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教育孩子,是「放縱」還是「嚴管」?

教育孩子,是「放縱」還是「嚴管」?

教育孩子,是「放縱」還是「嚴管」?面對這一問題,相信許多父母會毫不遲疑地選擇後者。但教育專家表示,父母管孩子要適度,如果過於嚴管,易致孩子步入歧途。


生活中,相當多的父母重視孩子的教育,對他們的管教很嚴,甚至達到限制孩子自由的程度。


在天津社科院研究員關穎看來,有的未成年的孩子正是在父母長期的限制、壓抑之下,一步一步走向了極端。「嚴管」與「放縱」產生了同樣的後果。

關穎說,一些父母的眼睛整天盯著孩子身上的問題,指責孩子的不是,而看不到孩子身上的優點和積極因素,限制了孩子自我發展的空間。



教育孩子,是「放縱」還是「嚴管」?



2010年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主持的「全國未成年犯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有高達42.3%的孩子表示「恨過自己的父母」,當問及原因是什麼?按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不理解我、不關心我的心理感受、不讓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經常打罵我、強迫我做不願意做的事情。

關穎指出,從孩子恨父母的原因中我們不難看到,處在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很強,有自己的心理感受,他們渴望理解和尊重。而父母習慣於凌駕於孩子之上,對他們「不理解」「不關心」「不讓做」……折射出父母對孩子的權利和獨立人格的漠視。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對孩子的「愛」及其表現在教育行為上的「嚴管」,難以使孩子產生情感共鳴,難免成為「恨」的根源。這也是親子衝突的最主要原因。


父母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給予孩子自我肯定感。那是一種傳達給孩子「愛」的行為。體會到「愛」的孩子,一生都會幸福生活。因為愛自己、肯定自己,所以即使遇到痛苦的事情,也會堅強面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更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好父母要懂得親子教育,在進行親子教育的時候,一定要交給孩子一下三項「技能」!



教育孩子,是「放縱」還是「嚴管」?


第一項技能:愛


只有愛才能讓人感到自信


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種感情就是「自我肯定感」。


所謂自我肯定感,就是肯定自己存在的感覺。自己理應在這裡,周圍的人都為自己的存在而高興。自己的存在將會給家人帶來幸福,很高興自己能這樣存在。就是「我喜歡自己」這種感覺。這種感覺是我們作為自己生存下去的最基本的東西,是對自己存在的一種自信。


如若不喜歡自己,生存將是一件痛苦的事。如若感覺家人不喜歡自己,日子將會灰暗陰霾。感覺「自己的存在是一種痛苦,不為人所愛」的人也許會想去死,終極的自我否定就是自殺。因為當人完全找不到自我肯定的素材時,就會迷失。這種自我肯定感,會在人生之初,從養育我們的人們的愛中得到。

父母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給予孩子自我肯定感。那是一種傳達給孩子「愛」的行為。體會到「愛」的孩子,一生都會幸福生活。因為愛自己、肯定自己,所以即使遇到痛苦的事情,也會堅強面對。


得不到父母之愛的孩子,既不會愛自己,也不會愛別人


父母如果不去關愛,只是義務性地接觸孩子的話,孩子也會敏感地察覺。對孩子來說,父母的存在是絕對性的,若是從最想得到愛的人那裡得不到關愛,孩子就會認為是因為自己不值得愛。這樣,就不會產生自我肯定感。如果感覺不到父母愛自己,自己也就難以喜歡上自己。自己身心感受不到愛,也就很難去愛別人,很難友好地對待自己和他人。



教育孩子,是「放縱」還是「嚴管」?


怎樣向孩子表達愛


有人在回應自己傳達的信息,滿足自己的要求。這種安心感,正是支撐人一生的「愛」的開端。


經常抱起來接觸寶寶的肌膚,經常微笑著眼含愛意地跟寶寶說話,經常陪寶寶一起玩兒。這樣把「愛」傳遞給孩子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總之,就是無條件地寵愛寶寶,大量地肌膚接觸,經常把「好可愛」「好喜歡」之類的話掛在嘴邊。


也許有人會覺得:那麼小的寶寶,跟他說「好可愛,好喜歡」,他也不會明白的。但是事實上,這種感情是能夠充分傳達給寶寶的。因為當你看著他的眼睛跟他說話的時候,父母心中的「可愛、喜愛」之情也會滿目盈溢。這樣的感情是能夠傳達給寶寶的。


第二項技能:責任


叫孩子起床該是誰的工作?


「早上叫孩子起床的家長請舉手?」


這是談起責任感時,我每次必提的一個問題。通常都有大約八成的家長舉手。那麼你家裡的情況怎樣呢?你的孩子每天早上自己起床呢?還是需要有人叫起來呢?


第二個問題是:「那麼,早上按時起床,爭取上學不遲到,是誰的工作呢?」


是的,早上早起爭取上學不要遲到該是孩子自己的工作。然而,父母卻從孩子那裡奪過來這個工作,去叫孩子起床,因而孩子就變得依賴父母。這樣,孩子的自立就受到父母的阻礙。


「不叫孩子就會遲到」,正是源自父母的這種擔心的「幫助」行為,結果造成了孩子可以不用自己起床的狀態。不是孩子自己起不來,是父母使孩子認為不必自己起來。


想教給孩子的第二個力量就是「責任」了。


沒有學會責任的孩子會害怕變化


在教給孩子責任的過程中,讓孩子自己體會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必然結果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說,孩子起晚了遲到,重要的是讓他體驗遲到的結果:就是要被老師批評而感覺不舒服。這裡孩子如果感覺不到這種不爽,他就不會受窘。如果不感覺受窘,他就不會去想辦法改變現狀。


學習責任的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很多東西。通過反覆經歷,他們就會知道只要自己去做,就能改變結果,同時,他們的耐性(處理失意情緒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成長起來。正視現實的勇氣成長了,積極成長的熱情發芽了。相反,學不到責任的孩子,因為欠缺反應能力,就會不善於靈活應變。



教育孩子,是「放縱」還是「嚴管」?



第三項技能:助人為樂


給孩子「想做」的主動性


表揚也好,批評也罷,物質獎勵也同樣,都是來自外界的行為動機,都是從外部誘使孩子去做的做法。真正的行為動機不是來自外界的,真正想做是發自孩子內心深處的一種衝動。這種能噴涌而出的想做的衝動,就是父母能夠在孩子的幼兒時期,植入孩子體內的一粒行為動機的種子。


這粒種子就是「助人為樂」。植入這粒行為動機的種子,孩子一生都會保持健全的動力。在這種動機下行動時,我們就能感受到巨大的充實感。


用表揚來支配、教育孩子是很危險的


對父母來說,用表揚作為獎賞來隨意支配孩子,確實很方便。跟孩子說「真乖」,實際上就是在暗示孩子:「好好聽話,我就會喜歡你。」想讓孩子聽話時,就拿出表揚這個法寶:「寶貝兒真乖,幫媽媽……好嗎?」孩子就會乖乖聽話。


對於自我肯定感尚未形成的孩子來說,表揚很快就成了支配孩子行動的語言。父母使用表揚、隨心所欲操縱孩子,孩子為了尋求父母的愛、得到表揚而努力變得乖巧,這種親子關係對父母和孩子都是沒有積極意義的。


把表揚作為誘使孩子行動的武器,孩子就會變得為得到表揚而行動,沒有人表揚就沒有動力。或者,做了好事得不到表揚就會自己受傷,就會喪失前進的氣力。


幫孩子建立助人為樂的善意


我們經常會教導孩子一些社會禮儀:「給老年人讓座」,「同情善待弱者」,這些禮儀的出發點,就是一種想助人為樂的善意。所以,如果能讓孩子懂得「助人為樂」,諸多具體禮節就不必逐一相告了。孩子很自然地就會親切待人。「助人為樂」正是一種沒有副作用的動機催生劑,是一切禮節的出發點。


與此相對,被植入為獲得表揚而做的種子的孩子,沒有表揚這個回報,是不會行動的。而不想挨批、不想被罵才去做的行為動機,又如何呢?表面看來效果不錯,但是從維持親子之間的長期關係來看,其中的消極因素卻實在太多。


與上述兩種副作用太多的行為動機的種子相比,「助人為樂」這顆動機種子,就能讓孩子積極、肯干。


以「助人為樂」作為自己思想基石的孩子,只會做於人有益的事情,並因此而感到快樂。所以對方不必給予什麼回報。因為他本來就不是為追求回報而做。這個行為動機沒有任何副作用。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爸辣媽 的精彩文章:

讚美也是一種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中應如何讚美孩子?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比什麼都重要 孩子成長只有一次

TAG:虎爸辣媽 |

您可能感興趣

讓孩子受點氣,也是教育的好方法!
孩子依賴性太強,是你教育方式有問題
養孩子累,是因為你一直在「錯位教育」
玩遊戲,也能教育孩子?
是誰在向孩子灌輸錯誤的教育?
教育若只靠老師,那就真的是耽誤孩子了!
是否該教育孩子做個好人?
姑娘,你這是要把我孩子教壞嗎?
性教育,媽媽您教會孩子自我保護了嗎?
孩子最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蒲公英,不僅是孩子的玩具,養生治病也是棒棒噠!
誰才是真正的孩子?
教育若只靠老師,那就真的是耽誤孩子了!很殘酷,卻很現實
孩子身患絕症,該堅守還是該放棄?
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保持自由的野心
孩子的教育你能等得起嗎?
孩子為什麼要憋尿,是心理問題嗎?
林清玄:好的教育不是教孩子爭第一,而是喚醒其內心的種子。
倚強凌弱的校園「小霸王」頻現,「他還是個孩子」?不,這與孩子無關!
我們真的是在培養孩子的自信嗎?也可能是「偽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