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方古代人冬天是怎麼取暖的?

北方古代人冬天是怎麼取暖的?

冬天已至,北方也進入了採暖季。當我們享受著暖氣、空調等現代設備帶來的溫暖時,也不由得好奇古代的人們是如何在漫長冬日裡取暖的呢?他們都有怎樣的取暖工具?


遠在舊石器時代,北京人就已經會使用和控制火了,考古學家曾經發現,北京人用火來燒烤食物、照明和取暖。在這一時期的居住遺址內,還發現過用火的燒土面和灶坑,可以推斷,那時候的人們主要是通過燒火取暖。


春秋時期,開始使用器具燒炭取暖,用具的名稱叫做燎爐。燎爐一般附有炭箕,用來轉移火種和添加木炭。不過,此時的人們已經聰明了許多,禦寒取暖的方式也不僅僅是燒炭取暖這一種。


北方古代人冬天是怎麼取暖的?



燎爐,供烘烤或取暖用的爐子。宋蘇轍《龍川別志》卷下:「 雄州諜者常告,虜中要官閑遣人至京師造茶籠燎爐。」 宋王安石《書定林院窗》詩:「竹雞呼我出華胥,起滅篝燈擁燎鑪。」亦作「 燎鑪」。燎祭用的大火爐。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駕詣郊壇行禮》:「南壝門外,去壇百餘步,有燎爐高丈許,諸物上台,一人點唱,入爐焚之。」



北方古代人冬天是怎麼取暖的?


戰國龍紋方爐


現收藏於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春秋戰國時楚國的溫度要遠遠低於現如今的武漢等地(葛全勝《中國曆朝氣候變化》),楚人為了禦寒就會選擇在冬季吃一些養生的食物來補充熱量。平民一般會用鬲,貴族則用陶或者銅鼎來烹調食物,雖然材料不同,但都是在器皿下通過柴和炭生火,做出來的食物有點像我們今天吃的火鍋,或者是燉菜。在食物的選擇上,會挑一些性暖的,比如生薑、羊肉和狗肉等。除了吃以外,楚人還會飲酒抗寒保暖,當時的人們早已發現了酒的這一特點。



北方古代人冬天是怎麼取暖的?


獸面紋鬲


古人取暖的主要方法是烤炭火。不過,在沒有「溫室氣體效應」之前的冬天,僅靠「火盆」解決驅寒問題不太「給力」。於是,這烤火取暖也就「烤」出了三六九等來。乞丐們在冬天一般就想方設法地「躲」進了廢棄窯洞,但還是無法避免「路有凍死骨」的發生;貧寒人家只能用土炕燒炭取暖,條件稍好一點的人家則用泥制的盆盛裝燒火做飯的「灶灰」取暖;富裕人家冬天取暖雖然用的是木炭,但所用的器具炭盆不僅精緻、考究得多(鐵的、銅的、錫的),而且分工也很明確——


熏爐是用陶土或銅鐵製成的貯火器具,專門用來供室內使用,熏爐又被稱為「暖爐」、「紅爐」。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還把熏爐稱為「別春爐」,有詩為證:「暖閣春初入,溫爐興漸闌。晚風猶冷在,夜火且留看。獨宿相依久,多情慾別難。誰能共天語,長遣四時寒。」



北方古代人冬天是怎麼取暖的?


西晉青釉 鏤空三獸足熏爐



北方古代人冬天是怎麼取暖的?


五鳳熏爐(西漢)


五鳳熏爐是1989年在河南省焦作嘉禾屯窖出土的。盤為平底,三隻小乳足。大鳳雙爪鉚在盤上,首引頸,口銜圓球,振翅挺胸,闊翅上翹,胸前與雙翅上均有陰刻羽狀紋飾。翅、腹連接外用穿定連接,可自有張合。尾翅均有弧形與長方形小鏤孔。胸前、雙翅和尾部另飾四隻雛風。熏爐是古時用來熏香和取暖的爐子。



北方古代人冬天是怎麼取暖的?



被中香爐(唐代)


一個銅製的容器,裡頭放入火炭,置於被中,就成了中國古代用於冬天取暖、薰香的「被中香爐」。被中香爐的最早記載為西漢司馬相如的《美人賦》。1963年在西安沙坡村出土的唐代銀質被中香爐,球體外徑50毫米,製作精細、鏤刻雅緻。被中香爐不僅是一種藝術珍品,從結構學的觀點看,也是一項重要創造。1987年,在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塔基地宮內出土了一大批唐代宮廷稀世珍品,這是我國考古發現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出土的大批金銀器中,有兩件鎏金雙蜂團花紋鏤空銀薰球,其中一件直徑128毫米,是國內現存最大的一枚銀薰球。


手爐則是用來暖手的小火爐,爐外加罩,且精巧玲瓏、形狀多樣。甚至還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稱為「暖手爐」、「火籠」,清代詩人張劭曾作詩讚之:「松灰籠暖袖先知,銀葉香飄篆一絲。頂伴梅花平出網,展環竹節卧生枝。縱使詩家寒到骨,陽春腕底已生姿。」


手爐起於何時?一種說法是,它起源於春秋時的楚國。楚地濕度大,楚人喜歡把香草放入帶孔的熏爐中焚燒散氣,繼而發明散熱取暖的手爐;還有一個說法是,相傳隋煬帝沿運河南巡至揚州,時值隆冬時節,江都(今揚州市)縣令許伍為接駕,急命揚州民間銅匠精製一小銅爐,內置火炭,呈送給隋煬帝取暖,隋煬帝即興命名為手爐。兩種說法,似乎都有些淵源,但又不確定,相比後一種說法,似乎更確信一些。因為在唐詩里,手爐已很常見。白居易寫過手爐:「醉依香枕坐,慵傍暖爐眠。」



北方古代人冬天是怎麼取暖的?



清早期 張鳴岐款提梁手爐



北方古代人冬天是怎麼取暖的?



清乾隆 銅胎掐絲琺琅花蝶紋海棠式手爐



北方古代人冬天是怎麼取暖的?



清乾隆 銅胎掐絲琺琅荷塘蓮紋海棠式手爐


足爐要比手爐大一些,是用錫或銅製成的一種扁瓶子,裡面灌熱水(有點像現在的暖水袋),主要用來焐腳,既可隨身攜帶,也能放入被窩中。此爐又稱為「腳婆」、「湯媼」。北宋大文豪蘇東坡還把「足爐」作為禮品送給好友楊君素:「送暖腳銅缶一枚,每夜熱湯注滿,塞其口,仍以布單衾裹之,可以達旦不冷。」明代文人瞿佑還專門為「足爐」寫了一首詩呢,其中有句曰,「困倚蒲團罷煮湯,一團和氣有商量。生來不作閑雲雨,老去偏多熱肺腸。」


除了這些直接取暖的工具外,古人在冬日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巧用心思,盡顯智慧。



北方古代人冬天是怎麼取暖的?



抄手端硯


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硯台的造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這種「抄手硯」在宋代時候就已經出現了。人們將硯台的底部掏空,前端和兩側留邊與硯堂相連,三邊如足,平整著地,手可插入,便於移動。而南京市博物館展出這件明代抄手端硯,掏空體積較大,遠遠超過了手掌的厚度,有近10厘米。在這個空間內,可以放一根小蠟燭,對墨汁緩緩地加熱。與今天化學試劑合成的墨汁不同,在古代,墨的原料包括煤煙、松煙、膠等,嚴格地說,墨水並不是液體。墨塊用水溶解,也就是磨墨之後,是以膠體的狀態存在。因此,一旦研磨好的墨汁放置不用,很快就會凝固。在一些古裝劇中,我們會看到人們在寫字作畫過程中,還要隨時磨墨。一到冬天氣溫降低,墨汁凝固的速度就會加快。此時,在這件手抄硯的空當中,點一根小蠟燭,就可以加熱墨汁,減緩凝固的速度。



北方古代人冬天是怎麼取暖的?



描金青花五彩八寶紋瓷溫碗


描金青花五彩八寶紋瓷溫碗由三個部件組成,它的「外殼」形似一口鍋,兩側各有一隻金屬環作為把手;「鍋蓋」上雕著一隻栩栩如生的獅子狗;「內膽」是一隻瓷碗,碗口外擴,正好扣在外殼的邊緣。青花溫碗的內部結構與今天的保溫瓶相似,外殼與內膽分隔開,形成中空的結構。但相對於現代工藝製作的保溫瓶,瓷器無法形成真空,又容易導熱。因此,使用這件「保溫飯盒」,要在「鍋」里倒上熱水,把盛著飯菜、湯羹的瓷碗放進去,浸泡在開水中。


縱觀歷史,在取暖這樣的事情上,也是分三六九等。有錢的人可以挑炭的成色,使用精心製作華麗的器具,而窮人就只能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貧寒的士子們也只能借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等詩句,發發牢騷罷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野史大全 的精彩文章:

民國時,誰出兵收復了外蒙古?
天狗食月中的天狗,是二郎神身邊的哮天犬嗎?
三國時兩位最浪的女人: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比汪更會當漢奸,蔣多次派人殺他未果,卻被僕人菜刀砍死
盤點金庸武俠中的十大武林秘籍

TAG:野史大全 |

您可能感興趣

天氣那麼熱,到了夏天古代人腫么辦?難道古代有雪糕?
沒有冰淇淋,古代人夏天都吃什麼?
天氣那麼熱 古代人是穿什麼鞋過夏天的
古代人是怎麼避暑的?
熱到變形的夏天古代人是怎麼過的?古人:當然是吃冷飲吹空調咯!
古代人是如何盗墓的?
古代人是怎麼過春節!
古代人怎麼過夏天的?從衣食住行來戰勝炎炎酷夏
古代人沒有短袖衫怎麼辦?夏天不熱嗎?
古代人沒有空調怎麼過「熱死人」的夏天?
古代人沒有空調、電風扇,是怎樣捱過這炎炎夏日「三伏天」的?
沒有空調的古代人怎麼過「熱死人」的夏天?
沒有秋褲的古代人,他們怎麼度過嚴寒的冬天?
趣說:古代人是如何吹牛的?
古代人是如何撩漢的?
聽趣聞:古代人如何應對嚴酷的夏天
古代人一天吃幾頓?用筷子嗎?
古代人去世,為何要在七天後才能下葬?
古代人都是如何避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