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吳二棒:三千年的貓奴史

吳二棒:三千年的貓奴史

吳二棒:三千年的貓奴史



文 |吳二棒

三千年前的一個臘月,周天子打了個哆嗦,然後看著大臣們嘆了口氣:這麼冷的天,還要跑來郊廟祭祀!


煩歸煩,這流程還是要走的。於是周天子不情不願地伸出袖筒里的手,點燃了木柴和布帛,接著把酒倒在地上,口中念念有詞……


等等!他剛才念了一個「貓」?!


是的,你沒有聽錯。剛剛周天子祭的是能保護農業的八種神祇,學名「八蜡」,其中就有貓。為什麼呢?《禮記》解釋道:「迎貓,為其食田鼠也。」別跟我扯萌不萌,我祭你是因為你能讓我吃飽飯,中國人的實用主義可見一斑。甚至包括貓字的寫法,也是因為「鼠善害苗。貓能捕鼠,故字從苗。」當然也有人持不同看法,比如許地山先生認為貓字從苗是因為「象聲」:

「喵。」

吳二棒:三千年的貓奴史



雲南農村用以鎮宅的「瓦貓」


貓在先秦更多地是被稱為「狸」或「狸狌」。《韓非子》說:「使雞司夜,令狸執鼠。」將狸與雞並舉,足以見得貓已進入了人類生活。又,《呂氏春秋》里有一句「狸處堂而眾鼠散」。「堂」是先秦建築里的核心,若不是已被馴化,貓怎能待在裡面呢?我們有理由相信,戰國時已經有人為了鏟屎而滿頭大汗。

但說起爭寵,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鬥不過狗的。首先是貓太能折騰了,《淮南子》說:「狸執鼠,而不可脫於庭者,為捕雞也。」一邊是老鼠打洞,一邊是雞被咬死,算來算去,還是不養貓的好;其次,抓老鼠也不是貓的專利。俗話說「狗拿耗子多管閑事」,但說來你不信,中國早期的狗主業是打獵,副業還真就是捉耗子,《呂氏春秋》里就提到過「取鼠之狗」。


唐以前的文學作品裡絕少見到貓的形象,就算有也大部分是野貓。地主家還沒餘糧呢,哪兒給你弄雞糟蹋去?野就野著吧。商周的中國人和狗更親,親到經常把它拉來陪葬;而地球的另一邊,埃及人正滿懷深情地把貓做成木乃伊,希望得到女神貝斯特的庇佑。倆小傢伙在陰間一碰頭:咱招誰惹誰了?

吳二棒:三千年的貓奴史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盤紋樣,可在其正中及周圍看到四隻小貓

宋代的《爾雅翼》說中國本來沒有貓,是玄奘法師怕老鼠咬壞佛經,才順便從印度把貓捎來的。敢情他老人家是貓奴祖師爺。這個說法雖然比較扯,但貓在唐代的出場頻率變高是有目共睹的,相關作品有舒元輿的《養狸述》、柳宗元的《永某氏之鼠》、楊夔的《蓄狸說》等。


考古學家的一個說法是:養貓的風氣從埃及傳到歐洲和西亞,然後大約在此時影響到了中國。——這大概也能解釋為何生肖里沒有貓了:十二地支和動物的搭配在漢初就確定下來了,而那時候的中國貓,基本上還在山裡捉麻雀呢。


貓是很不好養熟的,古人早就吃過苦頭了。這裡就拿《蓄狸說》舉個例子:當時有位「敬亭叟」因為家中鬧老鼠,就買了只小野貓回來,「飾茵以棲之,給鱗以茹之」,小墊子鋪著,小魚乾喂著,儼然買了個祖宗,然而貓卻是「野心常思逸於外」。一天早上老頭忘繫繩子了,貓立馬翻牆逃走,「倏不知所逝」,害得老頭跑街上找了整整十天。


民間如此,宮中亦然。《朝野僉載》說當時武則天得了一隻名貴的貓,就把它和自己的鸚鵡放在一起,得意洋洋地讓人拿去跟百官炫耀。結果「傳看未遍,貓兒飢,遂咬殺鸚鵡以餐之」,把武則天悔得不行。

吳二棒:三千年的貓奴史



黃庭堅書《蓄狸說》石碑,焦山碑林藏


唐德宗時還出現了中國最早的有名可考的貓奴,叫張摶。他給自己的貓們起了各種中二的名稱:東守、白鳳、紫英、袪憤、錦帶、雲團、萬貫。這七隻是最頂級的貓,每隻價值數金,次一點的就「不可勝數」了。不僅如此,他還用上好的紅紗做了帳子,專供貓大爺玩耍。《南部新書》說他每次辦完公回家,幾十隻貓就咪嗚咪嗚地涌到門前來接他。這場景腦補一下還是比較震撼的,以至於當時有人懷疑他是貓精,碰到都繞著走。


啊,貓!一望無際的貓!


宋代是貓奴的井噴時期,關於貓的詩文和畫都大量出現,上面說到的紗帳在宋畫《戲貓圖》也能見到,足見張摶公後繼有人。《武林舊事》提到當時市場上一系列與貓有關的營生,包括了「貓窩、貓魚、賣貓兒、改貓犬」等,甚至還有專門的寄養和剪毛服務。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老百姓養貓太多,黑色產業鏈也隨之出現了。比如岳飛的孫子岳珂養了只非常討喜的青色貓,有一天忽然就找不到了。後來有個懂三教九流的朋友跟他說,城北和寧門有一家叫「鬻野味」的飯店,你的貓準是被賣到那兒去了。

吳二棒:三千年的貓奴史



南宋·李迪《蜻蜓花狸圖頁》,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宋代偷貓賊的手段十分高明。他們捉貓都是在白天,由於臨安城裡的房屋比較低矮,貓在屋外玩的時候就很容易被捉走。當時老百姓家門前一般都有防火的水缸,偷貓賊抓住貓後就把它浸濕。貓有個習性,就是會一直舔身上的水舔到干,因此就不會叫。萬一偷貓賊被發現了,問有沒有偷自家的貓,他們就從袖子里伸出與所說毛色不同的貓尾巴,表示這不是你家的。實際上呢?每個人都準備了十幾條尾巴。偷貓賊不僅偷貓,還偷狗,捉到後都賣到「鬻野味」去。那家店肉多價廉,生意特別紅火,也不知道食客知不知道自己吃的是啥。這件事,被憤怒的岳珂記錄在了《桯史》里。


巧的是,岳飛孫子丟過貓,秦檜孫女也丟過貓,還是名貴的獅子貓。當時秦府嚴令臨安府限期破案,可到了也沒有找到這隻貓。眼看秦小姐勃然大怒,有關部門立即採取措施——推了一名武官當替罪羊。那名倒霉的武官沒辦法,便找遍了城裡的獅子貓,甚至在各處酒樓茶肆貼了上百張帶圖的尋貓啟事,這便是轟動一時的「獅貓案」。現在想想,那貓多半也是進了別人的肚子。

吳二棒:三千年的貓奴史



宋·蘇漢臣《冬日嬰戲圖》(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拋開這些令人不快的事不談,貓大爺在宋代還是活得很滋潤的,有些滋潤得已經忘了怎麼捉老鼠。葉紹翁有一首《題貓圖詩》:


醉薄荷,撲蟬蛾。


主人家,奈鼠何。


宋代有「薄荷醉貓,死貓引竹」的諺語,「醉薄荷」就說貓食用薄荷以後會跟醉酒一樣,這個梗貓奴都懂。「撲蟬蛾」則指貓無所事事的日常嬉戲。對於這種不務正業的貓,陸遊的《嘲畜貓》也發出過類似的慨嘆:「但思魚饜足,不顧鼠縱橫。」當然了,也只是發發牢騷而已。陸遊把這隻貓當作前世的書童,冬天晚上還讓它鑽進被窩給自己暖腳,所謂「夜長暖足有狸奴」也。


嘛,我最討厭的就是那種嘴上說不喜歡,身體卻很老實的人。


這隻暖腳貓是陸遊用鹽換來的。宋代有「乞貓」的習俗,想得到貓,一般是拿著魚或鹽跟親朋好友換,而不是去買。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南方鹽緣二字同音,「今聘貓用鹽,蓋亦取『有緣』之意,」人情味兒足足的。陸遊有詩曰:


裹鹽迎得小狸奴,盡護山房萬卷書。


慚愧家貧策勛薄,寒無氈坐食無魚。


這心態還「小狸奴」呢,分明是自己成了「奴」而不自知。有意思的是,在陸遊因為無力為貓兒準備氈子和魚而慚愧的時候,同是南宋的劉克莊則寫了一首完全相反的詩,讀書人的閑趣由此可見:


古人養客乏車魚,今爾何功客不如?


食有溪魚眠有毯,忍教鼠嚙案頭書?

吳二棒:三千年的貓奴史



明·沈周《寫生冊》,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接下來是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如何挑選一隻好貓?


春秋時伯樂有「相馬術」,宋以後貓奴呈幾何數量劇增,「相貓術」便應運而生了。元代俞本宗《家常必備》說:「貓兒身短最為良,眼用金銀尾用長。面如虎威聲要撼,老鼠聞之立便亡。」這是好貓;又有一首:「露爪能翻瓦,腰長會走家。面長雞種絕,尾大懶如蛇。」這是壞貓。


總的來說,當時看貓以純黃為上,純白次之,純黑又次之。貓要是知道人類這麼分類,不知道會不會成立毛色平權協會。明清的人對貓研究越來越深,咸豐年間還出現了一本關於貓的百科全書《貓苑》。裡面比較有意思的是對貓的命名,你可以看看你家主子在清代叫什麼:


四時好:純黃或純白或純黑;


玳瑁斑:黃白黑相間;


金絲褐:褐黃黑相間;


烏雲蓋雪:身背黑,肚以下為白色;


踏雪尋梅:只有四爪為白色;


雪裡拖槍:純白而尾巴黑;


銀槍拖鐵瓶:純黑而尾巴白;


垂珠:純黑而尾尖一點白;


掛印拖槍:純白而尾巴黑,同時額頭有塊黑斑;


綉虎:白色而有黃點;


梅花豹:黑色而有白點;


纏得過:身上、四足及尾上有花的;


……


我看完這麼多名字後腦海里就一個念頭:他們真閑啊……

吳二棒:三千年的貓奴史



清·黃炳石灣窯素胎金絲貓,廣東省博物館藏


如今貓已經遍布大江南北,我們學校里也有很多。有時候我去燕南園閑坐,能靜靜地看一個下午的貓。它伏在石桌上曬著太陽,那不可一世的態度彷彿在說:這是我的地盤,這使我高興!我要走的時候,貓用腦袋慢慢蹭我的腿,那眯著眼的表情彷彿情竇初開的小姑娘;我要摸它的時候,它卻又一下子鑽進了樹叢,「最高的輕蔑是無言,而且連眼珠也不轉過去」。我永遠無法預測貓的下一步行動,也無法像它那樣去直截了當地感知世界。這小生靈那麼令人著迷,大概就源於此吧。


貓最早是作為「工具」被馴化的,但經過漫長的磨合後,人類反而被它的桀驁不羈所征服。「如果你馴化了我,那我們就會彼此需要。你對我來說是獨一無二的,我對你來說也是獨一無二的。」人對貓的「馴化」,好像多少帶一點《小王子》的意思。

吳二棒:三千年的貓奴史



《摧殘文化》,豐子愷作於1940年


(本文原標題《說貓》)


【作者簡介】


吳二棒|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文史愛好者。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聯繫ipress@foxmail.com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羅傑·克勞利:最初的聖誕老人,可不是那個穿紅袍的白鬍子
為什麼工人階級的子弟仍是工人
張鳴:青幫聞人的聲色犬馬
茂呂美耶:春日局,日本歷史上的奶媽專權時代
小雨&小真:曾有個群體叫做「三線子弟」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吳二棒:古人與十二生肖的愛恨情仇——子鼠
吳二棒:從一起殺奸案看民國初年的正當防衛
吳二棒:中國人與牛的愛恨情仇
吳二棒:在宋代,中國人是這樣保護版權的
吳二棒:反派還不都是佛祖逼出來的
吳二棒:在吃雞這件事情上,中國人給了雞足夠的體面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