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發射一顆碳衛星意味著什麼?CO2排放量 中國衛星來算賬

發射一顆碳衛星意味著什麼?CO2排放量 中國衛星來算賬

原標題:二氧化碳排放量 中國衛星來算賬


在這個霧霾鎖城的冬季,我們對原本難以感知的氣候變化有了切膚體會:全球變暖、溫室效應、極端天氣等,這些不時敲打人類文明的「大詞」,如今竟離我們如此之近。


別再肆無忌憚地排放了——面對這般嚴峻形勢,人類發出疾呼。全球上百個國家的元首簽下名字,承諾本國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不過,減排的一個技術前提,是排放的量化監測,而這是個科技難題。12月22日凌晨,我國在酒泉成功發射的第一顆碳衛星,就是中國派往地球之上監測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太空使者。

這是繼日本GOSAT衛星、美國OCO2衛星之後,全球第三顆「嗅碳」衛星。那麼,這顆並非全球唯一、在排名上也並不領先的衛星,對重點地區乃至全球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監測能力究竟有多大?對我國在國際氣候變化方面的話語權又將有多大的提升?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相關專家進行解讀。


為何要到外太空去跟蹤二氧化碳


說起二氧化碳,這個曾頻繁出現在中學課本里的氣體名詞,人們並不陌生。這是空氣中常見的溫室氣體。


根據碳衛星首席應用科學家、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總工程師盧乃錳的說法,二氧化碳就像是給地球套了一層薄膜,能將太陽送到地球的熱量吸收並緩慢釋放,讓薄膜內變得暖烘烘的,即產生所謂的「溫室效應」。當薄膜增厚,熱量就不易擴散出去,在過去的幾百億年中,這樣的環境讓地球溫度適宜升高,並孕育生命。

然而,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向大氣中排入的溫室氣體逐年增加,溫室效應隨之增強,諸如森林砍伐等正迅速打破原有的溫度平衡,放大了大氣的保溫效應。這也成了過去100年中,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7℃左右的主要原因。


0.7℃,這個和我們日常溫度相比毫不起眼的數字,一旦放到另一個坐標系裡,就顯得異常嚴峻。科學論證表明,如果全球平均氣溫的升溫超過2℃,地球上的生命將岌岌可危。事關全球氣候治理的《巴黎協定》也將升溫的目標控制在遠低於2℃的範圍內。


那麼,如何控制?


減排。


如何確認減排?

通過有效的監測。


這個邏輯推演並不難,難在「有效的」3個字。


事實上,早在150年前,人類就開始對二氧化碳進行地面觀測。直到2010年前後,全球範圍內的地面觀測站依然有200多個,但根據專家的說法,依靠它們無法畫出一張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圖。


盧乃錳甚至發現,有的國家只是通過化石燃料燃燒數量、效率,來計算二氧化碳排放量,這其中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更為棘手的是,這些統計更多的是世界各地的各自統計,很難弄清全球二氧化碳的分布、排放情況和變化趨勢。


但如果有一顆掛在地球之上的衛星,每天都在繞著地球跑圈,盧乃錳說,經過幾個月,就能把全球每個角落的二氧化碳情況都看到。

碳衛星計劃應此而生。


事實上,氣候和氣候變化導致人類生存條件的變化,已不僅是科學問題,更是世界各國政府共同關注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和外交問題。這也是為何繼日、美之後,中國依然要發射自主研製的碳衛星。


正如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總工程師李加洪所說,中國政府研製並發射碳衛星,對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進行動態監測,進而給出全球碳分布數據,不僅是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採取的積極行動,而且也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如何算清二氧化碳排放這本賬

碳衛星工程副總指揮、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副主任龔建村說得更為直白:「別人有,不代表我們就不需要了,別人有,我們更要有。」


在他看來,要科學發展,就必須有科學數據的支持,未來一旦進行碳交易,不能人家說多少就是多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這本賬要算清楚。如今,碳衛星的成功發射,將大大提升中國在國際氣候變化方面的話語權。


要造出這樣一顆衛星並不容易。


自從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之後,全世界都在持續關注二氧化碳問題,同一年,日本發射了碳衛星GOSAT,美國在經歷了一次失敗後,鍥而不捨,最終在2014年發射了碳衛星OCO2。


儘管碳衛星是個只有幾百公斤重的小衛星,卻有著令人望而生畏的技術難度,尤其是靈敏度。


根據碳衛星載荷系統二氧化碳探測儀負責人、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研究員鄭玉權的說法,當前二氧化碳濃度變化很快,但從數字上看,平均每年也只是在零點幾個ppm(濃度單位——記者注)到1個ppm之間變化,想把信號探測出來,儀器靈敏度不高的話,只能作罷。


中國碳衛星做到了。鄭玉權說,幾十納米的帶寬上,人眼看是一個顏色,而通過二氧化碳探測儀的2000多個通道,碳衛星就具備了微小差異顏色的區分能力,其靈敏度可以發現1到4個ppm二氧化碳的變化,這不亞於美國OCO2的水平。


有了碳衛星,如何算出全球範圍內二氧化碳排放這本賬,也是個難題。根據專家的說法,要獲得一張覆蓋全球二氧化碳監測圖,需要碳衛星在太空跑2~3個月。


那麼,3個月後,全球範圍內二氧化碳的流動情況是什麼樣,即通量如何;它是從哪裡排放出來的,又在哪裡被植被、海洋等吸收,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源、匯」情況,又是如何?


盧乃錳表示,「通量」「源」「匯」這三者間有關係,但沒有一個數學方程能說明「濃的地方就是源,通量就高;稀的地方就是匯,通量就低」。


這就需要把碳衛星獲得的二氧化碳遙感濃度,嵌套進大氣二氧化碳傳播模型中。分步驟來看,首先,要有一個大氣的模型,勾畫出大氣的流場,描述風往哪兒吹;然後,由碳衛星告訴大家,二氧化碳濃度是怎麼分布的。在此基礎上,科學家們進行推算,這種濃度下,它會吹到什麼地方去,通量是多少。


盧乃錳說,如果多幾個頻次觀測,就能最終知道是什麼地方排放了這些二氧化碳。比如,一個城市吹出去的二氧化碳多,吹進來的少,那毫無疑問,這個地方肯定有排放。


如何跟蹤、尋找二氧化碳


這一切的前提是,碳衛星能夠在太空上監測,即能夠「看到」二氧化碳。


鮮為人知的是,這顆衛星雖然名曰「碳衛星」,卻並不能直接「看到」二氧化碳在哪裡,而是要藉助太陽光的照射,去跟蹤經大氣散射出來的光,間接地反演出大氣二氧化碳濃度。


一般來說,太陽光分為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色譜,但事實上,太陽光的色譜遠不止這些。太陽光經過大氣,總有一些「特定的頻點」被其中聚集的二氧化碳吸收。


盧乃錳說,在反射或散射出來的光中,如果「特定的頻點」很弱,那麼可以推斷,這裡的二氧化碳分子比較密集;反之,「特定頻點」很強,則可推斷二氧化碳分子較少。在這個過程,碳衛星就扮演眼睛的角色,去判別「強」或者「弱」,科學家據此結論,再進行他們通常所說的「反演」。


說起碳衛星的眼睛角色,就不得不提它所搭載的兩個載荷:二氧化碳探測儀、雲和氣溶膠探測儀。前者是主載荷,通過獲取高精度的大氣吸收光譜,應用反演演算法計算出二氧化碳的濃度。後者可以測量雲、大氣顆粒物等輔助信息,為精確反演二氧化碳濃度剔除干擾因素,還可為研究PM2.5等大氣污染成因提供重要數據支撐。


根據碳衛星系統總設計師、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尹增山的說法,碳衛星要想進行全球觀測,還需要實現靈活的觀測模式,如此才能對全球陸地和海面路徑上二氧化碳的吸收光譜進行精確測量。


這種靈活多變的觀測模式,形象地說,需要碳衛星頻繁調整姿態,在太空翩翩起舞:斜著,調整到耀斑觀測模式,豎著,調整到天底觀測模式。


比如,當碳衛星飛過海洋時,身子靈活一轉,斜著身子,看太陽打在海面上的光斑,這就切換到了耀斑觀測模式。


事實上,衛星領域的科學家最忌諱的就是讓衛星有沒完沒了的動作——畢竟是在太空,沒有任何著力點,要是翻過去翻不回來了怎麼辦?尹增山說,恰恰是為了特定的科學目標,科學家解決了碳衛星在天上不斷做動作的難題。


一旦碳衛星的「判斷力」有所下降,科學家也會幫它「調整」。當要確認「強信號」觀測準確與否時,就定標太陽:轉個身子,盯著太陽看,因為太陽的光譜、輻射強度比較穩定,可以拿它和碳衛星觀測的強度進行比較;要確認「弱信號」時,就讓碳衛星盯著光譜同樣穩定的月亮看。


形象地說,即在太空舞步之前,先對著鏡子打扮打扮,白天跳舞對著太陽照鏡子,名曰「對日定標」,夜裡跳舞對著月亮照鏡子,名曰「對月定標」。


如今,碳衛星已經飛向距離地面幾百公里外的太空軌道。尹增山說:「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在軌測試後,碳衛星將開始長達3年的工作,每天記錄時間長達10個小時。讓我們共同期待這顆中國星,早日帶來一手的二氧化碳數據。」(記者 邱晨輝 樊未晨)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社 的精彩文章:

英超-科斯塔進球 切爾西豪奪11連勝暫超9分領跑
我國科學家在青藏高原敦德冰川成功鑽取冰芯
科學家探索用方解石微粒協助緩解氣候變暖
比特技表演還牛:飛行員在德國飛出了個「你好」
機器人也能走「梅花樁」

TAG:新華社 |

您可能感興趣

我國首顆碳衛星即將發射,到太空監測「碳」排放!
中國將發射世界第一顆量子衛星
規模最大衛星發射中心,從這裡發射了全國近三分之一的衛星!
中國火星計劃來了:5年內發射火星探測衛星
黑箭:英國唯一能發射衛星的火箭
今天,中國發射了一顆很特別的衛星!
我國發射首顆X射線空間天文衛星「慧眼」 搭載歐比特兩顆衛星
為了這個民族仰望星空的人 中國又發射了一顆科學衛星
中國衛星發射能否擊碎美軍太空優勢?200顆在軌衛星要出力呀
中國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
美國一公司將用「二手」火箭發射衛星
中國發射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 量子衛星公布重大成果
印度發射13顆衛星就想全面監視對手?美國衛星都奈何不了中國
火衛一:火星上空的衛星
重磅!蘋果挖來兩名衛星人才,這是要發射衛星了?
全球一千多顆衛星,中國佔100顆,反衛星武器不是打「口水仗」
中國首顆X射線空間天文衛星發射成功:能做些什麼
我國實現「一箭三星」發射 成為衛星商業發射「第一單」
美國宇航局公開最新土星衛星照,一顆可能生命存在的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