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編書明道 遺惠後人

編書明道 遺惠後人

留下文字,傳與後世,古人稱之為「立言」。自古「立言」者芸芸,但多數湮滅無聞,唯有思想卓絕者脫穎而出。白玉蟾也不例外,需經受歷史的檢驗。生前與身後,白玉蟾的作品屢屢被輯錄被刊刻被翻印,固然因為他是一代道教宗師,道法高明,也緣於他身超物外,心繫百姓,懷有一顆赤誠的愛國護民之心。


白玉蟾的傳世作品,數量多,分布散,其間真偽雜陳。如何才能呈現一個真實而完整的白玉蟾,後人頗費思量。新出的《白玉蟾真人全集》爬梳古本,搜羅散篇,精編精校,費心勞力,將其錘鍊為珍本。撮其要,有三個特點,一在於輯錄,二在於編排,三在於校注。


一是輯錄,以齊備為功力。

白玉蟾真人一生著述豐富,生前身後各種版本的集子層見疊出,有些雖標以「全集」,但在資料收集上卻未見全備。《白玉蟾真人全集》所引文獻為50種,道教經典、府州縣誌、詩文詩話、書目書錄,舉凡收錄白玉蟾資料的著作均在收集採錄之列,是目前內容最為齊備的集子。其所收錄的《正統道藏》之《上方鈞天演范真經》,各本均未收錄。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將《洞玄玉樞雷霆大法》收入本書,補各本所缺。白玉蟾是內丹派南宗宗師,但也修習神宵雷法,讀者可以從中了解到白玉蟾的另一面。


二是編排,以便用為目的。


白玉蟾生前編訂的有《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等詩文集,徒眾編印的有《海瓊白真人語錄》《海瓊傳道集》等,身後徒眾編印了《白玉蟾詩文集》四十卷。後此書亡佚。歷代學者、信眾多有編纂,也各有特點,或以詩文為主,或偏於道教經籍,或二者雜糅。


編排體現的是編者心目中的作者,也是編者建立與讀者的聯繫的方式。《白玉蟾真人全集》分上中下三冊,上冊以道教經文、丹法秘圖等內容為主,充分體現白玉蟾作為道教宗師的特點。為方便讀者檢索,又設「真言」「妙旨」「丹訣」「經論」等四個模塊。中冊收錄白玉蟾已經結集、廣為流傳的集子,如上列《玉隆集》《海瓊傳道集》等,保留其本原面目,讓讀者一窺白玉蟾各文集的真容。下冊以詩詞歌賦、序跋、偈頌為主,兼顧內容與形式,分為「仙游」「樂友」「頌先」「風詠」四個模塊。

這樣編排,中冊與下冊在內容上都涉及詩詞歌賦、序跋等,似有分類混雜之嫌。但這種編排方式恰恰是對以往各種集子的糾正與補充。20世紀40年代以來,海峽兩岸編撰的各種白玉蟾詩文著作集,均是按文體分類編排。白玉蟾原有詩文著作集被分割成不同的文體,出現在不同的章節,讀者需前後翻檢,方能一睹原集真容。如《武夷集》中有記、贊、章表、詩歌以及後附翠雲子趙汝渠跋語,詩歌又分五言七言律詩絕句,若按文體編排,則《武夷集》必四分五裂了。


三是校注,以精準為原則。


校注最見編排者學術功力。《白玉蟾真人全集》的編排,一般在每篇題目之下註明底本與參校本,如《海瓊玉蟾先生事實》「底本:《道藏精華》」,《海瓊問道集》「底本:《正統道藏》,參校《道藏輯要》《道藏精華》」。如此,讀者便可按圖索驥,查找底本與參校本原文,至為便捷。


編排過程中,或交代某篇收錄的原因,如《上方鈞天演范真經》註:「原文不著撰者,因經末有白玉蟾偈文一首,故錄入。」或交代收錄的標準,如《雷霆妙契》註:「此處收錄的部分為《雷霆妙契》中標明為白玉蟾注,或文辭中可直接推斷為白玉蟾所寫的內容,非《雷霆妙契》全文。」《白玉蟾真人全集》中收錄了兩篇《金液還丹》,《正統道藏》之《金液還丹印證圖》註:「《道藏》原題龍眉子撰。據王景玄所述,此文受自白玉蟾祖師,因此收入。」而《道藏輯要》之《金液還丹印證圖詩》註:「此文與《道藏》本 金液還丹印證圖 文字大同,圖像有異,且附有涵蟾子注,因此另外收入,以饗讀者。」凡此等等,不一一列舉。


至於訛誤脫衍異文等,不同版本之間凡有出入,必標註清楚。如《快活歌》,編者參校《道藏輯要》《道藏精華》,詳細比堪,於一篇之內註明16處異文,可見校注之用心。

要之,作為內丹派南宗宗師,白玉蟾真人是中國道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不可輕忽;作為道教文化的著名學者,六六道人歷來用功勤謹,有編書明道之心。時隔八百年,二人猝然相遇於中華盛世,惺惺相惜。真人騁足於前,道人用心於後;真人發揮道之奧妙,道人力闡道之精髓。佳作天成,珠聯璧合,確乎值得珍而藏之。


行文至此,白玉蟾真人者誰?白玉蟾,字如誨、紫清,號海瓊子、海南翁、武夷散人,南宋時海南島人。生於瓊州,長於瓊州,後遊歷大陸,傳道解惑,據說晚年歸隱於海南定安縣之文筆峰。所到之處,闡明道術,教誨後學,造福百姓,遺澤頗深遠。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民族宗教網 的精彩文章:

道家養生重丹田
雲南昆明黑龍潭龍泉觀古建築修繕完工
鞍山太和宮,千山古老道觀
何為中國的四大佛教石窟
高原上有一座道觀

TAG:中國民族宗教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