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鄭成功攻台之役

鄭成功攻台之役

鄭成功攻台之役(鄭荷之戰、鄭荷熱蘭遮城之戰是1661年3月底到1662年2月初(中國南明永曆十五年三到十二月)間一場發生於台灣(福爾摩沙)西南沿海的戰爭,主要戰場包括赤崁、台江內海、大員等處;該役明延平王鄭成功率25,000大軍由金門航渡台灣海峽,由鹿耳門水道進入台江內海,先攻佔普羅民遮城,然後圍攻熱蘭遮城,終於迫使荷蘭東印度公司守軍實質投降、退出福爾摩沙。

這場戰爭結束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福爾摩沙的經營,開啟了明鄭政權對台灣的統治;由於荷蘭殖民時期聯「番」制漢的平衡機制消滅,為了獲得充足的糧食,大批鄭軍在台灣西南部平原屯田墾殖,但是鄭軍此一擴張領土的行動,導致與原住民發生數次衝突,並對反抗的原住民展開屠殺,造成平地原住民失去其傳統生活領域,只得遷徙或因無法維持部落生活型態而被漢化。

戰前形勢

鄭軍

1659年(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鄭成功率領十萬大軍攻打南京,慘敗而回,並失去潘庚鍾和甘輝等得力將領。此戰使鄭軍元氣大傷,鄭成功感於滿清政權對明帝國故土的統治逐漸穩固,而鄭軍困守思明(廈門)孤島糧草匱乏,難以提供數萬大軍給養,開始思考取得另外的根據地以為整補。

1660年3月(永曆十四年,清順治十七年)春,前荷蘭通事何斌(福建泉州南安人),因與荷蘭人發生債務糾紛而逃到思明,向鄭成功鼓吹攻取台灣:「台灣沃野數千里,實霸王之區。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國;使人耕種,可以足其食。上至雞籠、淡水,硝磺有焉。且橫絕大海,肆通外國,置船興販,桅舵銅鐵不憂乏用。移諸鎮兵士眷口其間,十年生聚、十年教養,而國可富、兵可強,進攻退守,真足與中國抗衡也。」同時獻上台灣地圖,講解原住民形勢及水路變化。何斌強調,台灣的糧食與軍用物資充足,貿易位置理想,又有海峽天險,每一項都是鄭軍迫切的需求,使鄭成功非常心動。但當時鄭軍正準備抵禦清將達素的進攻,因此攻台之議被暫時擱置。同年6月(五月),達素領兵數萬進攻廈門;鄭成功引誘對方在海上決戰,並加以擊退,重振軍威。

1661年2月(永曆十五年正月,清順治十八年),鄭成功傳令大修船隻,聽令出征,並召集將領討論攻台事宜。然而中國傳統以海為界,海外被視為化外之地,將領們不認同此計劃,卻不敢直言反對。只有到過台灣的將領吳豪發言道:「風水不可,水土多病」,又說「港淺大船難進」。前提督黃廷也附和吳豪的看法,但二人的意見被鄭成功駁斥。大將馬信試圖打圓場,提議先派一支部隊前往探望,如果可取則大軍立即跟進,若荷蘭人防禦堅固則再討論。陳永華也同意馬信的意見。此時協理五軍戎政(軍事行政官)楊朝棟揣摩鄭成功的想法,發言表示支持攻台;鄭成功聞言大喜,決議出兵。

荷軍

自1650年前後,隨著中國情勢動蕩,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擔憂鄭成功來襲。對此,十七人董事會決議,台灣的守軍不得少於1200人,但未如實執行。1660年,當鄭成功攻打南京失利,大員地區便盛傳國姓爺即將來襲。1月時,大員商館發現華商陸續將財產搬回家鄉,並減少從中國進口貨物,向漢人社區打聽消息後,判斷國姓爺將在3月底出兵。

揆一開始加強戒備,不準華人在普羅民遮城販賣糧食,所有華人頭家仕紳軟禁在熱蘭遮城中以免通敵。田間未及收割的稻穀一律焚毀,共焚毀8000袋之多,並造成華人傷亡。揆一同時向巴達維亞請求援軍,並在熱蘭遮城面向海處新建一座棱堡,本來還打算在打狗新增一座堡壘,但被巴達維亞當局以花費過多而回絕。

7月16日,巴達維亞總督派遣范德蘭率600人前往台灣,並指示範德蘭,若國姓爺未如預期來襲,改而攻打澳門以彌補軍費開支。然而范德蘭認為鄭成功來襲一事純屬謠言,抵台後堅持攻打澳門,多次與當地官員爆發爭執。為此,大員議會派遣使者前往廈門,一探鄭成功的意圖,再作判斷。隨後鄭成功否認意圖攻台,但揆一等人並不相信,仍決議暫緩進攻澳門,引起范德蘭不滿。次年(1661年)范德蘭便帶隨行軍官返回巴達維亞,只留下士兵與當地荷軍共1500人防守台灣。

有學者認為,除了因范德蘭離去影響荷軍的防衛實力外,荷蘭於1661年兩次攻打大龜文王國之兵力耗損,也可能對荷蘭戰敗有間接影響。

鄭軍攻佔普羅民遮城

鄭軍渡海

1661年3月(永曆十五年三月),鄭成功調度部署,自領右武衛周全斌、左虎衛何義、右虎衛陳蟒、提督驍騎鎮馬信等為出征隊。同時以戶官鄭泰守金門,以兵官洪旭、前提督黃廷留守廈門。

鄭軍橫渡台灣海峽的路線

4月21日(三月二十三日)中午,鄭成功率將士25,000(一說11,700)、戰船數百艘(一說300艘),在金門料羅灣集結,次日抵澎湖蒔內嶼,等待順風出發。3天後鄭軍跨越黑水溝,到了柑桔嶼(今東吉嶼與西吉嶼)遇逆風折回。因何斌曾表示只需過幾天就到台灣,鄭軍未攜帶足夠糧食,搜索澎湖諸島後只得百餘石,不足大軍一餐之用。鄭成功擔心錯過漲潮時機,將會受困於此,在30日冒著風雨下令出航。

鄭軍登陸

4月30日黎明,鄭軍在大霧中抵達鹿耳門。霧散了之後,荷軍看見海上鄭軍船艦的桅杆,有如森林,十分驚慌。揆一立即傳令備戰,要求荷蘭人回到熱蘭遮城內,並要荷軍上尉貝德爾在大員街設置四門大炮。

當時台灣南部的海岸線在今天台南市區的赤崁樓一帶,東印度公司在岸邊築有普羅民遮城(即赤崁樓)。近海處有連串沙洲,圍成一片名叫台江的潟湖內海。沙洲間有若干水道,多淤淺難通大船,只有鯤身半島旁的港道(南水道)為主要進出通路,而東印度公司在鯤身半島尾端築有熱蘭遮城守衛。台江偏北處,北線尾沙洲和北方沙灘間,有一條淤淺的鹿耳門港道,底下是堅硬的鐵板沙,船隻觸之即沉,因此荷軍並未派兵把守。

鄭軍抵達時,正值大潮,船艦絡繹通過鹿耳門水道。上午10時點左右,第一批船隻已在赤崁西北部的禾寮港(又叫油村,約在今台南洲子尾)。

鄭軍登陸後由馬信率領,往普羅民遮城進軍,試圖切斷普羅民遮城與熱蘭遮城間的水陸交通。由於普羅民遮城內只有400名士兵,大員方面遂在下午4時,派遣上尉阿爾多普(Joan van Aeldorp)率200人增援,但在鄭軍攻擊下只有5-60人進入普羅民遮城,其餘返回熱蘭遮城。到了晚上,貓難實叮為避免鄭軍奪取赤崁街的糧米,放火燒了當地約四分之一的房子,卻被隨即趕來的鄭軍擊退。事後鄭軍約獲得半個月的糧食,暫時化解缺糧危機。

荷軍海陸反攻北線尾,鄭軍大勝

5月1日(四月初三),荷軍從陸上和海上主動出擊。陸上由貝德爾率領250名士兵進攻北線尾,他認為華人都是膽小鬼,受不了火藥氣味和槍炮的聲音,只要幾名士兵被射死就會逃亡。鄭軍由宣毅前鎮陳澤率領4000名士兵應戰,在正面安置50把火繩槍迎擊,並以700人自水路迂迴包抄,成功埋伏在荷軍背後。雖然揆一發現這支分遣隊,並發出撤退訊號,輕敵的貝德爾卻無視警訊,執意與鄭軍交戰,隨即遭到前後包圍而潰敗,包括貝德爾在內共118人陣亡。

海戰方面,主力艦赫克托號與斯·格拉弗蘭號,先掩護貝德爾登陸北線尾,便向在北錨地的鄭軍開火,擊沉多艘鄭船。鄭軍由陳澤、侍衛鎮陳廣和左虎協陳冲率60艘船迎戰,並勾住荷船的纜索,試圖登船攻擊,卻遭荷軍火炮擊退。此時赫克托號因船員操作不慎,大炮火花誤點燃火藥庫,造成爆炸而沉沒。鄭軍趁勢追擊斯·格拉弗蘭號,展開接舷戰,以鐵鏈將火船扣在船頭斜桅上,成功點燃船隻。斯?格拉弗蘭號趕緊撲滅火勢,和較小的白鷺號一起衝出戰場,前往南錨地停泊。此外通訊船瑪利亞號因無配置士兵,戰鬥前便已逃離。至此鄭軍在陸上及海上都獲得大勝。

第一次議和,普羅民遮城投降

5月2日(四月初四),大員評議會要求與鄭軍和談,鄭成功同意。次日大員評議會議員湯馬斯?范?伊伯倫和檢察官列奧那多?范?李奧納杜斯前往赤崁與鄭成功談判,鄭成功宣稱台灣隸屬漳州,是鄭芝龍固有之地,只是暫借給荷蘭人。東印度公司代表則說,鄭芝龍曾在條約中承認荷蘭領有福爾摩沙,希望鄭成功顧念雙方多年合作的情誼,彼此退讓。但鄭成功強硬表示荷蘭人必須交出城堡和領地,否則只有重新開戰。荷蘭代表見無商量餘地,隨即返回。

同時鄭成功派遣楊朝棟前往普羅民遮城,勸貓難實叮投降。這時鄭軍以10,000名士兵包圍普羅民遮城,並切斷水源,城內只有薄弱兵力和五、六天分糧食。李奧納杜斯在赤崁和談之後,獲准進入普羅民遮城,當他了解城內狀況後,勉強同意貓難實叮放棄該城,並代為向大員評議會報告。

5月4日(四月初六),貓難實叮向鄭成功表示願意有尊嚴地投降。二日後,140名荷蘭士兵將步槍裝彈上膛、點燃引線,揚旗擊鼓出城,加上婦女、兒童與奴隸,共270人撤出普羅民遮城,隨後被鄭軍安置在赤崁街。鄭軍接收城堡,完全控制赤崁地區。

熱蘭遮城包圍戰

拿下普羅民遮城後,鄭成功立即進軍大員市街,從鯤身半島、海面以及北線尾三方逼進。大員評議會決議放棄大員市街,將兵力、居民和物資撤入熱蘭遮城中,來不及撤走的便放火焚毀。這時城中共有1733人,其中有905名士兵,余為婦孺和奴隸。

5月5日,鄭軍攻入大員市街,並與阿爾多普所率的火槍兵交戰,以優勢兵力逼退荷軍,成功佔領大員街。此後雙方有幾次小規模的戰鬥,但局勢並無改變。

荷軍擊退圍城鄭軍

5月24日,鄭成功派遣荷蘭牧師安托紐思·亨布魯克為使者進入熱蘭遮城勸降,結果亨布魯克反而勸守軍堅持到底,等待巴達維亞方面的援軍。大員評議會於是措辭強硬地回信給鄭成功表示求戰。由於亨布魯克的妻子和女兒仍在鄭軍中當作人質,因此他不顧城中兩個女兒和其他荷蘭人的挽留,回到鄭軍營中赴死。

5月25日,鄭成功以28門大炮,攻擊熱蘭遮城,甚至擊中揆一休息的官邸,然而擊中城牆的炮彈,卻未造成結構太大傷害。城牆上的荷軍炮長隨即展開反擊,與堡壘凸出的棱堡形成交叉火網,擊毀鄭軍架炮土台,並炸死眾多攻城部隊,迫使鄭軍拋棄大炮並退守到大員街。荷軍趁勢出擊,並逐一用鐵釘封死鄭軍大炮,與馬信和劉國軒所率弓箭手交戰,並以優勢火力將其擊退。

根據荷蘭方面資料,鄭軍在此役損失上千人。鄭成功見熱蘭遮城易守難攻,決定改變戰略,以馬信駐守大員市街,長期圍困熱蘭遮城,同時將多數部隊派往各地囤墾以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

其後兩軍一度爆發海戰,鄭軍攻擊並焚毀自基隆來援的荷蘭船隻埃曼霍恩號。參戰的斯?格拉弗蘭號和白鷺號因受損嚴重、耗盡彈藥,在此役後開往日本。

鄭軍赴各地囤墾

鄭成功決定攻台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大軍乏糧。在澎湖停泊時,因為糧食即將用磬,鄭成功不得不在逆風和陰雨的天氣中下令出航渡過台灣海峽最危險的黑水溝一段。到了台灣之後,糧食的接濟一直是鄭軍首要工作,登陸第二天,鄭成功便命楊英將接管的糧食分派給各鎮,但只夠半個月之用。

為此在進攻熱蘭遮城前,鄭成功下令清查各地糧食,僅搜得粟6000石、糖3000餘石,大約只能支應2個月,不足以持久作戰。為徹底解決缺糧問題,鄭成功加緊推動農業殖民地的計劃,並著手建立政府組織。鄭成功宣布赤崁地方改名為「東都明京」,下轄承天府以及天興縣、萬年縣;同時大員街改為安平鎮。

六月,鄭軍陸續赴四處囤墾,鄭成功允許部下自行選地開墾,但不能侵犯原住民及漢人移民現有土地。這些土地也作為將領的領土,也被要求在領土內興建城鎮,並儘可能靠海。同時鄭成功也訂定了一些土地的管理措施,例如開墾前必須先行稟報畝數,有先墾而後報,及少報而墾多者,土地將沒收且須受懲處。其中左虎衛何義被派往虎尾壟社(今雲林縣褒忠鄉)、左先鋒鎮駐紮新港仔、竹塹(今新竹縣竹北市),以援繳後鎮、後沖鎮、智武鎮、英兵鎮、虎衛右鎮相繼前往囤墾,中沖、義武、左沖、前沖、游兵等鎮則往大員以南的鳳山、觀音山囤墾。

為了確實測量土地範圍,鄭成功命荷軍被俘的土地測量師為鄭軍工作,其中一位菲力普?梅,便紀錄當時鄭軍開墾的情況:「每個將官手下有1000-1200人,在山腳和每個能開墾成水田的土地上,每100-200人為一群,很認真地耕種土地。無論年紀多小,全無例外都地須種植很多蕃薯,多到足夠維持三個月的生活」。

雖然鄭軍實行了開墾計劃,畢竟農作物短時間內無法收成,鄭軍並未化解缺糧危機。到了農曆七月,運糧船受到強風阻擾,無法如期抵達,每斗米價漲至四、五錢不等。鄭成功只得打破不得擾民的規定,向民間徵收糧食,只允許人民保有十分之一的存糧,其餘需供鄭軍食用。赴各地屯墾的部隊,也與當地原住民爆發衝突,往北邊的鄭軍遭大肚王國襲擊,死了1400~1500人,南邊的部隊也被琅嶠人殺死700~800人。

到了農曆八月,缺糧更是嚴重,官兵每天只吃兩餐,甚至食木子充饑,即便前往各地買米,也只得支應10日。不少士兵便因缺乏營養而生病,甚至1天內死了70-80人,駐紮在大員街的部隊,健康的人只有十分之三、四。饑荒也造成士兵逃亡,有些人乾脆逃往荷軍陣營。直到終於有20艘運糧船抵達台灣,才勉強度過缺糧危機。

荷蘭援軍

1661年3月22日,當初奉命支援福爾摩沙,卻憤而離開大員的范德蘭返抵巴達維亞。他向總督和東印度參事會控告揆一的無能和膽怯。6月7日,東印度參事會任命克連克為新任大員長官,取代揆一。

6月22日,克連克率荷蘭地亞號和羅南號(Loenen)前往台灣。兩天後(24日)通訊船瑪利亞號返抵巴達維亞,報告鄭成功攻打大員、公司慘敗的消息。巴達維亞聞訊大為震驚,立刻派船追趕克連克以收回成命。

6月25日,巴達維亞總督決定派出艦隊援救大員,原定以范德蘭為指揮官,但他堅辭不受,於是改以卡烏為艦隊司令,率領海豚號、納爾登號、梅頓浩、須德海號、哈賽爾特號、安克文號、科克爾克號、厄克號和泰伯德號等九艘船艦,以及725名士官兵、8個月糧食,前往福爾摩沙。隨後又先後派唐堡號和科登霍夫號增援。

7月30日,克連克座船抵達大員港外,派員與揆一接觸獲悉戰況後,不敢登陸履新,在次日借口遭風前往日本。

8月12日,卡烏率領的艦隊抵達大員港外,卸下一批糧食彈藥,並派50名士兵入城增援,守軍士氣大振。不過海上風浪增強,厄克號在蕭壟溪(今曾文溪)口擱淺,船上42人被鄭軍俘虜。卡烏於是令艦隊前往澎湖避風、取水,9月9日才又返回大員,順利卸下15,000磅火藥和數門大炮。

台江內海海戰

9月16日,荷軍主動出擊,科克爾克號、安克文號、羅南號、泰伯德、科登霍夫號自南水道進入大員港,停泊在熱蘭遮城前方。上午10時許,艦隊駛往大員街旁,對市街開火,然而受阻於來自南方的洋流,加上海灣水深不夠,荷軍炮火無法準確命中。

鄭成功命黃安把守陸路,又率宣毅前鎮陳澤和戎旗左協陳繼美、戎旗右協朱堯和水師羅蘊章迎戰荷蘭船艦。荷軍用小艇進攻,卻遭引誘而遠離大型艦的炮火掩護,被鄭軍的優勢兵力將擊退。

另一方面,科克爾克號在戰鬥中擱淺,遭到鄭軍炮火集中攻擊,爆炸沉沒。科登霍夫號也擱淺在近處,被鄭軍火船燒毀。鄭軍後沖鎮黃昭並俘獲三艘荷軍小艇。荷軍在此役陣亡128名,負傷上百名。鄭軍則有150人陣亡。

失敗的荷清同盟

荷軍遭此重創,無力再對鄭軍發動攻擊,只有幾次零星的騷擾式突襲。11月6日,清靖南王耿繼茂致信揆一,說他知道鄭成功攻打台灣的消息,提議清荷結盟,掃除中國沿海的鄭軍。大員評議會認為這是最後的機會,便派遣3艘火力最強的戰艦,以及滿載作戰物資的2艘小船,準備與清軍共同作戰,藉此逼迫鄭軍解除包圍。

12月3日,揆一派卡烏率領須德海號、唐堡號、荷蘭地亞號、安克文號和羅南號前往福州。不料卡烏到了澎湖時借口避風停滯不前,後來更直接率須德海號和荷蘭地亞號返回巴達維亞。

12月10日,唐堡號等三艘船返回大員,荷軍得知卡烏逃走,士氣幾乎潰散。尤其精良的軍火和糧食被卡烏載走不少,使熱蘭遮城局勢更加艱困,陸續有士兵為求活命向鄭成功投降。

烏特勒支碉堡之戰

12月16日,荷軍一名德籍中士拉迪斯逃往鄭軍,向鄭成功報告了熱蘭遮城內的詳細狀況。他說守軍大半生病、疲勞不堪,無法堅守太久,因此不要只顧封鎖,更要趁此機會發動攻擊。同時提起烏特勒支碉堡(今安平第一公墓)的戰略地位,一旦佔領碉堡所在的山丘,便可居高臨下攻擊熱蘭遮城的四角附城,輕易攻破荷軍防線。

鄭成功聽從拉迪斯的建言,新建了3座炮台。其中1座在烏特勒支碉堡南邊,架設10門大炮,另外2座在碉堡東邊的大員街,架設18門大炮,加上北線尾的2門大炮,合計30門大炮從三個方向瞄準碉堡。此外,拉迪斯也協助鄭軍在碉堡南邊的陣地,建造一座歐式要塞。

1662年1月25日鄭軍從北、東、南三面炮轟烏特勒支碉堡和熱蘭遮城,同時派出16艘戰船來到熱蘭遮城附近的碼頭,引誘荷軍分散火力,以掩護攻城部隊奪取烏特勒支碉堡。鄭軍在一天之內發出2,500發炮彈,有1,700發左右打向烏特勒支碉堡,而拉迪斯興建的要塞火力最強大。到了晚上,碉堡三面牆壁都被擊毀,荷軍只得放棄碉堡,點燃炸藥引線後撤退,讓鄭軍順勢奪下碉堡。晚間8時半火藥爆炸,碉堡崩毀,鄭成功一度想登上山丘視察,被拉迪斯勸離;而本來在碉堡的馬信,也於不久前返回大本營慶祝獲勝,皆幸運地逃過這場爆炸。

此役徹底瓦解了荷軍士氣,1月27日,大員評議會決議放棄一切抵抗,要求和談。

和談,東印度公司離台

自從揆一有意開城後,雙方便開始協商和談內容。鄭成功表示在9個月的圍城期間,已有相當多的花費,除了要荷蘭人交出熱蘭遮城外,更要裡面所有的財物作為賠款。而揆一等人則是堅持條約必須有全副武裝撤退,以及雙方互換人質,也儘力爭取可帶走的個人財產。

最終於2月1日,雙方代表到大員街,依照本國習俗,舉行誓約、簽字、蓋章等程序,完成締約。條約內容大多由荷蘭人提出,鄭成功也幾乎都同意。只是當揆一要求釋放遭俘虜的奴隸時,卻被鄭成功怒斥「和約里根本沒有提到奴隸」,迫使揆一放棄索回奴隸。

2月9日,分散於各地的荷蘭人陸續抵達,2000名荷蘭人登上8艘荷蘭船艦,等候出航。揆一在海灘上將熱蘭遮城的鎖匙交給鄭氏官員,鄭成功也進入熱蘭遮城接收堡壘以及裡面的財產。《熱蘭遮城日誌》記錄至這一天為止,台灣便歸鄭氏統治。揆一於2月17日率領艦隊啟程,歷經1個多月抵達巴達維亞。

影響及後續

鄭氏方面

攻下台灣後,按照鄭成功的戰略,金門、廈門將改造為對抗清軍的前線基地,而根據地則轉移至台灣。如此一來,即使鄭軍面臨須棄守金門、廈門的情勢,而仍然可繼續騷擾中國沿海。

然而鄭軍將士大多視前往台灣為畏途,出征前就有士兵逃亡,而來台者也因水土不服大量病死。另一方面,鄭氏將領大多都涉入海外貿易,擔心鄭成功攻台或廈門反遭清軍攻陷,將破壞既有的貿易體系,使自己的事業受損。因此面臨鄭成功搬遷家眷來台的命令,鄭泰、洪旭、黃廷等重要將領都抗命不往,乃至於「不發一船至台灣」。

隨後又爆發了鄭經私通弟弟乳母的事件,鄭成功憤怒下令處死鄭經,而鄭泰等人則是再次抗命,甚至殺死鄭成功派來的使者,令對立的局面更為嚴重。直到鄭成功病死,鄭經於鄭氏王朝嗣位戰中勝出,情勢才勉強安定下來。

荷蘭方面

根據戰後雙方簽訂的和約,荷蘭人交出熱蘭遮城裡共471,500荷蘭盾的商品與財產給鄭成功,加上堡壘的槍炮彈藥,損失更是達120萬荷蘭盾。失去大員後,透過台灣連結中國與日本的貿易計劃也無法實現,而且此事也重挫荷蘭人在東亞海域的無敵形象,令荷蘭人擔憂敵對勢力會效法鄭成功的行為,加重公司軍事支出的負擔。

為了報復鄭成功,荷蘭人開始在海上劫掠鄭氏船隻,甚至摧毀了鄭軍在沙埕的港口,切斷鄭氏從浙江獲得絲的管道。後來更與清帝國聯手攻打鄭氏,將鄭軍逼離中國沿海,並於事後重占雞籠。然而在清國厲行海禁下,東印度公司在基隆的營運幾乎無利可圖,花費卻很龐大,最後於1668年撤出。

至於大員長官揆一則被追究戰敗責任,流放至班達群島,直到1674年獲威廉三世赦免,才恢復自由回到荷蘭。1675年他出版《被遺誤的台灣》一書為自己辯護。

評價

開啟漢文化

鄭成功領有台灣之後,建立了台灣第一個漢人區域政權,隨者戰役來台的將士以及眷屬,加上收留不願配合遷界令的中國沿海人民,估計約帶來了數萬移民。隨後繼位的鄭經在陳永華規劃之下,引進明制的宮室、廟宇和各種典章制度,台灣跟東南亞、太平洋等南島文化開始分道揚鑣,漢文化漸漸成為台灣的主流文化。因此有學者形容此役「決定台灣爾後四百年命運」。

南明人士的質疑

不過當時的明朝遺民卻批評鄭成功攻台一事,擔心鄭成功不再致力反清復明,反而據地做台灣王。雖然鄭成功宣稱攻台是為了安置文武百官的家眷,但張煌言認為從未聽說將輜重與眷屬安置外國,又能經營中原的先例,直言此舉「暴師半載,使壯士塗肝腦於火輪、宿將碎肢體於沙磧,生既非智,死亦非忠」。隨後永曆帝於雲南告急,鄭成功也正與荷蘭人對峙,未能出兵相救,種種作為皆不被張煌言諒解。鄭成功的老師錢謙益也認為鄭成功既以台灣為根據地,恢復中原則更無希望。

更多歷史,敬請關注王昆明細說歷史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昆明細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上海開埠經過
東寧之變經過
萬國商團簡介
反清復明活動

TAG:王昆明細說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台防長豪言:大陸攻台,台軍不止撐兩周!
軍事:抵禦大陸攻台
美國智庫:大陸攻台,必敗於神秘武器!
解放軍戰機頻繁繞台 台媒聲稱:為「攻台」作準備
遼寧艦進行繞台行動後,台軍,首次模擬進行的解放軍攻台演習
台稱若解放軍武力攻台 台軍或撐不過72小時
解放軍軍機連續三天繞台飛行 台媒驚呼為「攻台」做準備
蔡英文上任一周年 台軍演習將模擬解放軍三棲攻台
台報告首度公布遼寧艦繞台路線圖 評估解放軍攻台七大時機
台漢光演習模擬大陸航母攻台 大陸終於忍不住要說句公道話了
遼寧艦繞行台灣一圈後 台軍首次模擬解放軍攻台
笑尿!蔡英文演練解放軍攻台如何「緊急逃跑」
台軍模擬大陸攻台:台軍艦隊受重創 稱全靠F-35來救
粟裕攻台未成行成終身遺憾,主要還是怪老蔣求了一批特殊僱傭軍
台灣作家給解放軍攻台提極為苛刻的五個條件!
動力火車霸氣宣告再攻台北小巨蛋
美國智庫熱衷預測「大陸攻台」有何居心?
粟裕攻台未成行,主要還是怪老蔣求了一批特殊僱傭軍
還能不能好好玩耍了!解放軍連推「戰機環台游」,綠媒偏要扯「攻台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