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守住口,方守得住心

守住口,方守得住心

守住口,方守得住心



《易經》裡面提到,「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眾。」吉祥的人言語很少。因為他的心靜得下來,心一靜下來就懂得審時度勢,察言觀色,所以話不多,但是話一出來就會讓人家覺得很能夠信任,所以他都在適當的時機才開口。

「躁人之辭眾」,言語很多代表內心很急躁,好像不講話自己就沒有安全感,好像很不舒服。很多人回到家裡只有自己一個人,坐著發慌,要趕快找朋友打一打電話心才不慌,有沒有這種傾向?人生沒有目標,常常就會覺得很急躁,找不到方向,所以一定要找人家來陪自己一下,才比較有安全感。


人心急躁話才會多,所以「話說多,不如少」。因為你急躁話又多,沒有考慮清楚,所以言多必失。言語太多了就會形成很多無形的障礙,自己都搞不清楚。到一個新的環境,接觸新的人群,話一定不能多,要先多看多聽。一個人能多看多聽還要心靜得下來才行。所以心靜的功夫是時時都要練的。


再有,我們的言語最好是要能利益別人再講,當你時時想著言語是要利益別人的時候,你就會比較謹慎,就會考慮到講了之後他會有什麼感受,是否真正對他有利。對別人沒利益的話少說,最好不說。


晚清名臣曾國藩,在給他弟弟的書信中也指出,普通人有兩大凶德和弱點:傲慢和話多。某種程度上說,年輕的曾國藩犯過傲慢和多言的錯誤,但他都能在事後認真反省、改正,最終成就了自己的人格,所以曾國藩說的「凶德致敗者」是他從人生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寶貴訓誡。

曾國藩的「戒多言」源於一件小事,當時他剛進入翰林院不久,正春風得意,一次在給父親過生日時,對前來祝壽的好友鄭小珊夸夸其談,有些得意忘形,結果引起鄭小珊反感,拂袖而去。


事後曾國藩後悔萬分,他在日記里反思自己有三大錯。一是平常就自以為是;二是嘴上說話沒把門的,想到哪兒說到哪兒;三是明明說話得罪了人,還跟人強辯,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總結這三點,曾國藩說自己作為一個標準的儒家知識分子,連《禮記》里說的「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的道理都參不透,連語言這一關都過不了,還能成什麼大事呢?


曾國藩一生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他不僅經常批評自己「每日言語之失,真是鬼蜮情狀!」也經常反問自己「言多諧謔,又不出自心中之誠」,這種言語習慣、個性缺點,「何時能拔此根株?」他不僅對自己有這個「戒多言」的要求,還把它當成家訓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內容,尤其是對他的兩個兒子和幾個弟弟反覆灌輸、強調這一點。


曾國藩認為,如果想用言語超過壓制別人,即使勝了,別人也不會服氣,為人處世上,還是應當謙遜一些為好。爭吵往往沒有是非可言,結果常常會意氣用事。一個人牢騷太多,結局必然抑塞,無故而怨天,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人必不服。抑鬱不平之氣,往往傷人害己。

守住口,方守得住心


慎言


不要以為只有咒語才有神奇的招感功能,我們平常說的每一句話,都如咒語一般具有神奇的招感作用。


好話,喜樂的話,陽光的、正面的話語,會招來同樣喜樂陽光的能量;反之,沮喪、泄氣、牢騷、負面的話,也會招來它的同伴。


故必慎言:

不高興的時候不說話;


心不平時,不說話;


有牢騷、有情緒時,緊閉口,不說話。


能守得住口,方守得住心

口守不住的話,表示內心的翻滾太大。所以再次提醒大家,少講話,無謂的話半句都嫌多。


善導大師往往都是獨來獨往的,為什麼?因為有人相伴,往往容易講閑話。但是,不講閑話並不表示性格孤僻、冷漠,或者顯示自己鶴立雞群、特立獨行,如果有這樣的觀念,是不正確的。一個人也好,與大眾相處也好,都應該是和諧的,彼此有默契的


佛法 | 智慧 | 高僧大德 | 靈魂 | 因果


人生 | 善男女 | 般若 | 命運 | 關照| 覺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般若五台山 的精彩文章:

翻過的是時間,留下的是智慧!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五大福報

TAG:般若五台山 |

您可能感興趣

「逮」鹿晗真容易,去這幾個地方守著 網友:求放過
現實版的忠犬八公,一直在同樣一個地方守護著
70年代中越邊境的死亡哨所,雙方守軍無人倖存
火影忍者木葉官方守護神,實際上大蛇丸的功勞才是最多地最大地!
一個強盜追隨李世民,為他征戰四方守陵千年,堪稱大唐第一門神!
【中華單氏論述】不忘始祖 方守本根(重修家譜,延續血緣脈絡)
明朝一個地方守將,17歲初次上戰場,連射三箭嚇退
明朝一個地方守將,17歲初次上戰場,連射三箭嚇退幾百倭寇
方守龍2017年春牡丹茶-郡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