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誕生於蘇美夾縫之中的歐元能否復興歐洲?

誕生於蘇美夾縫之中的歐元能否復興歐洲?

微信ID


EYEONHISTORY

誕生於蘇美夾縫之中的歐元能否復興歐洲?


德國總理科爾(左)和法國總統密特朗,1985年攝於愛麗舍宮。


文|袁仁輝


歐元前貨幣危亂

歐元出現之前,「一個國家,一種貨幣」是古今中外的通行法則,各歐洲國家均發行自己的主權貨幣,貨幣群雄林立。


這當然不利於歐洲各國間的經貿和人員往來。同時,主權貨幣制度有一種天生的缺陷,即:在國內貨幣政策方面,各國各幣各自為戰,其利率、準備金、貼現率等貨幣政策之效果常常互相抵銷,難以取得實效。


在對外抗擊風險方面,由於沒有抱團,不能形成合力,不能抵抗來自國際遊資的攻擊和炒作,容易被各個擊破。例如,在1992年歐洲匯率機制危機中,英國和義大利兩國就至少損失了800億美元以上的外匯儲備。面對這一天量損失,任何國家都「傷不起」。


顯然,要化解或避免這些巨大損失及其風險,任何一個歐洲國家及其主權貨幣都不可能完成。要理解歐元,就要回到歐洲的過去,回顧歐洲的歷史。


希臘文明、羅馬文明和基督教是歐洲文明的共同源頭、歷史遺產和精神支柱。其中,希臘文明中的民主思想和思辨哲學曾在羅馬帝國一統歐洲時得到廣泛傳播。羅馬文明中的羅馬法在歐洲廣為實施,後又經歷羅馬法的復興而成為歐洲各國法律的基礎。

作為歐洲人精神支柱的基督教,它先是隨著羅馬帝國東征西討,後在歐洲各地建立的世俗王國內對人們進行精神統治。


可見,歐洲雖然地域遼闊、小國林立、征戰不止,但文化同源、信仰同教、法律同宗,出現某種統一也合情合理。雖然羅馬帝國和基督教都先後分裂,但謀求統一還是成為以後幾十代歐洲人的追求與夢想。


實際上,早在公元1-5世紀,羅馬帝國就在歐洲部分範圍內實行了統一貨幣。當時,人們只需持有羅馬便士,便可周遊全境,經商旅行,十分便利。


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分為眾多民族小國,貨幣混亂不已。基於此,自15世紀以來,波西米亞(今捷克境內)國王喬治·龐帝比德、文藝復興巨匠但丁、法蘭西學院院士聖·皮埃爾神父和歐洲聖哲先賢如盧梭、伏爾泰、康德、雨果等都先後為歐洲聯合搖旗吶喊。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斷言:歐洲終將有統一的貨幣。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拿破崙雖有統一歐洲之意,奈何其用強力,侵犯他國主權,多行不義,最終兵敗身亡。之後,歐洲戰爭不斷,統一之夢遙遙無期。

蘇美夾縫求發展,法德合作泯恩仇


20世紀前後,歐洲迎來了命運的轉折點,先是在GDP上自1894年起被美國超過,後又於1936年被蘇聯超過,期間和之後又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和主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歐洲喪失了世界經濟中心地位,必須仰仗美國才能還清戰爭賠償和戰爭債務;第二次世界大戰則將歐洲一分為二,成為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肉夾饃」——雖然有些肌肉,但必須依靠美蘇兩家的麵皮才能生存。夾縫生存中的歐洲人開始了聯合自強。


西歐率先扛起了歐洲聯合的大旗。西歐國家認識到,要想恢復昔日的光榮與夢想,只有依靠各國的聯合自強。

於是,有了1946年英國首相丘吉爾提議建立「歐洲合眾國」,有了1959年法國總統戴高樂提出建立一個「從大西洋到烏拉爾的歐洲」。於是,戰後西歐很快就走上了聯合自強、從經貿合作到貨幣合作的道路。


法德是歐洲大陸的兩大強國,長期以來戰爭不斷,最後兩敗俱傷,都失去了世界大國地位。


歐洲合作看法德。20世紀50年代,雖然戰爭結束了,但德國與其他歐洲國家之間的敵對情緒和德國國內的軍國主義思想並未隨之消失。在這種情形下,西歐各國很快認識到,要從根本上遏制德國的軍國主義勢力,確保歐洲永久和平,就必須把德國納入共同體的框架內。


因此,充滿智慧與遠見的法國政治家羅伯特·舒曼決定從經濟合作起步,將煤、鋼這兩種最重要軍用物資的生產和經營置於一個超國家機構的管理之下,以徹底消除法德兩國的隔閡和戒備之心。

誕生於蘇美夾縫之中的歐元能否復興歐洲?



歐洲央行行長理事會商討經濟形勢及政策


於是,歐洲合作進入了快車道:1951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1957年,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成立;1965年前述三個機構合并為歐洲共同體;1993年,《歐洲聯盟條約》生效,決定建立政治、經濟與貨幣聯盟,改歐共體為歐盟;1999年1月1日起,實行單一貨幣——歐元。


德國央行成舵手


在歐洲貨幣聯盟,特別是在歐洲央行及歐元的創建過程中,德國聯邦銀行(央行)及德國馬克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德國央行及德國馬克被公認為穩健貨幣政策的典範。對此,曾任密特朗總統時期經濟和財政部長、後任歐共體委員會主席的雅克·德洛爾曾說:「並非所有德國人都相信上帝,但是所有德國人都相信聯邦銀行。」


事實上,德國聯邦銀行創建之前,德國貨幣堪稱史上最亂。例如,1870年前,德國境內竟然有100多種貨幣;1923年,德國官方公布的消費價格指數竟然同比上漲了20億倍。貨幣混亂、通貨膨脹使德國人民吃盡了苦頭,於是在二戰後建立了全球央行中最具獨立性的德國聯邦銀行。


幸虧有了德國央行的高度獨立性,德國才有了穩健的貨幣政策,德國馬克才以堅挺的態勢促進了德國經濟的迅速崛起,才能保證德國幾十年的低通脹和高增長。


德國馬車與法國馬夫相配合促進歐洲合作不斷深入,才能在1992年的貨幣危機中保證法郎—馬克匯率神聖不可動搖,才能挽救歐洲匯率機制於即倒,才能為歐盟、歐洲央行和歐元的到來創造了絕對必要條件。


可以說,正是由於德國聯邦銀行和德國馬克數十年的良好表現和在貨幣危機中「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功力,才使得歐洲人同意以德國聯邦銀行和德國馬克為藍本創建歐洲央行和歐元。


政治智慧定乾坤


在歐洲聯盟、歐洲央行和歐元的創建與發展過程中,政治家的遠見卓識和當機立斷都在關鍵時刻起到了力挽狂瀾的作用。這方面以法國總統密特朗和德國總理科爾最為典型。


早在1983年1月,為了支持科爾,密特朗就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到西德議會演講,支持科爾總理提出的核武器部署計劃,聲稱法德兩國之間的寶貴友誼是治療戰爭創傷的關鍵藥方。這一演說成為法德關係的轉折點,為密特朗在德國贏得極高的政治聲譽。


1992年9月的貨幣危機中,法國外匯儲備損失慘重,歐洲貨幣體系岌岌可危,但德國央行以獨立性為由拒絕救援。密特朗總統向科爾總理求援。科爾立即給遠在華盛頓的德國央行行長和財長打電話。


次日一早,法德兩國央行和財政部就發表聯合公報,宣布法郎—馬克匯率神聖不可動搖,挽救了法郎和歐洲匯率機制,為歐盟、歐洲央行和歐元的誕生創造了絕對必要條件。


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倒塌,德國統一時刻來臨。兩位政治家再次進行政治決策:為了德國統一和歐洲和平,德國必須犧牲堅挺的德國馬克和譽滿全球的德國央行,將其融入歐洲央行和歐洲單一貨幣。


作為讓步,法國同意歐洲央行設在德國法蘭克福,仿效德國央行享有高度獨立性,按照德國央行以穩定物價為首要目標。


1990年10月3日,德國完成統一。1992年2月,歐洲領導人在馬斯特里赫特簽署條約,確定由歐洲聯盟取代歐共體,統一貨幣歐元於1999年1月1日順利誕生。


歐洲央行代替德國央行、歐元代替德國馬克,這就是德國統一的代價。籍此,德國實現了統一,歐洲實現了和平與繁榮,歐盟實力增強,可以內壓德國軍國主義,外抗美國霸權。對於這樣一個典型的全球共贏多贏格局,除了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外,沒有任何人可以用任何理由反對或阻撓。


歐元一統路漫漫


目前,歐元區有17個成員國,GDP高達14萬億美元,遠超中國,直逼美國。然而,GDP位居世界第六的英國迄今雖已加入歐盟(今年6月,英國已公投脫歐),但尚未加入歐元區,不僅成為歐元的莫大遺憾,也成為歐洲一體化建設的重要障礙。


英國不加入歐元區,當然有多種原因。


首先是心理原因。想想看,英鎊曾經充當世界貨幣之錨,當過貨幣盟主,讓它加入歐元區當然很難。


再者,幾百年來,英國奉行勢力均衡政策,反對歐陸上任何國家坐大,多次得罪法國和德國。德國統一前,英國又曾阻撓德國統一。如今,要英國加入歐元區,圍著以德國央行和德國馬克為模式、以法德合作為軸心的歐元制度打轉,英國人心理上怎麼受得了?


其次是經濟原因。長期以來,由於歷史、傳統等因素,在經濟周期性及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和失業率等主要指標方面,英國與美國一直相近而與歐陸相左。根據最優貨幣區理論,上述差異尚未解決時,英國不宜加入歐元區。


同時,英國人還擔心,加入歐元區後,可能會危及倫敦的金融中心地位和英鎊在原殖民地的重要影響。此外,也許與英國阻撓德國統一有關,在1992年歐洲匯率機制危機中德國拒施援手,英國一天之內損失了3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如今,德國人在歐盟和歐洲央行的發言權日益增大,英國人就更加糾結了。


最後是政治原因。如前所述,英國一直奉行勢力均衡政策,誰強大,就反對誰,在歐洲大陸沒有真正的朋友。大英帝國衰落後,又依靠英美特殊關係,甘當美國戰略馬前卒,繼續所謂勢力均衡政策。這與歐元區國家聯合自強、抗衡美國的戰略完全南轅北轍。在一些重大國際問題上,英國也常常與歐洲大陸意見相左。


如前所述,歐元本來就是歐洲合作自強、抗衡美國的結果,自然會與美元的霸權地位發生衝突。


不過,在歐洲重建、歐洲合作和歐元創建的初期,美國還是很支持的。例如,早在1950年,就支持建立歐洲支付聯盟,促成了歐洲第一次貨幣合作,後來甚至不顧英美特殊關係,拒絕撒切爾夫人阻撓德國統一的請求。


無利不起早。美國此舉先是希望其能夠抗衡蘇聯,是美國意識形態和國家戰略的需要。後來,聽任歐元發展壯大,是因為與其跟數十個歐洲貨幣打交道,不如跟一個單一歐洲貨幣打交道。

誕生於蘇美夾縫之中的歐元能否復興歐洲?



2011年11月12日,法蘭克福的歐洲央行門外聚集的抗議者,條幅上寫著「消滅大銀行,重新分配財富」。


經過十多年的運行,歐元發展勢頭良好:使用國家不斷增多,使用範圍不斷擴大,吸引力和示範作用不斷增強。從任何角度看,歐元都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元的第二大國際貨幣。


儘管當前的歐元區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甚至個別成員國可能退出歐元區,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歐元。從歷史發展的長河來看,這只不過是新生事物成長中的必經挫折而已。更何況,歐洲合作史已經一再表明:每一次重大挫折都會讓歐洲合作再上一個台階。


且讀且評論。本周最佳評論得贈書《北大歷史講座》。

誕生於蘇美夾縫之中的歐元能否復興歐洲?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柔道高手三船久藏如何一招制敵
袍哥江湖:從秘密組織到煊赫幫會
聽北大名師授課,通上下五千年古今之變
年末大禮,等你來拿!

TAG:看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歐洲大國夾縫中的荷蘭,是如何做到小而民富的?地球知識局
生於救國,死於黨爭:在夾縫中求生的「洋務中興」
夾縫中的美
香港錦田一日游之 夾縫中生存
漢光武帝與陰麗華:輾轉在政治夾縫中的愛情
民國名媛李香蘭:在中日的民族夾縫中生存的女
夾縫中求生存練就了今天的強大:俄羅斯寧願得罪美國也不想惹它
李鴻章:夾縫中的悲情英雄
夾縫中的美景,讓人驚嘆!
陳文青:真正的讀書人,往往生存在理想和現實的夾縫之中
夾縫中求生存 中國製造走上品牌強國之路
一個美國女孩鏡頭下的中國留學生:其實我們一直生活在夾縫之中
吐蕃為什麼能在大唐和阿拉伯兩大強國的夾縫中崛起?
驚嘆!盛開在夾縫中的花原來那麼美
馮雪峰:在大人物的夾縫中
夾縫中生存的北非小國,首都與國名相同
歐洲夾縫中求生存,單發輕型戰鬥機市場的一匹黑馬
作為自媒體小白,如何在人潮湧動,大咖如雲的夾縫中生存?
實拍舉牌女郎的辛酸,害怕走光在夾縫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