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式聖誕,可以向西方聖誕節學什麼?

中國式聖誕,可以向西方聖誕節學什麼?

中國式聖誕,可以向西方聖誕節學什麼?



聖誕節為何能在全世界流行?因為它背後飽含著人類共同情感和現代價值觀因素。

文/肖鋒、文莉莎


在英國,某房產商應小孩要求擴大煙囪迎聖誕老人,只因小孩擔心煙囪太窄、聖誕老人爬不進來(聖誕老人的確太胖了)。在美國,某鄰居因向小孩說了句「聖誕老人是人假扮的」即遭小孩家長起訴。


通常認為,西方的兒童從9歲開始才不再相信聖誕老人的真實性。想想在中國過春節的孩子們,一句「恭喜發財,紅包拿來」,節後忙著攀比壓歲錢,真是成熟(勢利)得可以。孩子是社會最好的鏡子。


從社會功能上講,雖然聖誕與春節都是農閑時節的節日,都是凝聚親友,都是承載對美好生活的祈盼與祝福,但聖誕注重敬神,強調在神面前人人平等,春節注重祭祖,在祖宗面前尊卑有序。遺憾的是,如今聖誕基本維持了神聖性,而春節越來越社會化甚至流俗,人們一直在抱怨年味寡淡。

聖誕和春節都有商業化的一面,只是聖誕在世界的時興,不能單純歸為商業的炒作。商業的歸商業,基督的歸基督,西方人對於聖誕的那份敬畏、那份童心、那份簡單的快樂還是保存了下來,並為其他人所效仿。

中國式聖誕,可以向西方聖誕節學什麼?



快遞小哥也穿上了聖誕老人裝。


中國人過聖誕,只有消費和交易

從基督徒最盛大的節日,到全球最盛大的節日——不只是因為全球1/3人口信奉基督教,也是因為基督教關於愛的教義取得了地球人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藉助神話、故事、書籍、音樂、表演以及電影演繹,聖誕的內容和內涵不斷地沿著人們內心的需求被創新——難怪有人在微博上感慨,和尚都過平安夜了,這世界還有救嗎?


的確,當大街小巷都被聖誕的符號裝飾,隨處可見的聖誕樹閃爍著星星點點,Silent Night歌聲唱響,每一顆堅心都會被軟化。每個人都期盼且應該擁有一個童心,一份禮物和祝福,一個創造愛的機會,一個社會和解的機會。這樣的節日本應屬於東西方共有。


再看看中國人如何過聖誕,便可對春節的問題可見一斑。商家「大膽」地將聖誕中國化,趁機大搞飢餓營銷,上海恆隆廣場里的火鍋聖誕大餐,「沒有預訂的話,排隊可能需要兩個小時,要有心理準備」,聖誕樹上掛著的不是小禮物,而是一個個紅包。首先沒有了神聖性,接著沒有了儀式感,只剩下消費和交易,這樣的節日怎能讓人動情?

中國式聖誕,可以向西方聖誕節學什麼?


青島一家以聖誕特賣為主題的商店。


為何西方的節日能在全世界流行?因為它們飽含著人類共同的情感。比如感恩節,本是為了感謝上帝賜予豐收,舉行3天的狂歡。到了現代,在美國這個流動社會,人們會在這一天從天南海北歸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大嚼火雞,暢談往事,讓人倍感親切溫暖。中國今天也是個流動社會,且流動人口八成是80後、90後,這或許正是感恩節人們狂發問候簡訊的由頭。它在冷漠的社會觸發了中國人心底最柔軟的部分。


節日需要與現代生活相匹配,正如傳統文化是與農耕文明匹配的。年輕人不想回家過年,除了春運、逼婚、紅包經濟之外,更主要的是與家鄉人沒了共同語言。不想回家過年的大都是80後、90後,他們在心理上感覺回不去,又不得不回去,回去了也百般彆扭,其實都是價值觀上的衝突。除了春晚、吃喝、玩牌,就沒什麼可聊的——出門已久,價值觀已然不同。


抽空了傳統節日的精神與文化內涵,我們的節日正淪為商家的食品節、吃喝節。於是,那些富於人情味的洋節,如父親節、母親節、萬聖節等便順理成章地鑽入了中國人的生活。

你不得不承認,中國社會正在轉型。西方節日能放鬆平常綳得太緊的神經、宣洩壓抑太久的情緒,更受年輕世代青睞的原因是背後宣揚的現代情感和價值觀因素。這是個空間的世界,已非時間的世界,世界青年的生活方式日益接近、趨同,歌中唱的在洋裝下依然跳動一顆「中國心」,這心已然變化。

中國式聖誕,可以向西方聖誕節學什麼?



歪果仁的聖誕習俗:聖誕老人街道遊行。


聖誕節應該是表達愛的時刻


由於聖經並未明確記載耶穌生於何時,在長達幾個世紀里,各地聖誕節的日期都不相同。直到公元440年,羅馬教廷擬定12月25日為聖誕節。


最初,聖誕節只是教徒們的節日。那一天,各地的教會都舉行特殊的禮拜儀式和盛大的遊行。但在17世紀清教徒運動中,所有節日慶典都被視為邪惡的活動。歐洲大部分地區,尤其是英國,教會被關閉,僧侶被解散,聖誕節被取締,政府規定節日期間商店必須正常營業,於是聖誕節慶典成了人們的地下活動,人們開始在家裡和親友一起過節。

中國式聖誕,可以向西方聖誕節學什麼?



聖誕老人傳說中的原型。


聖誕老人的原型是荷蘭的聖尼古拉斯。1822年12月,講授東方和希臘文學的克萊門特·克拉克·莫爾教授寫了一首詩——《聖誕前夜》。他在詩歌中以聖尼古拉斯為原型,塑造了一個新的形象。這個人物集中了許多歐洲文化的元素,比如,他帶有毛邊的紅色衣服來自德國,身材矮小,可以從煙囪進出取自北歐國家,雪橇和會魔法的馬受俄國的影響。


就在同一時期,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即位並嫁給了艾伯特王子。他引進了第一棵聖誕樹,普及了聖誕歌。1843年,藝術經銷商亨利·科爾發明了聖誕賀卡。第一張聖誕賀卡上有三幅中世紀的聖誕圖案。如今,人們習慣於把家庭照片和一封全年家庭大事記書信,伴隨一張聖誕卡趕在聖誕節前寄給親友。

中國式聖誕,可以向西方聖誕節學什麼?



聖誕老人是借可口可樂大紅大紫的。


真正挖掘出聖誕節商業價值的機構是可口可樂公司。在1931年的聖誕節,該公司在布告牌、雜誌以及櫃檯上張貼出了帶有聖誕老人形象的宣傳圖案。不過,這個聖誕老人已與過去的形象不盡相同,他更符合美國人的趣味:大塊頭,強壯,身高1.80米左右,走到哪都會帶來暴風雪。此後,這個形象家喻戶曉,並風靡了整個西方。


人們樂於把聖誕節看作通過給予表達愛的時刻,因此,每個人都會絞盡腦汁地思考給親朋好友買些什麼禮物。這些禮物往往並不昂貴,但頗為貼心和個性。其結果就是,12月成了西方一年之中最大的購物旺季。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周刊 的精彩文章:

讀懂了日本推理小說,百科全書也照看不誤
日本人為什麼是全世界最會賣特產的人?
為什麼理科男喜歡皈依佛門?
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新一點
《紅樓夢》里的詩意,《金瓶梅》里的肉慾

TAG:新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天下武功,唯愛不破!《父子雄兵》導演袁衛東:以喜劇方式,講中國式父子親情
西方人為什麼不做「中國式的月子」
聶震寧:中國式的學習革命
中國式水草造景,南北風格迥異,南方細緻婉約,北方豪放曠達
簡約?法式?美式?我心嚮往中國式美學!
專訪袁衛東:如何以喜劇的形式探討中國式父子關係?
學渣出國留學:中國式嬌慣
中國式風雅,你愛幾何?
新春特輯:中國式催婚
中國式相親?不,中國式挑兒媳
中國式,風雅!
英國教育返璞歸真?竟然學習中國式課堂教學方法!
冬蟲夏草,「中國式」大騙局!
我女朋友怎麼那麼喜歡黃軒和朱亞文啊?-因為他們是中國式雅痞呀
泰國美女穿著旗袍迎接春節,展現中國式的性感!
-我女朋友怎麼那麼喜歡黃軒和朱亞文啊?-因為他們是中國式雅痞呀
中國式奢婚,究竟貴在那裡
《中國式關係》是否是你遠走美國的原因?
外媒眼中的中國式婚紗照 荒誕又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