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給流浪漢提供住處,「人道社會」更省錢

給流浪漢提供住處,「人道社會」更省錢

據法新社馬賽12月27日報道,年屆五旬的紀堯姆·威爾姆在街頭流浪12載後成為馬賽醫院「首先有個住處計劃」(Un chez-soi d abord)的受益人,在馬賽籃子街區擁有了自己的單居室套房。這項計劃的目的是使患有精神紊亂症的無家可歸者直接擁有一套普通住房。


像其他700多個無固定住所者一樣,紀堯姆4年前在一個收容所里偶遇馬賽醫院計劃的一名女調查員,與這項計劃結了緣。


馬賽公共協助-醫院管理機構2011年推出一項醫學研究,將調研對象分為兩個無家可歸者自願小組,一個是「證人」小組,其成員繼續流落街頭,另一組是被安排住在城市公寓房裡的無家可歸者。根據抽籤結果,紀堯姆幸運地分在了第二組。

給流浪漢提供住處,「人道社會」更省錢



公共衛生及社會醫學教授奧基耶負責監督這項計劃的實施。他注意到:「生活在街頭的人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是常人的10倍。『首先有個住處』計劃是要向人們表明,給無房者安排住處的花費少於任人流落街頭」。


一個治療小組探訪了計劃受益人。精神病科醫生布盧德寧指出:「根據我們在公寓房裡觀察的情況,我們討論問題,特別是健康問題,但我們給他們設的限制絲毫不多於普通房客。」

「首先有個住處」(Housing first)的理念來自美洲。2000年代美國和加拿大進行的多個相關研究很有說服力。

給流浪漢提供住處,「人道社會」更省錢



「人家把我們當作瘋子」


奧基耶教授回憶說,「我們首次在馬賽介紹這項計劃時,感到人們真正的抵觸,人家把我們當作瘋子。彷彿我們質疑了所有傳統參與者似的,有種聯盟反對外來的新事物。」

2012年,研究出的結果毫不含糊:它主要顯示從成本角度講的效率。奧基耶教授解釋:「無家可歸者給社會造成的花費很大:他去急診室,醫療心理中心,去監獄,去臨時收容所……」。患有精神紊亂症的無家可歸者(占流浪者的半數),國家一年要花費1.7萬歐元,而「首先有個住處計劃」安排的流浪者的花費是1.4萬歐元。


紀堯姆敘述說「在街上,流浪者相互打架,打傷對方,經常生病,有時去醫院僅僅是為了暖和地睡個覺。」在353名「被安排住房」的無家可歸者這一組裡,90%2016年還是房客。在繼續流落街頭的那一組裡,只有25%4年後成功地住進一套單人住房。

給流浪漢提供住處,「人道社會」更省錢



「首先有個住處計劃」安排住宿的無家可歸者全都與朋友或家人恢復了聯繫。20%有了職業活動或在接受培訓。鑒於這項計劃大獲成功,計劃已被納入《社會保險融資法》。有關方面已經考慮2018年到2021年在法國16座城市推廣這種模式。

紀堯姆認為,重新找到住處無異於「一種新生」。他立即重新訂製了身份證。他說:「沒有住房,就停止存在了。」這位前無家可歸者特別欣賞的是安全:「我喬遷後,一連睡了3天大頭覺」。尤其是,這個前吸毒者戒掉了大多數的癮,進入了良性循環。


今天,紀堯姆正在寫小說,而且恢復了與女兒的聯繫,常給女兒寫信:「以前,我流落街頭或蹲在監獄裡,對她來說我不是好榜樣。」在自己的單居室套房裡,紀堯姆在一張硬紙板上記賬:電費、香煙等。即使有住房補貼,他每月還得掏45歐元付房租。他唯一的收入來源是積極互助收入(RSA),因此手頭很緊。他說:「下一步就是找份工作了。」


紀堯姆不再與無家可歸者為伍了,但每月3個晚上,他都要收留一名他認識10年之久的流浪者過宿,「因為我不能閉眼不管至今仍然流落街頭的那些人」。(歐洲時報/海洋 編譯報道)


編輯:邊邊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歐洲時報內參 的精彩文章:

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法國勵志航海家31年的「速度與激情」

TAG:歐洲時報內參 |

您可能感興趣

避免景區流浪狗咬人 市南城管幫助它們「回家」
給流浪貓買香腸吃 流浪貓直接將一家子託付給好心人
路人給狗狗火腿腸,它卻毫不猶豫送給流浪漢!
流浪漢街頭自學手繪,認真到哭!給錢都不要
路邊流浪狗渾身發抖,不少人都說別管它!
加油站來了只流浪狗,會撒嬌會握手,給麵包不捨得吃
大街上流浪狗成災,為何沒有人提倡把狗吃掉?
歌手鄭秀文給流浪狗捐糧捐錢,傳遞正能量!
這家流浪動物收容所只聘請愛毛孩的流浪漢,他們的努力讓所有人欽佩!
流浪雪納瑞變身呆萌警犬,把整個社區的人都迷倒了!
也許只有流浪狗才能理解流浪狗的苦!
流浪漢一拿到錢就立馬給貓咪買罐罐,滿足表情讓人不禁流淚!
因為知道流浪的苦,所以不想讓你也流浪…
美國的流浪漢們只能住賓館,如果這都叫流浪漢,天橋下的人們哭暈
不離不棄,流浪漢主人為救狗住院
老人捨不得吃捨不得喝,攥下的錢都給流浪動物買食物!
世界上只有這座城市,才會讓你忘記流浪
小區住著流浪狗,遭居民投訴,保安卻用暴力處理這些流浪狗
美國流浪漢租不起房,住地下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