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身退那是傳說,能得善終才是本事
在那場奠定韓趙魏三家分晉格局的晉陽之戰中,有一個人特別突出,他就那個冒險出城,成功策反了聯軍陣營中的韓魏兩家臨陣倒戈,不僅扭轉了戰場態勢,讓實力最強的智氏滅亡,改變了未來戰國時期的政治格局甚至是中國歷史的走向,更救趙氏於危難之際的趙氏家臣:張孟談。
探究張孟談的故事,肯定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另類的啟示。因為,每一起事件的背後,都會有一些值得人們琢磨的道理;每一個看似隨意出現的戲劇性場景,背後都有「人性」這個導演在操縱著!從有關他的歷史記載開始,讓我們一起來解讀這個讓人琢磨不透的人物。
公元前458年,趙無恤繼承了趙簡子的位置,成為了趙襄子,他的家臣張孟談也開始登上了歷史舞台。公元前455年,晉陽之戰發生前,張孟談建議趙軍退守晉陽城。到了晉陽之後,張孟談建議挖出董安於建城時儲備的銅和荊條,用來造箭,解決了燃眉之急。被圍困了將近三年晉陽城內,已經到了「沉灶產蛙,懸釜而炊,易子而食,士卒疲弱,襄子動搖,有心投降」的危急關頭,張孟談先勸趙襄子要堅持抵抗,再冒險出城,成功地說服韓魏兩家棄智。《淮南鴻烈解·人間訓》中載到:「晉陽之存,張孟談之功也。」
晉陽之戰勝利後,趙襄子大賞功臣,時刻跟隨在他身邊恭敬侍奉、平奇無功的家臣高共卻被列為了第一功臣!趙襄子的解釋是:方晉陽急,群臣皆懈,惟共不敢失人臣禮,是以先之。戰後,張孟談在幫助趙襄子鞏固了政權、開拓了疆土之後,向趙襄子主動提出了「納地釋事以去權尊,而耕於負親之丘」(回家種地)的要求。他們之間的對話,很值得我們大家學習。《戰國策·趙策·張孟談既固趙宗》中記載,張孟談對趙襄子說:「從前,先君簡主治理趙國,有遺訓說:『五霸能夠統帥諸侯,其原因概括起來有兩條:一、國君的權勢足以控制群臣;二、不能讓群臣的權勢控制國君。所以,到了列侯這樣地位的人,不能讓他身居宰相之位;將軍以上的人,不能讓他們親近文官大夫。因為上述兩種人,挾權勢,恃功勞,容易控制國君。現在,我的聲譽已很顯赫,地位也很尊貴,權力很大,大家都很服從。我希望放棄功名,丟掉權勢,成為一個普通的人。」趙襄子很不高興地說:「這是為什麼?我聽說,輔助國君的人,應該有顯赫的美名;為國立大功的人,應該有尊貴的地位;領導國家的人,應該有重大的權力。自己心懷忠信,大家都會服從他。這是先聖之所以使國家安定的原因啊!您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張孟談說:「您所說的,是成功之美;我所說的,是治國之理。根據當前以及古往今來的事實,我認為,天下一切美好都是相同的。可是,大臣與國君的權力如果完全相等,卻還能美好,這是從來沒有過的。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做為今後做事的借鑒。您如果不考慮這方面的問題,重蹈歷史的覆轍,我將無能為力。」訣別之意明顯。三天後,趙襄子派人對張孟談說:「國家的政務,臣下不聽分派,怎麼辦?」張孟談回答說:「處以死刑。」有人勸趙襄子說:「左司馬為了國家的利益和安定,不顧個人生命的安危,竭盡忠心,您就讓他走吧!」 於是,趙襄子同意了張孟談歸隱到肙丘去種地請求。這個時候,書上記載了一句話:只有英明的國君當政,才會有賢能的大臣。
張孟談在肙丘耕種時,韓氏、魏氏、齊國、楚國四方背棄了與趙氏原來的盟約,準備出兵攻趙。趙襄子去見張孟談,告訴他說:"從前瓜分知伯的領地,我們多分了十座城,現在諸侯又來打我們的主意,這怎麼辦?"張孟談說:「您就為我背著劍,駕著車,讓我到國都去,讓我住在宮內前殿中,給我大夫的官職,我去試試看。」趙襄子同意。張孟談於是派他的妻子出使楚,派他的長子出使韓,派他的次子出使魏,派他的幼子出使齊,四方聯合進攻趙氏的圖謀被破壞。
在看完有關張孟談的主要故事之後,不知大家有什麼感想?我談幾點自己的看法,還請朋友們指正。
(一)禽鳥盡,良弓藏;狡兔死,獵狗烹;敵國破,謀臣亡。這是幾千年中國歷史對功臣宿將結局的精確描述,除少數人外,絕大多數人都沒能擺脫這個詛咒。例外的是,范蠡在輔佐越王成功後遠走他鄉當起了富翁,張良在輔佐高祖成功後隨赤松子云游天下……不過,自從他們相忘於江湖之後,就消失的無影無蹤,再也沒有回來過。而這個張孟談,不光給我們留下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個成語典故,能在功成名就後激流勇退,更能在趙氏危難之際重出江湖,力挽狂瀾,將個人的功業成就和保家善終兼顧到了極致!此時,我想到了那個被史官評價為「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世而上不疑,侈窮人慾而議者不之貶」、更被曾國藩推崇為「享大名立大功而又善收晚場的千古第一人」的郭子儀。不過,郭子儀曾三起三落,因不貪戀權勢,才得善終。不知道能不能用後面這句話來評價張孟談:名將家臣本相似,功成身退第二人?
(二)張孟談為什麼會那麼堅決的要求歸隱?主流說法是:主動歸隱,但是如果結合歷史的相關記載,我們不難看出,張孟談的歸隱也是自己無奈的選擇, 其主要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一是,當張孟談策反了韓魏,解了晉陽之圍後,他的功業、聲望已經超越了趙襄子,已經有可能影響到了趙氏的地位,這時,肯定已經有人在趙襄子面前用簡主遺言開始詆毀他了,他聽到了一些風聲,正因為趙襄子相對來說比較開明,才能讓他將這些話說明說透,免得以後再被別人從背後暗算。二是,即使別人沒有說過此類話,作為一個有為的宗主,趙襄子當然清楚趙氏宗親是怎麼發家的,他們家目前就是晉國國君約束不了的家臣,他們家就是靠挖晉國的牆角發的家,所以在防止自己家臣挖自己家的牆角方面,自然打算的比較多。三是,晉陽之戰後的評功評獎,就很明確的向大家傳遞了一個信號,能力再強、功勞再大都沒有用,最主要的是臣子們的忠心能讓主子放心,其實這已經變相的給能力派們製造出了保皇派這個制約的力量。四是,史書上沒有記錄他們談話時的場合、人物、動作和表情,不知道這時的趙襄子和張孟談是兩個人,還是很多人在一起談這件事;是正襟危坐專心致志地坐在辦公室里,還是兩個人坐在茶秀咖啡屋裡;是兩個人都坐著呢,還是一個坐著一個跪著;邊上那個人是倒茶扇風呢,還是在恭恭敬敬地做記錄……確實不敢往下亂想,再差一點就會想到用「流放」這個詞!五是,我們中國語言的奧妙在於,同樣的話,用不同的語氣說出來的意義不一樣;同樣的話,在不同的場合說出來的意義也不一樣;同樣的話,由不同的人說出來的意義也不一樣。只要試著用不同的語氣配上不同的動作表情,再來試著將上面那段對話場景模仿一下,可能大家會找到不同的感受。六是,信任不信任,從一些細小的動作中就能看得出來。如果他是真心的想為趙氏考慮,認真的執行趙簡子遺言,自覺主動地放棄了地位權勢,那在趙氏遭受新的危險之時,他肯定也會不請自來的、主動的為存趙做力所能及的工作,而不是等著趙襄子去請他,還給趙襄子提出了要為他背劍駕車、在官方場合平反、風風光光的進京等要求。他想挽回什麼,想掩蓋什麼?由此,我認為他在三年前的回家種地不是他自己主動要求的,是被逼的。
(三)張孟談為什麼能夠善終?一是,形勢所迫。當有人向曹操建議趁機除掉投靠自己的劉備時,郭嘉勸阻的這句話「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機,不可不察也」就很有啟發意義。當時的趙襄子只是一個卿大夫,還不是諸侯,雖然也不聽君主的話語,但他還沒有強大到可以不顧國際影響的胡為,除非不想將事業做強做大,給韓魏甚至是其他諸侯國的人留下忘恩負義、屠戮功臣、不可交往的口實,這可能也是很多企業在初創階段老闆之所以能夠容忍那些容易犯上下屬的原因。二是,能夠控制。對於功臣來講,只要把他的放在可控的範圍內,能掌握住他,肯定比弄死他的效果要好,人民內部矛盾怎麼說都是內部矛盾,面對外敵時仍然會結成統一戰線,至少可以狐假虎威地藉助這個威懾力量來震懾那些不明真相的敵對勢力。三是,政治妥協。不知道張孟談和韓魏兩家有沒有什麼私下的政治交換,畢竟是心腹家臣,自然掌握著不少的內部機密。活則秘密永遠是秘密,死則秘密變成公開!而這一點來自於最後他的作為,在面對四國進攻面前,他憑什麼僅派出了自己的老婆、兒子分別奔赴四國,就讓能四國互相猜疑,導致聯合行動破產?說張孟談自己有經天緯地之才,我信;如果說連他的老婆孩子都有經天緯地之才,你信不信,我不知道,反正我是信了!四是,力能自保。趙氏勢力內保護張孟談的隱形力量已經很強大了,制約著趙襄子不敢對他下死手,張氏會不會像姜維的屯田,只是遠離避禍?我不願意將張孟談的善終看成是趙襄子的誠心對待,因為我在前面已經幾乎快要得出他是因為被逼無奈才歸隱的結論,至於還會有什麼原因,我說不出來了,只能留給讀者們自己去琢磨了。
不知道是我把人們想的太壞,還是這個世界原本就充滿了狡詐?寫到這裡時,我自己的心情也不是很好,畢竟把一件很讓人們羨慕嚮往的事情分析的那麼讓人不堪入目。
算了,還是用劉墉先生的這句話來結尾:我不是教你詐,是要你認清這個世界!
作者:劉超峰 。筆名:木林;

※荊軻刺秦為什麼會失敗?
※北洋將軍之死:中國最強者的華麗謝幕
※秦穆公用五張黑羊皮換來的賢相百里奚
※赤壁之戰:胎死腹中的「柴桑登陸計劃」
TAG:歷史百家爭鳴 |
※漢獻帝為何能得善終?因他抓住曹丕這個軟肋,令人不得不服
※同樣都是不欺少年窮,為什麼有些女孩沒能得善終?石頭剪子布專場
※曹操為何不殺許褚?連任三代衛士長卻能得善終,只是因為忠心?
※梁山三大女將,幾人能得善終?
※縱橫戰國的張儀 最後竟能得善終
※李世民的14個兒子為何只有兩子能得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