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請直說,別問「在嗎?」
在微信上,我們時常遇到這樣一種人,他們找人幫忙之前特別喜歡問——「在嗎」、「你後天有空嗎」;
還有一種人,加好友的時候從來不註明身份,也不說明來意。
這種行為導致人與人之間經常發生一些讓人心塞塞的對話——
(本文所有截圖均來自語言學午餐小編私人聊天記錄,未經允許請勿使用)
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信任呢?
相信很多人都像小編一樣,時常被這樣的行為困擾,久而久之,對這些人深惡痛絕:講話能能痛快點!不要磨磨唧唧的!
如今的網路互動,其實本質上都是各種各樣的對話行為,所以,它們也都屬於語用學的研究和解釋範圍之內。小編今天就來用語用學的理論聊聊,為什麼這些微信惡習那麼讓人反感。
? 注意:少男少女們曖昧的「在嗎」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
毫無信息量的「在嗎」——合作原則
且不說「在嗎」背後的含義,但就最基本的交際原則而言,「在嗎」是一個對提供信息量毫無幫助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語用學最著名的理論,就是格萊斯在20世紀六十年代提出的合作原則 (Principles of Coorperation):在人們交際過程中,對話雙方會遵循一些原則,以配合完成交際任務。
總之這個原則告訴我們——
合作原則中,有一條「量的準則 (The Maxim of Quantity)」,其中規定,對話雙方所說的話,應該滿足交際所需的信息量,即不多給信息,也不少給信息。
然而,「在嗎」這個問題的提問方,並沒有給回答方任何有用的信息,即為什麼需要知道對方在不在。
「在嗎」的回答方,其實也提供不了任何信息,因為沒有回復,那就是表明「不在」,而回複本身就帶有「我在」的信息。
一定要這樣說話你才開心嗎?
比「在嗎」稍微好一點的問法是:「你現在/明天/下周有空嗎」。因為這種問法涉及了一個具體的時間點,帶有更多的信息量,暗示「我現在/明天/下周找你有事」。這樣,對方無論回復「有空」還是「沒空」,也都帶有更多信息量。
而最滿足合作原則的做法是,先說清楚有什麼事,最後問——「請問你(那時)有空嗎」;即提供滿足交際所需的所有信息量,再提出問題。
「在嗎」本身,不提供任何交際所需的信息量,又獲取不了任何信息量。唯一可以知道的是,這種問題只對提問者有好處,因為對方必須先回復,才能獲得對話繼續下去所必須的信息。
我們接下來就要說說,為什麼「在嗎」時常會令人反感。
談話雙方需要認識平衡——預設的共知性
上一段里我們知道,語用學的合作原則,否定了「在嗎」的交際作用。而語用預設告訴我們,「在嗎」把對話雙方放在了一個不平等的位置。
處於劣勢的一方,自然就會感覺到反感。
語用預設,是對說話雙方知識狀態的一種假設。比如媽媽問孩子「寫完作業沒有」,就建立在雙方都知道有作業可寫的預設上,這也反應了語用預設最重要的特性——共知性。
當一個人在微信上問「在嗎」,是因為自己本身有「我找你有某件事」的預設。而對接下來的談話,信息的接收方顯然也會有自己的預設,那就是「對方需要知道我在不在」、以及「對方找我有事」。
但是,雙方的預設區別在於,一方知道具體是什麼事情,另一方卻不知道。這樣,雙方的預設就沒有共知性,或者說是不平衡的。這裡必須有一段對話,使雙方預設達到一致——也就是一方說明到底為什麼需要知道另一方在不在——談話才能繼續下去。
「在嗎」就是逼著對方問「咋了」...那為什麼不先說清楚呢?
同理,當接收到一個陌生的好友請求,一個人的認識自然會是:這個人因為某些原因想認識我/擁有我的聯繫方式。與此同時,因為對方並沒有給出自己的介紹或加好友的理由,雙方的預設也就不會平衡。自然,信息較少的一方對進一步的對話就會產生不適的感覺。
對方希望免受干擾——被忽視的消極面子需求
除了預設的共知性之外,面子理論也能進一步解釋「在嗎」帶來的負面情緒。
「面子」這個概念,對中國人而言是再熟悉不過了。其實,世界學術界對語用與面子的關係也一直有所研究。面子的學術定義,是「社會交往中人們...為自己贏得的正面的社會價值/個人形象」 (Goffman, 1967: 5; Brown & Levinson, 1987: 61)。
Brown & Levinson (1987) 將面子區分為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
積極面子,指的是希望被他人接納、認可的願望;
消極面子,指的是希望免受他人負面干擾的願望。
在對話中,說話人應採取相關的禮貌策略,以減少對他人積極或消極面子的威脅。然而,人們總是注意到他人對積極面子的需求,但是似乎對消極面子的意識沒有那麼強烈。
很多人會忽視,「在嗎」這個許多人常用的開場白,其實侵犯了許多人的消極面子需求。這個問題,會讓人覺得即將受到某種干擾。
根據經驗,「在嗎」往往跟隨著會讓人受到打擾的事情。
如果不提前說清楚,對方的消極面子需求就會被嚴重冒犯。
而干擾之所以是干擾,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它是未知的。當一個人直接告訴對方自己有什麼事情需要打擾對方時,干擾性也就沒那麼強烈了。
下面小編示範讓雙方都很愉快的、請求幫助的對話——
有事直說,對方通常不會害怕被打擾。
讓對方確定交流策略——亮明身份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為什麼加好友也應該註明身份和來意呢?這就涉及到社會語言學裡「身份」 (Identity)的概念。
在社會語言學中,身份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身份所涉及的性別、年齡、種族、社會階層等等,都會帶來交流時語境的改變。
而在互動社會語言學的觀念中,語言和身份是相互影響的。不僅僅身份會影響語言的使用,語言也會影響一個人身份的構建。
對話的時候,如果沒有任何語言傳達身份信息,交流語境就會變得模糊。
比如,微信加好友不自我介紹,接收到好友申請的一方,面對的就是一個未知的身份、未知的語境,也就不知道應該使用怎樣的交流策略。
遇到這樣的情況,對話一方自然就會產生不適的感覺。同時,他們也可能把這種不適的感覺歸因於「你沒有說清楚」。下面就屬於不合適的好友申請:
即便是一個群的,也不能不自我介紹就加好友——
直接丟一個名字過去,可是對方壓根兒不知道這是誰——
下面,讓小編用真實的模範好友申請,為大家示範一下正確做法:
如果是間接的朋友,請說清介紹人——
如果是有關係的陌生人,請說出和對方的關係在哪——
如果是因為有事加好友,請在自我介紹之後簡單說明什麼事——
如果是之前認識的人,也可以自我介紹,刷新印象——
這樣的好友申請,對方才會懷著愉悅的心情點「接受」!
對話也有適者生存——語言順應論與語用失誤
這篇文章所探討的:1) 有事先問「在不在」;2) 加好友不亮明身份來意的微信兩大惡習,其實都屬於語用失誤的範疇。
語用失誤,是指語言使用者在言語交際過程中,由於說話方式不妥,表達不合習慣而導致交際受到負面影響的失誤。也就是不會說話,冒犯了別人。
在上述的情況下,沉默、不提供信息,也是一種語用失誤。
國際語用學會秘書長、比利時語言學家Jef Verschueren引用生物學裡「適應」(Adaption)的概念,提出了語言順應理論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他認為,語言使用者應該根據對話語境的需要,不斷選擇語言手段,以達到交際意圖。
小編剛才說過,對身份的把握、對預設的分享,都是對話雙方基本的心理需求。此時,如果為了一些自私的原因,比如怕對方拒絕提供幫助、怕對方拒絕好友申請、想要保持神秘感等等,不順應對方的心理需求,就沒有做到動態調整語言,也就不能適應對話。
簡單來說,你不好好說話,人家就會懶得理你,或者不情不願地敷衍你...
生物需要適應環境,
語言也需要適應語境。
除此之外,和生物適應自然界一樣,語言順應也要越快越好。因為信息的補充需要及時性。在網路對話的時代,這一點也尤為重要。
這也就是說,加好友的時候就進行第一次自我介紹,絕對比加好友之後再進行第一次自我介紹好得多。
小編提倡:對話請合理遵循各種語用原則
英國語言哲學家Austin (1962)曽說過,語言不僅可以用來說事情,還可以用來做事情。
因為一時便利或者一時只考慮了自己,而發出失誤的語言信號,最終還是不利於自己的印象管理和關係管理。我們都應該學會,利用合理的語言行為,在印象和關係管理中佔據主動權。
那麼,讓我們來腦補一下「在嗎」之後,滿足上述語用原則的實際對話——
甲發了一條:在嗎
乙看了之後心想: (你需要知道我在不在,為什麼呢)
……(沒有回復)
乙又想: (如果你找我有事,能直接說是什麼事嗎,知道是什麼事情了,我才知道自己在不在)
……(仍然沒有回復)
乙終於回復了: (很不情願地)在,怎麼啦?
乙心想:(不知道又要被什麼事情打擾了)
甲:我有個事兒請你幫忙。你能幫我看看……
更有甚者,實際對話會變成這樣——
甲發了一條:在嗎?
乙回復:嗯嗯
乙的內心真實想法:(我不在!我不在!我不在!)
從以上對話,我們能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哪怕只從自己的角度考慮,一句「在嗎」 只會帶來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如果有人這麼對你,屢次不改,小編推薦的策略是——置之不理,直到對方說明來意為止。這也是符合語用原則的做法:既然對方的話輪還沒有結束,就沒有輪到自己說話!
具體操作如下——
其實,如果一個人開門見山地說,「我有事兒請你幫忙」,並說清楚是什麼事情,許多語用原則就不會被違背了。且不說對方會更加樂意幫忙,哪怕不樂意幫忙,也能降低潛在的負面影響。這才是合理的對話者。
參考文獻:
1. 吳東英, 李朝淵, 馮捷蘊(2016). 新媒體的社會語言學研究: 回顧與展望. 當代語言學, 4: 514-531.
2. 李桂芝,張國 (2003). 從順應理論角度探析語用失誤的原因.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 91-93.

※海爾消滅了空調「風聲」
※給孩子最好的聖誕&新年禮物:奇奇魔鏡
※理解未來講座第24期——積極心理是偉大的人性:幸福之道的科學探索
※中國首顆「碳衛星」凌晨發射,專訪碳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張鵬研究員
※這4大災難可能會毀滅地球
TAG:環球科學 |
※別說我變了,請直接說你厭倦了……
※大家都很忙,有話請直說
※別再朋友圈說:爸比我愛你。請直接點!讓他免費吃海鮮!
※沒事扔球鞋幹嘛?不想要了請直接拿來送給我!
※看見這樣的男人,請直接上!
※注意!這些不能插存儲卡的機型看到請直接忽略:買完必後悔
※他其實沒那麼喜歡你,這 8 種情況遇到請直接放棄說 Bye Bye!
※就喜歡在朋友圈曬娃,看不慣的請直接屏蔽,幹嘛瞎BB
※告訴你個秘密,請直接看第四條
※今天我要告訴你一個大秘密!請直接看第四條~
※總說我們推薦的地方貴,喏,聯名限定酷套餐都在這裡了#請直接選購
※女孩,碰到這樣的「魔術」街拍,請直接報警!「附後續視頻」
※朋友圈屏蔽我的人,請直接刪了我
※一整套設備安全檢查表,請直接拿走!
※最後一名小鬼子,當幾十年野人,天皇邀請直接拒絕
※小孩子才告白,成年人請直接勾引
※距這些經典神作動漫播出已經10周年了!補番請直戳!
※衛生間防水的3種做法,遇到第3種,請直接離開
※這二線城市,是中國最早直轄市,傳聞又要申請直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