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崇洋媚外」不只是國人專利:揭秘那些不願返鄉的法國「海歸」

「崇洋媚外」不只是國人專利:揭秘那些不願返鄉的法國「海歸」

在故鄉「水土不服」的法國「海歸」們,在自由與安穩間彷徨。


於1987年創立的伊拉斯莫斯項目(Erasmus) ,是歐洲範圍內最龐大的學生交流計劃。它覆蓋了歐洲4000多個高等教育機構,共有超過300萬大學生得到項目資助、走出國門。

「崇洋媚外」不只是國人專利:揭秘那些不願返鄉的法國「海歸」


事實上,項目為學生提供3至12個月的留學、實習獎學金(每月150-300歐元),旨在鼓勵他們在歐盟多國完成學業。2011年,該項目首次對身在歐盟的非歐盟學生開放。於2014年升級的「Erasmus +」,更是助推了歐洲年輕人的異國就業計劃。例如,2015年共有36000名法國學生參與了該項目,其中9600人得到了實習獎學金(每月150歐元,時長3-5個月)。簡而言之,這個如今「無所不包」的項目,不僅為大學生,也為法國中學生、學徒、年輕白領、教員提供了走出國門看看的機會。

「崇洋媚外」不只是國人專利:揭秘那些不願返鄉的法國「海歸」


回到法國,水土不服


通過Erasmus項目在歐盟多國遊學,自然是份不可多得的經歷。不過,在法國《世界報》的採訪中,一些得到這份命運「饋贈」的法國年輕人,卻表示自己患上了所謂「後Erasmus憂鬱症」。


例如,回憶起自己5年前的希臘留學經歷,27歲的法比安言簡意賅地總結道,這份命運贈送的好禮,在暗中早已標好了「代價」。現實與美好回憶的差距,導致了不滿與痛苦:「Erasmus,除了大寫的冒險,還意味著大寫的抑鬱」。

「崇洋媚外」不只是國人專利:揭秘那些不願返鄉的法國「海歸」


潘多拉魔盒已開,能否「回到過去」?


法比安對自己留學經歷的測評顯然頗為消極。不過,像他這樣被「後Erasmus憂鬱症」困擾的法國「海歸」,並不少見:體驗了「花花世界」的法國年輕人,感到難以心平氣和地看待自己的生活。


例如,現年25歲、在阿根廷居住了一年的洛里安娜在返法後,體會到強烈的陌生、孤獨感:「家鄉的生活、朋友、家人、學業…一切對我來說,都變得陌生」。剛從柏林回來、年紀更小的柏里娜更不無誇張地說道,「我與原先的朋友、同齡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在模里西斯工作過的貝蒂也有同感。她表示,當最初見到家人、老朋友的興奮感一過去,她就被變本加厲的不適感侵襲,這一點是最難熬的:「每次回國,我都覺得自己認不出法國了。面對親戚朋友時,也感到惶惶然 [...] 大家都變了」。

「崇洋媚外」不只是國人專利:揭秘那些不願返鄉的法國「海歸」


換言之,歸來的人,需要再次努力適應早已成了「異鄉」的故鄉。不僅如此,他們得為過往做個「總結」、正視今非昔比的自己。


專家觀點:重新適應故鄉?沒什麼大不了!


不過,對於上述親歷者的「不適」,心理學家蒙沙步隆(Dominique Monchablon)表示,除了那些「心理非常脆弱」的人,遊學經歷對大部分參與者來說,「沒什麼大問題」。


在蒙沙步隆看來,所謂的「憂鬱」,本質上是學生們面對現實的逃避和困惑:

相比怡人、無憂無慮的遊學,回到法國意味著面對畢業、就業等現實問題。

「崇洋媚外」不只是國人專利:揭秘那些不願返鄉的法國「海歸」



《畢業生》:對未來的彷徨沒有盡頭。


遊學=盡情、短暫地享受自由


且不論心理學家對「後Erasmus憂鬱」原因的剖析是否過於簡單,那些「憂鬱」的項目參與者在描述遊學經歷時,的確表達了魚入大海的自由感。由於交流時間有限,許多人得以在此期間,保持了對異國生活的激情、未知、惶恐等初戀般複雜心態。

「崇洋媚外」不只是國人專利:揭秘那些不願返鄉的法國「海歸」



「寬容」、「好奇」,是年輕人回憶遊學經歷時,使用的常見關鍵詞:異域的新奇感讓他們心胸更開闊地去了解彼此。不同國籍的青年人聚在一起,急切地訴說自己的此間印象,談論如何適應、被接納。


按他們的說法,充滿誠摯的交流,似乎比比皆是、不費力氣。21歲茱莉亞就固執地認為,即便使用同種語言,同胞們之間還是存在著千千萬萬傲慢與偏見的阻礙:「[在熱那亞]我參加了許多主題晚會、聚餐,我們這些來自全世界的年輕人之間,有真正的交流」。她動情地把活動參與者都稱作家人。茱莉亞年少、衝動的心由衷期望,「這個夢永不結束!」

「崇洋媚外」不只是國人專利:揭秘那些不願返鄉的法國「海歸」



的確,來到新地方提供了這樣的機會:把原先的生活清理乾淨,再賦予其新的內容。學生們往往把這段非凡新鮮的海外經歷當做真實生活之外的部分。言下之意,這裡一切發生的,並不真實。23歲的洛漢娜顯然是這麼想的:「遊學義大利時,我終於允許自己成為心中想要的樣子,不再畏首畏尾」 。而當他們重回到故鄉,開啟努力付賬單的人生時,最大的擔憂,莫過於失去這種熱情嘗試、不斤斤計較結果的能量。

「崇洋媚外」不只是國人專利:揭秘那些不願返鄉的法國「海歸」



雖然上述學生們對異國的眷戀極深,但長期在國外居住,是否能帶來他們想像中的自由?如果說短期留學時,他們能刪繁就簡地受制於種種約束,依靠好奇心與直覺克服困難,那麼在異鄉定居後,這些年輕人是否有能力始終抱有初來乍到時的理解力、好奇心?


返鄉:在自由與安穩中搖擺


患有「後Erasmus憂鬱症」的學生們,追求著這個問題的答案:怎樣能生活得更好?怎樣能不枉白活?


不少人在自由和安穩中搖擺不定的矛盾心態,可類比為在單身時嚮往婚姻、已婚時嚮往自由。當身為異鄉人的你對安居樂業的當地人心生羨慕時,說不定他們也在為一成不變的生活苦惱,並暗暗打量你、呼吸著你散發的異域氣息與衝勁。

「崇洋媚外」不只是國人專利:揭秘那些不願返鄉的法國「海歸」



電影《七月與安生》,就是一個關於「安穩」和「自由」人生選擇的故事。


這不禁讓人想起希臘神話里的西西弗斯:當他每每快將巨石推上山頂時,石頭重滾回山下,如此周而復始,永無止境。


緩解不適的方法——重新出發


為數不少的法國海歸們,不願重新適應「循規蹈矩」的日常生活,選擇了再次出發:根據2014年一項對88000名Erasmus項目參與者的調查, 40%參與人士在返法後,選擇再次前往國外工作、定居。超過25%參與者在項目時期,與自己的伴侶相遇相識。據估計,這些情侶的孩子總數已超過100萬。

「崇洋媚外」不只是國人專利:揭秘那些不願返鄉的法國「海歸」



例如,克拉拉就染上了反覆發作的「出國病毒」。現在,她正為南非的實習做準備。她的朋友奧黛麗也表示:「接下來,我會參與一個在加拿大工作兩年的項目」。過來人揚還熱心介紹了自己在國外工作的心得:「在法國,往往企業內等級和職能範圍都非常明確。相反,在國外工作時,我的責任和許可權範圍,都變大了」。除了工作能力的整體提升,在澳大利亞工作的雅克指出了另一大收穫:自己的心胸更加開闊,能夠更輕鬆地換位理解他人。


在路上


由生到死,是人們與世界的最終別離。而在有生之年離開熟悉的生活,可說是最終別離前的一系列「小演習」。

「崇洋媚外」不只是國人專利:揭秘那些不願返鄉的法國「海歸」



生活過、見證過,回到家鄉的我,能重新適應嗎?得到與失去、可控與不可控,這些生命元素在出發和停留間,是否存在著一個最終的平衡?


(歐洲時報/ 楊雨晗)


編輯:海喵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歐洲時報內參 的精彩文章:

一孕傻三年?大腦重回青春期?懷孕後女性到底會有什麼變化
【前沿】法全球首條光伏公路遭質疑,但多國擬試行
分布圖:大巴黎地區盜搶高發地段都在哪?

TAG:歐洲時報內參 |

您可能感興趣

揭秘:為什麼美國人不買翡翠?中國人不買鑽石?
揭秘:為何中國人心中的地獄沒有外國人?
揭秘:為什麼中國人叫漢族,而不叫秦族?
揭秘泰國人妖光鮮亮麗背後不為人知的「私事」
揭秘外國人喜歡中國的六大原因,中國真是一個好地方
揭秘:為什麼國外沒有人販子?
真相揭秘!緬甸曾經是中國的屬國嗎?
揭秘中國唯一的「白種人」民族,他們崇拜雄鷹,顏值「爆表」
揭秘:慈禧為何偏愛外國小伙,原因看後讓人臉紅!
「無敵艦隊」竟然就在中國?中國專家揭秘美海軍小心思
揭秘:為何黑色是秦國的國色?
揭秘:英國男人,怎麼「私通」慈禧太后?
揭秘新中國可「保江山不倒」的神秘「三羊」是誰?
不止是中國有太監,揭秘歷史上外國太監和中國的有什麼不一樣?
軍事大揭秘: 與中國軍貿最多的國家,不是俄國。可以賣的,都給中國了,就差核武器
歷史揭秘:康熙不殺他 八國聯軍根本不敢來中國,想都不敢想!
揭秘:倭奴國國名是誰起的
沒文化真可怕:揭秘中國、日本、韓國的筷子有啥區別
揭秘來中國打工的朝鮮妹子:不允許與中國人戀愛,最愛吃泡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