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卡爾·薩根:八百萬年後的時間膠囊

卡爾·薩根:八百萬年後的時間膠囊

摘要「LAGEOS」的預計壽命是約八百萬年。最終,它將偏離軌道,最終滑入大氣層。在未來的數百萬年里,人類社會中的許多信息必將消失,包括這個時代的特徵和發射這顆衛星的目的。



卡爾·薩根:八百萬年後的時間膠囊


卡爾·薩根



(本文節選自《星際唱片》第一章《為了未來的時代和人類》,標題為編輯所加)



1939 年,在我快要過五歲生日的時候,父母帶我去看紐約的世界博覽會,那是個新奇之展。兩個金屬球之間閃爍著電火花,藍色、可怕,那是在模擬閃電。一個大牌子上寫著「來聽聽光,看看聲音」。一些建築展示著異域文化,那些地


名我從未聽說過。博覽會公園的中心,是一座高聳的尖塔和一個巨大的圓球形建築,圓球里正在展覽「明日的世界」你走在一條坡道上,下面是一片未來世界的模型—流線型的汽車賓士在凌空飛架的道路上,未來的市民們面帶微笑地忙碌著。他們從事的工作都很奇特,當時幼稚的我還無法理解。但是有一點確鑿無疑 :未來的文明正在前方等待。

足以顯示人們對於未來充滿信心的,是紐約世博會上的一個時間膠囊。一些 1939 年的報紙、書刊和人造物品,被封在一個金屬的「時間膠囊」里,埋入地下十幾米的深處,要在遙遠的紀元才會取出!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人們堅信未來將與今日大不相同,而未來的人們希望了解我們今天的生活,正如我們對於古代滿懷好奇。人們本能地渴望擁抱自己無緣見面的先輩和後人。


在此之前與之後,人類歷史上有過許多類似的「時間膠囊」。阿薩爾哈東(Esarhaddon),在大約公元前 681 至前 669 年統治著亞述王國。作為辛那赫裡布(Sennacherib)最小的兒子,他繼承王位,成長為一個強悍精明的統治者。他不僅執著於武力獲得的榮耀,也很關心他統治下的文明如何流傳到未來的世界。他留下了自己的「時間膠囊」,把許多帶有銘文的石碑埋在建築和紀念碑的地基下。阿薩爾哈東生前享受著無上的榮光,他統治的疆域包括亞述、巴比倫和埃及,從今日亞美尼亞的山峰直到阿拉伯沙漠。


將近三千年過去了,街道上的普通人還有幾人知道他的名字呢?然而他留下的遺物,是今天我們了解公元前 7 世紀西亞歷史的重要線索。他的兒子亞述巴尼拔(Assurbanipal), 或許是受到父親的影響,也樂於製造「時間膠囊」。他用石碑的形式構建了龐大的圖書館。其中殘留的一些,成為現代學者們的寶藏。他們父子的聲音,彷彿穿越了三千年,在現代人的耳邊迴響。


大概所有自認為成就不凡的人,都難以抑制與未來的後人對話的衝動。這種行為普遍存在於所有地區的人類文明中。它至少表達了一種樂觀和希望,使人們之間的交流打破時間的限制。它告訴後輩,這一個人或者這一代人視為重要的事物是什麼。

太空時代的到來,讓人們擁有了遠超任何古代帝王跨越時空對話的能力,超越了任何古代帝王的想像力。我們逐漸意識到,人類只有幾百萬年的歷史,而我們居住的行星也不過「年長」了一千倍而已。我們擁有的現代科技,其歷史僅不過是人類歷史的萬分之一。在宇宙的尺度上,人類知曉的歷史長不到眨眼一瞬間。今天的時代,既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好的。時代奔跑的步伐讓人來不及喘息,沒有人知道明天會帶來什麼—我們的文明能否在當前巨大的威脅下倖存?或許再過一兩百年,人類將毀掉這個技術至上的社會。但是無論哪一種情況,都不會是人類這個物種的末日。


無論哪一種情況,都會出現另一些不同的文明和社會。人類的文明,是無數祖先面臨的各種可能方案積累的結果。如果過去的任何一條軌跡發生改變,都會顯著地影響今日我們身邊的一切。在人們的印象中,歷史是必然的結果。但事實上,歷史的許多細節極為偶然。


如果君士坦丁大帝皈依了密特拉教而不是基督教,歷史仍會按照貌似必然的軌跡,發展出被視為合情合理的結果,日後還會有波斯文化的「文藝復興」,公牛與蠍子將成為無處不在的文化母題。那個社會裡的人們,仍會把自己的世界視為理所當然。一千六百年來實際發生的一切,都會被他們當成浪漫的假想。正因為許多偶然事件從根本上影響了歷史


所以這些細節具有卓絕的價值,絕不只和歷史學家有關,而關乎每一個希望探究文明本質的人。我認為,時間膠囊值得每一個人關注,它至少為後代保存了文明真實的細節。


然而,地球只是九個左右環繞恆星太陽轉動的行星之一,而太陽不過是銀河系中大約兩千五百億顆恆星之一。更重要的是,宇宙中或許有數千億個這樣的星系。恆星擁有行星,應當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四十億年前,地球上出現最早的生命所需的化學條件,也是宇宙中極其普遍的環境條件。

儘管沒有確鑿的證據,但是許多科學家推測,在宇宙中的許多行星上已經產生了簡單的生命形式,經過緩慢的進化形成複雜的生命,甚至獲得了足以影響環境的智慧。這些外星生命與地球上的任何生命都截然不同。和人類歷史相仿,生物的進化也是無數難以預測的細節積累的結果。任何一個環節的偏差,都可能改變接下來的另一環節。或許外星生命也像地球人一樣行動與思考,或許是更高明的詩人、工程師和哲學家,或許也有道德和美學標準,只是容貌身型和地球人截然不同。然而這一切都只是天馬行空的想像,另一個行星上的文明或許是我們的想像力無法企及的。


雖然希望很渺茫,但是我們仍有可能實現星際之間的交流。因為物理、化學與天文方面的規律,是宇宙中普遍適用的某一顆恆星獨特的輻射光譜,並非是人類科學家設計的結果。如果能夠實現星際交流,那麼首選的交流內容,一定是兩種不同文明都了解的事物—科學現象。


在太空的尺度下,探測器飛行的速度很慢。達到月球需要幾天,飛到鄰近行星需要幾個月,木星和更遠的外太陽系則是數年。太陽系裡的其他天體,不大可能存在文明。即便是最樂觀的估計,距離我們最近的地外文明也在數百光年以外一光年等於九萬四千六百億公里。目前人類製造的探測器,飛到距離最近的恆星需要數萬年時間,到達最近的地外文明,意味著數千萬年。無線電波以光速傳播,它顯然是更快捷也更有效的星際溝通方式。天文學家們已經針對幾百顆恆星定向搜尋「人工」無線電信號—截至目前並無驚喜。面對滿天繁星搜尋來自外星的無線電信號,意味著數十年的努力—或許仍將一無所獲。1974 年 11 月,在阿雷西博天文台,人類第一次向外太空發送了經過設計的無線電信號。它的重要意義,與其說是向外星文明示好,不如說是展示無線電在星際通訊中的應用潛力。這一行動的細節,將在本書的第六章做詳細介紹。


發送與接收信號,二者有極大的不同。地球人的科技只是在不久前才同時具備了這兩種能力。任何一種初級的文明,如果發展水平稍遜於地球人的文明,很可能既無法發送也無法接收信號。恆星之間的距離超乎人類的想像。從地球發送的無線電波到達某一顆恆星,那裡的文明接收之後再發送反饋到地球,中間已經數百年過去了。因此,目前比較可行的搜尋外星文明的方式,既不是發送無線電波,也不是發射探測器,而是搜尋外星文明向地球發來的無線電信號。

然而,我們很難抑制給遙遠鄰居寫信的衝動。絕大多數太陽系內的行星探測器,在完成預定任務後都將變成人造「行星」,永久地圍繞太陽公轉。某些探測器會在目標行星著陸,少數探測器將獲得目標行星帶來的引力加速,從而得到足夠的速度衝出太陽系。1971 年和 1972 年分別發射的「先驅者 10 號」和「先驅者 11 號」,探測目標是木星。經過木星的引力加速,「先驅者 11 號」將於 1979 年飛臨土星。更重要的是,木星引力加速將使這兩架探測器飛出太陽系,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批恆星際探測器。以地球為參照物,它們的飛行速度達到約每秒 10 公里,每六個月飛行一個天文單位(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從地球出發,兩年半後飛臨木星,五年飛到土星,十五年到達海王星,二十年到達冥王星。然後還需要一萬年以上,才能飛出圍繞太陽公轉的外太陽系彗星帶,進入真正的星際世界。


在接近冥王星軌道之前,它們的無線電發射器早已停止工作,更不用說與最近恆星的距離。它們註定要在寂靜無邊的宇宙中永久流浪,在日後的一百億年時間裡,它們進入到另一個行星系統的幾率,如同在漆黑的夜裡,甩出飛鏢擊中一片巨大廣場對面牆上的氣球。


兩架「先驅者」探測器,分別攜帶了一件來自地球的「禮物」:一塊長 229 毫米、寬 152 毫米的鍍金鋁板,上面鐫刻了一幅圖畫。它以科學的語言,向不知道地球為何物的鄰居簡要介紹了我們的行星和上面的居民,還包括一對男女的畫像。本書的三位作者—我、琳達·薩根和德雷克,正是這一信息的設計者。


1974 年,一顆小型人造衛星發射升空,在距離地面將近 6000 公里的一個接近圓形的軌道上圍繞地球公轉。這顆衛星被稱作「LAGEOS」, 即「激光地球動力學衛星」(Laser Geodynamics Satellite)的英文縮寫,是一個直徑約60 厘米的鏤空圓球,外觀像一個巨大的高爾夫球。它的主要任務,是以極高的精度檢測極其緩慢的大陸漂移 —通常每一百年只移動幾厘米。位於世界各地的地面站,向這顆衛星發射激光,通過計算激光從衛星返回地面站的時間可以得到各個地面站之間極其精確的距離,從而推斷它們之間的距離在如何變化。


「LAGEOS」的預計壽命是約八百萬年。最終,它將偏離軌道,最終滑入大氣層。在未來的數百萬年里,人類社會中的許多信息必將消失,包括這個時代的特徵和發射這顆衛星的目的。因此美國航天局請我設計一塊銘牌,作為送給後代人類的信息。銘牌上寫道 :「在幾億年前,地球上的陸地是上面那張圖所顯示的樣子。在我們生存的年代,陸地的形狀是中間這張圖。八百萬年後,也就是 LAGEOS 返回地球的時候,我們預計陸地將是下面那張圖的樣子,此致。」


「LAGEOS」是一個將在八百萬年後啟封的時間膠囊,它攜帶著非常有限的一點點信息,而且是作為在發射前不久才倉促決定的結果,搭上了這趟順風車。


1977 年發射的兩架「旅行者」探測器,將使人類第一次近距離觀察木星、土星、它們的數十個衛星和土星環。它們將於 1979 年接近木星,分別於 1980 和 1981 年飛臨土星。取決於 1981 年在土星附近的情況,其中一位「旅行者」將繼續飛向天王星。和「先驅者」一樣,「旅行者」也會因為近距離飛掠木星,獲得這顆太陽系質量最大的行星的引力加速,飛出太陽系。它們將和太陽系以及鄰近的恆星一起,繞著銀河系中心,做大約每 2.5 億年一周的公轉運動。



卡爾·薩根:八百萬年後的時間膠囊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文化 的精彩文章:

《赳赳說字》啟動2016年度漢字評選
法國童話《巫王》,成人的你讀懂了嗎?
返老還童,重尋那個充滿精靈、樹神和仙女的世界
中國人對諾貝爾獎的病態痴迷源自何處?
馬家輝:《龍頭鳳尾》不是黃色小說

TAG:騰訊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用5年的時間,做一粒膠囊
這裡有顆時間膠囊,是十年後的你
100年前埋下的時間膠囊,為什麼裡面裝著一堆廢物
產後臉上斑點多,每天擦點藥店里的膠囊,半個月淡斑年輕了十幾歲
很多人瞧不起的小膠囊,50歲阿姨每天抹一點,看著像三十幾歲!
40年前日本人蝸居房,10平米膠囊屋能拆卸,房價十萬堪比北京
很多人瞧不起的3元錢膠囊,46歲阿姨每天抹一點,祛斑無皺紋
深藏地下82年 納粹時代的時空膠囊終於重見天日
波蘭挖出納粹82年前時空膠囊!考古學家打開後震驚
胡大一:維生素騙了中國百姓20年 別再靠這些膠囊了!
25歲大嫂去皺紋自有一招,每晚用小膠囊塗臉,5天祛斑美白年輕十歲
蘿蔔的時間膠囊
挖出納粹82年前時空膠囊!考古學家打開後震驚
25歲大嫂去皺紋自有一招,每晚用小膠囊塗臉5天祛斑美白年輕十歲
挖出納粹82年前時空膠囊!考古學家打開後震驚不已!
不到4000日幣,五間設計迷人又便利的膠囊旅店
35歲大嫂祛斑自有一招,每晚用小膠囊塗臉,一周祛斑美白年輕十歲
殺手古德:年輕膠囊
喬布斯埋下的「時光膠囊」30年後被挖出,有一件物品備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