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母與子:17世紀荷蘭油畫中的母親

母與子:17世紀荷蘭油畫中的母親

母與子:17世紀荷蘭油畫中的母親



吉拉爾·特·博赫《削蘋果的女人》1660年

母與子:17世紀荷蘭油畫中的母親


帶著子女的母親肖像畫是傳達某種道德信息的最富吸引力的途徑。西蒙·沙瑪研究這種類型的油畫時非常重視兒童角色,甚至從中得出聯合省是一個 「兒童共和國」的結論。然而另外一種解釋也是存在的,它注重其他藝術表現形式中兒童的良好教育,而非將注意力集中到兒童世界本身。瑪麗·杜朗蒂尼是最有說服力的專家,她告訴我們母親的教育者角色、道德責任是這些畫的中心主題:它們試圖表現婦女的母性角色,通過當時的文化來描繪出婦女的理想形象,並強調這種理想標準和應受指責的行為之間的對比。兒童的描繪只是這一中心主題的附屬產物,在展示了一些母性角色中的理想婦女形象的同時,也呈現了一些舉止不端的婦女:畫家們掌握有兩種表現何為理想女性的方法。

母與子:17世紀荷蘭油畫中的母親


吉拉爾·特·博赫《母與子》1653年


理想的母親就是我們在吉拉爾·特·博赫著名的畫作《母與子》中所看到的。這是一個介於肖像畫和風俗畫之間的非常普通的題材:「孩子將頭放在母親腿上這種題材是特·博赫的畫《母與子》的中心主題,這種題材會出現在更高的社會階層中……這種母愛關懷題材在其他畫家作品中就有先例,尤其是迪爾克·哈爾斯和奇里金·范·布雷克蘭卡姆。」家庭美德應該是每個人的目標,純潔的生活也是一樣:還能有比描繪一位給自己的孩子捉虱子的母親更好的傳達這種信息的方式嗎?

母與子:17世紀荷蘭油畫中的母親



吉拉爾·特·博赫《母與子》1653年

范·布雷克蘭卡姆在《母與子》中有著同樣的家庭美德畫面,這幅畫也是「準備上學"或「學校進餐"題材的典範。「內心的謙遜的表現形式非常有趣,雖然婦女應當做飯、紡織、照顧孩子,她依舊懂得如何保持家庭整潔。這位樸實無華、 毫不停歇地照顧著自己孩子的婦女是這種美德最好的詮釋。她在家務活中忙裡偷閒給孩子捉虱子,然後送他上學……以前迪爾克·哈爾斯曾經探討過捉虱子的題材, 隨後是吉拉爾·特·博赫。」

母與子:17世紀荷蘭油畫中的母親



加布里埃爾·梅曲《病童》1664-1666年


這種題材最具吸引力的展現或許就是加布里埃爾·梅曲的《病童》。上面所提到的倫勃朗的畫中也有該題材。 神聖家庭就是典範,我們可以見到聖母題材的各種各樣的世俗化版本。克里斯托弗·布朗說得很正確:「我們在17世紀留給後代的母愛最打動人心的畫面……或許就是……加布里埃爾·梅曲的《病童》,這幅畫中母親對孩子的溫柔是聖母和聖嬰題材的極為感人的反映。」

母與子:17世紀荷蘭油畫中的母親



薩繆爾·范·霍赫斯特拉滕《搖晃孩子的母親》


薩繆爾·范·霍赫斯特拉滕的畫作《搖晃孩子的母親》也屬於將母愛和家庭生活理想化的意志範疇:「薩繆爾·范·霍赫斯特拉滕向我們展示了他對兩位俯身關注搖籃的婦女的細緻理解,也否認了任何感傷主義的指責。」彼得·德·霍赫的《食物儲藏室》留給我們的第一印象是母親與女兒之間的溫情和幸福。然而,這幅畫也包含有一些教育暗示:「之所以彼得·德·霍赫向我們描繪一位將食物儲藏室里的瓦罐遞給女兒的母親形象,這是為了闡述人們對兒童所期待的順從與合作。在他另一幅作品《庭院》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小男孩聽話地把一個籃子遞給母親。」

母與子:17世紀荷蘭油畫中的母親



彼得·德·霍赫《食物儲藏室》1658年


但除了這些宣揚母愛和子女順從的油畫以外,還有其他作品展示了應受指責的場景。吉拉爾·杜烏的《年輕母親》是相較之下更為少見的「模糊的哺乳」題材的典型代表。吉拉爾·杜烏是萊頓的一位畫家,他傑出的技巧在當時備受好評,一直到19世紀中葉都被認為超越倫勃朗。「這幅畫的場景發生在傢具齊全、布置舒適的室內。孩子吃奶的注意力被另一個婦女晃動的好玩的撥浪鼓所分散。這個嬰兒成為了一種非常動態的人物形象:他的頭從送到嘴邊的母乳轉向了一個吸引目光的物體……換句話說,他為了人為的把戲而放棄了天性,為了享樂而拒絕了食物需求,總而言之就是他喜歡惡習甚於美德……所以,從兒童時期開始人們就可以被引上邪惡或不理智的道路。但吉拉爾·杜烏並沒有採用講道口吻將這種信息強加於人:他首先想要表達的是兒童玩耍的天性,他們很自然地會被吸引目光的物品所吸引。」

母與子:17世紀荷蘭油畫中的母親



吉拉爾·杜烏《年輕母親》

母與子:17世紀荷蘭油畫中的母親



加斯帕·奈徹《母親關懷》


加斯帕·奈徹在《母親關懷》中用更加直截了當的方式展示了同樣的信息。這幅作品彙集了當時關於撫養子女的方法的所有觀點:為孩子梳頭的母親闡釋了母親的美德和衛生的重要性;門洞上放著用於梳洗的碗和水罐的支架暗示了身體的潔凈。相反,第二個孩子卻舉止調皮:他在鏡子前做鬼臉,滿地散落的玩具肯定是他的;而貓的出現是為了強調一切的不道德性。信息表達得非常清晰。


【摘自商務印書館新書《西方兒童史》(上卷)「十七世紀荷蘭油畫中的兒童教育圖畫研究及道德含義」】

母與子:17世紀荷蘭油畫中的母親



《西方兒童史》(上下卷)


[意]艾格勒·貝奇 [法]多米尼克·朱利亞 主編


申華明 卞曉平 譯


商務印書館 2016年1月


內容簡介


《西方兒童史》是一部以兒童研究為主題的論著,按時間順序分為上下兩卷。上卷從古代到17世紀,下卷自18世紀迄今。全書一方面從不同時期社會對兒童的不同定義及對待、年齡段劃分的變化、不同性別或不同年齡兒童的社會角色、兒童禮儀、家庭環境、學習規劃、活動場所等角度,構成完整的兒童史框架;另一方面,以細節豐富、論證翔實的專題史形式,研究現代棄兒、兒童務工、殘疾兒童等問題,深化了對西方兒童史重要主題的思考。


作者簡介


艾格勒·貝奇,義大利作家、教育家,教育學與教育史教授,曾任義大利帕維亞大學哲學系主任。


多米尼克·朱利亞,法國歷史學家,曾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歷史研究所所長,研究領域偏重於舊制度和法國大革命期間的歷史、宗教和歷史教育。


目錄


上卷:從古代到17世紀


1.兒童史,無言的歷史?


2.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的兒童


3.古羅馬文化中的兒童


4.中世紀的兒童


5.神聖的兒童,兒童中的聖人:匈牙利的聖伊麗莎白的童年 (1207-1237)


6.人文主義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兒童


7.14、15世紀義大利的兒童、回憶和死亡


8.15世紀教學論著中的兒童形象


9.16世紀的學習對話錄和兒童禮儀


10.現代初期的兒童


11.信息與現實——17世紀荷蘭油畫中的兒童教育圖畫研究及道德含義


12.17世紀對聖童耶穌的崇拜


13.玩偶和鼓,或17—19世紀法國玩具史


人名索引


下卷:自18世紀迄今


1.專制制度與啟蒙運動時期的兒童(1650—1800)


2.沒有童年的兒童:關於現代時期的棄兒


3.19世紀


4.18世紀和19世紀兒童的工作


5.19世紀的兒童與家庭


6.早期兒童學校以及幼童概念的創造


7.19世紀和20世紀的殘疾兒童


8.20世紀


9.現代兒童文學


10.兒童的文字,成人的解讀


11.費德里科·費里尼的童年與電影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商務印書館學術中心下設哲社、文史、政法和經管四個編輯室,主要承擔文史哲及社會科學領域學術著作的編輯出版工作。出版物包括以《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中華當代學術輯要》、「大師文集」等為代表的多種學術譯介和學術原創著作。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務印書館 的精彩文章:

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必備書單(三)
走向人心的建築,是與宇宙規律共鳴的精靈
11本好書,值得分享
里爾克的「冬日」
4本好書,值得分享

TAG:商務印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日本長崎豪斯登堡,17世紀的荷蘭風情
在倫勃朗的畫里窺見17世紀荷蘭的「黃金時代」
91歲翁美玲母親逝世,與女兒合葬劍橋公墓,荷蘭初戀男友發訃告
2017 荷蘭花藝之旅(二)
1987-1988賽季AC米蘭荷蘭雙星古力特和巴斯滕親密照片
中國留學生用7685幀移軸鏡頭拍下的荷蘭三城
2017年表現非凡的荷蘭雷韋克沃克父子
世預-格子傳射 造紅牌 羅本中楣 法國4-0荷蘭
大黃桃講美術史——17世紀荷蘭美術
里約女子曲棍球第5輪:荷蘭2-0德國 英國2-0美國
足壇球二代11人:齊祖子承父業 荷蘭鋒霸之子轉行了
荷蘭世外桃源,700年來沒有車輛,童話王國般的村莊
攝影師用偷拍,紀錄了1990年代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紅燈區
中國海軍太牛,100年里打敗葡萄牙、日本和荷蘭海軍,威震天下
120年前的荷蘭王國上色老照片,美哭了!
06-05 國際友誼 荷蘭 VS 象牙海岸
這個住著152個傻子和250個騙子的荷蘭小鎮,卻感動了全世界
荷蘭隊23人大名單:羅本斯內德領銜 17歲小將入選
左圖右史之67:荷蘭人實測的中國島嶼圖—《澎湖島及福爾摩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