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故宮鐘錶師王津:沒想到自己成了「男神」

故宮鐘錶師王津:沒想到自己成了「男神」


故宮鐘錶師王津:沒想到自己成了「男神」



打開具有實時評論功能的視頻網站「嗶哩嗶哩」,你會發現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已經被點擊播放了數百萬次。從近5萬條「彈幕」中可以看出,這部紀錄片的主角之一——故宮鐘錶修復室王津師傅,備受年輕粉絲的追崇。這位氣度儒雅、在故宮工作了近40年的宮廷鐘錶修復師,如今在網路被親切稱為「故宮男神」、「故宮鄭少秋」。日前,王津接受本報記者採訪,讓我們來看看「男神」是怎樣煉成的。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火了,在豆瓣網評分9.4,您也成了深受年輕人喜歡的「故宮男神」,您之前想到過嗎?


想不到啊,哪兒想得到。我不怎麼上網,不知道什麼是「豆瓣」,也沒上過「嗶哩嗶哩」,我的徒弟亓昊楠有時候會把網上的評論轉述給我。現在年輕、精神的偶像很多,說我是「男神」,我覺得這都是故宮和文物的魅力感染了大家,大家喜愛的還是文物修複本身。


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上周也被正式搬上銀幕公映,您參加了多場宣傳活動,有什麼感想嗎?


我參加了北京、武漢、南京、杭州、上海、瀋陽等多地的點映見面會。來看點映的,很多都是十幾歲、二十幾歲、三十幾歲的年輕人,有的是「三刷五刷」,可以看出來真的非常熱愛這部電影。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讓我覺得文物保護事業的未來充滿著希望。


故宮鐘錶師王津:沒想到自己成了「男神」



與這麼多觀眾的面對面接觸中,您被問到最多的問題是什麼?


被問到最多的還是「怎麼才能進故宮修文物?」「怎麼才能當您的徒弟?」《我在故宮修文物》火了以後,聽院長說,今年有一萬多人報考故宮博物院的崗位。大家關注故宮、喜歡文物修復,我感到非常高興。不過,想要進故宮,大家還是多留意故宮博物院網站發布的招聘、報考信息,看看你的專業適不適合。我個人的建議是:真心喜歡最重要。


怎麼看待現在的年輕人頻繁跳槽的現象?

我們這個行業「擇一件事過一生」,幹得越久,積累的經驗越豐富。現在因為社會的發展,年輕人考慮到成長平台的大小,頻繁換工作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對於我來說,故宮已經是全世界鐘錶收藏最多、最精彩的地方,這一行幹得越久越喜歡,幹得越久越不可能離開。再干不到五年,我就到了退休的年紀了,如果身體允許,如果故宮需要我,我還是會繼續留下來貢獻力量。


您怎麼看待「工匠精神」?


我認為,所謂「大國工匠」的精神,就是一個行當的從業者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細緻的追求,一種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這種「工匠精神」不僅僅局限在「手藝人」之中,各行各業都有。


16歲「進宮」 至今從業四十載


採訪約在下午兩點,不到一點四十分,王津師傅就候在了會議室。會議室外,擺著他那輛從1986年騎到現在的鳳凰牌自行車,車身斑駁,只是車座兒看上去被更換過。30年來修修補補,王津師傅上班離不開它。

王津今年55歲,自16歲「入宮」,至今近40年。1977年,在故宮文物修復廠老廠長的帶領下,王津第一次在沒對外開放的各宮裡走了一圈兒。西華門左拐,沿著紅牆一直走,就到了坐落在曾是冷宮的「大北宮」,而鐘錶修復室正在這處院子里。王津後來的師父——馬玉良,正在其中。「馬師傅放下手裡的活兒,問了問我喜歡什麼。還給我開了幾個修完的鐘錶,在桌子上又能動又能響,我覺得非常神奇。」



故宮鐘錶師王津:沒想到自己成了「男神」



就這樣,師徒有了初次見面。又過了一周,當年的12月中旬,王津收到通知,讓他到鐘錶室上班。從此,他在這座不大的院落里不大的房間內,開始了40年的鐘錶修復生涯。

鐘錶似迷宮 一座修了一年多


「第一年不讓沾文物,從練手感和認識工具開始。一年以後才開始修復最簡單的宮廷鐘錶。」1981年,學徒4年的王津上手修復了第一件比較重要的文物——清代三角木樓鍾。鍾高七八十厘米,一個機芯帶著三面錶盤走針,非常少見。修復之前,鐘錶外形已經快散架,機芯也不走了。經過王津和木器組師傅的通力合作,機芯被重新拆散、清理、安裝,開膠的外殼也被重新黏合。這座鐘如今還在故宮鐘錶館對外展陳。


給王津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則是一件「變魔術人鍾」。這座鐘由瑞士鐘錶大師路易斯·羅卡特在道光九年製造,神奇之處在於,鍾內有一個變戲法的老人,手中拿著豆子、小球。運轉時,鐘頂小鳥不斷張嘴、轉身、擺動翅膀,身下圓球隨之轉動,三個圓盤也同時不斷變色轉動。


「從1998年開始就打算動工修復它,但一直沒敢上手。」是什麼讓王津也心裡「發憷」呢?這座鐘共有1000多個零件,組裝成了7套系統、5套機械聯動,底盤的齒輪多得就像一個「迷宮」,「瑞士的專家也來宮裡看過,這是公認的、世界上最複雜的西洋鐘錶之一。」


機芯、開門壞了,鏈條斷了……在徒弟亓昊楠的輔助下,王津前後花了有一年多的時間,才把這座鐘修好。2010年完成修復後,這座鐘表曾在荷蘭展出半年,如今已被完好地入庫保存。



故宮鐘錶師王津:沒想到自己成了「男神」



斷齒如米粒 修復全都靠眼力


「有時候我也出國轉轉。職業病,到哪兒都喜歡找鐘錶看。」王津為了世界知名的「大孔雀鍾」特意去了趟俄羅斯,去西班牙皇宮也是專挑古董鐘錶參觀。看來看去,他覺得「還是咱故宮的鐘最好」,「要說構造精巧、功能複雜,故宮的收藏真是世界上無兩的存在。」


王津告訴記者,清代順治、康熙、乾隆三位皇帝,尤其喜歡西洋鐘錶,「那是皇帝的高級機械玩具。」故宮鐘錶構造的複雜的程度,不是簡單的鐘錶可以比肩,修復也沒法使用現代鐘錶的標準化途徑。故宮四代鐘錶修復師始終沿用著老辦法。比如清洗液,使用的還是煤油。這是因為現代的清洗液腐蝕性太強。「前幾代師傅修好的鐘錶,過了幾十年還是保持得很完好,有的可能會有一層淡淡的氧化層,但絕不會有腐蝕的痕迹。」


如果鐘錶的齒輪斷齒了,修復必須手工再銼出一個尺寸正好的齒牙,再嚴絲合縫地「鉚」上焊緊。王津解釋說,「做出一個新齒輪不算什麼,但那就不是文物了。」另外,齒輪的自然磨損也是現代工藝沒法模仿的,必須用肉眼比對、修正,「不然你試試,肯定沒法咬合。」


有的齒輪60多個齒斷了20個,本著最小干預的原則,也不會另換新輪,而是儘力補齒。「小的齒牙不到1毫米高,只能拿著放大鏡,憑眼力修復。」王津的兩眼視力一直都是1.5,今年體檢忽然變成0.8了,「這是自然老化啊,沒辦法。」


工作室人少 對傳承仍有信心


王津告訴記者,故宮如今珍藏著西洋鐘錶1500座左右,其中他上手修復過的有300來座,1000多座被幾代修復師修復過,約還有300至500座在庫房沒有動過。餘下這些沒有被修復過的舊鐘錶破損程度更大,修復工期會越來越長,「小亓這代我看是修不完了。」此外,隨著鐘錶收藏越來越完好、展覽安排越來越密集,保養性修復可能會成為以後工作的重點,這都需要新鮮血液的注入。


「2005年,曾有一個小孩兒要進鐘錶室,但後來又沒來。那時候我還年輕,覺得將來總會有真喜歡這行的。」王津說,多年來也有不少人留意過這份工作,「有的孩子打電話諮詢我,上來先問工資多少、分不分房。很多現實的因素都左右著人們的選擇。」


如今,鐘錶修復室里,還是只有他和徒弟小亓兩人。但是王師傅對未來的傳承挺有信心。「雖然現在工作室在編的就兩個人,但是我們還要發展呢。」(孫樂琪 程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研讀 的精彩文章:

殷建強:草木一生 媽媽一世
張煒:文學不能有太多的「習氣」
郭松:哲學似茶,文學似酒
大江健三郎:我和村上春樹不存在競爭
殘雪:實驗文學是一條隱性的絲綢之路

TAG:研讀 |

您可能感興趣

去故宮鐘錶館看乾隆皇帝怎麼成了新潮「大表哥」
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變「網紅」是因為文物吸引人
時間的秘語 故宮鐘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