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失敗的超新星與驚天引力波

失敗的超新星與驚天引力波

阿盟說


對於很多讀者尤其是喜歡天文的讀者而言,「超新星」是一個比較熟悉的概念。那麼,「失敗的超新星」又是什麼?它們是怎麼產生的?它們與 2016 年年初震驚世界的引力波有什麼密切關係?如何尋找失敗超新星?它們被發現了嗎?


今天,阿盟為大家帶來文章先談談前三個問題,後兩個問題將在下篇討論。

撰文:王善欽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天文學系)


責編:寒凌旭


審校:鄭永春


??

?


什麼是超新星?????


一個星體突然出現或者突然變亮,然後它的真實亮度在一二十天的時間內(有時候要幾十天甚至上百天)達到上億個太陽那麼亮(大多數達到數十億個太陽那麼亮,極少數甚至達到上千億個太陽那麼亮),然後又在此後幾百天時間裡慢慢變暗,這樣的天體物理現象,大多數是「超新星」爆發。超新星有很多種來源。以下簡單介紹。

失敗的超新星與驚天引力波


M51星系中爆發的超新星 SN 2011dh(白色箭頭所指,又見左下的小圖)


(圖片來源:Rafael Ferrando, Observatory Pla D』arguines)


初始質量低於8個太陽質量的中等質量恆星最後會演化為白矮星,如果白矮星有一顆伴星,就會從伴星那裡「竊取」物質,達到一定質量時,就會爆炸,形成超新星(如下圖右側圖);如果白矮星的伴星也是白矮星,二者最後碰撞在一起,也會爆炸為超新星(如下圖左側圖)。

失敗的超新星與驚天引力波


左:兩顆白矮星不斷靠近,最終合并爆炸為超新星;右:一顆白矮星「竊取」另一顆恆星的物質,最終發生爆炸。(來源:Wikipedia Commons and Discover Magazine)


質量超過太陽 140 多倍的恆星因為溫度太高,會形成「對不穩定超新星」。下圖為「對不穩定超新星」形成的示意圖,圖右邊為核心放大後的圖像,圖中PRESSURE表示伽瑪射線光子產生的輻射壓強,GRAVITY表示星體自身的重力,這二者互相平衡。波浪線代表光子,黑白粒子代表正負電子對,因為溫度過高,核心產生的光子會成對地變為一對對正負電子,然後形成一對對正反中微子,中微子穿透力很強,輕鬆逃出星體,導致星體收縮,溫度進一步升高,引發惡性循環,最終迅速炸毀。有些學者曾經認為SN 2006gy 就是這麼爆炸的,但實際上後續研究認為不是。Wikipedia百科依然誤以為SN 2006gy 是這麼爆炸的。

失敗的超新星與驚天引力波


對不穩定超新星的爆炸示意圖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Pair-instability_supernova)


而初始質量在8到140個太陽質量的大質量恆星,在衰老之後會形成超巨星、亮藍變星、沃爾夫-拉葉星等多個種類,它們耗盡燃料之後,會直接坍縮,然後爆炸,形成的「核坍縮型超新星」。


綜合不同的模型進行的理論估算的結果,銀河系每年會形成1~7個超新星。不過由於塵埃遮擋,地球上的人類可能平均幾百年才會看到一個,運氣極好時,才有可能在四五十年內觀測到兩個(1572年與1604年)。從1604年之後開始到現在,人類觀測到的超新星都是銀河系外的超新星。


成功的超新星


與失敗的超新星


白矮星與140個太陽質量的恆星有關的爆炸,幾乎都是成功的,即使有個別失敗了,也極難被確認出來。因此我們要討論的重點是8到140個太陽質量恆星的爆炸是否都會成功地成為「核坍縮型超新星」。(注意,「140」這個數依賴於星體的金屬含量,並不是一個確定值。)


初始質量在8~140個太陽質量以上的大質量恆星,演化到晚期,中心形成了氧-氖-鎂核心或鐵核心,核反應停止,因此無法再產生輻射來抗衡自身引力,導致核心迅速收縮,核心形成「原中子星」。原中子星表面很硬,將下落的星體物質反彈上去。反彈出去的物質會很快就喪失能量,重新向中心掉落,這個過程就如你將籃球砸向水泥地,水泥地將籃球反彈到空中,籃球又很快落向地面。


如果事情就發展到這個程度,宋代中國人就別指望看到1054年出現在天空的那個超新星,因為它是內部為氧-氖-鎂核的恆星爆炸形成的;1987年的天文學家也別指望看到大麥雲中爆發的那個超新星 SN 1987A ,因為它是內部為鐵核的恆星的爆炸產生的。

失敗的超新星與驚天引力波



1054年被觀測到的超新星留下的遺迹就是著名的蟹狀星雲,圖為哈勃太空望遠鏡所拍攝的蟹狀星雲(圖片來源:NASA/ESA)

失敗的超新星與驚天引力波



SN 1987A爆發後(左)與爆發前(右邊白色箭頭所指的光點)


(圖片來源:Anglo-Australian Observatory/David Malin)


能夠讓這些恆星不以那麼憋屈的方式默默死去、而形成人類看到的一些壯觀的超新星,其關鍵推手就是中微子。在物質下落的同時,原中子星表面會發射出大量高能量的中微子,總能量高達10的46次方焦耳,這些中微子衝擊著落下來的那些物質。中微子與普通物質的反應非常微弱,幾乎會無障礙地穿過物質,但由於超新星內部的物質密度比較大,中微子與這些物質有一定的相互作用,會將中微子攜帶的約百分之一的能量(10的44次方焦耳)傳遞給物質,將星體重新炸開,使其成為壯觀的超新星。輻射完中微子之後,「原中子星」成為「中子星」。

失敗的超新星與驚天引力波



核坍縮型超新星的形成過程:坍縮(b、c)、反彈(d、e)、中微子驅動(f)(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pernova#/media/File:Core_collapse_scenario.svg)


但中微子並非萬能,它不可能將任意多的物質推開。近年來最先進的數值模擬表明,初始質量在8-11個太陽質量的星體,可以通過原中子星反彈物質、中微子衝擊物質而成功炸開。這些就是成功的超新星爆炸。但是,對於更重的星體,炸開的難度就大多了。有些情況下,根本無法炸開,這樣的爆炸就是「失敗的超新星」。 中微子就如一個舉重高手,它們能夠舉起的重量是有限的,超過這個限度,杠鈴就掉下來了。當然,如果有其他能量(如旋轉能)來幫助中微子,那有可能會將更重的星體炸開,但這種情形並不多。


此外,在2009年的一篇重要的綜述論文中,Smartt 就從觀測的角度指出,一些超新星爆發前是紅超巨星,但它們的質量都低於18個太陽質量。那麼,超過18個太陽質量的紅超巨星會如何?事實上,很多人都認為這麼重的紅超巨星可能成為失敗的超新星。


因此,現在理論與觀測都認為,大質量的恆星中,大約三分之一會成為失敗超新星,剩下三分之二成為成功爆發的超新星。


失敗超新星的產物


與引力波


失敗的核坍縮型超新星的產物是什麼?答案是:黑洞。這是因為,一個有希望成為核坍縮型超新星、但最後卻炸不開的恆星,演化到最後,剩餘的質量一般不低於四五個個太陽質量(初始質量為十幾個太陽以上),因為無法炸開,幾乎所有物質都向內掉落,形成的中心天體就有四五個太陽質量以上。這超過了白矮星的最大質量(約為1.4個太陽質量)與中子星的最大質量(約為2到3個太陽質量),因此只能形成黑洞。如果演化到後期還剩下幾十個太陽質量,最後形成的黑洞就有幾十個太陽質量那麼大。

失敗的超新星與驚天引力波


失敗的超新星與驚天引力波



上:恆星死亡後形成的恆星級黑洞的藝術想像圖(圖片來源:http://www.daviddarling.info/encyclopedia/B/blackhole.html);下:恆星級黑洞」竊取」伴星物質、物質發出光芒、黑洞兩極附近形成噴流的藝術想像(圖片來源:http://pics-about-space.com/stellar-black-hole?p=1)


至於成功的核坍縮型超新星,它們一定會先留下一個中子星。但是,要注意的是,即使是成功的超新星爆炸,噴發出物質之後,內層的一些物質還是會落到中心,如果落下的物質不多,中子星還會是中子星,如果落得物質太多,中子星就會很快超過質量極限,成為低質量黑洞。因此,成功的核坍縮型超新星的最終產物是中子星或者低質量黑洞。


失敗的超新星與引力波有著密切的關係。2015年9月14日探測到、2016年春公布的、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探測到的引力波 GW 150914,就來自於兩個黑洞併合瞬間及其前後的引力波輻射。這兩個黑洞的質量分別約為36個太陽質量與29個太陽質量。2015年12月26日探測到的第二例引力波 GW 151226,也來自於兩個大質量的黑洞的併合,這兩個黑洞的質量分別約為14個太陽質量與8個太陽質量。

失敗的超新星與驚天引力波



兩個黑洞互相盤旋(Inspiral)、併合(Merger)與鈴宕(Ring-down)這三個過程都會發出強烈的引力波(圖片來源:LIGO團隊)


這兩對(四個)黑洞從何而來?答案是:它們很可能來自失敗的超新星。因為:首先,質量為8到30個太陽質量的黑洞,都很可能來自大質量恆星。其次,如果大質量恆星成功地爆發為超新星,就難以產生這麼8到30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因為恆星的大部分物質成為超新星物質,吹散到太空中,只有一小部分物質落回中心,形成的是低質量黑洞;如果它們成為失敗的超新星,就有可能成為8到30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因此這導致這兩次引力波探測的兩對(四個)黑洞都很可能來自失敗的超新星。


除了可以探測「黑洞-黑洞併合」產生的引力波外,LIGO 還可以探測那些「黑洞-中子星併合」、「中子星-中子星併合」形成的引力波。這些系統中,中子星源自成功的核坍縮型超新星爆發,黑洞則可能是成功的超新星爆發留下的較小質量黑洞,也可能是失敗的超新星留下的較大質量黑洞。

失敗的超新星與驚天引力波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空聯盟 的精彩文章:

星星背後的物理:亮劍太空
《冰川時代5:星際碰撞》:太空童話演繹蝴蝶效應
國產霍爾推力器:太空中的新「物種」
電推進:在太空中「出軌」的高級姿勢
科學傳播期待卡爾·薩根般清晰可見的科學家

TAG:太空聯盟 |

您可能感興趣

一顆巨大的星球圍繞著它的恆星軌道運行,失敗恆星?
當年超新星之首基德,即便是兩次失敗,也擁有不弱於路飛的勢力!
中星9A衛星發射失敗後,網友的反映把航天人感動得熱淚盈眶!
詹姆斯+杜蘭特「合體」失敗?雄鹿天才新星恐無力兌現天賦
這顆失敗的超新星,可能讓我們第一次目睹黑洞的誕生
上賽季最讓人驚喜與失望的球隊,火箭前途無限騎士衛冕失敗
恆星中的失敗者褐矮星還有機會重新成為恆星嗎?
中超:廣州富力勝「津」止渴,天津泰達劫「富」失敗
最強大不會被失敗所擊垮的星座
外星生命的居所或許不在某一星球 而是失敗恆星的大氣層
歐洲火星登陸器降落失敗,確定爆炸墜毀火星表面
裝逼失敗的喵星人
昆陽之戰失敗後的驚人慘象
宇宙最失敗超新星 竟然把自己給吃了!
即使失敗也能迅速振作的3大星座
健康食品為王的年代,高級巧克力創新失敗的雀巢是時候「亮劍」了
世界上自動化程度最高的火炮,超強殺傷力,印度仿製失敗
當年十一超新星紛紛大顯身手,基德再次失敗後,還有崛起機會么?
被改造失敗的朱婷,以硬實力成為世界頭號球星