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智者大師小故事-為楊廣授菩薩戒

智者大師小故事-為楊廣授菩薩戒

天台山所處的安樂縣縣令袁子雄,崇信佛法。一次,他正在和眾人一起聽智顗講經,一會兒,他就看到有三道階梯,從天而降,幾十個天竺僧人,威嚴無比,每僧手中拿著香爐,繞著法師,轉了三圈。又相繼上前,禮拜法師。


袁子難當時發願,為智顗改造講堂。隨即從府庫中撥款,組織民工上山,把智顗的講經堂改造一新。


此時,智顗的聲名大振。陳後主幾次三番派遣使者,到山中去請智顗到金陵弘法,但都被智顗謝絕了。最後,陳後主又讓與智顗過去來往密切的永陽王陳伯智去勸說,智顗這才同意前往。

智顗入京後,被安排在靈耀寺。接著,陳後主請智顗到太極殿,讓他坐上用白羊駕著的華車,一童子在前引路,眾官員在殿外迎接,把智顏迎入東堂。


陳後主以國師的禮節來對待智顗,請智顗升座,為他和眾大臣開講《大智度論》。當時,管理全國僧人事務的僧正、慧暅、僧都、慧曠等京中大德都在講席。他們不斷地向智顗提問,智顗應答自如。


智顗講完,陳後主從坐座上立起來,躬身施禮,群臣也紛紛向智顗表示祝賀。一時間,智顗榮耀無比。


不久,隋文帝帶兵攻入金陵,陳國滅亡,智顗逃出金陵,到了廬山,想在那裡靜心修鍊。

隋文帝崇信佛法,滅陳後,他傳旨各地,召集大德到長安弘法。文帝也向智顗發出了邀請。智顗並沒有前去。


當時,隋煬帝楊廣受封晉王,任揚州總管。他多次致書智顗,讓他到揚州去弘法,智顗還是推辭。楊廣再請時,智顗為他推薦了幾個大德高僧,自己仍然不去。楊廣又致信智顗:


「弟子承先輩積有善德,所以能生在皇家。我不甘於在世俗的崎嶇小路上行走,而想在大乘佛法的海洋中遨遊。我堅信佛法,很想能夠得到您英明的教導。禪師佛法淵博,持戒嚴謹,禪定高起,因而遠近聞名,為眾弟子所讚賞,弟子因此讓人去請您,想在開皇十一年(公元519年) 十一月二十三日 ,在總管金城殿設立千僧會,以便於開度眾人,使他們信奉佛法。我在此盼望著禪師的到來。」


接到這封信後,智顗向楊廣定約四條。一、勿對佛法有過高的期望;二、所有俗人的禮法規矩,智顗可以有所不守;三、來去自由;四、想回山就回山。楊廣一一答應,智顗於是動身到揚州去。


智顗到揚州後,主持了楊廣為他舉行的千僧法會。在法會上,楊廣贈給智顗一個稱號「智者」。智顗為楊廣授了戒,給他起了個法名「總持」。

第二年智顗回到了他的家鄉荊州一帶,並在當陽建起了玉泉寺。


智顗回到家鄉後,正趕上當地大旱。莊稼眼看就要乾死,土地也裂開了口子。智顗發誓要為家鄉消除災害。智顗登上山頂,靜坐入定。一會兒,天空中陰雲密布,接著大雨滂沱,直下到溝平壑滿。


荊州總管王積,聽說智顗回來,就前去拜見。當時,智顗正高坐在法座上,神情嚴肅,不怒自威。王積一看,就感到渾身戰抖,汗雨下。王積後來對人說:


「我久經沙場,勇震三軍,不論遇到什麼危險,都不會懼怕。不知怎麼看到智顗大師,會令人如此恐怖。大師真是個神人。」


隋文帝開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智顗回到揚州。這年春天,智顗帶領弟子們,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天台山。

天台山上,景色依舊,只是過去住過的寺院,已顯得破舊不堪,牆上布滿了塵網,院子中長滿了荒草。智顗為此頗有感慨,人生無常,世事易變的感受更加深刻。這點感受,使他更增添了弘法傳法的緊迫感。


智顗一面整寺院,一面進行著創立天台宗的工作。當時,隋朝已統一了天下,南北佛教融合有了政治上的保障。智顗通過對不同學派進行研究,以法華經的教義為基礎,進行著立宗的活動。


智顗第一次到天台時,見海邊的老百姓以捕漁為業,便勸說當地的漁民,放棄殺生,改作耕種。在這次重建寺宇將成之時,就見祥雲罩在上空,黃雀一起飛來,鳴叫不止。眾僧出外觀看,智顗對眾人說:


「這都是百姓放棄殺生後,得救的魚化為黃雀,前來謝恩。」

過後的幾天,智顗在山頂上獨自靜坐。一次,他看到大風忽起,吹壞了山頭的寶塔,又看見他的師傅慧思,乘風而來,要送他到有緣的地方去。智顗又想起自己小時候,常夢見死在天台山。智顗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了。


不久,智顗就得了病。冬天,楊廣又派人進山請智顗。同時帶來了厚禮。智顗決定前去。


臨走前,智顗畫了張寺院的圖樣,讓弟子們選好地址,依照這個圖樣建寺。弟子們見圖樣所畫的寺院,殿堂高聳,房屋上百,雄偉壯麗。心中疑惑,問智顗:


「這祥的寺院,我們無力建成吧?」


智顗說:「這事自有王家承擔。」


智顗抱病上路,走到西門石城時,病重而不能行。在病榻上,智顗寫信給楊廣說:


「因大王召請,我自知已不久於人世,為表我心,我不顧重病而來。到此,我命將休,心意已到,我就不再走了。」


智者讓弟子將他的衣缽道具,一部分敬奉彌勒佛前,一部分上交寺院。然後,大師坐在佛像前,停止服藥,口誦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的名號。


隋開皇 十七年十一月廿四日 ,智顗坐化。


第二年,晉王楊廣在天台山南麓建寺。楊廣即位後,賜寺為「國清寺」,意為「寺立國清。」


智顗死後,遺體被送回天台。後人在天台山佛壟建塔,其中有智顗的六角形肉身塔。此塔今日仍在天台山真覺寺中。


智顗創立的天台宗,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正式的佛教派別,其影響長達千年,並且超越了國界,流傳到日本。

智者大師小故事-為楊廣授菩薩戒



訂閱本刊:


或者關注本刊新浪微博:@六度佛學周刊


以往連載可以查看歷史消息


或者將您的問題直接提交給微信,我們會儘快給予解答,隨喜感恩


投稿信箱:foxue@namobud.com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學周刊 的精彩文章:

天台祖師智者大師
新時代的和尚,怎麼當?
佛法有高下之分嗎?
每日慧語-修行者的心境,就是「過而不留」

TAG:佛學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小故事大智慧
【佛典故事】大師足跡——慧遠大師
【佛典故事】大師足跡——蓮池大師
吉塞爾邦臣和小李子的故事
哲理小故事:禪師愛蘭花
【佛典故事】大師足跡——曇鸞大師
【佛典故事】大師足跡——善導大師
【佛典故事】大師足跡——道綽大師
民間好故事:林沖恩師玉皇廟刺殺高俅
【佛典故事】印光大師
智取生辰綱梁山好漢與楊志鬥智斗勇的故事
托爾斯泰寓言故事《獅子與小狗》
肖華上將的夫人王新蘭簡歷 王新蘭長征故事
雷鋒小故事
鋼琴大王李斯特的故事
【佛典故事】蕅益大師
民間故事:薛永拜師
宋江與李師師:一位黑幫老大與大宋第一名媛的奇葩故事
星雲法師:羅剎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