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很多年輕爸媽喜歡送孩子去早教班 這是個大誤區

很多年輕爸媽喜歡送孩子去早教班 這是個大誤區

80 後父母在早教上一般都有哪些誤區?


早教不等於上早教班。

很多年輕爸媽喜歡送孩子去早教班 這是個大誤區


圖片:Yestone.com 版權圖片庫


在我生寶寶之前,就跟媽媽和婆婆商量好了,以後不帶自己的寶寶去上任何早教班。在我生了寶寶以後,身邊無數個朋友來諮詢我需不需要給寶寶報早教班,為什麼。


1. 因為學習不是一件被動的事。

事情 a : 我給寶寶買了一個嬰兒安全提籃,把寶寶放進去的時候,他會自己摸索著如何讓這個安全提籃不需要大人的幫助就會搖晃起來。寶寶的奶奶說:某某朋友的孫子去上早教班,早教老師也教了這個動作,我們寶寶不去上就會。


事情 b:我帶寶寶去做三個月的兒保。兒保醫生問我寶寶會不會翻身,我說不會。兒保醫生說,你回去幫他練習翻身,要這樣這樣……我回去給寶寶的外婆講,醫生要我幫寶寶練習翻身。我媽說:有什麼好練習的,讓他自己摸索,快就快一點,慢就慢一點。寶寶三個半月的某一天,自己就在爬行墊上面笨拙地翻了一個身,動作跟醫生讓我們跟他練習的動作不一樣。醫生讓我們把他的一條腿放另外一條腿前面,翻他得髖關節。而寶寶是兩隻腳往空中抬,利用退抬起後屁股的圓幅使身體向一側翻再趴著。


通過上面兩件事, 我想說:1. 學習應該是主動去探索的過程。教師教的是被動的學習。對於低齡幼兒,就算學習的結果一樣,學習的過程不一樣,其本質上還是有差異。培養主動探索性地學習,應該從小就開始。不管是小學中學大學還是工作生活,都是主動學習的過程。家長和教師應該明確,什麼內容需要成人來教(比如語言學習,生活常識和規範等),什麼東西是幼兒自己可以通過主動探索習得的。2.對於翻身、爬行等這種每個人都會學會的動作,讓寶寶自己去探索。每個寶寶的發育都不一樣,快慢不一樣,順序也可能不一樣,程度也不一樣。不是說,在這個階段人家小朋友會什麼,自己寶寶一定要學會什麼。只要大致符合發展規律,就不用擔心。沒必要為了寶寶早點走路就去給他用學步車、學步帶之類的。如果寶寶真的有發育異常,早教班的老師是幫不了一點忙,只能去醫院找醫生。3. 我經常看到朋友髮帶寶寶去上早教課的視頻,小朋友在玩玩具,背景除了各種雜音以外,就是家長在說「寶寶,看鏡頭,看鏡頭,笑一個」。家長的參與反而干擾了兒童玩耍。


2. 對一個星期 2 節課的效果質疑。據我統計,在成都地區,一般是一年 96 個課時,一周兩個課時,一個課時 45 分鐘 -60 分鐘。價格從八九千到近兩萬都有。請問,一個星期兩個小時,對幼兒來說,有什麼作用?一是學習到的東西很有限。二是很多早教機構會稱「看,兒童的注意力得到了提升,玩遊戲玩玩具可以保持那麼長的專註時間。」幼兒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是非常短暫的,不會超過 15 分鐘,我指的是「學習」,玩玩具專註地玩可以玩一個多小時以上。


3. 0-6 歲的嬰幼兒的學習、發展和成長目的是為了認識生活和認識世界。那麼學習的主要陣地應該是生活中。家長們千萬不要把幼兒的學習局限在小小的早教班裡面。

3.早教老師的質量。據我所知,在成都很多早教中心甚至幼兒園,課程都是外包的。很多教師都是兼職。


4.被傳得神乎其神的早教理論。比如在媽媽群裡面,各種必買玩具,開發嬰幼兒早期智力。「一定要買某某某玩具,對刺激大腦發育有幫助;每個月都有相應的玩具給寶寶玩,幫助寶寶開發相應的大腦功能……」家長們抱著寧可信其有的態度,一個不拉的全部買回給寶寶,甚至還海淘。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的腦神經科學教授曾來我們學院開了一個 seminar。她列舉了各種腦神經科學的前沿研究結果,來告訴我們腦神經科學對教育的意義:告訴我們教育者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尤其是什麼不能做,而不是培養天才的手段。實際上國際上對早教的研究,並沒有一個公認的統一課程,但是得到的共識卻是:讓兒童自由玩耍(free play)。有縱向研究表明,自由玩耍多的幼兒在小學四年級以後成績更好。也就是,有兩組學前階段 0-6 歲兒童,一組學習了很多課業知識(academic knowledge)另一組以遊戲為主。在剛入小學的時候,學習了很多課業知識的小孩子會更輕鬆成績更好,因為那些東西他們都提前學過一邊了。但是這種優勢在兒童四年級的時候就消失了,反而遊戲組的兒童學習成績越來越好。


現今世界上流行著各種教育理論和執行模式,都宣稱通過自己的教育模式,兒童更加聰明更加健康更加全面發展……但是,遺憾的是,不像小學中學大學等,現今沒有任何一套標準化量表來測試 0-6 兒童的全面發育情況。因為我的博士研究就是研究「成功的」幼兒園是怎樣做的,而這個成功的標準就是「兒童的全面發展程度高」。在中小學可以用課業成績做標準,我們學院幼教的系主任 prof.Collette Tayler 很遺憾地告訴我,澳洲沒有,全世界也沒有。再說研究的話,干擾因素太大了。比如這個教育機構使用 A 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小朋友都讀了更好的小學,大學也都讀名校。不能說這個 A 教育體系就更好,很可能它本身生源就好,或者讀的小學好,誰進去都可能學得更好。


寫得很亂,總結一下:


1.學習是一個主動探索的過程。

2.兒童的發育有其自身的規律。


3.早教班效率低。


4.教師水平堪憂。


5.早教理論不是培養天才的。

早教班不等於早教,但是早教很重要。如何早教?


1. 多對寶寶說話。從生下來開始。幫助寶寶學習語言。


2. 網上去搜一個兒童身體心理發展階段表,對照著,給寶寶創設條件,看一下哪些成人可以做。


3. 讓家裡的老人跟自己保持相同的教育理念。熊孩子大多源於老人私下的縱容。


4. 要告訴寶寶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為什麼。由於思維發育的限制,寶寶並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根本理解不了家長的解釋。但是還是要解釋,培養習慣。


5. 要在問題出現之前,想到可能發生的情況,告訴寶寶並說明後果。比如,帶寶寶坐高鐵,一定要事先說明在座位上不能大吼大叫,不能 XXX, 不能 XXX,盡量說得具體。如果寶寶表現得很好,下了車,可以得到什麼獎勵。


6.周末多帶寶寶出門玩,城市的各個公園輪流玩。把上早教的時間用來親子游。讓寶寶在草地上各種跑跳。


7. 多給寶寶講故事,讀繪本,讓寶寶自己看繪本,能說話,還可以讓寶寶在自己的輔助下講繪本故事。


8. 給寶寶一些參與家務的機會,雖然他們會弄巧成拙,比如抹桌子。


9.盡量少給寶寶玩手機 ipad 看電視。理論上一歲半以後可以每天半小時之類的。但是最好還是不要。我以前有個家長是國際上非常著名的醫生,港大的 chair professor。他跟我聊天就說他從來不讓自己的兒女看動畫片玩電子設備。他是從身體和心理健康方面出發的,比如視力,注意力的集中等方面考慮。從教育和心理出發,家長不能因為給兒童看動畫片看繪本就忽略講故事。因為在兒童聽故事的時候,你講小紅帽,兒童可能幻想出無數種可能性的小紅帽,而動畫片和圖書,則將小紅帽這一個形象固定了。在看動畫片的時候,思維是跟著圖畫走,而聽故事時,大腦則多了一個想像的動作。


暫時想到了這些,看到合適的資料或者有了新的想法再來補充。


(本文來源:知乎日報 )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乎日報 的精彩文章:

好好的書被翻譯過來,總是容易變味
對消費者來說,信息透明本身並不是件壞事
得知孩子在學校欺凌別人,暴怒指責可不行

TAG:知乎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年輕媽媽低頭刷個朋友圈,2歲孩子不見了…國慶出遊,一定看好孩子!
好媽媽多給孩子吃點兒燕窩
你們這些大男孩輸慘啰,這些小孩子比你有型得多
這個媽媽太厲害,只是帶寶貝踏青賞花竟然教會孩子那麼多東西
我們能擁有孩子多少年?
猶太媽媽在孩子6歲前只教這些!怪不得他們那麼優秀
這個年齡不教孩子如何花錢,長大後敗家了就別埋怨
伊能靜喊話先成熟再生孩子 到底多大年齡生孩子最好
媽媽們注意啦,這8個習慣會讓孩子越來越笨
寶媽這時候給孩子吃益生菌,該省多少事兒啊!
媽媽領養了6個女兒,沒想到這6個孩子都是同母所生
萬聖節這一天,一位媽媽讓她的孩子失去了所有朋友
當媽媽這麼多年,還是感覺孩子在家,才能做出可口菜
媽媽陪著我的孩子長大是一種幸福
3歲就近視,竟是愛吃這個,還敢給孩子多吃嗎?
你成熟得像個大人,爸媽卻老得像個孩子
印度媽媽給倆孩子哺乳聽起來很正常,看到右邊孩子這得多偉大啊
這個場所真的不能帶男孩子去,年齡大的孩子很受影響
街拍:接孩子放學的年輕小媳婦,真是個好媽媽
非洲難民孩子們的童年是怎麼過的 吃猴子烤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