈迷彩偽裝。


在幾次規模並不大的空襲後,在7月24日和28日,麥凱恩中將率領著名的第38特混艦隊(另稱第58特混艦隊,被國內軍迷稱為滅國艦隊)對吳港開始了空襲,試圖消滅日本海軍最後殘存的軍艦。24日空襲當天日向號航空戰列艦便被擊沉,在28日的空襲中,榛名號依舊使用主炮的三式彈進行激烈的抵抗,但是本身也被命中20多發炸彈而坐沉港內。期間榛名號擊落了包括2架B-24轟炸機在內的8架飛機,這也是目前戰列艦使用主炮發射三式彈獲得戰果的唯一可考證記錄。圖為拍攝於戰後的吳港,坐沉在港內的榛名號受損嚴重,其1號炮塔和2號炮塔的迷彩清晰可見。


榛名號技術參數


滿載排水量:35600噸


艦長:222米


艦寬:31.02米


吃水:9.18米


最大航速:30節


火力配置:


4座雙聯裝四一式356毫米艦炮


8門單裝四一式152毫米副炮


6座雙聯裝127毫米高射炮


其它中小口徑防空火炮若干


防護水平:司令塔230毫米


炮塔正面裝甲230毫米


第一名:大和號



軍迷評五大日戰列艦:雙艦遭857架美機圍攻仍倖存



最後是大和號,遊戲中的日系X級頂級戰列艦,戰場上王者一般的存在,當然,也會成為對方艦隊的首要打擊對象,但在歷史中恐怕就沒有如此風光了。


大和號是大日本帝國海軍建造,史上最大的戰列艦。大和級戰列艦一號艦。正式稱呼為「軍艦 大和」。艦名的由來是以奈良縣的舊國名大和國來命名。使用日本歷史的原點的中心地及日本的代名詞大和作為艦名,可知日本海軍對該艦期待的程度。大和號為集結當時日本最高的技術而建成,在戰列艦史上擁有最大排水量及配備有最大的460毫米主炮,而防禦面上的重要區域也是為針對防禦460毫米主炮,在建造期間更使用了模組作業,並成功縮短建造時間及提高工作效率。圖為遊戲中的大和號。



軍迷評五大日戰列艦:雙艦遭857架美機圍攻仍倖存



大和號於1937年11月4日開工建造,並於1941年12月16日服役,服役後的1942年2月12日接替長門號成為日本海軍的旗艦。圖為1941年10月20日在豐後海峽進行海試的大和號。



軍迷評五大日戰列艦:雙艦遭857架美機圍攻仍倖存



服役後大和號因為被作為決戰兵器而保護起來很少出動,1944年初進入吳港進行維修,期間拆掉2座副炮並增加大量防空火炮,1944年10月22日大和參加了著名的萊特灣海戰,10月24日,大和號的姐妹艦武藏號被擊沉於錫布延海,同行的大和號也被艦載機所投下的炸彈炸傷。


萊特灣海戰中,大和號一共發射了104枚主炮炮彈,其中在薩馬島海戰中更是在31500米到32000米的距離上成功對美軍白平原號護航航母實施了連續三次跨射,美國方面更是做出了「炮術軍官所期待的完美落點」這樣的評價。


按照美方記錄,大和第一輪齊射於06:59時落於白平原艦艉後方4000碼處,第二輪約07:00時落於艦艏右舷300碼處,第三輪在1分鐘後對白平原實現跨射(美方記錄為至少3發14寸或更大口徑射彈),第四輪於07:02時也實現跨射,2分鐘後,07:04時的第五次齊射再次達成跨射,散布狀況為左舷艦艉到右舷艦艏對角線上前部4發、後部2發。後部彈著其中一發在白平原艦艉下方海中爆炸。前部彈著的水柱從右舷覆蓋了白平原的艦橋。(美軍記載,彈著的震蕩導致白平原號發電機斷路器跳閘,艦內照明喪失,電羅經、雷達等斷電停擺,舵機故障)07:05時白平原號開始施放煙幕並於4分鐘後逃入雨區,也就是說,大和於第三次齊射取得跨射(證明日軍的觀測相當準確),並且連續跨射三次。


從炮術上講,基本相當於命中(目標被彈著散布所籠罩,證明射擊諸元測算正確,沒有命中彈也是無可奈何,所以目前最遠的海戰動對動炮擊命中記錄依然是德國沙恩霍斯特號在24000米的距離上擊沉英國光榮號航空母艦)。上圖於吳海軍工廠作最後舾裝的大和號(1941年9月20日)。圖片右側為航空母艦鳳翔號,而在中央稍遠位置為食品補給艦間宮號。



軍迷評五大日戰列艦:雙艦遭857架美機圍攻仍倖存



萊特灣海戰後,日本聯合艦隊名存實亡,大和號所屬的第二艦隊於4月6日黃昏,根據天一號作戰(菊水作戰)在山口縣德山灣海向沖繩方向出擊。該作戰以「發揚帝國海軍海上部隊的光輝傳統,使其光榮流傳後世。「天一號」作戰的目的是在美軍登陸沖繩戰役中協防沖繩。也就是說,該航程主要吸引美海軍戰鬥機向大和攻擊隊迎戰,緩和對日本特攻機的攻擊。如果能到達沖繩,就從東海西北方向沖縄島的殘波岬突入,並主動擱淺,成為能發射大量炮彈的不沉炮台,而艦上乘員待彈藥耗盡後則作為陸戰隊登陸支援陸上作戰並沖入敵陣,據說艦上還為此特別準備了各式輕武器。


但是第二艦隊的動向很快就被美軍獲得,斯普魯恩斯上將隨即調遣各方力量對第二艦隊進行圍攻,4月7日上午美軍的艦載機便發現了大和號的行蹤,12時30分,「大和」於鹿兒島縣坊之岬海90海里(1海里=1852米)處確認到50公里外的美軍艦載機並開始對空射擊,坊之岬海戰正式打響,面對美軍航空隊386架(戰鬥機180架、轟炸機75架、魚雷機131架)戰機反覆攻擊下,即使有著世界最大戰列艦名號的大和號也難以支撐太久,在接連不斷的炸彈,火箭彈以及魚雷的打擊下,大和號於14時23分橫轉並爆炸沉沒。圖為1945年4月7日,被美軍航空隊轟炸並在燃燒中的「大和」號,此時主炮和副炮已經全部停止射擊。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情突擊手 的精彩文章:

輕武器設計簡單?看專業廠商如何設計HK416
美軍核潛艇海底撞山?修理費2億美元 艇長成替罪羊
中國軍迷拍世界最大轟炸機:可帶33噸核彈洲際轟炸
中國051驅逐艦曾令日本恐懼?稱其戰力超過戰列艦
美國超級官僚機構干沉日軍航母?揮金如土 僱員千萬

TAG:軍情突擊手 |

您可能感興趣

對陸攻擊傾瀉1.1萬發炮彈:玩家評美軍五大戰列艦
1941年,美國海軍愛達荷號戰列艦實彈射擊
史上最大的日本戰列艦,1945年被美軍擊沉,3000日軍喪生
命中10枚魚雷24枚航空炸彈後 大和戰列艦覆滅
被友軍詛咒剋死的超級戰列艦:二戰日軍大和級戰列艦!
美軍為攻佔此島出動3艘戰列艦11艘航母 耗時三個月
鋼鐵巨獸的日落:80年代的美軍戰列艦部隊
英國最強戰列艦恐嚇日軍,卻被86架日本轟炸機輪番炸沉
中國051驅逐艦曾令日本恐懼?稱其戰力超過戰列艦
Z艦隊的覆滅:2艘戰列艦百門高射炮沒打過60架轟炸機
近距離觀察雙聯裝14英寸45倍徑主炮:德克薩斯號戰列艦遊記
1916年,美國海軍密歇根號戰列艦炸膛事故照片
世界第一戰列艦日本「大和」級戰列艦主炮重量竟然高達2700噸
長門級戰列艦之後將建造兩艘標準排水量39900噸的加賀級戰列艦
Z艦隊的覆滅:兩艘戰列艦百門高射炮沒打過60架轟炸機
可造3000架戰機的日本戰列艦,從服役到沉沒只擊落3架敵機
大艦巨炮時代:日本大和號戰列艦遭瘋狂圍攻終結
德國海軍俾斯麥號戰列艦,號稱可以秒殺英國5萬噸戰艦
1944年,「密蘇里」號戰列艦珍貴海試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