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野性的復甦——圈養大熊貓放歸之路

野性的復甦——圈養大熊貓放歸之路


(報告文學)


趙良冶


  栗子坪保護區

  中國圈養大熊貓野化放歸地


  2016年金秋時節,小相嶺山系層林盡染。


  大山深處的栗子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五彩斑斕,風光無限。如畫景色,只為迎候「華妍」和「張夢」——兩隻即將放歸的圈養大熊貓。


  圈養大熊貓經野化培訓,掌握野外生存本領後,放歸祖輩生活的家園,從最初的設想到取得階段性成效,已然走過20年漫漫長路。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改革開放這些年,大熊貓保護碩果累累。特別是本世紀初,解決發情、受孕、育幼存活三大難題以後,人工圈養大熊貓數量直線上升:2002年僅有161隻,2010年增至312隻,2015年達到422隻。


  大熊貓多了怎麼辦?


  新建基地,再辟園林,圈養更多大熊貓,繼續囿於斗室供人觀賞,顯然背離保護研究初衷。


野性的復甦——圈養大熊貓放歸之路


插圖:郭紅松

  天地的精靈,回歸大自然的懷抱,方為根本出路。能否採取有效措施,使之野性復甦回歸山林,達到複壯大熊貓野生種群目的?


  圈養大熊貓野化放歸設想,最初由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提出,當時是1996年。第二年,保護研究中心首次舉辦可行性研討會,國內外專家齊聚卧龍自然保護區。以後的幾年裡,國際性論證會多次召開,反覆斟酌形成放歸計劃,並於2003年付諸實施。


  保護研究中心人才薈萃,為當今世界最大規模、最具權威的大熊貓科研機構,擁有以張和民為領軍人物的一大批高端人才,下轄卧龍核桃坪、雅安碧峰峽、都江堰三個基地。放歸計劃的倡導者、組織者,正是張和民。這位在大熊貓保護研究領域貢獻卓著的學者,關愛國寶幾十年如一日,被熊貓粉絲譽為「熊貓爸爸」。


  邁出這一步非同尋常,於大熊貓保護,具里程碑意義。


  挑戰隨之而來。大熊貓食性單一,繁育能力低下,棲息地環境惡化,放歸難度遠高於其他動物。歷經最初的挫折以後,放歸地選中栗子坪自然保護區,可謂一舉兩得。

  先說小相嶺山系,野生大熊貓數量不足30隻,又同其他種群隔離,孤懸一隅,急需種群複壯維繫繁衍;再看栗子坪保護區,位於小相嶺縱深地帶,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溪流縱橫竹林密布,適宜放歸大熊貓安家落戶。


  理所當然,日常監管重任落在保護區。


  保護區設七個保護站,另有一個監測隊,十多名隊員,駐紮公益海保護站。監測隊在保護研究中心、西華師範大學指導下,專司放歸大熊貓監測,負責基礎數據採集。監測隊擁有先進的監測系統,出公益海保護站左拐上行,不遠處即大熊貓放歸通道。


  這些年,關注國寶行蹤,多次隨同監測隊員,穿梭竹林溪流。一年到頭,追尋放歸大熊貓蹤跡,監測隊員自號「追貓人」,形象又風趣。

  無路,叢林密布荊棘遍野,懸崖峭壁步步驚心。好在,「追貓人」熟悉山中一草一木,方位爛熟於心。


  從原始森林到人工林,高大的冷杉、雲杉下面,箭竹、玉山竹無處不在,生長茂密,這可是大熊貓的最愛,一日不可或缺。


  遙指前方,一片雜木林。「追貓人」自豪地說,就在林中,安裝的紅外相機抓拍到一個精彩鏡頭:「瀘欣」健步雪地,幼崽緊隨其後。


  「瀘欣」是誰?栗子坪放歸的第一隻大熊貓。


  殉道者「祥祥」


  人類首次放歸的圈養大熊貓


  準確講,「瀘欣」不屬於圈養大熊貓,更未列入放歸計劃,只是偶然闖入科研人員視線。


  所以,「瀘欣」的故事,得從「祥祥」講起。為什麼?人類放歸的第一隻圈養大熊貓,非「祥祥」莫屬。


  時空轉換,回至2003年夏天,卧龍自然保護區,研究中心大本營。放歸行動啟動,兩歲的雄性大熊貓「祥祥」入選,開始一系列野化培訓。


  卧龍核桃坪基地,一期野化培訓圈,竹葉青翠,水源充沛,是熊貓樂居地。只是,沒皮球玩,沒梯子爬,沒進餐的哨音……一切太過突然,「祥祥」顯得手足無措。


  日子總得過下去,那就慢慢適應吧,抬頭啃竹葉,低頭喝泉水,再給自己刨窩度寒冬。


野性的復甦——圈養大熊貓放歸之路


資料圖片


  闖過頭道關,「祥祥」轉入二期野化培訓圈,接受更嚴酷的考驗。「祥祥」野性初顯,食物自己采,巢穴自己築,即使面對往日的飼養員,不是躲避,便是攻擊。


  開局良好,放歸行動循序漸進。


  2006年春天,卧龍自然保護區巴郎山,大雪初霽,陽光燦爛。籠門輕啟,「祥祥」大步流星,在人們期盼的目光中,消失山野。


  「祥祥」脖子上,戴有衛星定位裝置,同時採用GPS跟蹤技術和無線電遙測技術,每天監測它的生存狀況、移動規律和覓食行為。


  一切順利,直到進入冬季,情況突變。12月22日,竹林中閃現「祥祥」身影,歪歪倒倒有情況。科研人員仔細觀察,發現「祥祥」身上多處受傷,尤以背部、後肢掌部最重,需送基地治療。


  元旦前傷口癒合,再度原址放歸。誰想幾天以後,無線電信號衰減,繼而中斷,「祥祥」下落不明。


  冒嚴寒,滿山搜尋,奈何蹤跡杳無。一個多月過去,終於找到,不過已然冰涼屍體一具。


  解剖「祥祥」,原因清楚不過:爭奪食物,搶佔領地,與其他野生大熊貓產生衝突。打鬥失敗,逃跑慌不擇路,失足摔下懸崖,傷重而亡。


  為了大熊貓的未來,「祥祥」付出生命的代價。


  問題出在哪裡?悲痛之餘,科研人員反覆思索。


  「祥祥」從還是母親腹中的胚胎開始,就被人關懷備至。出生有人守護,育嬰室有人關愛,哺乳期剛完,轉入熊貓幼兒園,飼養員精心呵護,眾多幼崽打鬧嬉戲,好個歡樂童年。


  一句話:人為干預太多。


  反觀野生幼崽,有樣學樣。從小跟隨母親,尋食物,避天敵,風霜雪雨拼搏打鬥,練就野外生存本領。


  選址同樣存在問題。巴郎山一帶,生態條件固然不錯,可大熊貓也多。野外成年大熊貓各霸一方,獨享領地,容不得外來者染指。爭地盤,大熊貓之間凶相畢露,常常打得死去活來。「祥祥」初來乍到,又不懂叢林法則,冒犯別人領地,結果可想而知。


  雖說開局不利,但失敗中往往孕育著成功。面對挫折,張和民和他的團隊直面挑戰,總結教訓再起步,為了大熊貓美好的明天。


  志願者「瀘欣」


  異地放歸的成功範例


  放歸計劃修改完善期間,「瀘欣」闖入科研人員視野。


  那是2009年3月26日,瀘定縣興隆鄉,一隻大熊貓呆坐路旁。


  事關國寶安危,緊急出動,就近搶救,生病大熊貓被送往碧峰峽基地。經全面檢查,這隻5歲雌性大熊貓,因消化道感染引發嚴重脫水,終因體力不支癱倒公路邊。


  短暫治療,大熊貓身體康復,取名「瀘欣」,放歸栗子坪保護區,成為第一隻異地放歸的大熊貓。


  新的放歸方案令人振奮。科研人員分析「祥祥」之死,認為致命原因還有一個,即作為雄性,不易與野外熊貓族群融合。須知,以雄性大熊貓為中心的族群中,雌性全是外來的。眼下的「瀘欣」,符合這個條件。再加獲救不久,野性未泯,雖是外來戶,但融入幾率高。


  就這樣,來自邛崍山系的「瀘欣」,放歸小相嶺山系,移民栗子坪。原以為,脖子上戴有先進的衛星定位裝置,能隨時鎖定所在位置,可一個月不到,信號源原地不動。


  莫非「祥祥」悲劇重演?


  應急預案緊急啟動,保護區幾十號人迅速動員,夜以繼日滿山搜尋,蹤影全無。好在,發現GPS項圈,現場未見打鬥痕迹,顯然系意外脫落。一年過去,「瀘欣」再次露面,無數人懸著的心方才落地。


  「瀘欣」挺爭氣,不斷給驚喜。兩年下來,擁有自己的領地,融入當地大熊貓族群。「追貓人」滿心歡喜,祝願它早日當母親。


  「瀘欣」夠穩重,懷孕、產崽,瞞個嚴實,直到紅外相機泄露秘密。


  眼前一摞照片,時間2014年3月25日。雪花飄灑,「瀘欣」雪地行走,頸部項圈清晰可見,身後半大貓崽緊隨,模樣乖巧惹人愛。


  兩個月以後,幾段視頻再次捕捉到這兩隻大熊貓。經DNA樣本收集和遺傳分析,最終結果顯示,照片里的貓崽,雄性,出生於2012年8月。母親確系「瀘欣」,父親為小相嶺山系野生大熊貓,編號為LZP54。


  「瀘欣」自然配種、產崽、育嬰順利,證明異地放歸計劃可行,複壯孤立小種群大有希望。


  不能滿足,也沒有驕傲的本錢。科研人員深知,這次的成功,不過是在科研道路上邁出的一小步,圈養大熊貓野化放歸任重道遠。


  探路者「淘淘」


  希望之星快樂成長


  「瀘欣」放歸3年後,栗子坪迎來大熊貓「淘淘」。


  不同於「瀘欣」,2012年10月放歸的「淘淘」是正宗圈養大熊貓。


  「淘淘」的野化培訓,完全不同以往,從母體開始,隔絕一切人為干擾。「祥祥」之死告誡後來者:依賴人類生存,終被自然法則淘汰。


  2010年7月20日,野化訓練第二期項目——「母獸野外產崽、育崽」啟動,一切由保護研究中心副總工程師黃炎負責。大熊貓「草草」等4隻懷孕大熊貓,入住核桃坪野化培訓基地。


  野生大熊貓「草草」因病獲救,野外生存之道,深深留在腦海。兩年之前,她曾產下一對龍鳳胎,具有生兒育女的經驗。


  8月3日,大雨傾盆,「草草」產下205克的雄性幼崽,整個過程獨自完成。科研人員通過監視器,不間斷掌握一切。


  為寶寶舔干身子,餵奶、排便、遮風擋雨……「草草」是稱職母親。寶寶出生一個月後,「草草」才到稍遠處覓食,但是只要聽到呼喚聲,立刻跑回守護。


  通過監控室屏幕,黃炎和同事們時而擔心,時而激動。為分享快樂,見證第一隻野化環境出生的熊貓及成長過程,保護研究中心通過網站為寶寶征名,誠邀熊貓粉絲們參與投票。


  兩個月後,見得「草草」胸前的寶寶探頭探腦,十分不情願待在母親懷抱;4個月大小,活潑好動,常溜出「草草」視野,急得母親四處尋找;半歲時,撒嬌耍賴,母子情深……這對母子風餐露宿,不依賴人,全憑本能生存。


  第二年開春,幼崽得名「淘淘」,移住更寬闊的野化培訓圈,以適應將來的生存環境。


  轉移開始。先將「草草」誘進鐵籠,身著特製服裝、外貌與大熊貓一般無二的科研人員再跟進,小心翼翼抱起「淘淘」,放入模仿成樹洞的竹簍,再將蓋子輕扣。「淘淘」毫無察覺,繼續做著甜美的夢。


  頭一年,「淘淘」效仿母親,學習爬樹、尋找水源、辨別方向等野外生存技能,開始半獨立生活;轉眼又一年,「淘淘」能夠識別天敵,採食不同種類的竹子,獨自尋找隱蔽所……科研人員驚喜過望。


  2012年國慶剛過,邁著獨有的貓步,「淘淘」步出籠門,走向自由的天地。


  野外監測隨即跟上,監測隊通過紅外相機、無線電定位追蹤和糞便DNA分析等諸多途徑,監測「淘淘」生活狀況。


  有人不解,說既然雌性大熊貓更容易融合,何以這次放歸栗子坪的「淘淘」是雄性?對此,張和民自有說法:因為雄性可以更多地將遺傳基因擴散,有利於當地種群壯大。


  「淘淘」終歸淘氣,照樣玩失蹤,半年不到,弄丟項圈銷聲匿跡。


  科研人員急了,「追貓人」忙壞了,深山老林,四處搜尋。保護區幾百平方公里,偌大地方,猶如大海撈針。


  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個月後,「淘淘」終於被找到。瞧這傢伙,斜靠高高樹榦上,一副得意模樣,千呼萬喚,就是不下來。


  緊急聯繫保護研究中心,派出人手,攜帶麻醉槍,連夜趕來。那個晚上,「追貓人」守候樹下,輪流電筒照著,生怕有一點疏漏。


  麻醉槍到來,一槍命中,「淘淘」昏昏沉沉,掉入防護網內。


  按照預定方案,科研人員抽取血樣,測量身高、腳長,周身上下檢查遍。最終結論:身體健康,基本適應當地的食物、氣候條件。


  重新戴上項圈的「淘淘」,以後的日子快樂成長,確立起自己的領地,活動範圍擴大至幾十平方公里。接下來,只盼早日遇上屬意新娘,傳宗接代。


  緊隨「淘淘」步伐,「張想」「雪雪」「華姣」們,幾年間先後落戶栗子坪,放歸熊貓家族不斷壯大。


  大型哺乳動物放歸屬世界性難題,縱觀全球,成功放歸的比例不足10%。再看栗子坪,除「雪雪」放歸一個多月意外死亡,其他4隻全部存活,比例之高讓人讚歎。


  美國一位研究大熊貓的環境教育專家4年前斷言:人工繁育的大熊貓不過是野生大熊貓的「可笑的模仿」,它們無法在野外環境中存活。


  事實勝於雄辯,「淘淘」及其後來者的表現,讓這位專家「可笑的模仿」成為笑談。


  「華妍」和「張夢」


  開啟野外放歸的新路子


  2016年10月20日上午,放歸進行時。


  兩隻雌性大熊貓,3歲的「華妍」,2歲的「張夢」,先後衝出鐵籠。竹林在招手,溪流在歌唱,風兒在呼喚,美好的日子在前面。往前走,莫回頭,熊貓姐妹一路小跑,直奔自己的家園。


  首次同時放歸兩隻大熊貓,意義非同一般。科研人員深思熟慮,放歸計劃再深化。不同年齡的大熊貓同時放歸,可以進行對比試驗,觀察不同的生存活動,檢測各自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這些全新的科研探索,將為今後的放歸積累更多經驗。


  如同黃炎在放歸現場所講,野外放歸只是起點,它們能在野外生存下來,甚至與野生大熊貓繁育後代,才是接下來最值得期待的。


  期待著,中國告知世界,近百年來一直處於衰退期的野外大熊貓,野生種群複壯前景光明無限。


  (作者長期關注、記錄大熊貓生存狀況,現居四川雅安。著有《國寶傳奇:大熊貓百年風雲揭秘》《震不垮的熊貓家園》等)


  《光明日報》( 2016年12月02日 14版)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從小養大的老虎喜歡逗狗玩,主人計劃將老虎放歸
小伙路邊撿回嗷嗷待哺小雛鳥,撫養長大後放歸大自然
學校突現兩隻鼬獾幼崽 精心餵養後將放歸自然
巨型蟲王被探險愛好者活捉,最後還是選擇放歸自然
大仁哥變小黑哥!陳柏霖非洲流放歸來 蹲地整行李鼓包子臉賣萌
被放歸自然的大犀牛,卻發起瘋來連大象和汽車都攻擊
尼泊爾犀牛被放歸自然,卻憤怒地攻擊汽車和大象
村民徒手捕捉5米長眼鏡王蛇,最終將蛇被放歸大自然
重獲自由!伊拉克士兵將兩頭動物園熊放歸大自然
德國海豹「孤兒」將被放歸海洋
澳洲小海報被爛漁網困在岸上,路過的衝浪者把它解救放歸大海!
和大象海牛一個祖先,這種蹄兔對外人很兇,無法家養只能放歸自然
放歸野外的穿山甲可能會重遭捕獲或被吃掉
漁民捕獲罕見半透明龍蝦 拍照後放歸大海
黑猩猩病入膏肓被人類拯救,放歸前它讓現場的人淚崩
男子數月前救下一隻松鼠,欲放歸大自然它卻賴著不肯走了
男子放生4公斤魚子稱:無數生命放歸大河,祝福他們重獲新生!
韓國首次人工孵化出瀕危海龜,選擇放歸大海
泥塘里撿到一隻髒兮兮的狗,洗乾淨後連忙放歸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