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身為國君卻和太后一起取笑別國來使,引發戰爭差點亡國

身為國君卻和太后一起取笑別國來使,引發戰爭差點亡國


身為國君卻和太后一起取笑別國來使,引發戰爭差點亡國



作者:飲馬江湖

「小概率事件」是個數學概念,指的是概率幾乎接近於零的事件。當然並不是說完全為零,只不過發生的幾率很低而已。小概率事件分兩種,一種是事情發生的幾率本身就很小,比方丟一枚硬幣恰好立起來,這件事本身就很難發生。還有一種情況,是一件事發生的可能性本身不算低,但很多件這種事正好同時發生,幾率就也很低了,比如一張試卷上二十道判斷題,其中一道題做錯的概率是1/2,但二十道題全部做錯的概率,卻是很低了。


當然我這裡舉這個考試例子是開玩笑的。但放眼歷史,有些事情之巧合,讓人不禁覺得歷史也在跟人開玩笑。


春秋時期,華夏大地上諸侯國林立,這些國家之間或戰或和,通信、迎送、修聘的使者冠蓋相望,不絕於路。外交無小事,所以各國對出使的人選都會慎重考慮。當然這裡首要看重的還是使者的能力地位而非外表,所以晏嬰身高不滿五尺仍然出使楚國,還搞得楚國君臣上下都沒脾氣。但這並不代表外表不重要,因為使者畢竟是國家形象的代表,就算不一定玉樹臨風,但至少不能有明顯的缺陷吧?


所以,要想見到一個殘疾人外交官,本身就是很難的;要想同時見到多個,那就基本上是小概率事件了。然而春秋時齊國的一位君主,卻真碰到了這樣的事情。

那是公元前592年的某一天,齊頃公坐在朝堂上,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的面前站著三個國家的使者:晉國使者郤克,魯國使者季孫行父和衛國使者孫良夫。這三個使者都有不同的生理缺陷:郤克是個駝背,季孫行父瘸了條腿,而孫良夫則一目失明,是個獨眼龍。巧就巧在這三個人事先沒有約定,而是正好一起來到了齊國。


這場面實在太稀奇了,齊頃公感到很有趣,他回宮把這事當笑話告訴了母親蕭同叔子,蕭夫人也起了無限的好奇心,就提出想親眼看看這三個使者到底長怎麼樣。


蕭夫人這個要求當然是很不合理的,這等於在拿國家大事開玩笑。然而齊頃公為了取悅母親,不僅答應了這個要求,還別出心裁地安排有同樣生理缺陷的三個人,作為第二天引領三位使者赴宴的嚮導。第二天,蕭夫人看到如此情景,不由得哈哈大笑,左右侍者也都忍不住笑了出來。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郤克等三人稍微打聽了一下,就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三人頓時就炸了。當時郤克是晉國的中軍佐,季孫行父和孫良夫都居上卿之位,全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何曾受過這樣的羞辱?於是三位使者帶著滿腔的怒火和仇恨匆匆回國,郤克在渡河的時候,恨恨地發誓:「不報復這次恥辱,就不再渡過此河!」


這下事情鬧大了。郤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身為國君卻和太后一起取笑別國來使,引發戰爭差點亡國



郤克完全有理由生氣,齊頃公在這件事上確實犯了非常嚴重的錯誤。首先,他用這種方法侮辱殘疾人本身就是不對的;其次,在嚴肅的外交場合中,辱其使就等同於辱其國,足以引發嚴重的外交事件。或許他的本意是想導演一出惡作劇,但下手沒輕重,就一下子得罪了三個國家。果然,郤克回國後,立刻就向國君申請向齊國開戰。然而此時的晉國國君晉景公說這是你的私仇,犯不著為此大動干戈,不同意出兵。


晉景公真的不想收拾齊國嗎?當然不是,他是有苦衷的。就在五年前(前597年),晉國和楚國之間爆發了邲之戰,結果晉國慘敗,元氣大傷,現在正處於舔傷口的階段,並不適合再起戰端。郤克作為晉國重臣,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只好勉強忍下這口氣,靜待時機。魯衛兩國國力不逮,更不敢貿然出頭和齊國叫板,一時間江湖上倒也風平浪靜。


率先打破這種平衡的,依然是不甘寂寞的齊頃公。他似乎嫌事情還不夠大,於三年後悍然出兵侵略親晉的魯國。


身為國君卻和太后一起取笑別國來使,引發戰爭差點亡國



衛國第一時間派兵援助魯國,帶兵的正是孫良夫。齊頃公也不客氣,欺負完魯國掉頭又把衛國軍隊胖揍了一頓。這真是所謂舊恨未解又添新仇啊!孫良夫連飯都顧不上吃,拉上魯國人就跑到晉國去請救兵。


此時晉國的國力已經恢復得差不多了,晉景公也不想再忍了,便同意對齊開戰。已升任晉國的軍政一把手的郤克(執政大夫兼中軍元帥)求之不得,親自挂帥,排出了八百輛戰車的豪華陣容,連同魯衛兩國的軍隊一起,殺奔齊國而來。

很多人在評價這場戰爭的時候,大多都說是因為問題兒童齊頃公粗魯無禮,做事輕率,從而導致了無謂的戰爭。但事實上,如果分析一下當時的局勢和齊頃公的心理,事情的本質未必如此。


當時諸侯國間的主旋律是晉楚爭霸,這兩個國家自晉文公時期就開始掐架,互不相讓,也都奈何不了對方。雙方都在努力拉攏其他國家進自己的朋友圈,齊國由於地理及文化的原因,被拉到了晉國這一邊,尊晉國為盟主。但上面也說了,邲之戰晉國戰敗,之後呈現出了楚強晉弱的局面。這時候齊頃公就有想法了。


齊國向來是東方大國,背靠大海,煮鹽墾田,國富民強。春秋五霸公認第一個稱霸的就是齊桓公,史稱「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其功績堪稱五霸之首。然而齊桓公的兒子們卻都沒什麼進取心,只會窩裡斗,斗完就是小富即安,混吃等死。於是齊國江湖老大的地位,就被晉國取代了。



身為國君卻和太后一起取笑別國來使,引發戰爭差點亡國



然而「霸三代」齊頃公是個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他的父輩們把能折騰的都折騰完了,到他當國君的時候,國內政局穩定,於是他就把目標投向了各諸侯國。他未必是一定要恢復桓公的霸業,但起碼是不想再做別人的小弟了。


那麼他的一系列不安份的小動作就解釋得通了。晉國短暫的衰弱,在他看來是個難得單飛的好機會,於是他開始和晉國及其小夥伴們交惡,還暗地裡和楚國眉來眼去。從這個角度看,羞辱使者的事情未必完全是出於無心之失;而一場戰爭,大概也正是他所期待的。齊頃公亟需用戰場上的勝利來展示齊國的實力,恢復祖上的榮光。


正因為如此,當戰爭來臨時,齊頃公沒有據城堅守,更沒有賠禮道歉息事寧人,而是欣然選擇正面應對。也正因為如此,戰前他表現出了謎之自信,豪情萬丈地對軍士們發表宣言說:「同志們沖啊!幹掉眼前的敵人我們再吃早飯!」(成語「滅此朝食」即源於此。)然後戰馬沒有披甲就沖了出去,算是從戰略和戰術兩個層面都蔑視了敵人。


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聯軍這邊的鬥志大概也出乎了齊國人的想像,郤克被箭射中,鮮血直流,仍然堅持戰鬥。雙方針尖對麥芒,最後的結果似乎也不能說是意外:吃了早飯的聯軍贏了,沒吃早飯的齊軍大敗。齊頃公繞著華不注山跑了三圈都沒有擺脫晉軍的追逐(「逐之,三周華不注」,一說是在山下包圍了三重),無比狼狽。危急之時,齊頃公的保鏢逢丑父機智地和頃公互換了衣服和在戰車上的位置,並指示頃公下車去華泉取水。晉軍追來的將領沒有見過齊頃公,看這情形誤以為逢丑父是國君,將其抓走,齊頃公這才得以脫身。



身為國君卻和太后一起取笑別國來使,引發戰爭差點亡國



事情到這份上,心高氣傲的齊頃公也不得不低頭示弱。他派人向聯軍求和,恭恭敬敬地獻上寶貝,並答應返還侵略的魯衛兩國的國土。經過這場戰爭,被羞辱的郤克等三人都出了氣,更重要的是晉國重新把齊國納入了自己的同盟圈,逐漸擺脫了在與楚國爭霸中所處的不利地位。可以說在晉楚爭霸的歷史上,這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轉折點。


而齊頃公在這之後也老實了很多。戰爭之後的第二年,齊頃公乖乖地到晉國去朝見晉景公,還想尊晉景公為王,算是正式承認了晉國的盟主地位。從此頃公放棄了戰爭爭霸這一途徑,而是「弛苑囿,薄賦斂,振孤問疾,虛積聚以救民,民亦大說,厚禮諸侯」,勤修內政,再未動過刀兵。古人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齊頃公雖未有善始,但也算是得以善終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派 的精彩文章:

祖孫三代受朱元璋恩寵的明初開國名臣,卻為何一步步走向絕路?
歷史上的今天:一個被嚴重醜化的清朝皇帝登基,他為清朝續命百年
這位開創廉潔富庶盛世的皇帝,卻被野史虐過千百遍
普通話和方言,豈有高低貴賤之分?

TAG:歷史派 |

您可能感興趣

最奇怪的戰爭:兩國為一小國,在中國打起來
中國跟鄰國打了一仗,卻「贏了戰爭丟了領土」,從此中國一蹶不振
被遺忘的國恥 在中國土地上的別國戰爭 使中國喪失一重要出海口
「鳥糞」引發三國戰爭,此後兩國國走上致富路,一國淪為三流國家
「鳥糞」引發三國戰爭,此後兩國走上致富路,一國淪為三流國家
我國一鄰國的族群:與我國同族,但戰爭頻發,走上逃難的道路
一次暈船引發的滅國戰爭
盟國們紛紛來我國購買大量的戰爭武器,美國這次是真怕了
此國很會做生意,二戰大發戰爭財,不是美國!
這一武器將主宰未來戰爭,而我國已領先一步,美國表示很無奈
超級大國引發兩場戰爭,結果戰國十雄卻變成了七雄
美國投入最大曆時最長的一場戰爭,卻沒打贏這個小國
中國此鄰國,曾是清朝藩屬國,戰爭讓其成為全世界最窮亂國家之一
一場中國人並不熟悉的戰爭,差點滅亡華夏文明,使中國淪為印度
兩小國爆發一場戰爭,很多大國被捲入,說好一年結果四年都打不完
歐洲一帝國欲侵略非洲一國,半個世紀發動兩次戰爭不得逞還賠款
二戰亞洲最滑頭的國家,玩弄大國於鼓掌,還趁機發了戰爭橫財
堵住美國的嘴:中國這一工程,戰爭爆發誰敢碰他,無疑是在逼我國
如果中國和美國爆發戰爭 無論誰慘勝都難阻止另一國稱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