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宋名將,抗金而亡,屍體最後被金兵剁成肉泥

北宋名將,抗金而亡,屍體最後被金兵剁成肉泥

簡介

王稟(?~1126),北宋名將,字正臣,王摶七世孫,開封(今屬河南)人。行伍出身。宣和元年(1119年),官至婺州觀察使,步軍都虞候。次年,改統制。

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童貫、譚稹分兵兩路,由王稟、劉鎮等分別率領,向杭州和歙州(治今安徽歙縣)進發,企圖在睦州(治今浙江淳安)會合。方臘部將方七佛進圍秀州(今浙江嘉興),並分兵進入湖州(今屬浙江)境內。正值王稟率領東路宋軍從北而來,方七佛義軍迎戰,不勝,退守杭州。義軍秀州之戰失利,杭州失去屏障。二月,王稟部包圍杭州,義軍經過苦戰,因糧盡援絕,被迫退出杭州。杭州失守,革命形勢急轉直下。三月初,義軍再次進軍杭州,不勝。繼而王稟部攻陷睦州,三月十九日,王稟部攻陷青溪縣。方臘帶領義軍退守幫源洞。宋軍東路王稟部、西路劉鎮部會合,層層包圍幫源洞。二十四日,宋軍發動總攻。義軍腹背受敵,奮起抵抗,七萬多人壯烈犧牲。方臘及其妻邵氏、子方亳(二太子)、丞相方肥等三十多人力竭被俘,解往汴京(今河南開封)

宣和四年(1122年),任宣撫司都統制。曾從參與伐遼白溝之戰。後金攻北宋,完顏宗翰率兵攻太原,童貫棄城還京,獨留王稟與張孝純守城。王稟統領宣撫司兵,與太原知府張孝純率全城軍民死力護城,宗翰攻太原二百五十餘日不破,「悉為王稟隨機應變,終不能攻」,「王總管」之名遂傳遍太原。惟援兵久久不至,太原人疲馬乏,終至城破,孝純被俘,王稟自率殘兵與金軍巷戰,身中數十槍,攜長子王荀投汾河死,以身殉城。《水滸傳》中以童貫手下大將登場,於徵方臘之戰力斬敵將景德。後誣陷活閻羅阮小七謀反,使小七有功無賞,罷官回鄉。

歷史故事

宣和七年,金兵分兩路南侵,西路軍由宗翰率領,出大同,沿朔、武直逼併州。宗翰派人向當時任河北河東宣撫使的童貫提出割讓河北河東的要求。童貫見勢不妙,有心棄城而逃,與知府張孝純、副總管王稟商議。張孝純斥曰:「身為國家重臣,不能以身排患難,一旦棄城而逃,將以何面目見天下乎。」童貫默然,當晚帶親隨逃離并州,星夜趕路,逃回汴京。

宣和七年十二月,金兵逼至并州城下。并州城內居民不足兩萬餘人,在張孝純、王稟率領下,在并州土城之內,築起重城,土城之外,挖掘戰壕,百姓十五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皆發給武器,分派地段,晝夜守城,城中存糧實行軍事管制,不分貧富,均按人頭每日供應。北宋時由潘美修築的并州古城,周長僅十里,南北為雲路街至後小河,東西是橋頭街抵水西門。張孝純坐鎮府中,王稟每日在城牆上督率守城。

宗翰率領金兵輪番攻城,當時攻城的雲梯、偏橋、拋石車等武器,被金兵全部用遍,汾河邊稍大點的石頭都被金兵用完,但都被并州軍民擊退。宗翰無奈,只好將并州城團團圍困,城外構築工事,用鹿角連營,把并州城圍的鐵桶一般,斷絕了并州城對外的所有通道。

靖康元年二月,宋欽宗貪生怕死,應允金人要求,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與金人,和金兵議和。並派大臣路允迪到并州宣諭。路允迪到太原城後,宗翰讓出一條通道,送其到城下,王稟派人用吊籃將路吊入城中。在城南的開遠門上,路對太守張孝純、總管王稟及守城軍民宣讀聖旨,王稟立即仗劍而起:「國君應保國愛民,臣民應忠君守義,現并州軍民以大宋國為重,寧死而不作金鬼,朝廷竟如此棄子民於不顧,何顏見天下臣民,并州軍民堅不受命,以死固守。」城上軍民皆手握兵器,振臂高呼:「我們願隨王總管堅守并州,與城共存,決不退卻!」怒視路允迪及隨從,路羞愧滿面,縋城而下。

賊兵日滋,太原城已經被宗翰的西路軍圍困了八個月。王稟與子王荀率領軍民堅決抵抗,誓死保衛太原城。王稟身先士卒,在城牆上每日往來馳驅,凡是告急之處,王稟均親臨支援,并州父老甚至城外金兵,都知道王總管英名。

王稟率太原軍民堅守,自春初至夏、又從夏又至秋末,金兵前後九次攻城,九次都被王稟擊退。但終不見朝廷援兵,也不見糧食接濟,城中存糧斷絕,守軍飢餓得有扶不住兵器的。城中牛馬驢騾全部食盡,後又將弓上的牛筋及盔甲上的牛皮部分用大火燉煮充饑。城中所有樹上的綠葉,糧庫中的糠皮全部被吃光,逐漸連樹皮草茭也作為口糧(史書《靖康要錄》均有記載)。一日,王稟命部下宰殺自己戰馬為守城軍民充饑,衛士們勸阻說:「大人每日馳驅,無坐騎,如何迎敵。」王稟仰天長嘆:「守不住并州城,我縱有萬貫家產,又復何用。」未幾日,城中馬匹及馬鞍上的皮革都被食盡。

并州城軍民堅守至靖康元年九月,已達二百五十餘天,并州糧斷、絕援,城中軍民已傷亡十之八九。九月十三日,王稟率眾在城南城牆上巡邏,金兵不斷增援,北城已被攻破,一路衝殺入城中。信號傳來,王稟率兵急赴城北支援。中途又有人報信,張知府被俘,王稟率僅百人的隊伍向知府衙門奔去。金兵已衝殺而來,與王稟率領的守軍正面相逢,王稟率眾與金兵展開巷戰。幾十人互相支援,互相攙扶,身上破舊的衣袍被血幾乎染紅,有的掉了一隻胳臂,有的斷了一條腿,仍用兵器撐著,隨王稟在街巷裡一步步的與金兵拚搏……衛士見金兵援軍麇集,退敵無望,苦勸王稟火速退走,王稟斥曰:「并州軍民全無貪生怕死之輩,我為并州總管,豈能棄父老鄉親而去。」這支疲憊的決死之軍,從城中一直殺到了城南的開遠門。王稟身中刀槍數十處,仍揮劍率眾苦戰。

宗翰調集的精兵從城外馳入開遠門,將王稟眾人團團圍住。宗翰在陣中,派通事(翻譯)對王稟喊話,勸其投降。王稟看看身邊數十名血跡滿身的軍民,慢慢說道:"我為國已盡忠,為民已盡義,大丈夫一生復有何求。"於是轉身站立,撩起滿是鮮血的戰袍,擦了擦已有些卷刃的劍後舉起直指宗翰大呼:"粘罕(當時他還不知道對方漢名叫"宗翰")蠻狗,你若敢屠我太原百姓,我死後變厲鬼也要索你性命。"隨後把寶劍橫於項上,猛力一抹……數十名隨王稟苦戰的太原軍民,有的自刎,有的互刺,全部自盡於陣前,無一人偷生。宗翰驚呆之餘,惱羞成怒,拍馬踐踏王稟屍身,並命令士兵將其剁成肉泥,其手段之殘暴,令人髮指。

歷史上對王稟的死還有一種說法:他率領飢餓的士兵進行巷戰,身中數十槍,最後背負著供奉於太原祠廟中的宋太宗趙光義的畫像和他的兒子王荀投汾河而死。總之,英雄死得很壯烈。當夜,王稟屍身被太原軍民盜出城外,金兵發覺後追來,太原軍民忙將王稟屍身藏匿於城南一小村中,數日後,將其就地安葬。藏匿王稟屍身的小村,後人稱為王村。

時靖康元年(1126)九月十三日,馬帥王稟終年五十九歲;先鋒王荀時年僅三十五歲。時王稟之孫王沆尚年幼,幸賴王府忠厚老僕從山東青州銅川撫孤乞討南下,棲居於臨安鹽官縣長平鄉,結草為廬(今海寧市伊橋「草舍里」 ),苦耕勤讀,刻苦自勵。高宗趙構遷都臨安(今杭州),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嘉其忠節,追封王稟為安化郡王,謚忠壯;子王荀勅贈右武大夫、恩州剌史;召其孫王沆襲封安化郡王,賜第鹽官(今海寧市鹽官鎮安化坊)。王沆襲封安化郡王后,由伊橋草所移居鹽官,為海寧安化王氏始祖。傳至南遷十四世王信於明代成化年間自三官墩遷硤石。近代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是王沆的二十九世孫。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騎兵 的精彩文章:

明末良將第一,絕對的猛人,剿滅農民起義最多,最後慘死
簡述南宋九位帝王生平
抗清女英雄,叛逆女性成神明、最後被清廷處裸刑、凌遲三百刀
細數大明帝國官職等級及其組成政府框架的機構和俸祿
簡述中國歷史上最牛逼的步兵團,堪稱特種部隊中的特種部隊

TAG:歷史騎兵 |

您可能感興趣

此人陷害栽贓梁山好漢,歷史上則是抗金英雄,遺體被金兵剁成肉泥
蒙古滅金最後一戰,金兵全自殺,將老人小孩扔油鍋,2位皇帝慘死
中國史上一絕代妓女,驍勇善戰肉搏金兵,33歲慘遭金兵分屍
南宋名將,岳飛和金朝只打了三年,而此人和金兵作戰有十年
金滅北宋最後一戰,皇帝親自求和,清退援軍讓道士做法退兵,被金兵攻入開封
北宋被金兵打敗,亡國妃子皆命運悲慘,只有她是例外
他身為名將之子,卻害怕金兵,一打仗就逃跑被稱為「長腿將軍」!
中國最驍勇的軍隊,獨擋金兵十七年,卻遭奸臣所害功虧一簣
此人才是南宋第一抗金猛將,因擅殺與韓世忠不和,大破金兵拐子馬
戴狗頭和狗尾巴在地上爬:北宋兩個皇帝被金兵俘虜後猶如畜生
南宋除岳飛外另一位讓金兵膽裂的將軍,提及他的大名就會被殺頭!
女真人滿萬不可敵?此宋將當數萬金兵的面,一鐵槌擊爆金將腦袋
一絕世妓女,勇猛肉搏金兵,以八千勝十萬,33歲慘遭金兵分屍
他打得金兵抱頭鼠竄,收復了大量失地,卻因情商過低而迅速隕落
為什麼北宋會被金兵蹂躪,導致國破家亡?
靖康之變後宮女性的結局 皇后不堪金兵性侮辱 咬舌身亡
第一名妓李師師是否真有其人?據說金兵入侵時被擄走,自殺身亡
北宋將滅,一個倔強老頭的救國之道拒金兵於城外
奸臣的後代也有忠臣,秦檜的後代為抗金兵一家七口英勇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