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人對諾貝爾獎的病態痴迷源自何處?

中國人對諾貝爾獎的病態痴迷源自何處?

作者 李岩



中國人對諾貝爾獎的病態痴迷源自何處?


近日,有關經濟學家鞠建東被提名為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新聞被炒得沸沸揚揚。名為《重磅!如皋人鞠建東獲諾貝爾獎提名!》的報道也被廣泛轉載,很多網友也紛紛當做大事件而轉發。但隨後,提名鞠建東的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教授、武漢大學經管學院院長謝丹陽親自發微博闢謠,說這只是朋友圈的一個玩笑而已。


如果放在五年前,這個消息引發全民狂歡都不為過。因為那時,莫言、屠呦呦還沒拿過諾獎,國內媒體也還沒有經歷過諾獎報道的歷練,對提名、授獎程序不太熟悉,聽說提名就興奮得不能自已都正常。但在中國人已經連續拿下諾獎的今天,這個消息還被記者當正式新聞發出,還能受到網友追捧,就是挺荒唐的一件事了。為什麼咱們明明拿過不止一次諾獎了,國人還是會被這個獎一撩就高潮?


一、部分媒體從業者缺乏常識,對諾獎提名步驟不清楚,造成了以訛傳訛


2012年莫言拿到諾貝爾文學獎,很多媒體都聲稱提前聽到了風聲。因為那年莫言獲獎,是八、九月間就傳出了消息,之後一直以熱門之勢在十月份獲獎。而之所以能成為熱門,都拜一種當時尚不為國人所熟知的事物所賜——博彩公司的賠率榜。

所謂賠率榜,就是在授獎之前便將獲獎熱門按照得獎可能性進行一個排名。莫言在2012年八、九月間傳出獲獎消息,是因為他在那時就位列賠率榜前三位,後來更進一步穩定在第一的位置上,而在2012年之前,他從未排名如此靠前過。事實證明,博彩公司是靠譜的。



中國人對諾貝爾獎的病態痴迷源自何處?


騰訊文化關於莫言和諾獎的第一篇評論寫於2012年8月29日,那時他已經是賠率榜第一



那麼,博彩公司又是如何靠譜的呢?這就要從諾獎的評選流程上說。下面列一個文學獎的評獎流程,其他獎項與此類似:

每年9月份,瑞典學院(即諾貝爾獎評獎委員會)都會向提名人發送邀請函和提名表格,世界各地的提名人會向瑞典學院寄送提名名單,這個海選到每年1月底截止。經過一段時間的篩選,評委會要在4月份拿出一份10-15人的名單,俗稱「初步候選人」。然後再經過討論,在5-6月份評出一份5人短名單。每年6月到8月,評委們會放假,各自閱讀這五名候選人的作品。之後他們會在9月份集中,然後再在這5個人里討論、投票,選出當年的優勝者,並在10月初公布。



中國人對諾貝爾獎的病態痴迷源自何處?


諾貝爾經濟學獎評獎流程



這個流程其實就已經解釋了之前提到的兩個問題:1.為什麼莫言獲獎的呼聲從八九月份就傳出來了?2.為什麼近日會爆出「鞠建東被提名事件」?

先解釋第一個問題,理論上,每年五月份就已經評出了諾獎候選5人短名單,獲獎者只會在這中間產生。儘管瑞典學院嚴守秘密,把5人短名單保密五十年,但博彩公司也不是吃乾飯的,他們總能捕捉到一些蛛絲馬跡。到了八月底九月初,當評委們結束假期重新聚首討論最終獲獎人時,博彩公司的信息已經收集得差不多了,因此每年八九月份,他們就能列出一個大致靠譜的賠率榜。所以莫言的獲獎呼聲會在八九月份突然冒出來。


再解釋第二個問題。在頒獎的前一年9月,瑞典學院就向世界各地的提名人發送提名表格了。這些有資格提名的人都是行業里的知名專家,具體到經濟學獎的話,就是知名的經濟學家。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教授、武漢大學經管學院院長謝丹陽就是一位有提名資格的人。但話說回來,這種提名只是最初最初的篩選,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海選。全世界有提名資格的人多達數千人,每年被初步提名的人成百上千。


這種初步提名,其實意義非常有限。謝丹陽教授在微博里寫得很清楚,「博一時之樂也,實未寄出」。作為業內專家,他對誰有沒有資格獲獎,心裡很有數。在社交群、朋友圈裡玩一下,提名個人,大家當一樂就完了,「實未寄出」四個字很明確表現出自己的態度:他提名的這人,離真拿獎還有段距離,他都不好意思把提名表寄出去。



中國人對諾貝爾獎的病態痴迷源自何處?


當然這不是說被提名的鞠建東教授不優秀,無論是南大學士、清華碩士、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博士的求學經歷,還是清華教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員、世界銀行顧問、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院長的任職經歷,都足夠耀眼。經歷過這個烏龍事件,也並不意味著他就一定與諾獎絕緣。但在12月曝出「提名」,是無論如何不可能出現的事。


總結一下,所謂諾貝爾獎提名,有三種不同的提名,嚴格說是三個階段:


一是海選提名,從前一年9月到第二年1月進行。這個階段估算有幾百人到上千人會被提名,謝丹陽提名鞠建東就是在這個階段,當然前提是謝丹陽要把提名表寄出;


二是初步提名,大概在每年四五月間確定,人數在10-15人左右;


三是終審提名,大概在每年5-8月間確定(不同獎項時間不一樣),人數在5人左右。


理論上,終審提名會保密50年,初步提名則會永久保密。海選提名則沒有規定,提名者可以自行宣布提名了誰。嚴格講提名者自己宣布也是違規的,但這個階段得到提名的人實在太多,評委會通常也就不管了,你愛說就說吧。



中國人對諾貝爾獎的病態痴迷源自何處?


諾貝爾獎官網明確標註,諾獎提名名單要保密50年



我們耳熟能詳的一些故事,比如魯迅拒絕提名,巴金被國外寫作組織提名,李敖憑藉《北京法源寺》被提名……這裡邊所說的提名,統統是海選提名。至於另外兩個傳言,即老舍如果不去世,1968年諾將會給他;沈從文如果不去世,將是1988年諾獎得主,判斷它們的方法也很簡單,等待2018、2038年文學獎解密5人短名單時,自會有分曉。


所以以後,再看到某某被提名為諾貝爾xx獎這種報道,你可以直接瞟一眼記者是誰,並記下這個人——起碼在諾獎報道上,這位仁兄,不靠譜。


二、中國人與諾貝爾獎這兩個詞連起來,極易形成民族主義的溫床


諾貝爾獎好像是中國人的一劑春藥,聽到這幾個字都能精神一振。這其中,民族自豪感在裡邊的作用不可低估。因為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這個獎是西方的獎。


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因為諾獎確實挺愛跟中國人對著乾的,比如和平獎就曾屢次挑釁。但必須要說的是,國人對這個獎是西方獎的印象,有時也存在誤解。


比如廣為人知的一段公案:我國在1965年人工合成牛胰島素,本來很有希望獲得1966年諾貝爾獎,但因為集體榮譽感,不願意單獨樹立一個典型,而堅持以集體而非個人名義申請諾獎,因而與諾獎失之交臂。這件事情在很多中國人心裡,形成了「歐美對我們有偏見,明明有好的成果偏偏用各種理由刁難你,不給你獎」這類的印象。


但實際上,1966年正值文革,我國根本沒有向諾獎評委會進行過提名,甚至提名人都找不到。在文革結束後的1978年,由楊振寧提議,中科院副院長錢三強牽頭,在內部討論出了一位代表,即生物化學研究所的研究員鈕經義,由他作為整個中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工程的代表人物,進行諾獎的申報。楊振寧作為往屆諾獎得主,自動獲得提名權,由他來提名鈕經義作為1979年諾貝爾化學獎候選人。


楊振寧的這個提名,也只是海選階段的提名。最終197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為美國人布朗和德國人維提希,鈕經義未能獲選。



中國人對諾貝爾獎的病態痴迷源自何處?


鈕經義代表中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團隊,參評1979年諾貝爾化學獎



這件事情表明,中國科學界並不是如傳言中所說,必須要以集體提名的方式參評諾獎,不願樹立典型云云,而是很積極地適應諾獎的評獎規則,在上百位參與者中推舉了唯一一位代表;面對諾獎,我們也不是沒頭蒼蠅般地無所適從,而是有楊振寧這個諾獎「老司機」帶路,順利完成了海選提名工作。比起很多憤青鍵盤俠,中科院的領導們早在1970年代就很務實了。


具體到鞠建東教授這件事上,有個細節很能說明問題。在流傳最廣的一篇有關他被提名的文章中,特意提到了他拒絕加入美國籍的故事:「鞠建東在美國學習工作了25年,卻一直沒有加入美國國籍。他經常說:總有一天,我還是要回國,要為國家做事。2014年,鞠建東辭去美國的終身教職同時回國,擔任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院長。」


從傳播學的意義上,在美國工作多年而保持中國籍,心懷祖國想要為國家做事,辭去美國高薪工作回歸祖國,這個經歷太適合傳播了,簡直就是當代錢學森。果然,這個提名消息在傳播了一段時間後,迅速變為對他個人節操的讚頌貼。


儘管這些與學術成果無關,但無疑更容易激起吃瓜群眾的興奮點,畢竟學術上的東西沒幾個人懂,說上一天他的功績也不如「他愛國」仨字更有效。


諾貝爾獎於大多數中國人可能就是這樣一種存在,嘴上說不要——西方的戴著有色眼鏡的獎,誰稀罕?!身體很誠實——有人稍微接近一下,就興奮得不得了。如果這人身上還有點反美元素,就更好了。


三、諾獎這個金字招牌能為各級機構帶來利益,許多人在故意蹭熱點


既然中國人對諾獎如此渴求,那獲諾獎自然就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此次謝丹陽教授鬧著玩的提名,其實一共提了兩個人,除了鞠建東以外,還有美國哥倫比亞商學院教授魏尚進。但魏教授已經入了美籍,就自動被國內網友的傳播鏈給忽視掉了。而鞠教授之所以會在這次提名事件中突出出來,除了中國籍的身份外,還和他老家的強力推薦有關。


《重磅!如皋人鞠建東獲諾貝爾獎提名!》,這是流傳最廣的一篇關於鞠教授被提名的文章。其中,「如皋人」三個字異常醒目。如皋是江蘇南通市所屬的一個縣級市,有望獲諾獎的消息自然讓家鄉人臉上有光,於是在第一時間便撰文傳播。儘管這個提名事件很快被證實為烏龍事件,但如皋卻實實在在火了一把。



中國人對諾貝爾獎的病態痴迷源自何處?




中國人對諾貝爾獎的病態痴迷源自何處?


如皋、南通當地媒體的微信公號都在顯要位置發布了鞠建東被提名的消息,並都冠以「如皋籍」、「南通人」字樣



公允地講,無論南通還是如皋當地媒體,在不了解諾獎頒獎流程的情況下,以及家鄉榮譽感的激勵下,發布有關鞠建東獲諾貝爾獎提名的消息,沒什麼問題。但在有些事情上,有關機構做得恐怕就沒那麼好了。


比如河北科大副教授韓春雨事件。在今年五月份,幾乎全國所有媒體都報道過這樣一件事,一位普通大學的副教授,在條件極其簡陋的情況下,與一個學生一起並肩奮戰,做出了諾貝爾獎級別的研究成果。


河北科技大學是一所河北省屬公立大學,非985非211,平常很難出現在全國性媒體當中。這樣一所高校的一名副教授,更是幾乎無人理睬的角色。這樣一個人能夠做出諾獎級的成果,其強烈的對比反差是媒體很喜歡的題材。一時間,世界科學界都開始關注這個事件,各級機構也都在諾獎這面大旗下為其大開綠燈。


在報道之後的三個月內,河北省科協副主席、「美麗河北·最美教師」、2016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人選候選人等榮譽紛至沓來。


然而此時,爭議也來了,國內外同行紛紛表示,他們用韓春雨發表的論文中的實驗步驟,重複不出他的實驗來。一開始,同行還在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步驟錯了,細胞有污染等等問題,但隨著質疑聲越來越大,卻沒有一家機構聲稱重複出了韓春雨的實驗,人們終於開始思考一個很殘酷的現實:這會不會是假的啊?


這其中,在五月份曾大力推薦韓春雨的《知識分子》主編、北京大學教授饒毅,在科學事實面前,也加入了質疑他的隊伍。9月7日,饒毅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中科院院士邵峰聯名電子郵件致信河北科技大學校長,提出「在進一步實驗驗證其正確與否之前,各方(包括河北科大)宜謹慎對待韓春雨及其研究成果,不宜給予過高或不必要的支持。」經過一番周折,他們收到了河北科大的回復:學校將認真考慮他們的建議,同時希望繼續支持河北科技大學的建設與發展。


然而在此之後,河北科大依然在9月30日將韓春雨作為2016年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暨「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科技創業領軍人才的推薦人選,並進行公示。



中國人對諾貝爾獎的病態痴迷源自何處?


河北科大官網公示,第四個候選人是韓春雨



隨後的10月10日,13位中國科學家實名聲明:無法重複韓春雨實驗,並呼籲其「儘快認真回應目前的科學質疑」。河北科大在10月14日的《關於輿論質疑韓春雨成果情況的回應》中,聲稱「已經有獨立於我校之外的機構運用韓春雨團隊的NgAgo技術實現了基因編輯」,等於公開為韓春雨背書。然而時至今日,這家重複出了韓春雨實驗的團隊,依然沒有被公布。


如果說如皋、南通當地媒體對鞠建東的維護,是一種建立在同鄉情誼之下的讚美,那河北科大在國內外專家學者一片質疑聲中,依舊極力維護韓春雨的形象,並將他作為典型報送各種獎項候選人,就很難讓人信服了。


科學的事情,本應用科學來回應,然而一沾上諾貝爾獎,就完全異化乃至扭曲了。韓春雨事件在我們這個時代很具代表性:樹立起一個典型後,就要極力維護他的光芒,哪怕明知道可能有問題,也往往會在面子和利益的驅使下,傾向於掩蓋和護短。很多時候,公信力就是這樣一點點喪失的。


科學的事情總有標準。近日,2016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建議人選公布,韓春雨落選。與此同時,當初發表韓春雨論文的《自然-生物技術》雜誌表示,將「在2017年1月底之前完成調查。屆時,我們會向公眾公布最新進展」。相信到那時,事情會有一個結論的。


結語:


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他家鄉的老房子成了景點,常年有家長帶著孩子慕名而來,摸摸老房子的土牆,稱要「沾沾仙氣」。從這個小細節就能看出,中國人對諾獎的饑渴感並沒有隨著莫言、屠呦呦獲獎而減弱,反而像是激發了出來,從看不見摸不著變成了看得見(人)摸得著(牆)。媒體趕熱點,利益機構蹭熱度,更讓這股虛火高燒不退。實在是到了該正視這個獎的時候:別妖魔化它,承認我們很想要,但君子好逑,也要取之有道。


本文系騰訊文化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文化 的精彩文章:

馬家輝:《龍頭鳳尾》不是黃色小說
吳學昭憶楊絳:先生回家紀事
東北抗聯史事考:楊靖宇將軍的最後時刻
賣萌的故宮想正經一回,又被網友玩壞
如何當一個和尚

TAG:騰訊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美國人為何對中國這款步槍如此痴迷?真相令國人驕傲自豪!
黑人對中國的中醫很痴迷
女人為何對唇膏如此痴迷?
中國人痴迷的「貼膜」,外國人為啥卻不喜歡?
甜馨痴迷王源,安吉獨愛趙麗穎,萌娃追星父母更是神助攻
直擊:泰國前總理英拉珍貴的美麗瞬間,英拉的獨特魅力讓人痴迷!
民國情痴金岳霖——女子當如林徽因,情人當若金岳霖 他是一個傳奇,居然為自己痴迷的女人終生不娶
終於知道外國人為何如此痴迷我們的國寶大熊貓!
迪麗熱巴盛世美顏來襲,怪不得鹿晗對她這麼痴迷?
一代文豪紀曉嵐為何女人不離身,他對女人為何如此痴迷?
最鐵女詹密蕾哈娜,大帝恩比德痴迷的女人
讓恩比德痴迷的女人竟是詹姆斯迷妹 蕾哈娜怒懟閨蜜到底多瘋狂
這群社會的的畸形產物,為何令古羅馬人如此瘋狂與痴迷?
無效的痴迷:依賴外界解決自身問題
這就是《情聖》里讓肖央痴迷的韓國妹子克拉拉,滿臉的膠原蛋白!
跨越物種的感情!男子從小對雞非常痴迷,把雞當家人對待
王菲傳奇,美人胚一個,也難怪謝霆鋒為之痴迷,如今依舊很女人
她是杜蘭特最痴迷之人!性感極致火辣迷人!
女愛豆里的「寶貴聲音」,孫承歡金泰妍朴彩英,誰讓你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