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大千筆下的大乘菩薩觀世音

張大千筆下的大乘菩薩觀世音


張大千筆下的大乘菩薩觀世音



1944年 南無觀世音菩薩一軀

觀音又稱觀世音,對於她的信仰自三世紀傳入我國以來,很快便在各地蓬勃發展起來。如今在我國供奉觀音菩薩的寺院隨處可見,口誦「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的信眾不計其數,俗語云;「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觀音菩薩無疑是國人最熟悉的大乘菩薩。



張大千筆下的大乘菩薩觀世音



1937年作 水月觀音

題識:歲丁丑秋九月既望,蜀郡清信士張大千奉為銘三李居士敬造觀世音菩薩一區。伏願憑思勝因,永資福佑。乃至聞名頂禮,獲福消災。


佛經謂觀音菩薩有三十三個不同形象的法身,畫作觀水中月影狀的稱水月觀音。見《法華經·普門品》。後用以喻人物儀容清。由於此尊觀音之形像,多與水中之月有關,故被稱為水月觀音。又稱水吉祥觀音,或水吉祥菩薩。水月觀音是佛教在中國世俗化、本土化的產物,將觀音表現得嬌美而清雅。


張大千先生一生中,重複畫過的這一類大同小異的觀世音像,畫中觀音閑坐在岩石上,面相圓潤,體態豐腴,姿態隨意,神思安詳。背光是一輪滿月,疏疏朗朗幾枝修竹點綴,石台上的凈瓶里插著青翠柳枝,泉流於石下,水花激蕩。法相飄然出塵,衣紋用筆轉折輕靈,設色清新雅緻,無論景緻抑或人物,均透閃著靈秀之光,堪為大千早年人物畫之佳構。



張大千筆下的大乘菩薩觀世音


1938年作 魚籃觀音



張大千筆下的大乘菩薩觀世音



1940年作 為葉恭綽敬造觀音



張大千筆下的大乘菩薩觀世音


1945年作 觀音大士


大千赴敦煌研習唐宋時代的佛教藝術,大有心得,人物畫風格一改前觀,邁入職業畫家色彩穠艷、用筆精緻的創作風格。去敦煌之前,張氏的仕女、佛像畫風格遵循清代之一貫風格,人物瓜子開臉,溜肩,筆頭間以孱弱病態為美。去敦煌面壁之後,畫風一改清代仕女畫孱弱之風,人物開臉趨近於敦煌壁畫風格,細眼窄眉,圓臉豐腰,開創了仕女畫的先河。此作即表現了張氏四十年代仕女畫的代表風格,是為佳作。


畫家用精鍊有力的線條,神奇地體現流動的生命感,而敷染醇厚,鮮艷華麗的色彩,更強化了畫面的視覺效果,增添了裝飾亮麗的表現,通幅呈現出觀音大士法相莊嚴,以及自然運轉無窮之生命力。


張大千筆下的大乘菩薩觀世音



張大千 甲申(1944)年作 赤蓮供養觀音大士圖


《赤蓮供養觀音大士圖》繪製了手執蓮花的菩薩趺坐之像,張大千通過非常熟練、流暢的線描,極具表現力地勾勒出菩薩莊嚴的坐姿,全畫立體感、層次感很強,設色妍雅大方,色彩的對比也和諧統一。畫上菩薩身坐金蓮台,表示清凈莊嚴。右手結手印,左手執青蓮花,神情間流露出靜雅雍容的感覺,花鬘莊嚴,耳璫、項鏈、臂釧、腕釧無不佩戴齊整。觀音像的著裝似為透明輕薄,而呈現出榮華貴重,畫境植於心境,莊嚴氣韻自心而生。


畫中的觀世音菩薩觀音像臉龐豐腴圓潤,並且雙眉修長、紅唇秀鼻、黑髮披拂,面容俏麗,已經化身為女性形象,女性是平和仁愛、溫柔慈祥的象徵,與觀音菩薩悲憫護生的功德相符。在中國文化中,母親是「慈悲」的象徵,而觀音菩薩本身所體現的「慈悲」,融入了中國文化母性的特質,菩薩化身女相體現了一種「父嚴母慈」的社會觀點。



張大千筆下的大乘菩薩觀世音



張大千 1951年作 觀音


題識:蓮花百億,諸天證其夙因,凈土三千,菩提其碩果。伏以熏香寶鼎凈水紺壺,諸觀虔心門人李喬峰乞為太夫人敬造。南無觀世音菩薩一區,憑斯勝因,奉啟宏願,九菩十難,念無相而恆消。迅雨烈風,誦般若而永濟,辭災獲福,美意延年,乃至齋心百世,摩頂三生,永拔沉淪,長離孽亂,迷方會復覺路同歸。四十年(1951年)元月蜀郡張大千和南。



張大千筆下的大乘菩薩觀世音



觀音大士


張大千於人物畫早年即有「張美人」之美譽。其在卅歲之前所寫仕女人物,仍是追隨當時以費曉樓等人為首,清潤柔媚、肩若削成,弱不禁風的仕女形象與體態。遠赴此敦煌對於魏晉、唐人壁畫的研究與追摹,使大千在人物的畫風上形成了根本的轉變,改而追求婀娜健美的體態與大方閑適的神情,一掃瀰漫當時仕女的瘦削柔弱之風。所謂的「曹衣出水」、「吳帶當風」已經從原本僅從古籍字面而得的想像落實為自由飛舞的鐵線描法,另外由於敦煌壁畫來自魏晉以降職業畫家的典型風格,特別注重妍麗精美的設色,包括石青、石綠、硃砂等都是慣常使用之顏料,大千也由此重現了此種重色重彩的繪畫傳統,使其仕女繪畫得以展現出生命強烈的律動與力量。



張大千筆下的大乘菩薩觀世音



白衣觀音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右拾遺 的精彩文章:

一場規模宏大的藝術盛會登陸上海!
這些青銅器都是有價的,並不是無價之寶
得熊貓者得天下,親,不來一隻嗎?
虎踞龍蟠——這隻猛虎賣了 575萬
果郡王允禮,才不是甄嬛傳里的痴情漢呢!

TAG:左右拾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