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我們被金庸忽悠了嗎?

我們被金庸忽悠了嗎?

圖片來自網路


壹讀微信號:yiduiread


作者 | 吳鉤

已授權,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我們被金庸忽悠了嗎?



生活在北宋的喬峰,生活在南宋的曲靈風,都不大可能用花生下酒。

明朝人才能吃到花生


金庸先生至少兩次將花生列入宋朝人的日常食譜,一次是在《天龍八部》:他扶著山壁,慢慢走進洞中,只見地下放著不少熟肉、炒米、棗子、花生、魚乾之類乾糧,更妙的是居然另有一大壇酒。文中的「他」,是喬峰。


另一次是在《射鵰英雄傳》:小酒店的主人是個跛子,撐著兩根拐杖,慢慢燙了兩壺黃酒,擺出一碟蠶豆,一碟咸花生,一碟豆腐乾,另有三個切開的鹹蛋。這個跛子,就是東邪黃藥師的弟子曲靈風。

我們被金庸忽悠了嗎?


許多讀者都指出這是金庸小說的一個Bug:


蠶豆、花生兩種作物都是從國外傳進來的。蠶豆又名胡豆,大概在元代才由波斯傳入中國,到明朝時才普遍種植。花生則是出自美洲的農作物,大約1530年左右才傳入中國,由沿海傳入內陸地區又經過很長時間,直到乾隆末年花生仍然是筵席珍貴之物,尋常人很難吃到。


其實這個糾正也未必正確。蠶豆確實又叫做胡豆,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豌豆、蠶豆皆有胡豆之名。


《太平御覽》曰:張騫使外國,得胡豆種歸,指此也(蠶豆),今蜀人呼此為胡豆,而豌豆不複名胡豆矣。一般認為,蠶豆早在漢代便從西域傳入了中國,生活在南宋的曲靈風當然可以吃到蠶豆。


花生也確實被普遍認為是來自美洲的作物,但傳入中國的時間應該遠早於1530年,因為弘治十六年(1503年)的《常熟縣誌》已有關於花生的記錄:

落花生,三月栽,引蔓不甚長,俗雲花落在地,而生子土中,故名。霜後煮熟可食,味甚香美。


分別成書於1504年與1506年的《上海縣誌》與《姑蘇縣誌》也都有花生的記載。如此說來,生活在北宋的喬峰與生活在南宋的曲靈風,都不大可能用花生下酒。


胡字與番字


蠶豆與花生傳入中國的時間,正好代表了中國歷史上兩次大規模引入域外農作物的高峰期:漢代(餘波延續至唐宋)與明代(餘波延續至清代)。

一般來說,漢代傳入的域外農作物,多沿陸上絲綢之路進來,原產地一般在中亞、西亞一帶,許多記載都將這些域外農作物的傳入歸功於張騫。


其實由張騫帶入的域外農作物只有兩種可以確證:苜蓿和葡萄。其他的農作物應該是隨後陸續傳入中國的,只是託了張騫之名而已。明代傳入的農作物,則通常沿海上絲綢之路,多數為美洲作物。

我們被金庸忽悠了嗎?



宋摹本《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有個簡便的方法可以大體上區分從陸上絲綢之路與從海上絲綢之路傳入的農作物。前者的名字通常都帶有一個胡字,後者則通常都帶有一個番字。但請記住,凡事都有例外,不可絕對而論。


「胡」字系的農作物很多,大致傳入時間是在漢代:


蠶豆原稱胡豆


原產伊朗的核桃,稱胡桃


原產歐洲南部及中亞的大蒜,稱胡蒜


原產地中海及中亞的香菜,稱胡荽


原產喜馬拉雅山南麓的黃瓜,稱胡瓜


原產非洲的芝麻,稱胡麻


胡椒原產於天竺


胡蘿葡(胡蘿蔔)從伊朗傳入


原產於中亞的洋蔥,稱胡蔥

我們被金庸忽悠了嗎?



一直到今天,不少「胡」字系作物都不帶胡字了,這又是為什麼呢?


據史料的記載,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後趙政權的胡人石勒,特別諱忌「胡」字,諸多帶有「胡」字的名稱只好都避諱改名:石勒將胡荽改香荽,胡瓜改黃瓜。說到避諱,壹讀曾經推送過一篇《中國古代避諱文化》的轉載文章,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看看。


「番」字系的農作物也不少,番茄、番薯、番荔枝、番木瓜、番石榴,都是美洲作物,大約明朝時傳入中國。馬鈴薯也是原產於美洲,名字雖然不帶「番」字,但有些地方稱其為洋芋,到是泄露了它的舶來品身份,傳入中國的時間大致是明末清初。


玉米與辣椒的傳入


此外,還有兩種大名鼎鼎的美洲作物,也屬於「番」字系,那就是玉米和辣椒。


玉米,中國人原來稱之為番麥、西天麥。一般認為,玉米是16世紀率先引入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因為杭州人田藝蘅在《留青日札》中記述說:


御麥出於西番,舊名番麥,以其曾經進御,故名御麥,干葉類稷,花類稻穗,其苞如拳而長,其須如紅絨,其實如芡實,大而瑩白,花開於頂,實結於節,真異谷也。吾鄉傳得此種,多有種之者。


《留青日札》成書於1573年,可知最遲在明代萬曆年間,田藝蘅的家鄉已多有農業者種植玉米。

我們被金庸忽悠了嗎?



但又有學者發現,成書於1560年的《平涼府志》也有玉米的記載:


番麥,一名西天麥,苗如蜀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實,實如塔,如桐子大,生節間,花垂紅絨在塔末,長五六寸,三月種,八月收。


據此,玉米應該是1560年之前就從陸路傳入了中國西部。總而言之,玉米這一原產美洲的域外農作物,到底是什麼時候、沿什麼路線傳播到中國,學界還未有定論,但時間線的上限,不會早於明代。


辣椒的原名也帶有一個番字,叫做「番椒」。目前見到的關於辣椒的最早文獻記載,是成書於1591年的明人筆記《遵生八箋》:


番椒,叢生,白花,實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子種。


從味辣與甚可觀的措詞來看,辣椒在明代萬曆年間,似乎既被當成辛辣調味料食用,又被作為觀賞性植物。


不過,又有一些微弱的證據顯示中國古代可能也有原產的辣椒物種。植物學家曾在雲南發現原生態的野辣椒,1986年考古學者在四川成都的唐代垃圾坑中,也發現有完好的辣椒出土。

我們被金庸忽悠了嗎?



但從文獻記載的角度來看,雲南、貴州、四川、兩湖等地流行吃辣椒的飲食習慣,應該形成於清代,據清末《清稗類鈔》《蜀游聞見錄》記載: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湘鄂之人,日二餐,喜辛辣品;貴州居民嗜酸辣;惟川人食椒,須擇其極辣者,且每飯每菜,非辣不可。清代之前,卻未見類似的記載。


有意思的是,辣椒與玉米這兩種明代才廣泛種植的域外農作物,都被金庸寫入宋朝背景的小說中。《天龍八部》寫道:自此一路向東,又行了二十餘日,段譽聽著途人的口音,漸覺清雅綿軟,菜肴中也沒了辣椒。


《神鵰俠侶》寫道:楊過走了一陣,腹中餓得咕咕直響。他自幼闖蕩江湖,找東西吃的本事著實了得,四下張望,見西邊山坡上長著一大片玉米,於是過去摘了五根棒子。玉米尚未成熟,但已可食得。


這也是金庸小說的Bug,因為更有說服力的證據說明,生活在南宋的楊過是吃不到玉米的;而北宋時的大理人家,也未有在菜肴中放辣椒的飲食習慣,那時候雲南有沒有辣椒這一作物也很不好說呢。


=====壹讀勘誤=====


12月22日早晨的推送文章《除了吃吃吃、買買買,聖誕節還有你不知道的6種打開方式 | 漲姿勢》中,有#壹堆飯#發現關於芬蘭聖誕郵局照片裡面的國旗不是芬蘭國旗。後經核對,確實是壹讀君在篩選圖片時出現了錯誤,故將原圖改為下圖:

我們被金庸忽悠了嗎?



非常感謝#壹堆飯#的細心指正,壹讀君將會再接再厲,奉上更加嚴謹輕鬆活潑的內容。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讚唄


和壹讀君勾搭的傳送門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壹讀 的精彩文章:

在《千與千尋》的發源地,體驗最地道的日本浴
為什麼海盜老是戴著眼罩?
「感動」如果能看得見……
除了吃吃吃、買買買,聖誕節還有你不知道的6種打開方式
食盒,古代高階吃貨們的標配

TAG:壹讀 |

您可能感興趣

誰說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我們都被忽悠了!
你相信嗎?當媽後,我們竟然都變成這樣了!
我們瘦身是為了誰?
你不是喜歡偷情嗎?你們倒是做啊我們就在這看著你做
我們,還會有以後嗎?看哭了…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騷年,你騙不了我們的!你是不是連自己都想上?
對不起,你犯了可愛罪!請跟我們走一趟
永遠忘不了的玩具,小時候的我們是他們陪著我們!一起緬懷吧
我們的愛情被弄丟,到底要算誰的錯?
我們單位搞投票你們搞了沒?
我們皈依的是誰?
看哭了,我們,還會有以後嗎?
我們為何會胖?
我們的感情膩了,你知道嗎?
你覺得,我們之間是「純友誼」嗎?
請讓我當你鄰居,好嗎?我們只想活下去……
網路把我們變傻了嗎?
我們是宇宙的主人?錯了,它才是!它就在你我身邊,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