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豆瓣日記:蕭後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

豆瓣日記:蕭後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

本文作者「揚眉劍舞」,現居北京,目前已發表了23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揚眉劍舞」關注Ta。


文:揚眉劍舞 拍攝:新水令 示意圖:燕王 中國人對於女性禮服最廣為人知的概念,莫過於「鳳冠霞帔」。不管是新娘還是后妃,鳳冠已經成為了標誌性象徵。但很多朋友也許不清楚,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模擬自然的「花樹」才是中國女性禮服冠中最核心的組成部分。那麼鳳又是怎樣登上冠頂,最終獨領風騷的呢? 2013年,隋煬帝楊廣和蕭後墓在揚州被發現,成為當年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蕭後墓中最吸引人的,便是一具腐蝕嚴重但保存完整的冠飾,被搬回實驗室由陝西文物保護研究院開始進行清理修復。經過兩年的工作,今年9月正式召開新聞發布會,公開修復成果,並在揚州展示蕭後的「鳳冠」。



豆瓣日記:蕭後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


蕭后冠復原件(拍攝:新水令)



豆瓣日記:蕭後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


蕭后冠飾原狀與清理後


隋蕭皇后出身於梁朝皇室,煬帝遇害後,流落叛軍、東突厥,唐貞觀四年歸長安,歷經四朝,去世後被唐太宗以皇后禮與隋煬帝合葬揚州。墓中此冠應是初唐貞觀所制,是極其難得的唐代后妃禮服冠實物。 看過展覽的朋友一定會覺得,那頂金燦燦的「鳳冠」和我們想像中的皇后鳳冠頗有距離。如果仔細觀察,還會發現一件蹊蹺的事,這頂冠上似乎完全沒有「鳳」的蹤影? 的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古代后妃居最高地位的禮服首飾中罕有鳳鳥存在,早期鳳尚未完全成為高貴女性身份的標誌性象徵,而對自然環境元素的直接模擬,便成為了禮服冠飾的主要手法,頭上往往是一派花草樹木、鳥語花香、飛禽走獸的場景,其中最真正的核心組件就是由步搖發展而來的「花樹」。 漢代皇后首飾採用假結(髻)、步搖、簪珥模式,魏晉南北朝陸續增加鈿、博鬢,並將步搖改稱花樹。隋唐在漢晉南北朝以來各朝制度的基礎上,確立了花樹、鈿、釵、博鬢的組合模式,並且以花樹、鈿的數目區分等級。宋明添飾龍鳳仙人,發展成極大型隆重的禮冠,但依然保存了花樹、鈿、博鬢的基本元素。一頂禮冠,歷代疊加,延續上千年。 【以花樹、鈿為核心的隋唐禮服冠】 隋文帝即位後,參照損益北周、北齊和南朝服制,定皇后服為褘衣、鞠衣、青服、朱服四等。其中用於祭祀、朝會、親蠶等大禮的褘衣、鞠衣參照北周制度,首飾由花樹、兩博鬢組成,並通過花樹數目不同區分等級(用於禮見皇帝、宴見賓客的次等禮服青服、朱服,則「參准宋太始及梁、陳故事」,「去花」不使用花樹)。隋煬帝即位後,於大業元年詔吏部尚書牛弘等再次更定服制,皇后「首飾花十二鈿,小花毦十二樹,並兩博鬢」,明確提及「鈿」的使用,等級降差也略作調整。 唐代大體繼承隋制,唐高祖於武德七年(624年)頒布《武德令》,以國家令文的形式第一次規定唐代禮服制度;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年)頒布《大唐開元禮》,在序列中記錄禮服與首飾禮儀;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的《唐六典》也有詳細條文。以上三種屬性的令、禮、行政法典中關於禮服首飾的記載基本相同,其中皇后禮服首飾:「首飾花十二樹(小花如大花之數,並兩博鬢)」「鈿釵禮衣,十二鈿。」內外命婦服「第一品,花釵九樹(寶鈿准花數),施兩博鬢,寶鈿飾。」…… 歸納制度原文可以了解,唐代后妃命婦禮服首飾可分為完整版和簡省版兩類,分別用於頭等禮服和次等禮服,基本構件包括博鬢和數目不等的花樹、鈿、釵。 頭等禮服,即皇后褘衣、鞠衣,皇太子妃褕翟、鞠衣,和內外命婦翟衣。適用於受冊、助祭、朝會、親蠶(從蠶)等最重要的禮儀場合。其首飾由完整版的花樹、寶鈿、博鬢組成。(單從令文看,按身份細分有又兩種模式,皇后與皇太子妃為大小花樹、左右兩博鬢模式,內外命婦則為花釵、寶鈿、左右兩博鬢模式。)花樹或花釵、寶鈿的數目自皇后而下依品級遞減,分別為十二、九、八、七、六、五,配置隆重而華麗。 次等禮服,為鈿釵禮衣,即隋代的青服、朱服。適用於皇后、皇太子妃宴見賓客,內命婦尋常參見,外命婦朝參、辭見、禮會等相對次要性禮儀場合。其首飾也與隋代相似,僅保留數目不等的鈿,是相對簡省的首飾模式。 --------------------------------------------------------------------------------------------------- 那麼問題來了,文獻里屢被提及的花樹、鈿、博鬢到底是什麼樣的?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首飾史中著名的大疑難雜症之一,由於以往沒有宋以前后妃完整首飾實物出土,甚至畫像、形象也罕見,對於中古后妃首飾的研究長期只能停留在文獻層面。至於花樹、鈿的對應,在資料不足的情況下,長期以來有著各種想當然的推測,訛誤已久。蕭后冠的出土,為大量不明首飾提供了依據。 下面就依次看看三者的形態。 【花樹】:首先是最重要的花樹。花樹的具體指代,在長期以來的首飾史研究中,被視為晚唐五代敦煌壁畫供養人頭上極其常見,並且大量出土的一種花釵。通常兩兩成對,釵首為片狀鏤空紋樣。



豆瓣日記:蕭後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



左:國家博物館藏晚唐花釵花簪 右:莫高窟晚唐供養人頭上花釵

但若進一步細考,易知其相當牽強。首先此類花釵的流行時代僅在中晚唐,實物最早出現在西安、洛陽附近的中唐墓葬,壁畫也是如此,僅是短期流行做法;其次其形態僅為金屬片狀,無有雜寶琉璃裝飾,與文獻形容不符;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這些花釵出現的場合均屬於非禮服性的盛裝,插戴隨意,普通身份的插戴數目往往比后妃花樹數還多。花樹為隋唐最隆重的大禮服首飾,難以將其與普通花釵混為一談。(《關於唐代皇后大禮服褘衣的復原推定》) (數年前在擬定唐代后妃禮服方案時,雖然對傳統觀點提出懷疑,但由於缺乏更符合的完整實物,只能勉強採用唐吳王妃墓中所出花飾為參考依據。如今蕭后冠飾的出土,這個問題終於可以得到最終解決。) 我們再來看看新發現蕭后冠的情況。在框架上裝有13組花飾,每組花飾的基座包有一個直徑3厘米的木質短柱,中有一根銅管為柄,其上伸出12根彈簧狀的螺旋花柄。花柄首端為鎏金銅箔片製成的花朵,其中有玻璃花蕊、小石人、細葉等裝飾,中央還有一朵寶花,恰好共13朵小花。中央寶花花柄穿過木座的釵腳可插於框架固定。



豆瓣日記:蕭後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



蕭後花樹


左:一株花樹側視,可見螺旋花柄、木短柱和下端露出的釵腳。右:13朵小花有多種樣式,有些花心還立有小人。


豆瓣日記:蕭後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



蕭後花樹原件與安裝後的複製件(拍攝:新水令)


若仔細觀察,我們可以得到不少新結論。 第一點,這種由螺旋花柄集為一束,可隨步搖動的構件,即形制長期不明的北周隋唐「花樹」,並且應源自於漢代后妃首飾中的「步搖」。 漢《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是一種在金屬豎枝上綴金銀、珠玉花葉片的首飾。步搖或源於中西亞,與桂冠同源,約在漢代傳入中原,進一步流傳至東北亞、日本,在整個亞歐大陸流行,學者們早已做過詳細論證,不再贅述(詳見孫機先生1991年發表的《步搖·步搖冠·搖葉飾片》)。


豆瓣日記:蕭後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



女史箴圖中的步搖及魏晉北朝墓葬出土實物


步搖在漢代成為皇后、長公主等的最高禮服首飾構件,《後漢書·志第三十·輿服下》皇后謁廟禮服首飾「步搖,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雀)、九華(花)。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即在黃金山題(基座)上的桂枝以金、珍珠,綴飾花鳥,夾雜走獸,是高級配置,但沒有出現身份等級的數目差降規律。魏晉南北朝大體繼承了步搖的使用,「俗謂之珠松」。 到了北周,首次提出「花樹」的概念,並且有了明確的數目等級降差,皇后花樹十二,對應皇帝冕旒十二,以下數目依次遞降,「後周(北周)設司服之官……皇后華(花)皆有十二樹。諸侯之夫人,亦皆以命數為之節」。 隋唐因襲了「花樹」這一稱謂,並對等級差異進一步細分。但從此次發現上看,隋唐式花樹與漢晉式「步搖」開始有了不同,不再是在枝幹上綴飾搖曳的葉片,而是直接將花朵裝於可彈動的螺旋枝之上,依然可「隨步搖動」,也確實符合「花樹」之名。 如此一來,以往若干唐代命婦墓葬中出土的「不明花飾」也得到了正名,如湖北鄖縣濮王妃閻婉墓、陝西咸陽初蜀國公夫人賀若氏墓、西安閻識微夫人裴氏墓、西安金鄉縣主墓中,均有出土數百件花朵、花蕊、花葉、珠寶殘件,應當就是基座腐朽散落的花樹花朵。裴氏冠和金鄉縣主冠還有在花朵上夾雜小人、鳥雀等飾件,這種做法到了宋代被大放異彩。 難得的是濮王妃閻婉墓,首飾殘件中還有一件帶基座的花樹,形態做法和蕭後花樹很接近,而且花朵、花蕊形態也各不相同。



豆瓣日記:蕭後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



蜀國公夫人賀若氏墓出土首飾零件,與蕭後花朵類似。



豆瓣日記:蕭後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



蕭后冠飾花樹上各式花朵



豆瓣日記:蕭後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



濮王妃閻婉墓出土的花樹與各式花朵


第二點,隋唐制度中所稱的「小花並如大花之數」,以往常常被釋讀為「小花樹數目與大花樹相同」,即皇后有大小共24株花樹。這種釋讀方案甚至也被後來的宋、明制度採用,明確註記「大小花二十四株」、「前後各十二株」。 但從蕭後首飾中看,至少在隋至唐初,此句應解釋為「每株大花樹中的小花,數目與大花樹總數相同」,即皇后為12大花樹,每樹12小花。不過蕭后冠飾中發現了13組花樹,比當時皇后制度多了一組,原因尚不明確,或許與李世民對前朝皇后特別禮遇拔高一格有關。 【鈿】:除了花樹以外,蕭后冠上還發現了12枚「水滴形飾件」,用琉璃或玉石貝殼鑲嵌出花型,四周鑲珍珠,背面中央焊接插孔,被分為三排安裝在框架上。這種飾件便是文獻中所指的「鈿」。唐人所說的「寶鈿」,通常便指將各種珠寶、貝殼雕琢成小片花飾,鑲嵌黏於金屬託上金絲圍成的輪廓中製成的裝飾手法,是一種華麗裝飾品。



豆瓣日記:蕭後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



蕭後首飾鈿原件與複製件


「鈿」之制至遲始自魏晉。魏晉在繼承漢代后妃首飾假髻、步搖、簪珥組合的基礎上,增加了鈿數和蔽髻的概念,在假髻上裝飾以金玉製成的?(鈿),並且以?數區分等級,如晉制皇后大手髻、步搖、十二?,皇太子妃九?,貴人、貴嬪、夫人七?,九嬪及公主、夫人五?,世婦三?。此制在南北朝至隋各政權被普遍沿用,並且等級進一步細化,內外命婦五品以上均以鈿數為品秩差異。 唐制皇后、太子妃大禮服褘衣、鞠衣首飾僅提及花樹,次禮服鈿釵禮衣首飾提及鈿,其餘內外命婦大禮服翟衣則花樹、鈿並提。不過從蕭後實例中看,初唐皇后禮服首飾很可能也有花樹、鈿並存的情況。



豆瓣日記:蕭後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



若干出土唐代鈿實例


前文提到的幾例唐代命婦首飾遺存中大多有鈿出土,綜合若干實例我們可以得知,鈿的形態以尖頭朝上的水滴形為多,也有圓形、心形等。一套寶鈿可形態大小完全相同,如蕭後例;也可兩端寶鈿尖頭內收,如裴氏例、歐洲私人藏例;還可中央一枚與其餘大小形態不同,如賀若氏例、保利例。也以各種珠寶琉璃甚至翠羽裝飾。數目多者可排成三排,數目少者或僅一排置圈口上。 【博鬢】:最後是「博鬢」,博鬢的位置明顯明確,其指代向無爭議,即垂掛於頭兩側的弧狀飾件。隋唐博鬢通常呈長條S弧狀,外端上尖內收,裝飾方法與寶鈿類似,嵌有珠寶,即制度所稱「施兩博鬢,寶鈿飾也」,上沿有時還裝飾以小花朵數組。



豆瓣日記:蕭後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



蕭後博鬢原件與複製件,即口圈左右懸掛長條件。


不過此次蕭后冠飾的發現,為探討博鬢的起源提供了新思路。不像明代博鬢掛於圈口腦後左右,蕭後博鬢插於圈口兩側靠近鬢上的位置,其原始功能也許與綁紮冠飾而垂落左右兩鬢的織帶有關,在北朝菩薩冠飾中很常見,首飾化之後成為金屬珠寶製品。 博鬢的記載首次出現於隋,但北齊婁睿墓出土的一件金飾,嵌珍珠、瑪瑙、藍綠寶石、蚌、玻璃,前端還保留了花結狀飾,極可能為博鬢在北朝時已存在的初形。蕭後博鬢與口圈相接處也有花形裝飾,似為遺制。



豆瓣日記:蕭後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



左:北齊菩薩造像頭部兩側綁紮打結後垂於鬢前的織物; 右:北齊婁睿墓出土博鬢,上端可見花結。



豆瓣日記:蕭後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



出土隋唐博鬢實例,形態已相對簡化。


釐清了花樹、鈿與博鬢的形態,我們便可以在蕭後首飾的基礎上,對初唐皇后禮服首飾組合進行一次更加準確的還原。



豆瓣日記:蕭後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



花樹、鈿、博鬢構件示意圖(繪製:燕王)



豆瓣日記:蕭後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



初唐皇后禮服首飾組合示意圖(繪製:燕王)


首先由呈十字交叉的兩道梁和呈環帶的橫箍組成框架。前側三道箍上焊12枚插銷,分別穿插12鈿。框架上安裝12花樹,每樹大花中有12小花。框架底口圈前側裝飾珠寶飾條,兩條博鬢由尖端的插銷自左右插入口圈飾條的套鼻中固定。(另或有12枚釵可插入髮髻兩後側固發裝飾。)



豆瓣日記:蕭後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



展出時,裝飾面被朝後放置。


(需要說明的是,此方案與博物館展示方案正好前後相反。由於冠飾出土時並未戴於蕭後頭部,朝向尚需識別討論。修復方案將有鈿的一面朝後放置,或許是受後世博鬢位置一般靠近腦後所影響。但此方案會導致所有裝飾面朝後,考慮到圈口、博鬢、鈿的裝飾面應同向朝前,我們認為實際穿戴方向似應相反。至於博鬢位置的前移,或許正是其原始形態,鬢為額前左右側,符合「博鬢」之本意,鈿置於前也符合「蔽髻」之本意。)



豆瓣日記:蕭後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



初唐皇后禮服首飾穿戴及全套禮服示意圖(繪製:燕王)



豆瓣日記:蕭後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



《大唐衣冠》幾種初唐禮服初步推擬方案(繪製:燕王)


【添加了龍鳳的宋明禮服冠】 中國的禮服制度有著極其強大的歷史慣性, 一項基本服制形成後,被記錄在國家頒布的禮、令條文中,屬於文明根本大法,往往能因襲上千年,涉及禮儀的服制多是如此,一般輕易不受朝代更替影響,後世更多是在如何釋讀和實際操作細節上做文章,或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調整。就如憲法、基本法和法規、條例、修正案、釋法的關係一樣。作為最高級別的女性首飾,花樹冠也不例外,但在千年歷史進程中依然會不斷疊加新的元素。 唐代禮令中后妃禮冠的基本制度是花樹和博鬢,北宋初頒布的《開寶禮》依然照搬之。但北宋在隋唐制的基礎上,出現了一個重大變化,便是在冠上添加了龍、鳳,有時直接稱呼為「龍鳳花釵冠」、「九龍四風冠」、「九龍十二株花釵冠」。如《政和五禮新儀》在唐禮令文後補充了一句,皇后冠服「首飾花一十二株,小花如大花之數,並兩博鬂,冠飾以九龍四鳳。」;而妃制則將龍改為翚(五色雉),「首飾花九株,小花如大花之數,並兩博鬢,冠飾以九翚四鳳。」 不僅如此,實際操作中還形成了更豐富但不載於禮法的添加慣例。仔細觀察歷代宋後畫像,可以看到除了基礎的大小花株滿布全冠,博鬢也增加為左右各三扇,飾以珠翠龍紋,垂珠結;冠頂所添加的九龍,包括左右八條小龍和中央一條大龍,大龍口銜穗球;四鳳有時背乘仙女,有時數目還增到到九隻;唐代花樹間偶見的小人與鳥雀,則發展為浩浩蕩蕩的「王母仙人隊」以及各種雲鶴、鸂鶒、鷺鷥、孔雀,場面更加盛大和具體。



豆瓣日記:蕭後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



北宋欽宗後半身像


頭戴九龍四風十二花株冠的北宋欽宗後,隱去添加裝飾可見基礎部分仍為花樹與博鬢。



豆瓣日記:蕭後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



北宋在皇后禮服冠上添加的各種裝飾示意圖


(此為側視,僅可見五龍二鳳) 北宋開封陷落後,帝後宗室以及全副冠服鹵簿被擄至金國,冠服制度也被金人很大程度上照搬而去,在《大金集禮》中我們反而可以看到對宋制皇后禮冠極其詳實的描述,與北宋末的皇后畫像基本可以完全對應—— 皇后冠服:花株冠,用盛子一,青羅表、青絹襯金紅羅托里,用九龍、四鳳,前面大龍銜穗球一朵,前後有花株各十有二,及鸂鶒、孔雀、雲鶴、王母仙人隊浮動插瓣等,後有納言,上有金蟬鑻金兩博鬢,以上並用鋪翠滴粉縷金裝珍珠結制,下有金圈口,上用七寶鈿窠,後有金鈿窠二,穿紅羅鋪金款幔帶一。 明初后妃禮服冠基本繼承宋制,皇后使用九龍四鳳冠,妃使用九翚四鳳冠。如洪武元年制「皇后首飾,冠為圓匡,冒以翡翠,上飾九龍四鳳,大花十二樹,小花如之,兩愽鬢,十二鈿」。宋制令文之外的王母仙人隊、雲鶴等則不再添加。在實際操作中,也如宋代一般,龍鳳的數目往往有所增加,或有失載於史的一些慣例。



豆瓣日記:蕭後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



左:《大明集禮》中繪製的皇后九龍四風冠,形態基本與宋制一致,口圈可見鈿花。右:《明宮冠服儀仗圖》中的東宮妃九翚四鳳冠。



豆瓣日記:蕭後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



下:明中後期皇后禮服冠樣式,鳳數增加,花樹成為冠體下部一周的裝飾。上:定陵出土孝端顯皇后九龍九鳳冠(擷芳主人據實物繪) 中國古代的傳統女性禮服冠,隨著明代滅亡而徹底終結。雖然已經出現鳳的蹤影,但實際上我們現在概念中的鳳冠,依然與以上沒什麼直接關係。 【由常服首飾升格而來的「鳳冠」】 此時需要了解一個概念,即傳統女性服裝發展中的兩個大體系,禮服和常服。以上各種均屬於服制中的禮服系統,所搭配的大禮服屬於漢晉式模式,包括衣、弊膝、佩綬等大量傳統構件,頭戴傳統花樹禮冠。 但晉唐以來的女性,日常生活穿著另一類型的時裝衫、裙、帔子,首飾則隨意插戴。有些場合既不屬於禮法限定範疇內,又比日常生活隆重,於是在裙帔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一種相對華麗的盛裝,工藝紋樣繁複精緻,頭上中央有時則會插戴鳳鳥首飾。鳳鳥也逐漸成為貴婦象徵,越來越多出現在首飾上。 有時還在左右插橫鳳首簪,垂珠結,其制或可遠溯至漢代太后的「左右一橫簪之,以玳瑁為擿,長一尺,端為華勝,上為鳳皇爵,以翡翠為毛羽,下有白珠,垂黃金鑷。」這些可以使用在非禮儀性但又相對隆重的場合,類似後世「吉服」的屬性。並長期不存在於禮法制度中。從圖像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些首飾儘管華麗,但是搭配的服裝依然是裙、衫、帔,而非禮服。



豆瓣日記:蕭後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



唐五代貴婦首飾中的鳳鳥和口銜珠結的鳳簪


2001年陝西西安出土的宗女李倕冠飾,便屬於此類盛裝首飾,構件中有鳳鳥兩翅和上揚的兩尾,中央有花飾,還有若干長釵,釵首裝飾小型鳳鳥。由於原始位置已被淤泥擠壓變形,復原時長釵被安裝為十字形,但原始插戴更可能為壁畫所體現的橫插式。晚唐五代敦煌供養人貴婦盛裝中,也逐漸形成了此類中央大鳳、花葉,以及左右橫簪釵垂珠結固定模式。



豆瓣日記:蕭後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



盛唐宗女李倕墓出土的鳳鳥形冠飾與釵首的小鳳


唐代日常衫、裙、帔盛裝,到了五代、宋發展為大袖衫、霞帔、長裙,並在北宋進入制度,成為后妃的「常服」。明初在此基礎上,制定了后妃的大衫、霞帔「常服」制度,或稱「燕居服」,頭上所帶的「燕居冠」,繼承了唐代以來的盛裝模式,其最核心的構成,便是各種類型的鳳鳥,以及左右插戴的鳳簪,簪首垂下長長的珠結。 明洪武初常服冠以各種類型的鳥雀區分不同等級,皇后用雙鳳翊龍、妃用鸞鳳,以下各品分別用不同數目的翟、孔雀、鴛鴦、練鵲。不過不多時,朱元璋嫌禮制過繁,廢除了帝王之下官員的冕服制度,相應也廢除了皇后、太子妃之下命婦的傳統禮服制度,洪武二十四年,將本為常服的大衫霞帔升格為命婦的禮服,冠制也進一步簡化,統一為「翟冠」,各品級以翟數不同區分。翟即野雞,形態上和鳳鳥很接近。這樣就形成了后妃使用鳳冠,命婦使用翟冠的模式,延續至明末。 比如皇后的「雙鳳翊龍冠」: 上飾金龍一、翊以二珠翠鳳、皆口銜珠滴。前後珠牡丹花二朵。蕊頭八箇。翠葉三十六葉。珠翠穰花鬢二朵。珠翠雲二十一片。翠口圈一副。金寶鈿花九。上飾珠九顆。金鳳一對、口銜珠結。三博鬢。飾以鸞鳳。金寶鈿二十四。邊垂珠滴。金簪一對。珊瑚鳳冠觜一副。



豆瓣日記:蕭後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



明代皇后常服雙鳳翊龍冠,身穿黃大衫、龍霞帔。《孝貞純皇后像》


其標誌性特徵,便是中心大牡丹花旁的兩隻珠翠鳳、頭頂金龍,以及插在左右側、口銜珠結的金鳳。儘管相距六七百年,與盛唐墓所出盛服冠飾依然接近。其餘還有大量珠翠雲、花、葉作為輔助裝飾,甚至還包括了禮冠冠里的鈿和博鬢元素。



豆瓣日記:蕭後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



明代皇后不同時期的常服與禮服對比


此制被一直延續至明末,和禮服所用的「九龍四鳳冠」同時並存,而且也越來越大型,今人乍看已經很難準確識別屬性。但明代在使用上依然區分明確,定陵出土兩位皇后的四頂「鳳冠」,其實便包括了兩頂禮服冠和兩頂燕居冠。 再如一品命婦的「五翟冠」 一品,冠用金事件,珠翟五個,珠牡丹開頭二個,珠半開三個,翠雲二十四片,翠牡丹葉一十八片,翠口圈一副,上帶金寶鈿花八個,金翟二個,口銜珠結二個。



豆瓣日記:蕭後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



明代一品命婦五翟冠,身穿紅大衫,仙鶴霞帔


與皇后相比,命婦的翟冠將金鳳改為金翟,珠鳳改為珠翟,不同品級使用不同數目的珠翟。由於翟的形態與鳳太過接近,民間口語中逐漸也用鳳冠稱呼翟冠。 到了清代,所有的傳統宮廷后妃服飾,不管是禮服還是常服均消亡。但民間漢族命婦依然延續了明代翟冠傳統,在結婚等大禮時穿著。並且不論是樣式上還是稱呼上,都完全改為鳳鳥,「鳳冠霞帔」也正式成為漢族女性婚禮服的代名詞。如《清稗類鈔》所言「國朝,漢族尚沿用之,無論品官士庶,其子弟結婚時,新婦必用鳳冠霞帔」。但此時霞帔已發展為一件褂子,也很難將其與唐代的原始樣式聯繫起來了。



豆瓣日記:蕭後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



清代漢族命婦穿戴的鳳冠霞帔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


(全文完)


本文作者「揚眉劍舞」,現居北京,目前已發表了23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揚眉劍舞」關注Ta。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豆瓣 的精彩文章:

豆瓣日記:優雅盡在唇間的一抹紅
豆瓣日記:我踏上了中歐大地——華沙
豆瓣日記:自用卸妝產品功課合集
豆瓣日記:跟著日劇散步東京,想住的地方不止吉祥寺(上)
好生氣哦 但是還是要保持微笑——保持微笑的唇妝怎麼畫?

TAG:每日豆瓣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民女出嫁的時候可以穿鳳冠霞帔?鳳冠霞帔背後的故事是什麼
一襲鳳冠霞帔,楊冪一般陳妍希雷人,誰最驚艷?
藍鳳冠鳩:這鳥可真漂亮!
「蕭後鳳冠」亮相,揭秘絕代美人「六朝為妃」的隋唐情緣!
終於等到鳳冠霞帔的周瑩,沈星移也願意說出那句:我娶你!
范冰冰楊冪趙麗穎,上百位鳳冠霞帔的紅衣女星誰最美
《那年花開月正圓》鳳冠霞披的片段出來了,沈星移真的娶了周瑩?
鳳冠霞帔,這才是最美的中國新娘……
女星鳳冠霞帔誰最美?
穿鳳冠霞帔最漂亮的女星,楊冪造型一般,陳紅陳紫函美哭了!
官場出沒:看這位不知名的村姑如何鳳冠霞帔
明朝孝靖皇后的三龍二鳳冠,一覽圖!
盤點娛樂圈裡穿鳳冠霞帔的女星,究竟誰最美呢!
中國傳統之鳳冠霞帔!趙薇劉濤范冰冰朱茵鞏俐,你眼中誰最美?
慈禧鳳冠上的四顆夜明珠,被此人無償獻給國度
劇透都是假的,明禮扎坤盒飯領的凄慘,周瑩鳳冠霞帔,呆萌大哥要娶小妹
中式婚禮,可不是只有鳳冠霞帔美!
女星穿上鳳冠霞帔,景甜霸氣,周知掀開紅蓋頭簡直太驚艷!
女明星的古裝鳳冠霞帔 說一說誰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