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安羅東鎮有個宋朝燒窯遺址 挖出了「寶蓮燈」

南安羅東鎮有個宋朝燒窯遺址 挖出了「寶蓮燈」

南安羅東鎮有個宋朝燒窯遺址 挖出了「寶蓮燈」


南安羅東鎮有個宋朝燒窯遺址 挖出了「寶蓮燈」


遺址現場散落的瓷器碎片和發掘出的寶蓮燈


最近,南安市蘆川文化研究會正在開展南安古文化遺產的整理工作。整理過程中,該研究會會員經過對一些史書進行研究,發現羅東一處宋朝窯址或許對探究泉州「海上絲瓷之路」的起源有極大的價值,但目前遺址保護工作不夠完善,會員們希望通過對該遺址的調查研究,讓更多的人關注參與閩南文化的保護。本報記者黃俊濤蘇明明文/圖


現場窯址面積約2.2萬平方米

近日,記者跟隨研究會一行來到棠子垵窯古遺址採訪調查。該遺址位於羅東鎮荊坑村,記者發現,此處立有一塊舊石碑,上刻「棠子垵窯址(宋)」,南安縣人民政府1984年4月立碑,確定該遺址為文物保護單位。


窯址散落著瓷器碎片,大的有30厘米長,小的也有10厘米左右,瓷器形狀多種多樣,上面布滿精細的紋理。


南安市蘆川文化研究會會長黃志宏從地上撿起了2個碎片告訴記者,這些都是青瓷。


「我們前來查看古遺址,是希望能夠幫忙制定一些保護措施。我們會通過收集調查,給出一份詳細齊全的南安古遺迹資料。」黃志宏說。


「位於荊坑的窯址是1961年發現的,1983年4月該窯址列入南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南安市文管辦主任楊小川告訴記者,在《南安縣誌》也有記載,荊坑窯址是宋代時期的,位於直坑溪中段東岸,羅東鎮荊坑村棠子垵、侯破安、房仔口、瓷窯等地,面積約2.2萬平方米,堆積層3米左右。這個窯址以燒青瓷為主,也有青石瓷。器型有碗、罐、爐、壺等,並裝飾有蓮花瓣、棱紋、直線、弦等花樣,保存較好。

探究出產的瓷器曾遠銷海外


黃志宏說,羅東鎮位於晉江支流東江上游,古時水路交通方便,有萬畝開闊肥沃土地可供農耕,山地可供製窯。據《唐六典》記載,紫雲黃氏始祖郡儒黃守恭辟桑園七里及三十六田莊,在泉州首先發展蠶桑業製造絲綢,外銷海外各地,為開泉州海上絲綢之路作出貢獻,他獻桑園、舍家宅建開元寺,為泉州創立佛教基地,遣送五子分赴「五安」開基立業。


據《埔頭黃氏宗史》記載,公元686年,黃守恭長子黃經來到羅東蔡厝村,是黃氏南安房開基始祖。彼時,該窯址出產的瓷器,更是隨著「海上絲瓷之路」,源源不斷遠銷東亞、西亞、東南亞、非洲等地區,在中外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


黃志宏說,據《福建石獅紫雲塘園黃氏長房策卿派家譜》記載,自唐朝以後,黃氏家族在此制窯,代代相傳,特別是五代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丁亥科進士第一人文狀元黃仁穎推動了「海上絲瓷之路」又一個高峰,產生了很多官窯。到了宋朝,此處燒窯達到巔峰,明末清初此窯址才被廢棄,據記載這裡共有900多處窯洞。


「荊坑窯址保護得還不錯,對探究『海上絲瓷之路』起源,有極大的價值。」黃志宏說。

講述挖了一米發現都是瓷器


說起這個古窯址,70多歲的老人黃泗海記憶深刻。他原是羅東鎮文化站站長,如今是南安市蘆川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黃泗海說,上世紀80年代初期,當地群眾發現村裡出土了很多青瓷器,他得知後便聯繫福建省文物局及縣級文物局。


文物專家來查看,發現在出土瓷器的地方,沿體表深挖1米,全都是瓷器,當年經文物鑒定,確定是宋朝窯址。隨後一行人擴大挖掘面積,才發現不只荊坑村,高塘村、霞山村都發現了窯址遺迹。

「立碑後,我每年都去窯址看好多次,退休後也偶爾過去看看。」黃泗海說,「窯址面積有2萬多平方米,如果深挖下去,肯定有完好無損的瓷片,所以該遺址非常適合研究。」


「我們蘆川文化研究會會關注更多南安的古遺址,探索並制定出一本詳細的資料,保護好這些文化遺產,為南安市文化事業發展和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作貢獻。」黃志宏說。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收藏 的精彩文章:

壞蛋玩壞藝術 這場奇葩大秀終於來了
互聯網+時代下藝術與金融共生髮展
日本開發出世界最強瓷器 從70厘米處掉落完好無損
不談匠心 只言思想-瞿利軍大師的玉雕世界

TAG:新浪收藏 |

您可能感興趣

澳洲小哥再次燒窯造瓦,蓋了一座瓦頂工棚。
張曉風:燒窯的用破碗
中國傳統三百六十行供奉的祖師爺:燒窯的祖師爺是女媧娘娘?
百年燒窯技藝傳承人的執著:六旬夫婦為原料尋遍田間地頭
紫砂壺製作燒窯的成品率高嗎?
燒窯還得看氛圍 除了工藝,原來燒成氣氛也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