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貨幣中出現了一類奇葩被稱為花錢的民俗錢
錢」與「前」同音,古代貨幣的形態多為方孔圓形幣,錢中有眼,因此,在古人看來,錢幣就有了「眼前」的含義,如果錢幣上鑄有福祿壽的圖案,那便是「福祿壽在眼前」的意思。也正因此,在我國古代貨幣中出現了一類奇葩———被稱為「花錢」的民俗錢。
源於漢興於魏晉鼎盛在明清
民俗錢又稱「花錢」「厭勝錢」或「壓勝錢」。外形常與當時的古錢相仿,但卻不能流通。花錢所展示的內容豐富,是不同時期民俗的縮影,並有如:祈福、鎮庫、饋贈、祝福、玩賞、配飾等眾多類別,映射出百姓對幸福安康、前程錦繡的美好期許。
花錢的圖案五花八門,沒有年號,也沒有通寶,反倒是「龍鳳呈祥」「狀元及第」這些吉利語,除文字外,還有寶劍、靈獸等圖案,寄託著使用者的願望。
花錢一般是用來佩戴的,中國古人有佩玉的風俗,但玉的價格很高,普通百姓買不起,而又也想祈福消災,佩戴寫滿願望與祝福的花錢,是比較經濟實惠的辦法。
一般而言,花錢在逢年過節時可以當壓歲錢,此外,進京趕考時,最好要帶上「連中三元」「文星高照」等;做買賣時,要帶上「招財利市」「黃金萬兩」;新婚時可以佩戴「龍鳳呈祥」;而蓋房上樑時,也要壓上花錢,以保平安。
目 前,很多專家都認為漢朝是民俗錢誕生的時期。這絕非偶然,而是與當時的社會大背景密切相關。漢初,國家統一、經濟發展較快、社會趨於安定,由於趨利避害心 理因素的作用,人們開始將銅錢製成「護身符」。這就是以祈求升官發財長壽為主要內容的各種民俗錢。此時,這些錢多作為瘞錢用於陪葬,讓主人在去世後繼續升 官發財的美夢。如「辟兵莫當、除凶去央(殃)」的壓勝錢,此錢上端有環,中為圓錢形,下端方形中通一小孔,形制獨特,開創了民俗錢體系。
到魏晉南北朝之後,民俗錢得到進一步發展,形式上仍多以當時流通貨幣為文,諸如「常平五銖」「五行大布」等,惟尺寸大小不一,書法有別;背面則鑄有日、月、北斗星象以及仙道人物等圖案。
隋 唐時期雖然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但民俗錢的品類反而不多。一般僅見有「開元通寶」錢背鑄祥雲以及契刻簡易花草枝葉圖案等,但也有其形制與用途較前代有所 發展的,如「長命守富貴」錢,以花形五字錢文突破以往圓錢上下左右四字錢文的形式,是唐人婚娶時「撒帳」之用,取吉祥美滿多得子之意。
宋「丑生」小平花錢一枚
宋元時,民俗錢又多了起來,也很有特點。北宋早期博戲之用的選仙錢,畫面圖案由諸仙組成,背面皆配有一首五言絕句,非常優美。如壺中仙詞云:「有時壺內去,去即一千年,榮辱悲歡外,須知別有天。」這充分折射出宋初人們注重精神修鍊、渴望成仙得道的人文之風。
明清二代是我國民俗錢鑄造大發展的鼎盛時期。目前傳世和出土的絕大部分花錢幾乎遍及社會生活的每個領域,總體上以吉祥為宗。
清「五福」背「天干地支八卦」詩文花錢一枚
如今,花錢已經從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隱退了。然而近年來它的收藏價值卻在悄然升溫,已經成為各大拍賣行的常客,其成交價格也不菲,甚至破萬元的花錢也層出不 窮。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花錢在國內留存上千年,從漢朝到近代一直有人鑄造,花錢得到人們的青睞,除其精神上的象徵意義以外,精湛的工藝、豐富的表現內 容、極強的藝術觀賞性都體現了我國各個時期普通勞動人民的智慧。
吉語錢 「招財利市」吉語錢 「招財利市」
清·蘇爐招財利市背星官花錢
錢眼裡蘊藏商業史
「重農抑商」幾乎貫穿了中國封建時代的大部分時期,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在明清時期這種禁錮有所緩解,特別是在江南一帶,對財富的追求已經不是那麼隱諱的話題,而這一時期,相關的民俗錢也逐漸豐富起來。
在這一時期,蘇爐所產的民俗錢就有一款正面為「一本萬利」四字楷書,後面則是寶瓶、罄、戟等組成的畫面。據介紹,「瓶」與「平」諧音,「罄」與「慶」諧音,「戟」與「吉」諧音,寓意平安吉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正德通寶」,根據歷史記載,明朝正德皇帝並沒有鑄造錢幣。目前市場上能找到的「正德通寶」多為清代到民國時期鑄造的花錢,又被稱作「壓勝錢」。
據 清代俞典園《茶香室四鈔》所載:「國朝焦循《憶言》雲,泰州宮紫懸太史言:十年前後以重價購求正德錢,一二文可值一金,雲正德為游龍,佩之渡江河,無波濤 之厄。近遂有偽為求售者,甚或錢背鑄一龍,前此未聞,此康熙年間事也。余幼時尚見以正德錢佩於腰首者,近則無之矣。按正德游龍,俗傳尚有此說,其錢可鎮風 濤,余亦嘗聞之故老也。」
通過這段文字,大致可以了解到清朝初期人們為了渡海安全,才購買「正德通寶」,也從一個方面反映出當時雖然有海禁政策,但民間商人仍願意冒險追求財富。
除 民間之外,官方與商業相關的花錢也多有發現,而且年代可追溯到更早的時期。古代朝廷在開爐正式澆鑄之前,往往會特意鑄制一種大錢,喻義鎮災驅邪,求吉祥, 永鎮財富,該錢為非流通硬幣,一般被收藏者稱為「鎮庫錢」。由於五代時期的南唐國鑄過一種帶有「大唐鎮庫」四字的大錢,故有此稱,迄今已有1000餘年的 歷史。
元 「大元國寶」背「龍紋」鎮庫錢
錢眼裡看科舉文化
科舉自隋朝創立以後,就成了當時很多寒門子弟步入仕途的途徑,遂成為大多數知識分子的畢生追求,並構成了社會民眾生活的重要內容。進入明清社會以後,醉心於此道而無法自拔的讀書人不計其數。
因而,這種思潮在民俗錢上也得到了具體生動的體現,「文星高照」「早登科第」「連中三元」「狀元及第」「獨佔鰲頭」「五子登科」「位列三台」「一品當朝」等錢幣就是追求科考、仕途順暢的讀書人的必備之物。
通過這些民俗錢,我們可以了解中國古代一些科舉文化。「文星高照」中文星指的是「文昌星」,被古人視為科舉士子的守護神。古代科舉競爭激烈,因此,因科舉而興起的魁星信仰、文昌崇拜盛行一時,特別是元明以後,隨著科舉制度的普及,對於文昌帝君的崇拜更加普遍。
古代科舉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個級別,每個級別的第一名分別稱為「解元」「會元」和「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是指同一個考生在三個等級的考試 中都獲得第一名,又稱「三元及第」。這是對參加科舉的士子的吉利贈言,但在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很少,據考證,在中國科舉史上只有17人。
清「狀元及第一品當朝」背「福祿」蘇爐花錢一枚
「獨佔鰲頭」成語典出元代《陳州糶米》:「殿前曾獻昇平策,獨佔鰲頭第一名。」鰲頭原指宮殿門前台階上的鰲魚浮雕,科舉發榜時狀元站在此處迎榜,因此,獨佔鰲頭比喻位列第一。
鯉魚躍龍門花錢上則有一隻鯉魚在黃河龍門口的圖案。龍門位於黃河從壺口而下的晉陝大峽谷最窄處,今稱禹門口。在古代有傳說,河中鯉魚若能跳過龍門,就會化身為龍,因此,在科舉考試中,人們常用鯉魚躍龍門來比喻科舉及第,寄寓了人們美好的祝福與願望。
洗兒錢 「長命富貴」洗兒錢 「長命富貴」
在「禮」的框架內,婚姻自古以來就是兩個家族的大事,而民俗錢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如 清代浙爐鑄品的「螽斯衍慶」錢,正面為「螽斯衍慶」,反面為雙喜。螽斯是一種昆蟲,產卵極多。衍,延續之意。其寓意不言而喻。值得一提的是雙喜,兩個喜字 重疊在一起,原非字典中的字。相傳宋代王安石在和馬家小姐完婚之時,又接到了金榜題名的聖旨,不禁喜出望外,遂提筆在大紅紙上寫出了一個雙喜字,喻義喜上 加喜。此刻洞房花燭,金榜題名,可謂春風得意,人生至樂也。此後,這個傳說由王安石自創的雙喜字,便大量出現在婚慶場合,以此表達人們對新人的美好祝福。
洗兒錢是親友長者送給未滿月的新生兒祝福之錢。因為新生兒在出生第三天需請接生婆「洗三朝」,送洗兒錢都在這三天左右進行,因此名曰 「洗兒錢」。《資治通鑒》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洗兒錢除了賀喜之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者送給新生 兒的壓邪護身符。
行酒令錢
古代文娛生活較少,一般在文人雅士之間常會以飲酒、下棋、彈琴、作詩為樂。而這些領域也都出現了與之匹配的民俗錢。
行酒令錢在漢朝就出現了,在河北滿城漢墓中,曾出土過不少有斷代標誌的五銖錢,其中內有20枚鑄有陽文數字從「第一」至「第二十」記數錢。
據介紹,古人在參加宴會時,每人各執行酒令錢一枚,監酒正則將與之相對應的酒籌錢放入籌筒,經搖動後取出一枚,再根據上面記數報出何君所持數字,然後由所持者或罰酒或遊戲,這也是古代民俗的集中體現。

※男子清理雜物時發現柜子,將其打開後,頓時兩眼發傻了!
※以機制幣為代表的錢幣拍賣市場終於在大放異彩
※古錢幣銅幣的收藏價值
※莫灣基翡翠原石開出帝王綠,一顆蛋面可一輛法拉利
TAG:文史集結號 |
※說說中國古代那些眼看狀元到手卻丟了的奇葩事
※奇葩: 古代駙馬出軌被這樣對待!
※誰說古代皇帝都好色,他就是個例外的奇葩,後宮三千是扯蛋
※奇葩的發明,這些古代人都是一群天才瘋子
※古代的男人為了防止老婆出軌,用盡了各種奇葩的招數!
※實拍:非洲黑人富二代們是怎麼揮霍金錢的,奇葩至極
※中國古代十大好色帝王,沒有奇葩只有更奇葩啊!
※古代皇帝的那些奇葩事迹,老婆都被忽略了
※為什麼婆婆在我們的眼中都是奇葩?
※實拍中國街頭奇葩的「乞丐」們,花樣百出,世界少有!
※世界上還有這麼多奇葩的婚嫁風俗,咱們國家佔了兩個
※古代宮中選秀是怎麼鑒別處子的,奇葩到令人臉紅!
※太奇葩了!法國石頭裡蹦出一個男人,據說他曾經孵出過一隻小雞
※中國古代有哪些皇帝因為奇葩的原因差點丟掉皇位?
※讓老外吃到停不下的中國美食,在外國居然被改名字了?還這麼奇葩
※中國歷史上,奇葩文人代代有,這個朝代特別多
※皇帝後宮佳麗三千為何還要出去偷吃?原因有三,其中一種很奇葩
※奇葩土豪千奇百怪的沐浴招數,看得出最後一個是什麼?
※這些奇葩的發明,證明古代的人都是一群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