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紅色預警」如何逼英美大都市絕境求生
居民早已習慣了灰濛濛的天氣,罕見的環境災難並未立即在市民中產生大恐慌或戲劇感。幾周後人們才發現,城裡棺材脫銷,鮮花斷貨,倫敦人的死亡率是平時的3到4倍。此後為抵禦極端霧霾天氣,煤灰蔽日的倫敦用了30年,煙霧瀰漫的洛杉磯用了60年。
文 / 杜禕潔
早已習慣的灰濛濛天氣,竟是可怖的殺手
做了六十年殯葬員的斯坦·克裡布(Stan Cribb)只停下過兩次送葬火車。一次是納粹的戰鬥機在他周圍丟下炸彈時,一次就是在1952年的煙霧中。3萬名倫敦居民死於德軍的閃電空襲,而近年的研究表明,倫敦煙霧事件造成了逾1.2萬人死亡。
斯坦·克裡布始終記得他看過的第一縷灰色顆粒物,在空中打著旋兒,就像汽車輪胎著了火。那是1952年12月5日,窗外寂靜無風,家家戶戶煙囪里的煤煙與天然的霧氣融為一體,在氣溫驟降的濕冷冬日,更多的煤炭被人們點燃。入夜之後,霧變得愈發厚重,能見度下降到只有幾米。
12月7日這天,能見度只有一英尺。
空無一人的轎車被三三兩兩遺棄在街頭,原本正午演出的音樂會因為漫天黑暗不得不取消。濃煙在大英博物館層層書架上瀰漫開來,甚至穿透了人們衣物的針腳,染黑了內衣。銀白色的聖誕節飾品變得污濁不堪。煤塵飄進了薩德勒威爾斯劇院,歌劇《茶花女》在第一幕之後因為觀眾看不見舞台被迫停演,電影院里的觀眾也看不清銀幕。路面上的公交和計程車都罷了工,救護車在白天需要警察手擎火把引路。街道這邊的人看不見對面,在倫敦東部的道格斯島,人們甚至看不見自己的腳。
家長被建議讓孩子們待在家裡,因為他們很可能在煙霧瀰漫的街頭走丟。盜賊和土匪大行其道,製造了逾100起打砸搶事件。
但真正能奪人性命的,是空氣中煤炭燃燒產生的粉塵和二氧化硫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濃度。從中世紀開始,倫敦城裡就堆滿了海運來的煤山,幾個世紀以來都具有世界上最高的煤爐密度。
大煙霧期間,倫敦的煙囪每天向空中排放的污染物總計包括1000噸煙塵顆粒、2000噸二氧化碳、140噸鹽酸和14噸氟化合物。還有370噸二氧化硫發生化學反應,變成了800噸硫酸。
最早死亡的是史密斯菲爾德表演秀(當地著名的牲畜和農用機械展覽)上參展的牛,350頭牛中有52頭嚴重中毒,14頭奄奄一息,1頭當場斃命。在煙霧中病倒的人們因為嗜煙和長期暴露在污染下,肺部非常脆弱,空氣里的顆粒污染物和硫酸引發了大規模感染,死者實質上是窒息而亡。
這場舉世罕見的極端霧霾天氣持續了5天,成為人們口中的「1952大煙霧」(The Great Smog of 1952)、「大濃煙」(The Big Smoke)。
煙霧事件後的第二年初冬,「豌豆湯」似的渾濁煙霧再度飄蕩在倫敦街頭,倫敦當地醫療委員會的6000名醫生強烈建議人們花六便士硬幣,買塊紗布,摺疊成一個六層的口罩,利用網眼和呼出的熱氣阻隔煤塵和有害物質。
這一建議得到了倫敦醫療協會的支持。兩天後,很多藥店的紗布都售罄了。倫敦西部上流住宅區的女帽販子急忙開發出一條新產品線:薄紗、天鵝絨和雪紡製作的吸霾口罩「smoggles」。在托特納姆法庭地鐵站外的晦暗中,24歲的貨物運輸工丹尼斯(Dennis Michaels)戴上了紗布面罩,三兩路人瞪著他笑了,一個人沖他喊道,「醫生,手術情況怎麼樣啊?」 十五分鐘後,覺得自己是異類的他羞赧地拿下了面罩。
倫敦居民早已習慣了灰濛濛的天氣,這場罕見的環境災難並未立即在市民中產生大的恐慌或者戲劇感。過了幾周後倫敦人才發現,城裡的棺材脫銷,花店的鮮花斷貨,這段極端天氣期間的死亡率是平時的3到4倍。很多人因此患上肺炎、支氣管炎、肺結核和心臟衰竭。
「在城市邊緣地帶,霧是深黃色,靠里一點兒是棕色的。直到商業區的中心地帶,霧是赭黑色的。」《霧都孤兒》中對19世紀工業城市倫敦的這段描繪,在Netflix的史詩新劇《王冠》中也能覓得蹤影,整個第四集,倫敦籠罩在煤煙密布的黑暗之中。
這片源自羅馬時代的濃霧營造了犯罪小說橋段里浪漫詭譎的氛圍:《福爾摩斯》里夜行的莫瑞亞提、希區·柯克拍成電影的《房客》、羅伯特·史蒂文森的《自殺俱樂部》都以此為幕布。
這些籠罩在經典作品中襯托氛圍的煙霧,最終在現實生活中成為可怖的兇手。
在發源地,現代霧霾曾被以為是「毒氣襲擊」
「霧霾是洛杉磯發明的。」2015年10月,在洛杉磯格里菲斯天文台,加州州長傑瑞·布朗略帶戲謔地告訴台下的聽眾。他剛剛簽署完加州氣候變化法案,該法案要求確保在2030年之前,全州一半的電產自清潔能源。
經典的洛杉磯霧霾漫無止境,人們無處遁形。它從天而降,遮蔽了陽光,滲透進大地的每一個縫隙。法官早早休庭,市政委員會有次不得不中止了會議,因為一朵可見的霧霾雲團飄進了會議室。路上的行人和伏案工作者不時用手帕遮住自己的臉。
1848年1月6日,洛杉磯市區被霧霾籠罩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當地人對於霧霾的第一反應不是如今的牢騷,而是恐懼。報紙上的相關報道里列舉著一系列關於疼痛的形容詞,「灼燒般的」,「令人窒息的」,「極端壓抑的」。早期霧霾下人們雙眼灼痛,喉嚨刺痛,頭痛欲裂。
彼時的洛杉磯人似乎總是「眼含熱淚」。在碳氫化合物和臭氧籠罩下長大的居民都有過兩眼淚汪汪的體驗,穿著精緻禮服裙的短髮摩登女郎和黑色西裝的中年男性在街頭停下來擦拭眼淚,有時候痛得睜不開眼,駕車的人們不得不把車緊急停靠在路邊。
1943年7月26日清晨,突如其來的霧霾第一次震驚了洛杉磯人,就像一塊骯髒的灰色洗臉布席捲而來。空氣中瀰漫著刺鼻的味道,數以萬計的市民感受到眼鼻和喉嚨的刺激,能見度在商務區部分地段不到三個街區,《洛杉磯時報》報道稱這是「毒氣襲擊」。
謠言四起,人們起初以為是日軍的生化武器襲擊。時逢太平洋戰爭期間,就在幾個月前,日軍才轟炸了加州的聖芭芭拉。之後當局將其嫁禍於一家生產人造橡膠的石化公司廠房,當這家廠子停工後,又把矛頭指向了煉油廠和重工業。戰爭年代洛杉磯縣的橡膠、飛機製造廠整日加班加點,方塔納市新開的凱澤鍊鋼廠也正火力全開。
誰也不曾料想,兇手來自家家戶戶。
最先發聲的是媒體。當地最大的媒體《洛杉磯時報》僱用了一個空氣污染專家展開調查,得出的結論是空氣中的大部分污染物來自汽車尾氣中沒有燃燒充分的汽油,只有一小部分來自工廠廢氣和焚燒爐。這一結論很快受到了利益集團的圍攻。美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商福特公司的工程師宣稱,汽車尾氣會立刻消散在大氣中,不可能製造霧霾。
埋首於實驗室的科學家成為了破題者。1952年,通過分析空氣成分,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荷蘭生化學家阿里·哈根·斯米特證明,不同於倫敦充滿煤渣味道的「煙霧」(smog),霧霾的罪魁禍首實際上是汽車尾氣。汽車尾氣中的碳氫化合物和二氧化氮,在陽光中紫外線的照射下,發生光化學反應,產生含劇毒的光化學煙霧。這一發現日後緩慢地催生了市內最早的大氣污染控制區、管制條例、執行、公關、執法官員等。
1940年代,南加州大學的研究者在進行空氣污染研究
政府並沒有立即採取行動,只是建議居民儘可能地少用汽車出行來減少尾氣排放。1955年9月,洛杉磯發生了最嚴重的光化學煙霧污染事件,兩天內因呼吸系統衰竭死亡的65歲以上的老人達400多人。這時政府才開始意識到霧霾的嚴重性。
之後數十年間,「車輪上的城市」洛杉磯成為了現代霧霾的同義詞。東海岸移民蜂擁至這個三面環山的工業基地,南加州的人均汽車保有量比其他地方都高。在1950-1970年代,霧霾狀況每況愈下。從市政大樓的高塔上望下去,這座以充沛的陽光、白雪覆蓋的群山和茂密的果園著名的「天使之城」,部分地區一年200天都瀰漫著黃褐色的煙霧。
在令人噁心作嘔、眼睛刺痛的霧霾之中,「Hollywood」標誌性的牌子始終若隱若現。父母不再讓孩子上學,運動員改為在室內訓練,種植橘子和甜菜的農民們望著枯萎的農作物神情沮喪,頭痛、喘不上氣的老人和孩子簇擁著擠進了醫院急診室。遠離洛杉磯市100公里以外、海拔2000米的高山上,大片松林枯死。
紅色預警下,奧巴馬曾「足不出戶」,好萊塢挺身而出
1970年代,當查爾(Char Miller)還在洛杉磯郊區的匹澤學院(Pitzer College)讀書時,霧霾預警連綿不斷。這位波莫納學院環境分析學教授如今透過辦公室窗戶眺望的山脈,在當時一失蹤就是好幾個月。
在南加州,霧霾預警分為健康預警、一級、二級、三級,嚴重程度遞增,最近的三級預警在1974年阿普蘭市拉響。最近的二級預警出現在1988年,1998年之後只出現過1次一級預警。而在1979年,一級警報幾乎每三天一次。
從1950年代開始,洛杉磯當地政府開始向居民發出光化學煙霧警報,以臭氧濃度高低作為警報的依據。 1955年到1960年間,有39天,臭氧濃度達到了最高三級警報的門檻,按照現在的標準,學校、辦公室和工廠將會被關閉,高速幹道上將禁止通車。
在一級預警期間(臭氧濃度每小時約0.423mg/m3),工廠被要求降低排放,司機被建議縮減行程,兒童和敏感人群應避免外出。二級預警時(臭氧濃度每小時0.74mg/m3),部分工廠需要減少煙囪排放,部分設施需要從燃煤和汽油轉換為燃氣。學校通常會減少如橄欖球等劇烈體育運動。
查爾教授的案頭擺放著一張擁有40年歷史的古董明信片,那是他1972年秋天剛到匹澤學院讀書的時候。明信片正面印著廣角鏡頭鳥瞰下的洛杉磯市中心,以及它當時並不起眼的天際線。映襯在聖莫妮卡海灘和港口高速公路之下是一片灰褐色的煙霧,遠處覆蓋著白雪的聖安東尼奧山在厚重的霧霾中難以分辨。
明信片背面的文字則是霧霾發生的完美詮釋:數百萬人開著數百萬的轎車,洛杉磯盆地上空的逆溫層就像是一個巨大的鍋蓋,倒扣在煙霧、居民和遊客之上。
漫天的塵埃一直延續到了八十年代。美國總統奧巴馬曾回憶,1979、1980年自己在洛杉磯西方學院上學時,「人們有段日子足不出戶」。
極端天氣下,人們有著原子般的情感體驗和應對方式。
一些人不管是開車還是步行,都戴上防毒面具。穿著制服的警察和童子軍在街頭積極地替人們擦去眼角溢出的眼淚。還有小販兜售號稱裝有新鮮乾淨空氣的氣球,每個售價50美分。
1954年10月,持續17天的污染使得整座城市一個月都無法正常運作。那一年的年度宴會上,當地一個民間俱樂部(Highland Park Optimists Club)的成員們西裝革履地端坐在鋪著白色桌布的長桌前,大部分人都頭戴著防毒面具,極富戲劇性地面對著眼前的餐盤。
1958年,63歲的阿爾比恩(Albion Nelson)因為再也無法忍受「被霧霾毒害」的日子選擇自殺。
興許是受到了五六十年代核輻射防空洞的啟發,在洛杉磯郊區的曼哈頓海灘,比爾(Bill Bounds)在地下建造了一個霧霾預警專用密室,入口是一個磚砌的大煙囪口,探出地面半個人高。
憤怒的母親們成為率先挺身而出的鬥士。上世紀50年代,一個自稱「消滅煙霧」(Stamp Out Smog,簡稱SOS)的西洛杉磯家庭主婦組織開始加速治霾的進程。她們做研究,開出了一份監管空白的清單,動員人們去參加聽證會,要求官方給出解釋,遊說政界人士。
當地的醫生也開始討論肺癌、心臟疾病和霧霾的聯繫。1954年,6000人來到玫瑰碗體育館所在的帕薩迪納市集會抗議。當年空氣污染控制部門(Air Pollution Control District)的主任自願坐進科學家哈根·斯米特用有機玻璃隔絕的霧霾實驗室,以證明臭氧的危害性。之後他得了支氣管炎。
好萊塢明星也加入抗霾之戰。1951年,人見人愛的海倫·斯坦利出任洛杉磯的「驅除煙霧小姐」(Miss Smog Fighter),喚醒人們的抗霾意識。在迪士尼經典動畫片《仙履奇緣》中,灰姑娘造型的模特就是海倫。
海倫·斯坦利出任洛杉磯「驅除煙霧小姐」
演員卡爾頓(Carleton Young)有天在熏眼的霧霾中嗆得不行,腦海里蹦出了把這些氣體全部打包運走的荒唐念頭。於是他成立了一家生產「霧霾罐頭」(Smog in a Can)的公司,在農貿市場和迪士尼樂園面向遊客銷售,標價35美分。
花花綠綠的罐頭上寫著: 你有敵人嗎? 省下買刀的錢,把這個罐頭送給他吧! 絕對正品的洛杉磯霧霾。這是好萊塢明星呼吸的煙霧,成分包括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甲醛等。沒有任何污染物被移除。為確保新鮮程度請將罐頭一直保持封閉狀態。
在冷漠和環境退化中,不斷付諸行動的南加州人開始了美國最早的環保集會示威,迫使當局把抗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1978年,長達23天的二級預警再次爆表,但到80年代中期,洛杉磯北部的聖安東尼奧山峰已經開始稜角分明。
紅色預警倒逼英美政府立法治霾
對於1952年的煙霧事件,英國政府的應對起初並不積極,政府試圖把大多數死亡的原因歸於流行性感冒,拒絕承認霧霾對人的健康造成的影響。
大煙霧的遺產是英國在4年後出台的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空氣凈化法案》,以及對這份法案進行修訂的1968年《空氣凈化法案》,這成為限制市民排放煤爐煙塵以及工業廢氣的最重要的法案。
1956年的《空氣凈化法案》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逐步實現居民生活天然氣化,減少煤炭用量,冬季採取集中供暖;規定在城市裡設立無煙區,區內禁止使用可以產生煙霧的燃料。發電廠和重工業作為排煙大戶被強制搬遷到郊區。1968年的《空氣凈化法案》則要求工廠使用更高的煙囪。
1962年的黃色煙霧是倫敦最後一場大煙霧,當時倫敦城中的死亡率比往年升高了75%。到了60年代末期,倫敦廣泛實行燃氣集中供暖,空氣品質進一步改善。
1974年出台的《空氣污染控制法案》則規定了機動車燃料的組成,並限制了油品中硫的含量。在這些剛性政策面前,燒煤產生的煙塵和二氧化硫排放減少放緩,空氣污染明顯好轉。到1975年,倫敦的霧霾天已經減少到了每年只有15天,1980年降到5天。
從重度霧霾的第一次出現到突破性法規的制定,洛杉磯比倫敦多等了23年。
美國國會在1967就通過了最早的《清潔空氣法》。這部法案的主要內容是擴展了聯邦政府在環保方面的職能,但沒有制定檢測標準和強制措施,最終被證明是一部失敗的法案。
1970年4月22日,2000萬民眾在全美各地舉行聲勢浩大的遊行, 呼籲保護環境。這一草根行動最終直達國會山,立法機構開始意識到環境保護的迫切性。這一天被美國政府定為「地球日」。
這些努力促使美國總統尼克松在1970年簽署《清潔空氣法》修正案,同年國會還授權政府組建環保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來負責監督法案的實施。
這部新的法律明確了尾氣排放標準,監管機動車尾氣排放檢測,控制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在內的6種污染物。此外,法律還規定加州出售的汽車要安裝尾氣凈化器,老舊汽車必須及時報廢。
這一法案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在這之前,洛杉磯的監管者在面對全國性的汽車和石油利益集團時往往力不從心,法案的出台標誌著全國範圍內污染標準的制定成為可能。
在法律草擬過程中,洛杉磯在整治環境污染方面的眾多經驗被拿來參考。這部聯邦法律賦予環保部門的使命是:不考慮經濟成本,而以公眾健康作為唯一目標來制定標準。
《清潔空氣法》還規定了公民訴訟條款。原告可以是公民、地方政府或非政府組織,任何人均可對違反環保法律的行為提起訴訟,而不需要與訴訟標的有直接利害關係。
上世紀60年代末催化式排氣凈化器(Catalytic Converter)的發明則從技術上解決了汽油燃燒不充分的問題。監管者依照新的法律,規定所有汽車必須裝上這種凈化器。政府的新規隨即遭到汽車廠商的激烈抗議,他們抨擊這種裝置在技術上不可能實現,又抱怨成本太高。法令一度中止,一直到1975年,所有汽車才實現全部安裝凈化器。這被認為是治理洛杉磯霧霾的關鍵。
與此同時,政府敦促石油公司必須在成品油中減少烯烴的含量,這種物質被認為是造成光化學污染的主要物質。
在《洛杉磯時報》記者奇普·雅各布斯眼中,真正撬動治霾事業的是那些普通民眾,如果沒有媒體的發聲,沒有哈根·斯米特,沒有地球日上的示威群眾,人們今天肯定依然生活在霧霾當中。空氣污染可以誘發謀殺、自殺、精神障礙、不忠和責備的衝動,它還釋放出公司欺詐和為資本說話的所謂科學。治霾的過程遭遇了各種各樣的阻力,來自汽車製造商,來自石油公司,還有政府和立法者的不作為。
從禁止居民在後院用焚燒爐焚燒垃圾,到改進汽油成分,從發明催化式排氣凈化器到研發零排放燃料電池電動車,經過長達60多年的治理,南加州地區終於「重見天日」。
在過去40餘年中,洛杉磯的汽車總量增加了三倍,尾氣污染卻降低了70%。城區的人們大部分時候都可以清楚地看到70公里外的巴迪山(Mt.Baldy),做客洛杉磯道奇球場的客隊球員也不再需要氧氣罐完成比賽。
霧霾的陰影卻始終沒有完全消散。美國肺部協會常年將洛杉磯列為全國臭氧污染的首位,它的PM污染值也榜上有名。在2010年,洛杉磯城區就遭遇了三次「紅色預警」和69天霧蒙蒙的日子。
在災難過去60多年之後,倫敦也依然沒能完全擺脫霧霾圍城。儘管2000年之後,倫敦的空氣質量和20世紀50年代相比有了顯著的改善,二氧化硫和黑煙濃度再下降84.2%和47.4%。
目前,倫敦空氣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氮和PM2.5,和歷史上的洛杉磯一樣,空氣污染主要來源於機動車尾氣排放。倫敦二氧化氮含量位居全球最高水平,連續5年超出歐盟的安全標準。最新研究顯示,倫敦每年的空氣污染導致9500人喪生。
如影隨形的霧霾,依然是現代大都市的痼疾。
(本文根據媒體公開資料整理)
文章首發於《博客天下》新媒體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比霧霾更重要的事
※當信仰被瓦解,命運會把我們引向何方
※巴黎恐襲一周年:癒合創傷需要文明之光
※科技是如何成為日本的救命稻草的
※駐日美軍為所欲為,特權從何而來
TAG:博客天下 |
※俄評英國航母真不給面子,英美面臨窘境一旦遇中俄這種武器必抓狂
※英美女脫衣舞娘慘死澳大利亞會所 此前想當護士
※韓國女星紅毯:朴信惠丑爆 朴寶英美呆 笑星張度妍奇特姿勢搶鏡
※英首相呼籲加強英美「特殊關係」 勿忘「國際責任」
※二戰南美各國都向英美靠攏,為何阿根廷卻硬挺德國?
※英美留學生互掐是什麼感覺?
※英美覺得中國海軍談不上「深藍」:卻不想三艘最強戰艦空降印度洋
※韓國女星紅毯:朴信惠丑爆 朴寶英美呆 笑星張度妍奇特姿勢
※西方軍人輕視中國海軍遠洋夢,但中國神秘巨艦頻打英美專家耳光!
※二戰英美空軍轟炸德國,為什麼自身傷亡特別慘重?
※【聚焦中國】英美攻擊我國投否決票,看我大使如何霸氣懟回!
※一種新的美容趨勢,玫瑰石英美甲,清純脫俗
※「二戰」中德軍若何看待英美戰俘?不消休息用飯管飽
※英美女兵大比拼美兵被完虐,如果娶回家還是美國女兵夠帶勁!
※中方無人機部隊不缺精尖人才 英美大國十分眼紅卻又無可奈何
※大夏天穿「羊毛衫」?伊萬卡反季節穿衣弄懵英美媒體
※二戰時英美聯手製造的漢堡轟炸慘狀 屍橫遍野毫不遜色於原子彈
※英美對中國的「遠東慕尼黑陰謀」
※卡達恁對中東四國導致局勢緊張,英美外交大臣緊急趕往調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