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德媒稱中印競相探索太空 立足打贏未來戰爭

德媒稱中印競相探索太空 立足打贏未來戰爭

據參考消息網12月27日報道 德媒稱,中國和印度頂尖航天俱樂部進一步擴大,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不僅僅是在科研和技術領域,也包括被用作未來戰爭的軍事領域。



德媒稱中印競相探索太空 立足打贏未來戰爭


據德國之聲電台網站12月25日報道,在美國和俄羅斯延緩航天計劃的同時,中國和印度兩個世界人口最多的亞洲巨人加快了向太空邁進的步伐,並取得了長足發展。澳大利亞宇航專家瓊斯表示:「我想說,目前中國僅僅落後美國10年,中國已經是全球的領導者,而如果按照目前的趨勢發展下去,也將成為宇航方面的主導力量。」


報道稱,中國在太空探索方面的進取引起了美國的不安,美國國會的一份報告警告說:「中國在軍事、外交、商業、經濟等各方面追求與美國一樣有競爭力的做法,將會讓美國付出代價。中國縝密全面的計劃,使得它的航天工程會在不久的將來為其重要的經濟、政治和外交等領域帶來優勢。」


2003年,中國成為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世界第三個有能力將宇航員送入太空的國家,迄今為止,已經有6名中國航天員進入過太空,11月底兩名中國航天員返回地面,之前他們在太空停留了一個月,這也是中國航天員在太空飛行最長的時間。他們所乘坐的天宮二號實驗艙將為中國2022年建成自己的空間站打下基礎。如果國際空間站於2024年報廢,中國將成為唯一擁有載人空間站的國家。


中國已經開始用月球車對月球表面進行探測研究,位於中國西南的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9月份已經開始投入使用,探索宇宙的起源以及外星生命。目前中國已經發射了180多顆衛星,並且正在組建自己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11月初新型火箭「長征五號」成功發射升空,運載能力與美國的「德爾塔四」重型火箭相當。

瓊斯認為,印度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當然還遠遠落後於中國,雖然在衛星技術上可以和中國比肩,但是在火箭技術以及載人航天方面卻進展不大。


今年,印度試驗了縮小版的可重複使用宇宙飛船模型,類似於太空梭的飛船將在10到15年內投入使用,並且有效載荷將更加經濟實用。早在2008年印度就向月球發射了著陸器,明年將會把一台機器人車送上月球。2014年印度已經成功試驗了無人飛船,計劃在5到6年內,實現載人太空飛行。


在商業發射領域,印度已經讓自己的極地衛星運載火箭成為可靠的發射服務工具之一,雖然運載能力非常小,但是非常適於小型衛星的發射。今年6月一顆用於森林火災監控的德國小型衛星,剛剛使用該火箭發射升空。而他的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卻一直困難重重,不過技術瓶頸好像已經慢慢突破,9月份將一顆2.2噸重的衛星送入了太空。


報道稱,中國的軍事戰略認為,誰主宰了太空,誰就能夠打贏未來戰爭。它們可以在太空中進行信息收集傳輸,同時摧毀敵人在這方面的能力。中國在2007年已經成功試驗了反衛星武器,並在世界上引起關注。中國和印度在經濟上取得的巨大成功也帶動了其航天科技的發展,2014年印度成為第一個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的亞洲國家。同時,印度也在組建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並且於4月發射了七顆導航衛星中的最後一顆。印度航天局表示,從明年起該系統將投入使用,可以在1500公里的範圍內為用戶提供比美國GPS更加精確的導航服務。


報道稱,航天技術中的90%既可民用也可軍用,這已經不是秘密。所以印度和中國的航天工程後面也隱藏著強烈的軍事目的,也是這一地區局勢以及與美國緊張關係的反應。航天專家瓊斯表示,在軍事航天領域中國是亞洲的領導者,也是中國對美國不對稱軍事戰略的一部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迷彩人生路 的精彩文章:

美國衛星在南海島礁拍到了什麼,這麼緊張

TAG:迷彩人生路 |

您可能感興趣

中美太空角力競相研製空天戰機:中國神龍能否稱霸太空?
外媒:南海仲裁即將落幕 中美競相爭取支持
太空中究竟有何寶貴資源讓各國競相爭搶
俄美戰略大殺器競相亮劍一小國,但打擊的目標卻信息量很大
德軍工兵鏟近戰利器各國競相效仿,沒想到解放軍還能用它來煎雞蛋
中美日俄競相研發六代機 韓國連想都不敢想
李鴻章與鐵血宰相俾斯麥的一段對話,引得西方媒體競相報導
電影《空天獵》熱映,中國空軍先進武器競相展示
中美俄競相研製這一逆天利器:竟然關係到或將打破核平衡
中美俄競相發展重型火箭,星際爭霸劍指月球火星
圍剿蘋果 中國品牌競相發布全面屏智能手機
權威證實中國電磁彈射與阻攔裝置,同時獲得關鍵突破,西方競相求學習,紛紛表示願意出本錢
世界各國競相發展導彈系統,未來全球防空導彈將更加先進
法國貴族們雲集凡爾賽宮,競相沉迷在奢華生活當中
瀋陽一公園內萬株百合競相開放 遊客爭相拍攝美景
這場戰爭中,爭鬥了十年的兩黨競相抗敵,誰犧牲的將領多?
無人駕駛駛入規範管理「車道」 中美德競相立法立規
世界各國競相發展無線電通信系統,俄羅斯北方艦隊經驗豐富
谷歌蘋果競相入局,眼球追蹤技術的機遇和挑戰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