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外號小闖王,此人的犧牲,標誌著南明滅亡、華夏民族被打斷脊樑

外號小闖王,此人的犧牲,標誌著南明滅亡、華夏民族被打斷脊樑

李來亨(?-1664年),李錦義子。永昌二年(1645年)隨李錦聯明抗清;永曆七年(1653年)出沒於湖北省興山縣的茅麓山,稱夔東十三家。永曆九年(1655年)立「聖帝行宮碑」。順治十六年清軍深入雲南追擊永曆帝,李定國勢孤,他與諸將攻重慶,牽制南下的清軍;康熙元年(1662年)清軍集中主力,分路進攻;他奮戰數年,最後據守茅麓山九連坪(今湖北興山西北);康熙三年(1664年),清兵圍茅麓山,來亨舉家自焚。

人物生平

李來亨(約1627~1664),陝西清澗(一說米脂)人,明末清初抗清農民軍將領。少年時因災荒父母雙亡,被李自成侄李過收為義子,參加李自成農民軍。

1645年(永昌二年)5月17日,李自成在通城九宮山遇害後,其妻高夫人召集農民軍20餘萬人,並在李錦、高一功等決策下,實現戰略大轉變,與南明政權合作,共同反抗帶有民族征服性質的滿洲奴隸主貴族集團建立的滿清政權。

1648年(順治五年),抗清隊伍中的軍閥、野心家孫可望悍然圍攻由貴州入蜀的高必正、黨守素、李錦、李來亨部,只有李來亨力戰得脫,高必正等均被殺,南明抗清大業岌岌可危。「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李來亨挺身而出,繼續高舉抗清大旗,召集所部數萬人,經過多次血戰,率領部眾自貴州進入川、鄂邊境,同先期到達的郝搖旗等部會師,並聯合當地其他反清武裝,組成了夔東十三家軍。最後在方圓150餘華里的湖北省興山縣的茅麓山高山之上、密林深處,建立起抗清根據地。他實行屯田自給、與民休息的政策,關懷山中百姓疾苦,深得民心,都稱他「小闖王」。

1658年(永曆十二年、順治十五年),夔東十三家軍在李來亨帶領下,兩次圍攻重慶,有力地支援了李定國大西軍的抗清鬥爭。

1662年(康熙元年)冬,滿清集中四川、陝西、湖北三省兵力,圍攻夔東農民軍,次年春攻入茅麓山。李來亨放棄九蓮坪,將清軍誘入險地,斃傷敵約萬人,會同郝搖旗等挫敗了清軍圍攻。

1664年(康熙三年)清政府集中川、楚、秦三省清軍和滿洲八旗兵,共十萬大軍在靖西將軍穆里瑪的指揮下,圍攻茅麓山。李來亨奮起迎敵,滿洲兵在李來亨的炮火、檑木、滾石的打擊下,紛紛墜崖落澗,傷亡慘重,高級指揮官賀布索、穆里瑪之子蘇爾馬均被擊斃。清軍改變策略,對茅麓山所有出口,嚴防死守,長期圍困,企圖困死明軍。雙方相持數月,李來亨部物資消耗殆盡。李來亨在六月曾組織兩次突圍,雖拚死奮戰,但寡不敵眾,無法突出重圍,知道已到最後關頭,決心與明朝的最後一片河山共存亡。處死了清方派來招降的叛徒李有實。8月4日,寨內彈盡糧絕。李來亨事先妥善安排了年邁母親的生路,後與妻、子等家人撲向熊熊烈火,壯烈犧牲,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千秋正氣歌。

雖然我們對李來亨的生年和早期情況都不清楚,甚至連他的兒子的名字也難以查考,李自成祖孫四代在明清之際為反抗明朝和清朝統治者的暴政而英勇獻身的精神確實令人欽佩不已。李來亨父子犧牲後,部下士卒除少數投降外,都在混戰中壯烈捐軀。清朝將領惟恐有明軍將士潛藏逃出,派了大批兵丁「四山搜剿」,窮凶極惡地實行斬草除根,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是「掃穴無遺類」

至此,以原大順軍余部為主體的夔東抗清鬥爭堅持了二十年之久,以失敗告終,大陸上公開以恢復明朝為旗幟的武裝抗清運動結束了。南明滅亡、華夏民族被打斷脊樑昏睡三百多年的歷史也由此正式開始。

抗清遺址

李來亨率領的大順軍余部於興山境內堅持抗清活動的過程中,在百羊寨、百城、長坪、茅麓山等地,留下了諸多城池、山寨、古道、橋樑、古井、堰塘等遺存。

百城:位於興山黃糧鎮百城村山巔之上,此城東西兩面為陡山絕壁,北部是崇山峻岭,南部地勢較緩。百城因相傳連綿百座寨城,故而號稱百里之城。此城城牆的70%至今保存較好。百城有三道城牆:其中第一道長約40米;第二道長約60米;第三道城牆呈不規則形,周長約200米。

鳳凰寨及老寨子:兩寨均呈東西方向,構築於鳳凰山之巔,之間相距約400米,寨址狹長。據當地村民介紹稱:有人曾於寨中挖出過多枚圓形炮彈。

寨包及胡家灣寨子:此二寨相距約400米,分別築於黃糧鎮界牌埡和胡家灣的山頂。寨包呈長橢圓形,長66.5米,寬27.5米,殘高4.5~3.3米,東、南、西面三個寨門均殘。寨牆均用人工打制的石條築成;胡家灣寨子東高西低,平面呈船形,通長71米,寬36.5米,牆高4.7~3.2米。

李來亨的大順軍兵營遺址,除了上面幾處重要的之外,還有燕子寨、張家灣山寨、青龍寨、紗帽山寨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多相近相鄰,且都構築于山巔之上,寨牆均使用自然岩石壘築而成。

興山境內留有多處李來亨抗清鬥爭時期遺留下來的交通設施,如古道、橋樑、古棧道、壕溝等;其中有百羊寨至茅麓山,百羊寨至七連坪,百城至公坪,店子埡至水磨溪、紅岩、龍池,黃糧至店子埡,教場壩等多條古道。這些古道多用自然石塊依山勢而建,多分布山腰與溝谷的兩側。現存最長者,長達數公里,如教場壩、茅麓山古道。而聯通溝谷兩岸的橋樑,尤以紙坊河瓮橋、大橋溝石橋保存完好。

炮台、瞭望台、點燈台與石碓窩:這些遺址均保存較好,其中,炮台有百羊寨鐵爐溝山頂的雙炮台和茅麓山的衙門坪炮台;瞭望台位於百羊寨東部600米的天燈包山巔上。

聖帝行宮之碑:位於百羊寨的東端的半山腰,高4.8米,寬近一米,篆額「聖帝行宮碑」,底為長方形碑座,巍峨挺拔,極為醒目。碑文通過農民軍信仰關羽的祀奉,以張巡、岳飛等歷史人物為表率,讚頌忠懸日月的仁人志士,抨擊寡廉鮮恥的叛將貳臣,號召人們發揚民族氣節,堅定「鐫虜嫗民」意志,同心協力抗清禦侮。碑文中註明了李來亨的籍貫和南明永曆王朝晉爵為「臨國公」的封號,此外,還刻有數十名於史無載的部將姓名、封號等文字。該碑是研究中南地區抗清鬥爭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聖帝行宮之碑

百羊寨兵營:此兵營是李來亨大部隊駐紮屯田的營地,佔地約3萬平方米。此寨四面臨山,其周圍分布有關帝廟、聖帝行宮碑、瞭望台、點燈台、炮台、戰壕與棧道、古道、七步半石台階等多處李來亨駐軍遺存。

歷史評價

歷史學界對李來亨的情況至今了解得並不多,只知道他是李自成的侄兒李過的養子,在大順軍聯明抗清後才嶄露頭角,他帶領的軍隊估計就是李過(李赤心)在南寧地區病死後留下的部眾為骨幹轉戰到夔東地區以後擴充起來的。鄂爾泰主編的《八旗通志》《穆理瑪傳》記載茅麓山戰役時,說「來亨子率四千餘賊築城垛,排列槍炮挨牌拒敵」。李來亨有兒子能領兵作戰,沒有見到其他史籍記載。雖然歷史學界對李來亨的生年和早期情況都不清楚,甚至連他的兒子的名字也難以查考,李自成祖孫四代在明清之際為反抗明朝和清朝統治者的暴政而英勇獻身的精神令人欽佩不已。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騎兵 的精彩文章:

努爾哈赤都畏懼三分的明末抗清名將,此人在,是滿清最無奈的時期
明、清兩朝進行的激烈的八大戰爭
一個告密引發的千古奇冤,主角被戮屍梟首,宗族被流放了兩百年
此人、是有明一代,狀元陞官最快的,也親手斷送了大明帝國的江山
細數中國的「八大名山」,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TAG:歷史騎兵 |

您可能感興趣

南宋的滅亡,斷送了華夏盛世繁華的文明
越南軍閥的脫離華夏王朝的行為是被宋朝人是怎麼看待的?
因為此國的滅亡,直接性的斷送了華夏繁華的文明消失!
關羽斬龐德威震華夏,蜀國亡後卻被人公報私仇遭滅族
五胡亂華之後,是這個女人挽救了華夏文明的傳承
歷史上五個鮮為人知的小人物,他們才是華夏民族的脊樑!
華夏騎兵的崛起,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逐匈奴到漠北
大秦打下了華夏民族的疆土,而大漢則奠定了中華民族的風骨
最偉大的4個王朝,夏華夏文明,秦國之重器,漢民族脊樑,唐中華氣度
肇慶這一寶蜚聲中外,被視為華夏民族的驕傲!
越南在明朝滅亡後依然身穿華夏衣冠,滿清時期被漢人笑話為戲服
這個皇帝和朝代本是華夏文明的罪人,卻為何被後人稱頌
大漢英雄楊堅:華夏漢族擊敗游牧民族
鮮為人知的秘密:華夏集團所經歷的滅族之禍
華夏第一英雄:功比岳飛、戚繼光高,殺蠻夷到滅種,救華夏於滅絕
秦始皇的配劍:上古封神之劍,華夏失落的至寶
這位狼性十足的帝王,真的在「五胡亂華」中拯救了華夏文明嗎?
保衛著華夏文明的繁衍和輝煌的近身格鬥武器——環首刀!
生辱華夏人,死辱華夏魂,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八大國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